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第3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2、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新课导入】
我们常说,学习地理就是一个谈天说地的过程,那么今天我们就回到地球本身。那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的结构都很好奇,19世纪一位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小说家凡尔纳写了一本小说,《地心游记》。凡尔纳充分的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小说中提到主人公从冰岛的一个火山口进入了地球内部,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幻的冒险旅程。
师: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美轮美奂地底世界,有植物有动物等等。那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子的吗?我们能不能像小说中那样从火山口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去?那从火山口无法进入地球的内部,我们就打一口井进去可不可以?
【思考】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1、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
2、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新课探究】
探究一: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 (5)其他的手段
(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讲述】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板书小结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课堂练习1】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探究二: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总结】
【板书小结2】
2、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4、岩石圈
【课堂练习2】
课本P24的活动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板书小结3】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名称和物质组成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课堂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课堂作业】
1、在莫霍界面以下( A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水圈是( B )的圈层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课外作业】
1、P29活动。
2、练习册。
【学习反思】
1、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几部分知识?有哪些知识点比较较难?
新课标要求地理学习必须从注重地理结果转变为地理过程的学习,因而在学习活动中,通过2、探究挑战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大家通过自己探索,明白了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使自己真正体验到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 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较 快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横波
较 慢
固 体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 km
2900 km
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地幔
上地幔
固态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固态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
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硅酸盐类
地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铁、镍等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A
B
C
高中地理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新课讲解,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新课讲解,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滑坡和泥石流,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