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01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02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震和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3)震级与烈度
    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3)地幔(B)
    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③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C)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eq \b\lc\{\rc\ (\a\vs4\al\c1(C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判断
    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eq \b\lc\{\rc\ (\a\vs4\al\c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2.水圈eq \b\lc\{\rc\ (\a\vs4\al\c1(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意义: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3)意义: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探究点一 地震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 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高,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1.震级和烈度的比较
    2.地震的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心理健康: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3.地震灾害的防避
    (2019·山东省济宁市期末)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据此完成1~2题。
    1.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①余震次数较多 ②防震意识较差 ③建筑质量较差 ④人口较为密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对稀疏,但是防震意识较差,建筑物牢固度也较差,导致地震灾情较重。第2题,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如果在室内,要尽量躲在桌、柜等坚固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大树、高楼、高压线等物;逃生时千万不要选择乘坐电梯。
    探究点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多千米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
    12.3千米(俄罗斯的科拉钻井)显得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答案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约是多少千米?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
    答案 如下表:
    3.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答案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壳、地幔、内核为固态,外核是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
    4.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
    答案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的全部。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据此回答3~4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4.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震源深度16 km,位于地壳,故选D。第4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故当地居民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故选D。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面
    C.在深度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答案 1.C 2.C 3.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地下约2 900千米处时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下降;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第2题,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即软流层以上的固体部分。第3题,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故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能感到纵波(上下颠簸)。
    2019年1月21日凌晨,别济米扬内火山在俄罗斯堪察加地区开始爆炸性喷发,火山灰喷发到海拔1万米的高空。因该火山喷发,航空危险预警为最高“红色”级别。据此回答4~5题。
    4.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5题,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先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降下来,然后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6.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圈传播。
    答案 (1)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氮气 氧气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渗透
    (3)地心 岩石 水 生物
    韩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发现一座新油田。经试开采,油井每天的石油产量为1万桶。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发生变化
    2.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 1.D 2.A 3.A
    解析 第1题,纵波与横波相比较,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二者相同的是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发生变化。第2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遇到液态物质会消失,石油是液态物质,利用这一特点判断①图符合。第3题,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地壳厚薄不均,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地中喜马拉雅山地壳最厚,地震波传播时间最长。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4~6题。
    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 4.B 5.C 6.B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________圈层之间的关系(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图中箭头指向,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8题,“落红”(植物)属于生物圈(③),“春泥”(土壤)属于岩石圈(②)。
    读 “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岩石圈的范围为软流层之上,据图可知,③为岩石圈的范围。故选C。第10题,据图可知,①为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范围;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区域,为地幔范围;③为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选D。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时,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完成11~14题。
    11.桑枣中学的师生在地震发生时无一伤亡,成功避险,关键是( )
    A.灾前及时发布了地震预警
    B.地震震级小,影响轻微
    C.平时多次演练,震时有序疏散
    D.灾后救援及时
    12.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3.有关室外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
    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底下
    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躲避
    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选择作躲避场所
    14.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科学的是 (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祷告
    答案 11.C 12.D 13.C 14.C
    解析 第11题,此次地震虽然震级较大,但该校师生经过多次演练,疏散及时有序,无一伤亡,故选C。第12题,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座椅下;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的地方。第13题,在室外行驶的汽车上,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不应躲在桥下;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第14题,不停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
    读“我国大陆局部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15~17题。
    1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上(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6.图中M和N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0千米应位于(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答案 15.C 16.D 17.C
    解析 第15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知,地壳厚度总体上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第16题,读图可知,M、N处等值线闭合,结合等值线的数值变化与我国地形区分布规律,M处地壳厚度小于42千米,比周围地区薄,为四川盆地;N处地壳厚度大于38千米,比周围地区厚,为大别山区。第17题,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所以地壳厚度的0千米应位于莫霍面。
    1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阴影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 (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下图:
    19.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km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序为________。
    答案 (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自然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9~41
    (4)地幔 固 ①<②<③
    解析 读图,根据提示圈层:①②两层构成地壳,所以④为莫霍面,③为地幔,密度由上到下依次增大。
    微专题3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依据是研究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2.纵波传播的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遇到液体和气体会消失,速度变为0。
    3.地震波速度发生变化,意味着地下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此可知地下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界面:大陆地表以下平均37千米处的莫霍面和2 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
    4.根据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内核与外核。
    5.岩石圈范围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
    6.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板块运动可能与软流层的运动有关。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6千米。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软流层 B.地壳
    C.地核 D.地幔
    2.岩石圈包括( )
    A.①顶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6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选B。第2题,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故选C。
    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局部)”,回答3~5题。
    3.构造①最大厚度位于( )
    A.青藏高原
    B.大西洋
    C.安第斯山
    D.阿尔卑斯山
    4.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的不连续面位于( )
    A.构造①②之间
    B.构造②与软流层之间
    C.构造③④之间
    D.构造③与软流层之间
    5.岩石圈的范围是( )
    A.构造①全部 B.构造①②和软流层
    C.构造①和② D.构造①②③和软流层
    答案 3.A 4.A 5.C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选项中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所以地壳最厚,故A正确。第4题,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故A正确。 第5题,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故C正确。
    下列图中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图乙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层和②层
    C.②为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7.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①层没有延伸到大洋地壳,说明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A对。地壳的范围包括①层和②层,B错。②为硅镁层,是地壳的下层部分,C错。岩石圈的范围是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D错。故选A。第7题,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一直到古登堡面都在不断增加,当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所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面上部附近,故选C。
    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完成8~9题。
    8.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9.甲圈层,随深度增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
    A.横波减小,纵波增加 B.横波增加,纵波减小
    C.横波增加,纵波增加 D.横波减小,纵波减小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它存在于上地幔,A正确。第9题,读图可知,在图示甲圈层中横波和纵波速度都随深度增加而增加,C正确。
    读 “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0~12题。
    10.该地震波应是( )
    A.无法判断 B.纵横波
    C.纵波 D.横波
    1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17千米处 B.5千米处
    C.2 900千米处 D. 39~41千米处
    12.该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海岸山脉 B.内陆高原
    C.海洋 D.平原
    答案 10.D 11.B 12.C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5 km/s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第11题,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第12题,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说明地壳很薄,可能位于海洋。
    (2019·浙江高中联盟高一期中联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古登堡面位于( )
    A.①的下方 B.②的下方
    C.③的下方 D.④的上方
    1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中的大气密度最大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小
    C.③圈层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D.④圈层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1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 13.D 14.D 15.C
    解析 第13题,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 900 km处,④的上方。第14题,④为外核,因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第15题,③为软流层,一般为岩浆的发源地。
    16.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地震波E表示__________波,F表示________波, 在界面B处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界面A是____________面,B是 __________面。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其中有一个__________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 (1)横 纵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
    (2)莫霍 古登堡
    (3)地幔 软流
    解析 (1)读图,地震波E在2 900千米处消失,E表示横波,F没有消失,F表示纵波, 经过界面B时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是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2)图中界面A是莫霍面,地震波通过时波速加快。B是古登堡面,横波在通过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3)图中圈层C是地幔,其中有一个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________,A+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向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面 G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解析 (1)A和B厚度不均,是地壳的特征;A+B+C即软流层以上包含地壳的部分,属于岩石圈。D与岩石圈紧邻且位于上地幔,是软流层;C+D+E范围延伸至地下900千米处,是上地幔。(2)结合上题,F为地壳、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古登堡面,图中显示是G。(3)F是莫霍面,地震波在向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变化,无论横波还是纵波,波速都明显增加。(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A是大陆地壳,拥有硅铝层、硅镁层,B是大洋地壳,拥有硅镁层,大多数区域硅铝层很薄或缺失,导致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3.运用示意图,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纵波(P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波)
    较慢
    固体
    震级
    烈度
    定义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单位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大小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位置
    正确的避震方法
    注意事项




    室内门口
    或平房的窗口附近
    来得及
    应尽快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来不及
    最好的选择就是镇静地就地躲避,躲避要选择较安全的地方
    室内
    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这样的地方容易形成三角空间,利于避震
    不能乱跑,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单元
    楼房内
    厕所和厨房的承重墙性能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家中
    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车站、
    商店等
    公共场所
    保持镇静,就地躲避
    切忌拥向出口,以避免踩伤、挤伤
    室外避震
    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山区的居民还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界面
    地下深度(千米)
    波速变化
    莫霍面
    39~41(大陆部分)
    该界面以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2 900
    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氧、硅、铝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氧、硅、镁、铁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相关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a>,共6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层和化石,地球的演化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