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届《新动力高考突破》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9届《新动力高考突破》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01
    2019届《新动力高考突破》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02
    2019届《新动力高考突破》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届《新动力高考突破》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展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对应学生用书第34)

    [识记基础梳理]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图中bc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内力作用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

     表现

     形式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理解要点突破]

    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

    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2018·浙江嘉兴一中月考)某地理兴趣小组沿赤道一周进行虚拟地质考察后绘制了如下简图。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92040024

    1.板块(  )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2地形成的宏观地形是(  )

     A.海岭 B.海沟岛弧

     C.巨大的裂谷 D.海沟海岸山脉

     1C 2.D [1题,赤道横穿的陆地有非洲、东南亚的岛屿、南美洲,由图可知,区域赤道经过的陆地为东南亚的岛屿,排除BD;且板块沿赤道东部为生长边界,西部为消亡边界,所以为太平洋板块,C正确;亚欧板块沿赤道东侧、西侧均为与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A错误。第2题,区域赤道经过的陆地为南美洲,其东部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由于东侧美洲板块与西侧南极洲板块相碰,大陆板块碰撞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很深的海沟,所以地形成的宏观地形为海沟-海岸山脉,D正确。]

    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考向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D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图中处为沉积岩,处是断层,处是岩浆岩。故处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2016·全国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B [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插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

    (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导学号:92040025

    5.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至阶段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考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第36)

    [识记基础梳理]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一般成山;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有时成谷。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一般成谷;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有时成山。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结构。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理解要点突破]

    1常见的地质构造

    类型

    判断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

    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背斜 岩层由新到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地质构造的判断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图流程] 

     C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选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考向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017·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2.图示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AC错: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B对,D错: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2016·浙江高考)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变老。图中阶地(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34题。

    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图流程] 

     [答案] 3.C 4.B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对应学生用书第37)

    [识记基础梳理]

    1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2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

     如在梯田上耕作;填海造陆。

     (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如在坡地上耕作。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冲积扇的形成:

     河流流出山口至山麓地带后,由于坡度小,流速降低,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地貌。冲积扇坡度比较平缓,从顶部向边缘,堆积物逐渐变细。

    3风蚀蘑菇的形成: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理解要点突破]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口: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滨海地区: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1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2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7·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1C 2.B 3.B [1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C对: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A错: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B错: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D错: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2题,②③对: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错: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错: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3题,B对: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A错: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C错: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错: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

    依据地貌形态判断外力作用类型

    (1)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

    (2)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3)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4)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5)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6)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地理图表专攻()|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39)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识记常考图示]

    1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矿物结晶不明显,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片理构造

     (2)主要地质作用

     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冷却凝固;

     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固结成岩;

     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

     形成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再生。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岩浆:三进一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指向岩浆的箭头——高温熔化作用,是内力作用。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B    

     C     D

     [解图流程] 

     [答案] (1)C (2)C

    [迁移应用]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⑤五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沉积岩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②

    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A

     B

     C

     D

     1D 2.A [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形态和分布可知,图中是由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是岩浆;为沉积岩;为靠近岩浆活动区域因为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变质岩;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第2题,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环节上升喷出后冷凝形成喷出岩,在外力作用下,地表岩石转化成沉积岩,在地壳内部,经过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经过高温重熔,形成新的岩浆。]

    地理图表专攻()|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40)

    地质剖面图表现的是剖面上的信息,垂直方向上的发展变化,表现的是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现象变化。主要考查地质作用的类型、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地貌类型、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等。

    [识记常考图示]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l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海沟。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图流程] 

     [答案] D

    [迁移应用]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19届《新动力高考突破》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