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考试内容 | 考试要求 | 考查方式 |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 (2)环境问题的分类 (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c a b |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常出现。多以区域图或某环境问题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a |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要求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意义 |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a b | |
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4)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 a b b b b |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成因
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生态破坏。
②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主要的资源问题及成因
|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 环境问题 | |
土地 资源 | 陡坡破坏植被,开发耕地 | 湿润地区导致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 生态 环境 破坏 |
| 干旱、半干旱区破坏草地,开发耕地 | 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 | |
|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 土地盐碱化 | |
| 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 | 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 | |
| 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占用耕地 | 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
续 表
|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 环境问题 |
水 资 源 | 过度抽取地下水 | 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淡水咸化,土壤盐碱化 |
内陆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资源短缺。地表径流减少,湿地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 ||
不合理的灌溉 |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次生盐渍化 | |
矿产 资源 |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 |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以至枯竭 |
废弃物处理不当 | 造成环境污染 |
环境问题成因与表现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①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②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环境 问题 | 具体表现 | 成因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喷洒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 |
放射性污染 | 放射性物质泄漏 | |
环境 污染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
噪声污染 | 建筑、娱乐、交通 | |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滥伐、滥垦、滥牧等使自然植被遭破坏 |
土地盐碱化 | 不合理的灌溉等 | |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 |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 |
资源短缺 | 水资源短缺 |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土地资源短缺 |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 |
能源短缺 |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分布不均 |
4.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地区 | 环境问题 | 成因 |
城市 地区 |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
乡村 地区 |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右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最适宜赤潮发生的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中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可以减轻赤潮造成的污染,但也会使污染区域扩散。故选D。
答案:1.A 2.D 3.D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市1月空气PM10、PM2.5浓度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该市1月空气质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生活燃煤 B.产业转移
C.天气状况 D.城市化进程
5.下列措施中,对提高我国北方地区空气质量合理的是( )
①提倡戴口罩出行 ②禁止私家车出行
③推广新能源汽车 ④安装工厂除尘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北方地区整个冬季都会使用生活燃煤,不会存在月内的差别,A项错误;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不会使空气质量在一个月内有起有落,B、D两项错误;当大风天或雨雪天,空气质量较好,但无风天,空气流动性差的时候,空气污染会加重,C项正确。第5题,推广新能源汽车,安装工厂除尘设施,能够减少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提高空气质量,③④正确。
答案:4.C 5.C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被动地适应环境,对环境既恐惧又依赖。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2)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广度增大,人地关系开始出现对抗。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关系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2)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图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a —科技 B.b —土地
C.c —劳动力 D.d —资本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是________阶段。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
答案:(1)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时期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互利共生(环境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永续、长久的发展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当代社会的进步,又对后代人的进一步发展留有发展空间,提供相应的条件, 其主要观念有:发展、公平、环境、权利等。具体分析如下:
观念 | 内容 | 要求 |
发展 | 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方式,尤其是对经济发展而言,可持续发展更具意义 |
公平 | 时间方面:代际公平 空间方面:区际公平 |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现代人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
环境 |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彼此联系,两者对立统一,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不要仅注重其中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
权利 | 人类、国家、个人都享有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 | 地区、国家之间不能转移污染严重的物质,不能使生态破坏跨国蔓延,各个国家、地区、个人及整个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应有助于环保并不对其他人和地区的环境权利造成破坏 |
2.可持续发展的构成
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第2题。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提高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导致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
3.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关键是论据能支撑观点。注意把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比如“进口木材”“网上销售”等,都具有两面性:进口木材保护了本地生态,但破坏了出口地的生态;网上销售一方面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量和经济效益,促进物流发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另一方面对当地传统商业造成冲击。
答案:观点A。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或观点B。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出口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转变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1)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2)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4.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例如生态工业、循环经济。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自然 资源 | 主要问题 | 解决措施 |
土地 资源 | 土地荒漠化 | 退耕还草还牧、恢复植被等 |
水土流失 |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等 | |
土壤污染 | 治理污染 | |
耕地锐减 | 严格保护 | |
工矿地废弃 | 土地复垦 | |
森林 资源 | 森林资源锐减 | 植树造林,加强经营管理 |
水 资源 | 水资源短缺 | 节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
水污染 | 严格保护和治理 | |
海洋 资源 | 过度捕捞 | 禁止滥捕、伏季休渔 |
污染 | 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浙江省是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衢州以种植业为起点,创建了“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一体化大循环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之门。读衢州市区域闭合大循环农业模式流程图。完成1~2题。
1.衢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 )
A.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B.提高城市化水平
C.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D.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体现了( )
A.人定胜天思想 B.可持续发展思想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天人相关论
解析:第1题,发展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根据材料信息,衢州的循环农业模式采用有机肥,进行废物的循环利用,因此C项正确。第2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注重发展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B项正确。
答案:1.C 2.B
专题强化训练
读下面漫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全球气候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2.针对上述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问题属于局域性问题
B.②问题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城市
C.③问题是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的
D.④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答案:1.C 2.D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3~4题。
3.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4.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解析:第3题,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第4题,图示一天中CO2浓度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也是餐饮业营业的高峰期,故C说法不正确。
答案:3.D 4.C
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5~6题。
5.阶段Ⅰ,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森林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阶段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天人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解析:第5题,阶段Ⅰ,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第6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人类中心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产生人地伙伴论。阶段Ⅱ,图中烟囱排放污染物,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答案:5.C 6.B
下图为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磷铵、硫酸、水泥联产”生态产业链条,多条结构紧密、共享共生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据此完成7~8题。
7.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容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8.关于该企业循环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重视对废弃物的利用 ②阻断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
③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④增强一、二产业之间的联系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工业为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严重,直接排入河流,污染河水,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D项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该企业重视对废弃物的利用,变废为宝,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各工业生产部门的联系。
答案:7.D 8.A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回答9~10题。
9.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10.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第9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第10题,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
答案:9.C 10.D
下图中甲、乙为我国某地两种不同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1~12题。
11.两种生产模式( )
A.模式甲——产品附加值更高
B.模式乙——农产品种类更多
C.模式甲——受市场影响更大
D.模式乙——生产规模更大
12.图中两种生产模式均可 ( )
①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 ②体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 ③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 ④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模式甲的农业产业链短,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商品率低,受市场影响小,产品附加值低;模式乙的产业链长,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第12题,模式乙实现了第一、二产业的有机结合;甲、乙两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原则;可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
答案:11.D 12.D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下图中的M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岸四周牧场连片,湖区渔业资源丰富,除盛产鱼虾外,湖岸水产养殖业发达。为方便湖底石油的开采及出口,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现可通行远洋油轮。近年来,这个巨大的“聚宝盆”陷入了水质恶化的困境。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M湖水质恶化的原因。
解析:注意文字材料中提及湖区水产养殖业发达和湖底石油开采,则会有养殖业和石油开采、运输带来的水质下降;图示湖岸城市众多,则城市生活污水排入会造成污染;同时湖泊北部与海洋相连,会加剧水体盐度。
答案:人工拓宽北部入海水道,加剧海水倒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石油渗漏,导致湖面油污增加;湖区发展养殖业产生的残饵、湖岸畜牧业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周围城市生活污水等随河流排入湖泊,使湖水水质恶化。
14.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图1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
(4)图1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解析:(1)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2)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4)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解决措施针对原因提出即可。
答案:(1)冬 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
(2)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3)①生态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②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③社会持续发展。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