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课题
1.2地球的运动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
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
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能运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
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
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通过列表比较,对比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
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运用地球自转和公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中,感受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
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
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通过列表比较,对比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
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
学
过
程
出示课件:奥运会图片
讲述:今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首都北京举行,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获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辉煌成绩,突破了以往任何一次在奥运会中所取得的成绩,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奥运会的开幕式气势恢弘,给人以无限联想和美的享受。不过,当我们正在兴趣昂然地观看开幕式的时候,美国的太平洋沿岸城市洛杉矶的人们却正在睡梦之中,他们那里的天空是满天星斗,月亮刚刚落下,太阳还没有升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这种奇特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关于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知识。
出示课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并适时讲解。
问题:
从地球的运动课件中,可以看出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是哪两种形式?
地球自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少?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哪些现象?
出示地球仪,鼓励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适时讲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现象
讲解:以中国北京和美国洛杉矶为例,讲解计算地方时的方法(学生无需掌握)
问题:P10,活动第3题
出示课件:地球的公转
问题: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地球的方向是什么?
地球的周期是多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出示地球仪,鼓励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适时讲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变化情况
讲解问题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没有发生变化,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讲解问题5(并适时画图或者利用课件配合讲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9月21日前后,太阳光又直射赤道,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出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规律图
讲解:太阳光直射与斜射两种情况下,地面所获得的太阳热量差异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和四季形成之间的关系
小结1: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1. 2.
公转
小结2: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季节(北半球)
季节(南半球)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理解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掌握了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理解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还能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了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理解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理解了四季的形成。我们还感受到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出示复习题: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当攀枝花烈日当空的时候,美国纽约正是午夜时分,这是由 造成的。
四季的变化是由 引起的。
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最南界线是 。
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成都的季节是 ,南半球城市悉尼的季节是 。
从3月21日至6月22日,太阳光直射点是向 移动。
出示课件:黑龙江和海南的春节图片
每年的春节期间,你可以去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地观赏冰灯,但要注意带上厚厚的衣服,那里太冷了。我们攀枝花却是阳光普照大地,一件衬衣就足够了。为什么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候呢?
(这种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一部分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地球公转。)
出示太阳光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规律示意图
启发:
哪两条纬线之间才有太阳光的直射?
这两条纬线之间的地区是地球上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地区,成为地球上最炎热的地区,被划分为 带。
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3.50N,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太阳终日不见,被称为极夜现象,所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成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这个地区被划分为 带。同样道理,北极圈以内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这个地区被划分为 带。
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以及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所获得的太阳热量界于上述两个带之间,被划分为 带。在这个带内, (有,没有)太阳直射, (有,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总结: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平均半径达到6371km,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有所不同,获得太阳的热量有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于是,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列表比较
五带
范围
纬度范围
有没有阳光直射
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
有没有极昼极夜
气温特点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要求:翻开书P12,第2题:
一年之中,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
什么季节升得最高?什么季节升得最低?
一年之中,每天白昼的时间都一样长吗?
什么季节的白昼最长?什么季节最短?
作 业
布 置
完成同步练习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理解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理解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能运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的公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理解了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了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形成,通过列表,对比理解了地球上五带的不同特点。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共5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获奖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获奖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优质课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优质课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