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步步高》大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展开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树干液流是指植物体内叶片蒸腾失水引起树干水分从根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树干液流强弱用树干液流密度表示,其大小受太阳辐射、空气湿度、土壤水分、天气状况等影响。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某日云杉树干液流密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日17:00前后树干液流密度较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太阳辐射较强 B.空气湿度较小
C.土壤水分较多 D.降水较多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武夷山 B.祁连山
C.长白山 D.大兴安岭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植物蒸腾作用越强树干液流密度越大,由图和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太阳辐射越小、空气湿度越大、土壤水分越少、降水较多时树干液流密度较小;17:00附近树干液流密度相对较低最有可能是降水较多,所以D选项正确。第2题,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一般出现在当地时间12:00,图中太阳辐射最强为北京时间13时30分左右,由此可计算出该地经度大约为100°E附近,即祁连山附近,所以B选项正确。
(2019·黑龙江省牡丹江期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5题。
3.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段是( )
A.700~900米 B.1 300米
C.2 000米 D.2 200米
4.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 )
A.700~900米 B.1 000~1 300米
C.1 800~2 200米 D.3 500~3 700米
5.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答案 3.B 4.C 5.D
解析 第3题,根据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可知,在1 300米附近物种丰富度最高,B正确。第4题,根据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变化曲线可知,相邻海拔坡地面积变化越小,说明该海拔段的坡度越小;读图可知,在1 800~2 200米范围内坡地面积基本不变,所以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1 800~2 200米,C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为太白山的山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光照时间较长,但并非冰川广布;从图中可读出3 500~3 700米海拔段坡地面积小,物种的丰富度也受影响,从图中无法判断该海拔段阴坡面积大小,所以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是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D正确。
(2019·四川内江模拟)某中学的学生暑假沿K河溯源而上开展野外的研学考察,行至M、N两河交汇处时,图示区域东北部下起了雨,便决定在高地扎营,观察两河雨后的水文特征。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林(如下图)。据此完成6~8题。
6.此次同学们研学考察的山脉是( )
A.阿尔泰山 B.太行山
C.巴颜喀拉山 D.横断山
7.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时间 B.土壤水分
C.热量条件 D.风力大小
8.同学们在两河交汇处观测发现,与N河相比,M河洪峰( )
A.出现的时间早,含沙量小
B.出现的时间早,含沙量大
C.出现的时间晚,含沙量小
D.出现的时间晚,含沙量大
答案 6.A 7.B 8.C
解析 第6题,由材料可知,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林,说明该山脉纬度较高,阿尔泰山纬度高,基带为针叶林带,A对。太行山位于我国季风区,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错。巴颜喀拉山位于青藏高原,基带为高寒草甸带,C错。横断山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错。故选A。
第7题,读图,林木密集区基本沿河流分布,河谷地区水分条件好,所以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水分,与热量、光照和风力大小关系不大,故选B。第8题,读图可知,M河上游地区有湖泊连通,湖泊对径流起到调节作用,并且有利于泥沙沉积,所以M河洪峰出现的时间晚,含沙量小,故选C。
(2019·巢湖联考)喀喇昆仑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通过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向东延伸到西藏自治区北部,是世界中、低纬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区。下图为“喀喇昆仑山不同坡向冰川面积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冰川( )
A.各坡向面积分布比较均匀
B.面积越大,退缩幅度越大
C.面积越小,对气候敏感度越高
D.分布总面积大幅度增加
10.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在不同坡向退缩比例不同,其中退缩比例最小的是因为该坡向( )
A.位于阴坡,气温低 B.西风环流带来降水多
C.大气稀薄,光照强 D.坡度小,冰川易保留
11.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变化会使该地区( )
A.冰川堆积地貌数量增多
B.山地雪线海拔下降
C.河流的水量大幅度减少
D.湖泊的矿物质减少
答案 9.C 10.B 11.A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各坡向冰川面积分布不均匀;图中偏北方向冰川面积分布最大,但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最小;冰川面积的减少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大说明对气候敏感度高,图中冰川面积分布小的减少百分比大,说明面积小的冰川对气候敏感度高,C正确;喀喇昆仑山冰川不同坡向都减少,因此分布总面积减少。第10题,由图可知,西北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小,原因是西北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B正确;冰川分布海拔高,相对于降水来说,气温对西北向冰川的形成影响弱;各坡向海拔都很高,大气都很稀薄;坡度大小从图中读不出来。第11题,由图可知,冰川面积呈缩小趋势,冰川融化后冰川堆积地貌数量增多,A正确;冰川面积缩小,低海拔处的冰川消融,会使山地雪线海拔上升;冰川融化会使河流水量增加,流水从山上携带矿物质进入湖泊,会使湖泊的矿物质增多。
二、非选择题
12.(2019·山东临沂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可以把海南岛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和中部五大区域(见下图)。其中西部区域河流的下游及河口附近的滨海地区岩石裸露、黄沙蔓延,散布着少量的仙人掌、菠萝、海枣等野生植物,形成典型的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景观,这是我国唯一可以看到热带沙漠的地区。据记载,历史上这里也曾是林木茂密的人类宜居地。
目前,该岛基于山形水系框架,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形成以中部山区为绿色生态核心的空间结构,规划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
(1)指出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景观反映的地域分异现象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分析海南岛西部区域热带沙漠化景观的形成原因。
(3)指出海南岛“生态绿心”可以带来的环境价值。
答案 (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纬度低,晴天多,终年高温,蒸发旺盛,气候干燥;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搬运至下游及河口地势低平的滨海地区堆积;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度垦殖和砍伐,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严重等。
(3)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改善大气质量;涵养水源,保护水质;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解析 (1)分析图文资料可知,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与该气候相对应的景观是热带季雨林景观;但是海南岛西部由于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景观,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沙漠化景观的形成与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覆盖率低以及人类活动有关。从地形角度分析,由于山地的阻挡,海南岛西部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为雨影区,偏东风带来的水汽受到山地的阻挡与拦截,降水较少;当地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晴天多,蒸发旺盛。据材料“河流的下游及河口附近的滨海地区岩石裸露、黄沙蔓延”,说明与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搬运至下游及河口地势低平的滨海地区堆积有关;据材料“据记载,历史上这里也曾是林木茂密的人类宜居地。”可知人类不合理活动也是造成当地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3)海南岛中部多山,森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森林的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调节气候;通过呼吸作用,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森林的植物根系能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防止水土流失;森林里动植物种类多,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乙两区域图。
材料二 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同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 江汉平原 | 宁夏平原 |
自然带类型 |
| 草原、荒漠过渡带 |
主要粮食作物 |
| 小麦 |
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分析黄河在乙图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流程图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水稻 ××地区铁路沿线固沙植被的研究(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洪涝灾害加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