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届 二轮复习微专题11.2 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 (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 二轮复习微专题11.2 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 (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2019届 二轮复习微专题11.2 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 (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2019届 二轮复习微专题11.2 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 (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届 二轮复习微专题11.2 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 (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微专题 湿地等生态问题
    【知识精析】
    一、湿地
    1.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2.湿地的成因分析
    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现举例如下所示:
    (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4.湿地的生态效益

    5.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二、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三、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关联分析如下: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②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③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④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②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③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④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⑤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高考例析】(2018·课标卷II)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³/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m³/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而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第(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说明其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则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注意题干表明是当年7月的当月的6次降水,所以在同一地区时间跨度较小的情况下,该地区植被变化幅度不大,则植被对径流的拦截作用每次降水基本都相同,④错,B选项正确。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答案】(1)B    (2) B   (3)D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7.课标卷II)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2.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
    1.D 注意理解刀耕火种,先放火烧荒直接目的是为了在没有植被的土地上播种,就容易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淤泥覆盖,泛滥区缺失植被,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作物的道理。
    2.A 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河源地,而其上游源地在东非高原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这里的热带草原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这样也便于理解尼罗河泥沙含量较大的原因。
    3.B 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
    (2017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4~5题。

    4.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5.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4.A  根据图中内蒙古Ⅱ用地类型比重最大,内蒙古草场比重最大,则可知Ⅱ为牧草地,黔为贵州的简称,贵州Ⅰ用地比重较高,仅低于林地,可知Ⅰ为耕地,甲地区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比重大是新疆。
     5.B 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西部离海洋远降水量少,内蒙古虽然地势平坦,但水资源不足,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
    (2016·海南卷)下图示意以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6~8题。

    6. 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6.C  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选C。
    7.B 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苑”,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选B。
    8.D  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D。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看懂图中信息,理解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反之亦然。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
    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读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单位:%)统计表,完成9~10题。
    时段/年
    轻度荒漠化
    中度荒漠化
    重度荒漠化
    极重度荒漠化
    1977~1986
    -1.27
    22.41
    4.51
    -1.26
    1986~1993
    -9.86
    -5.25
    5.18
    0.31
    1993~2002
    0.45
    1.03
    -4.43
    -0.46
    2002~2012
    -0.50
    -0.70
    -2.93
    -1.78
    1977~2012
    -2.27
    2.54
    -0.62
    -0.87
    9.由表中信息可知(  )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
    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10.导致1977~1986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耕地大量扩张 B.农牧民薪柴短缺
    C.放牧规模扩大 D.不合理灌溉
    9.C 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较小,面积较稳定。
    10.A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A正确。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甘肃省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11~12题。

    11.“生态裂谷”的位置距县城距离为(  )
    A.0~20 km B.20~40 km
    C.40~60 km D.60~80 km
    12.“生态裂谷”地区(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风力侵蚀作用弱
    D.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11.A 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中0~20 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说明过度开采地下水,因而是“生态裂谷”的位置。
    12.D 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说明“生态裂谷”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流水侵蚀作用弱,气候干旱区风力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转为流动沙丘。
    (2017·江西模拟)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过去,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回答13~15题。

    13.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
    B.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C.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D.引湖水灌溉,耗水量大
    14.抑制湖区西部沙漠不断扩展的可行性措施是( )
    ①布哈河流域内封山育林,营造防沙固沙林 ②开垦荒地,充分利用布哈河水发展灌溉农业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 ④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在湖泊①②③④四处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3.C 据材料可知,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布哈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西北风携带沙尘在此沉降;湖西岸吹离岸风,湖水侵蚀作用较弱;最终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形成半岛。最主要的原因是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故选C。
    14.C 该地区沙漠化加剧的因素主要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的,如果开垦荒地,充分利用布哈河水发展灌溉农业,会使荒漠化加剧,②错。布哈河流域内封山育林,营造防沙固沙林,置石(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都可以防治湖泊西部的荒漠化,①③④对。故选C。
    15.B 据图可知,②有陆地淡水汇入,起到稀释作用,湖水盐度低,适合淡水鱼生长,故选B。
    (2017·桐乡模拟)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折线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完成16~17题。

    16.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率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17.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为1.5~3。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增加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该河段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16.C 由图可知,随着干燥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率减小最明显,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最强,C对。图中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湿地率最小时,干燥度最小,A错。干燥度与湖泊湿地湿地率不呈正相关,所以B错。随着干燥度增加,河流湿地湿地率呈波动变化,所以干燥度不是影响河流湿地湿地率变化的主要因素,D错。
    17.A 黄河下游为“地上河”,该河段湿地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的大小,当上游来水量大时,该河段的湿地面积就扩大,反之就减小。
    (2017·新乡一模)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回答18~20题。

    18.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
    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19.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18.A 解答湿地的成因,需要弄清楚湿地的成因包括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于积水,水来源充足,地表渗透弱等。
    19.C 根据所学知识,湿地的作用有涵养水源,补给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气温差,动物的生活场所等。
    20.D 根据湿地的作用,拉鲁湿地的地区性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实施保护性开发。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需要排干湿地中的水,不利于湿地的保护。故答案选D。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在青藏高原东端黄河干流发生了大转弯,形成“U”形的“黄河第一湾”,河岸植被以典型的亚高山草甸草原为主,而河间湿地则主要发育灌木林。读图完成21~23题。

    21.该河段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 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B. 山地降水、地下水
    C. 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 D. 地下水、湖泊水
    22.与河岸相比,河间湿地主要发育灌木林的原因是
    A. 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 B. 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好
    C. 地势开阔,光照较充足 D. 泥沙堆积,土层厚度大
    23.灌木林对河间湿地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植物蒸腾,增加湿度
    C. 减少侵蚀,稳定形状 D. 减少淤积,保持原状
    21.C 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势较高,距离海洋远,受季风影响小,降水稀少,其补给为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因为该地区海拔较高,不受地下水的补给影响;青藏高原内湖泊多为内流湖,对河流没有补给作用,故AB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2.D 读图可知该处黄河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流水沉积作用强,使河间土层较厚,适宜灌木丛的生长;河岸地区坡度较陡,土层较薄,分布有高山草原草甸。影响河间和河岸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层的厚度,不是热量和水分条件,故AB错误;河间地区位于河谷地带,日照较少,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23.C 根据材料灌木林主要位于河间湿地中,目的是减少流水对湿地的侵蚀作用,保护湿地,稳定其形态;坡地的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河间地区地势平缓,故A错误;该处位于高原地区,气温低,植物蒸腾作用弱,水汽主要来自河流,且空气湿度和湿地保护关系不大,故B错误;灌木林位于河间地区,减小流速,增大泥沙沉积作用,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点睛】
    该题主要考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成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材料解读河间和河岸地区植被差异的影响要素是因为土壤条件而不是气候条件,该处黄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所以河间地区泥沙淤积严重,土层较厚,适宜灌木的生长;而河岸地区,坡度较陡,土层薄,植被为草甸草原。
    (福建省福州市2018年高三5月份质检)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24~26题。

    2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25.风影沙丘
    A. 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 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 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 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2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A. 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 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 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 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24.D 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
    25.D 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相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从图中无法判断风影沙丘长度和高度与植株的关系;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面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
    26.C 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
    二、综合题
    7.(2016·课标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中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较大(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
    【解析】第(1)题,河水的腐殖质和泥沙含量均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图内经纬度和亚马孙河等信息可知,该区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受气候特征的影响,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巨大的生物量,为腐殖质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和温度、水分条件。根据“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知,地形和沼泽对于水流速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腐殖质、泥沙含量。第(2)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若表示赞同,需要从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说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非凡性,以及发展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28.(2017·江西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拉盖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在下游形成了大片湿地和湖泊。近年来随着乌拉盖河流域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大型化工企业的建设,下游地区湿地正在逐渐消失。

    (1)描述乌拉盖河流域的地形特点。
    (2)简述乌拉盖湿地减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相对平坦,起伏较小。
    (2)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解析】第(1)题,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方面分析。乌拉盖河流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形以高原为主;由河流的流向可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湿地、湖泊多,说明地形平坦,起伏较小。第(2)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
    29.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生态功能和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涵养的水源也是甘肃河西五市及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500多万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丰乐口管护站,不久前刚刚发现了珍稀动物雪豹的身影。近两年国家环保部通过卫星遥测发现了这个区域的不少问题,除了开矿以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遥感监测发现了37个水电和能源项目,旅游设施未批先建13个,全部旅游项目中只有1处进行了环评,此外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多种问题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显现“生态危机”。研究表明,工业排放的有色颗粒物会加快冰川近20%的融化速度。
    材料二 祁连山地区冰川分布图

    材料三:近50年来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图。

    (1)分析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
    (2)冰川的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3)据图描述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特征。
    (4)为保护祁连山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采矿、发电、无节制旅游开发、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叙述合理即可)
    (2)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因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 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6分,答出3点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祁连山为背景区域,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影响冰川存在和分布的因素,生态保护的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意在考查祁连山生态破坏的原因。由“除了开矿以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旅游设施未批先建”说明导致该地生态破坏的原因有采矿、发电、无节制的旅游发展等方面;由材料分析可知,此地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因此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的破坏,进而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同时也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冰川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自然因素主要从气温和降水来分析;人为因素主要从全球气候变暖来分析。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在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 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保护的措施。可以采取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
    30.(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成因: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2)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 (3)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4)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控制商业性伐木规模);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解析】(1) 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要从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要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该地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是温带雨林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原生态森林保护的好。
    (2)林间湿生苔藓是阴湿环境下的生物;当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
    (3)植被类型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及地理分布,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4)大熊森林目前主要是商业性砍伐而破坏严重,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进行;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以减少商业性的开发;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控制商业性伐木规模);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森林区经济发展。
    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要从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要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纬度上与西风带、地形雨有关;开发历史晚,人类影响小。林间湿生苔藓是阴湿环境下的生物;与当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林间光照弱有关。植被类型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及地理分布,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大熊森林目前主要是商业性砍伐而破坏严重,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进行。
    31.(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2018届高三4月选考科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右图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4)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2)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3)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4)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河三角洲不断改道的成因、土地盐碱化的成因以及治理措施、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等相关知识。
    (1)黄河三角洲不断改道,主要是由于河流含沙量较大,泥沙不断在河口堆积,从而形成地上河,洪水泛滥导致。由于我国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治理,使得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从而黄河三角洲河道也未发生摆动。
    (2)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排水不畅,地表积水增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位于河口的位置,在枯水期,海水容易倒灌,从而导致水质下降,土壤的盐分增加;再加上在干旱季节,蒸发量较大,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产生。
    (3)本题主要考查治理盐碱化的措施。读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一方面可以节约用水;另一方面,管道铺在地下,能够节约用地;而且对地下水的下降作用较为明显,排盐碱的速度较快。
    (4)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主要从气候、土地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分析。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灌溉水源紧张,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用水量减少,可以缓解水资源压力;另外该地的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32.(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为背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2)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33.(江西省2018届高三JTY考前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mm,地表气候千燥,物理风化作用强,水源短缺;地下沉积层深厚,埋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塔里木盆地从外向内地表物质结构由砾石过渡到粗砂、细沙、粉沙;地形由冲积扇过渡到冲积平原、沙垄、沙梁和流动沙丘。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塔里木盆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1949年后,为了加强塔里木盆地周边灌溉农业区与城镇的联系,先建设了环盆地公路,后又在该盆地内部兴建了数条贯穿盆地的高等级公路。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

    (1)分析塔里木盆地中部以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沙为主的原因。
    (2)根据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推测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的来源。
    (3)简述塔里木盆地发展农业的不利水、土条件。
    (4)塔里木盆地的公路容易遭受流沙掩埋,指出为减少流沙危害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塔里木盆地中部远离高山、高原,河流难以将颗粒较大的沉积物搬运至此;风力从远处运送来的多为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沙;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砂石内外受热差异大,易破碎、分解,使颗粒逐渐变得细小(2)高山冰雪融水流入塔里木盆地,下渗成地下水;昼夜温差大,夜晩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和沙层的空隙中凝结下渗;少量的大气降水下渗(3)土质疏松,沙层空隙大,保水、保墒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受风沙危害,土壤沙化严重;降水稀少,冰雪融水量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成本高,水资源严重不足(4)在公路两侧种植固沙植物,修建(草方格)沙障:公路两侧修建挡风墙拦沙;在公路上修建明洞(或称地上隧道)保护公路。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影响、水循环、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1)塔里木盆地中部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尘来源有两种,其一是外力搬运作用,因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作用强;河流短小,径流量小,多为季节性河流,下游断流,所以流水搬运作用弱,不会将细沙、粉尘带到盆地中部,主要应为风力搬运作用;其二是本地砂石因受物理风化、侵蚀作用分解、破碎形成细沙和粉尘。
    (2)地下水一般由地表径流补给,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河流补给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下渗成为地下水;昼夜温差大,夜晚水汽冷凝在地表沿空隙下渗形成地下水。
    (3)水源条件: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冰雪融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小;根据材料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成本高,水源不足;土壤条件:塔里木盆地因为气候干燥,风力作用强,沙质土壤为主,肥力较低;土质疏松,不利于保湿;土壤沙化严重,多风沙危害。
    (4)减少流沙危害可从生物、工程两方面入手,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网;工程措施:修建挡风墙、地上隧道,用以挡风拦沙;修建草方格沙障用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
    【点睛】常见的外力作用有流水、风力、冰川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搬运、侵蚀、堆积等作用,(1)要根据当地气候干旱,河流下游多断流,从而盆地内部细沙和粉尘应该不是流水搬运而来;(2)地下水主要通过地表水下渗补给,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其补给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3)注意题干要求从水、土两个方面分析(4)减少流沙危害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
    34.(山东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考前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塞罕坝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大风,气候具有过渡性。
    1962年,我国设立塞罕坝林场。林场兴建之初,种树主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得益于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林场设立至今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近年来,针对各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绿化苗木,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植1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地理位置特征。
    (2)指出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3)简述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
    (4)为塞罕坝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塞罕坝是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较大,气候条件较差;长期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地处山地向高原的过度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任答4点)(3)加强防火、防虫的监测工作;生态育林为主,减少木材采伐量;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任答两点)(4) 综合利用林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任答两点)
    【解析】(1)结合塞罕坝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从气候方面,塞罕坝是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育林需要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林木外运条件。塞罕坝是高原山地地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条件较差;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3)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主要是加强监测、以生态育林为主;通过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
    (4)塞罕坝进一步发展要贯彻生态环保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35.(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4月综合测试(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量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量多少、一般把气温高于0℃的部分,如无霜期、≥10℃的积温“热量”,看作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把低于0℃的部分,如霜期等“冷量”,看作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甚至作为灾害。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由于地下水盐度高,缺乏淡水资源,盐碱地广布。海兴县根据盐度与蛄(融)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进行成淡分离,成功改造了盐碱地,他们利用“冷量”责源的经验是:在每年10月平整高低不平的土地,1月份气温低于5C后,开始使用海水灌溉农田,直至海水结冰厚度达20~25厘米为止,3月份开春冰层元全融化下渗后,及叶全田覆盖农用薄膜,然后种植作物。

    (1)描述盐度与结(融)冰的关系。
    (2)分析海兴县农田上覆冰层盐度垂直分布的特点.
    (3)海兴县利用“冷量”资源,海水灌溉农田成功“脱盐”,阐释其原理。
    (4)说明海兴县开春后全田覆盖薄膜的作用。
    【答案】(1)海水冰点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在结冰时。含盐分对较低的海水先结冰,盐分高的后结冰;海水在融冰时,含盐较高海冰先融化,盐度较低后融冰。
    (2)海水在结冰时,首先把其中的盐分析出,由于冰密度较海水低,冰漂浮在海水的上方,而剩下的海水盐度越来越高。由于气温在-5℃时,远低于海水冰点,因而海水继续结冰,下面海水盐度进一步升高,直到最后全部结冰为此。所以,冰层盐度分布自上而下逐渐升高。
    (3)根据冰(融)点和盐度温度规律,含盐高的冰首先融化,基本不含盐分的淡水冰最后融化所以,最后融化的淡水通过下渗,把土壤中的盐分带至深层,从而使表层土壤盐分大大减少或者脱盐,适合农作物生长。
    (4)减少蒸发,保持地下水稳定避免土壤下层盐分上升到表面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特征、薄膜的作用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海水冰点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在结冰时。含盐分对较低的海水先结冰,盐分高的后结冰;海水在融冰时,含盐较高海冰先融化,盐度较低后融冰。
    (2)冰密度较海水低,冰漂浮在海水的上方,海水继续结冰,下面海水盐度进一步升高,冰层盐度分布自上而下逐渐升高。
    (3)海兴县利用“冷量”资源,海水灌溉农田成功“脱盐”,主要原理可以从冰融化、淡水通过下渗、土壤盐分大大减少等方面回答。
    (4)海兴县开春后全田覆盖薄膜,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等多项功能。
    36.(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3月))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甲);沙粒绝大部分集中在距沙床面 10 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乙)。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 10 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 16 米/秒增至 20 米/秒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 16~20 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 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
    (4)分析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量锐减的原因。
    【答案】(1)输沙量总量增加,沙粒粒径变大;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减小,2-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增加;最大输沙量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理由: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 0-1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且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解析】
    (1)随风速的变化,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可因从输沙量、沙粒粒径、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及最大输沙量的位置分析。
    (2)由图可知,风速 16~20 米/秒时,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 0-1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故结合图示,风速 16~20 米/秒时,该地区戈壁 0~10 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
    (3)与植树相比,种草比种树耗水少且易成活,且地面密植度较高,维护成本低,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且图中显示,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据此该地多种草防沙。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