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风力、化石燃料、太阳能都是一次能源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断开 1molC-H 键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A
【解析】A. 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则风力、化石燃料、太阳能都是一次能源,A项正确;
B. 吸热反应是指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需要吸收能量,与外界条件无关,B项错误;
C. 断开1molC-H键要吸收一定的能量,C项错误;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不是直接转化为电能,D项错误;
答案选A。
2.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CaO+H2O=Ca(OH)2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B. 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C. 充电电池在放电时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逆向进行,可以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D. 原电池工作时,正极表面一定有气泡产生
【答案】C
【解析】A. 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反应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
B. 一般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者是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如石墨,B项错误;
C. 充电过程的反应物是放电过程的生成物,所以充电是使放电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C项正确;
D. 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正极表面可能有气泡产生,也可能没有气泡产生,D项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B. 酒精溶于水
C. HCl气体溶于水 D. 氯化钾熔化
【答案】C
【解析】分析:溴蒸气被木炭吸附、酒精溶于水,都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氯化钾熔化解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详解:A、溴蒸气被木炭吸附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A不选;B、酒精溶于水,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B不选;C、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选项C选;D、氯化钾熔化电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选项D不选。答案选C。
4.铜-锌原电池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工作一 段时间后,下列不正确的( )
A. 锌电极反应为 Zn-2e-=Zn2+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硫酸铜溶液流向铜电极
C. 溶液中的 SO42-向锌电极移动
D. 铜电极质量增加
【答案】B
【解析】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A. 金属性Zn>Cu,则锌是负极,锌电极上的反应为Zn-2e-=Zn2+,A正确;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导线流向铜电极,溶液不能传递电子,B错误;
C. 溶液中的阴离子SO42-向负极,即向锌电极移动,C正确;
D. 铜电极是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放电析出金属铜,所以铜电极质量增加,D正确。答案选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氢键是一种化学键 ②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③离子键只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④气体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一定只存在极性共价键 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 ⑦共价化合物中可能有离子键
A. ②⑥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分析:①氢键介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之间,是一种独特的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②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④稀有气体分子中不含化学键;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可存在非极性键;⑥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详解:①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故①错误;②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故②正确;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故③错误;④气态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分子中就不含化学键,故④错误;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可存在非极性键,如H-O-O-H中存在O-O非极性键,故⑤错误;⑥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故⑥错误;答案选A。
6. A、B、C、D四种金属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浸入电解液中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流到C;A、C 相连时,C极上有大量气泡;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A>C>D>B B. D>A>B>C
C. A>D>C>B D. C>B>A>D
【答案】A
【解析】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上,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B相连时,A为负极,则金属性是A大于B。C、D相连时,电流由D流到C,则金属性是C大于D。A、C 相连时,C极上有大量气泡,所以金属性是A大于C。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金属性是D大于B,答案选A。
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68O和188O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B. 199F-质量数为19,电子数为9
C. Na2O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2:1
D. MgC12晶体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答案】C
【解析】A. O和O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两者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B. F-质量数为19,电子数为9,故B正确;C.Na2O2晶体中阳离子Na+、阴离子为O22-,两者个数比为2∶1,故C正确;D.MgCl2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故D错误;答案为C。
8.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 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 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D. 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
【答案】C
【解析】根据 ,反应前后气体质量改变,所以气体密度是变量,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一定平衡,故A错误;反应前后气体Y质量改变,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一定平衡,故B错误;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C正确;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一定平衡,故D错误。
9. 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②升高温度 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2
A. 全部 B. ①②⑤ C. ② D. ②③
【答案】C
【解析】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升高温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引起反应物浓度增大的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等。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但是反应物的浓度不一定增加,如增加C的物质的量,由于C是固体,所以其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②升高温度,不管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增加。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不一定改变了反应物的浓度,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时候,将大烧杯换成小烧杯,容器体积减小,但是反应物的浓度不变。④与①同理,加入反应物,若为固体或纯液体,其浓度不变,不能增加反应速率。⑤MnO2不一定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所以不能加快所有反应的反应速率。综上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②。
本题答案选C。
10.能够证明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的事实是( )
A. 甲烷的4个碳氢键的键能相等 B. 甲烷的4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C. 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D. 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1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甲烷的四个碳氢键键能都相等,不能证明是正四面体结构,可能是正方形,故错误;B、碳氢键键长相等,不能证明是正四面体,可能是正方形,故错误;C、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不能证明是正四面体,可能是正方形,故错误;D、甲烷是正四面体时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若为正方形结构,则有2种,故正确。
11.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 143
0.112
0. 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L
C. M3+ 是所在周期中半径最小的离子
D.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T、R都有-2价,处于ⅥA族,T只有-2价,则T为O元素、R为S元素,L、Q都有+2价,处于ⅡA族,原子半径L>Q,则L为Mg元素,Q为Be元素,M有+3价,处于ⅢA族,原子半径M的介于L、R之间,则M为Al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沸点越高;L2+为Mg2+,R2-为S2-,据此分析核外电子数;金属性越强,则与酸反应越快;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据此解答
【详解】A. 非金属性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沸点越高即H2T>H2R,A项错误;
B. 金属性Mg>Be,则Mg与酸反应比Be快,B项错误;
C. 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简单离子半径越小,则Al3+是所在周期中半径最小的离子,C项正确;
D. L2+的核外电子数为12−2=10,R2-的核外电子数为16-(-2)=18,不相等,D项错误;
答案选C。
12.下列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
A. 35Cl和37Cl B. O2和O3
C. C2H6和C5H12 D. 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答案】C
【解析】A. 35Cl和37Cl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A项错误;
B. O2和O3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两者互为同素异形体,B项错误;
C. C2H6和C5H12,两者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3个CH2,互为同系物,C项正确;
D. CH3CH2CH2CH3和CH3CH(CH3)2,两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错误;
答案选C。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况下,11.2L戊烷分子数为0.5 NA
B. 0.5molC3H8分子中C—H共价键个数为2NA
C. 11.2L一氯甲烷所含分子数为0.5NA
D. 30g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为7NA
【答案】D
【解析】A. 标况下戊烷不是气体,不能计算11.2L戊烷分子数,A项错误;
B. 1个C3H8分子中C—H共价键为8个,则0.5molC3H8分子中C—H共价键个数为0.05NA×8=4NA,B项错误;
C. 11.2L一氯甲烷所处的状态未知,无法计算其所含分子数,C项错误;
D. 1个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为7个,则30g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为=7NA,D项正确;
答案选D。
14.甲[CH3(CH2)3CH3]、乙[CH3CH(CH3)CH2CH3]和丙[C(CH3)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互为同系物,均可与氯气、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B. C5H12表示一种纯净物
C. 甲、乙、丙中,丙的沸点最低
D. 甲、乙、丙既互为同系物,也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C
【解析】A. 甲、乙、丙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不是同系物,A项错误;
B. C5H12有3种同分异构体,则该分子式不能表示一种纯净物,B项错误;
C. 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支链越多,有机物的沸点越低,则甲、乙、丙中,丙的沸点最低,C项正确;
D. 甲、乙、丙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不是同系物,D项错误;
答案选C。
15.欲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可依次通过盛有下列哪一组试剂的洗气瓶( )
A. 澄清石灰水、浓硫酸 B. 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
C. 溴水、浓硫酸 D. 浓硫酸、NaOH溶液
【答案】C
【解析】A. 澄清石灰水、浓H2SO4与乙烯均不反应,不能除杂,A项错误;
B. 酸性KMnO4溶液能把乙烯氧化为二氧化碳气体,会引入新杂质,B项错误;
C. 溴水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甲烷不反应,洗气后利用浓H2SO4干燥即可除去乙烯得到纯净的甲烷,C项正确;
D. 浓H2SO4、NaOH溶液与乙烯均不反应,不能除杂,D项错误;
答案选C。
16.某有机物结构简式如下图,其系统命名正确的是( )
A. 1,3-二甲基-4,5-二乙基己烷 B. 1,3-二甲基-4-乙基辛烷
C. 5-甲基-4-乙基壬烷 D. 4-甲基-5-乙基壬烷
【答案】C
【解析】为烷烃,根据系统命名法可知,最长碳链含有9个C,主链为壬烷;从左边开始编号,满足取代基的编号原则,在4号C含有1个乙基,在5号C含有1个甲基,该有机物名称为:5-甲基-4-乙基壬烷,C项正确;
答案选C。
17.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苯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①浓硝酸②溴水③溴的四氯化碳溶液④酸性KMnO4溶液⑤氧气
A. ①⑤ B. 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①苯在浓硫酸条件下能够与浓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②苯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苯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④苯不能被酸性的高锰酸钾氧化;
⑤苯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被氧气氧化;
综上所述,能够与苯发生反应的有:①⑤,A项正确;
答案选A。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是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B.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的不同化合物,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C.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D. 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则两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根据二者的概念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判断。
【详解】A、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系物,同系物需要结构相似,如乙酸与乙酸乙酯,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原子团,但结构不相似,不是同系物,故A错误;
B、组成元素质量分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则分子式相同,且不同化合物,结构不相同,说明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化合物,分子式不一定相同,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如乙醇与甲酸,相对分子质量均为46,故C错误;
D、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但具有的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则不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如烯烃与环丙烷,故D错误;
答案选B。
19.下列各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较纯净的1,2—二氯乙烷的是( )
A. 乙烷与氯气光照反应 B. 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
C. 乙烯通入浓盐酸 D. 乙烯与氯气混合
【答案】D
【解析】A.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生一氯乙烷、二氯乙烷等多种取代产物,反应是逐步进行,因此不可以制得较纯净的1,2—二氯乙烷,A项错误;
B.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发生加成反应产生1-氯乙烷,B项错误;
C.乙烯通入浓盐酸不能发生反应,C项错误;
D.乙烯与氯气混合发生加成反应产生1,2—二氯乙烷,D项正确;
答案选D。
20.将下列各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振荡,能发生化学反应,静置后混合液分成两层,且两层液体都几乎无色的是 ( )
A. 汽油 B. 己烯 C. 酒精 D. 氯仿
【答案】B
【解析】A. 汽油与溴水不反应,静置后分成两层,上层显橙红色,下层为水层近乎无色,A项错误;
B. 己烯可以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反应后有机物与水互不相容,使混合液分成两层,由于溴参与加成反应,导致最终两层液体都几乎无色,B项正确;
C. 酒精与溴水互溶,混合振荡、静置后溶液不分层,C项错误;
D. 氯仿的密度比水大,氯仿与溴水混合后不反应,静置后分成两层,上层为水层近乎无色,下层氯仿层呈橙红色,D项错误;
答案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2
①
②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4
⑨
⑩
(1)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2)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____(填具体元素符号,下同),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元素⑩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
(3)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4)元素①与⑦的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填“极性”、“非极性”)键形成的.
(5)③与⑥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的是________、沸点低的是______________(填分子式)
(6)③⑥⑦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答案】(1). (2). 离子 (3). Ar (4). (5). 第四周期VIIA族 (6). HClO4 (7). 极性 (8). H2O (9). H2S (10). S2->Cl->O2-
【解析】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Al、⑥为S、⑦为Cl、⑧为Ar、⑨为K、⑩为Br,根据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作答。
【详解】(1)元素④与⑥形成的化合物为硫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其形成过程为:,故答案为:
;离子;
(2)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满足8电子(或2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则上述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Ar,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依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以看出,元素⑩所在的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四周期VIIA族,
故答案为:Ar;;第四周期VIIA族;
(3)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F和O无最高价),则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HClO4;
(4)CCl4分子中C与Cl之间以极性键结合,故答案为:极性;
(5)③为O元素,⑥为S元素,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则③与⑥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的是H2O;水分子间存在氢键,H2S分子间无氢键,则沸点较低的为H2S,故答案为:H2O;H2S;
(6)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简单离子半径越小,则③⑥⑦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半径从大到小顺序为:S2->Cl->O2-。
22.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原动力,通过化学方法开辟新能源和提高能量转化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一定条件下白磷转化为红磷释放出能量,故白磷比红磷稳定性______(填“强”、“弱”)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已知断开1molH﹣H键、1molN≡N键、lmol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946kJ、391kJ。那么生成1mo1 NH3需要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__________kJ 的热量。
(3)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为了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图Ⅰ和图Ⅱ的气泡均产生于锌棒表面
B.图Ⅱ中产生气体的速率比Ⅰ快
C.图Ⅰ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Ⅱ的示数
D.图Ⅰ和图Ⅱ中温度计的示数相等,且均高于室温
②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以氢气为燃料的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溶液,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外电路转移1.2mol电子,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L(标准状况下)
【答案】(1). 弱 (2). 放出 (3). 46 (4). BC (5). H2-2e-+2OH-=2H2O (6). 6.72
【解析】
分析】(1)物质能量越高越活泼;
(2)化学反应的焓变△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3)①图Ⅰ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图Ⅱ该装置构成原电池,Zn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据此分析作答;
②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并考虑电解质溶液参与电极反应来分析;根据电子转移数与氧气的关系式求出氧气消耗量。
【详解】(1)已知一定条件下,白磷转化为红磷释放出能量,红磷能量低,故白磷比红磷稳定性弱,故答案为:弱;
(2)在反应N2+3H2⇌2NH3中,形成2molNH3,需放出的能量为6×391kJ=2346kJ,断裂3molH−H键,1molN≡N键共吸收的能量为:3×436kJ+946kJ=2254kJ,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数值为2346kJ−2254kJ=92kJ,根据化学反应热与化学计量数成比例可知,当生成1molNH3时需要放出热量为46kJ,故答案为:放出;46;
(3)①A. 图Ⅰ中气泡产生在锌棒表面,Ⅱ中产生在铜棒表面,A项错误;
B. 构成原电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则图Ⅱ中产生气体的速度比Ⅰ快,B项正确;
C. 图Ⅱ的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变化不明显,说明化学能没有全部转化为热能,大多数转化为电能,则图Ⅰ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Ⅱ的示数,C项正确;
D. 图Ⅰ稀硫酸和锌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导致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温度高于室温,而图Ⅱ化学能没有全部转化为热能,大多数转化为电能,其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变化不明显,两图示数不相同,D项错误;故答案为:BC;
②燃料电池中,负极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负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正极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根据关系式可知,当外电路转移1.2mol电子,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6.72L,故答案为:H2-2e-+2OH-=2H2O;6.72。
23.0.2mol某烃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各为0.4mol。将A通入溴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反应原理与通入溴水一样),试回答:
(1)烃A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有关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物B比A在分子组成上多一个CH2原子团,结构与A相似。写出B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苯与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CH2=CH2+Br2CH2BrCH2Br (3). (4).
【解析】(1)0.2mol烃(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完全燃烧生成0.4molCO2和0.4mol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0.2x=0.4(碳原子守恒);0.2y=0.4×2(氢原子守恒),解的x=2,y=4,故该烃为乙烯,其结构式为:。
(2)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
(3)有机物B比乙烯多一个CH2,故B为丙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4)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与HBr,其化学方程式为:。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风力、化石燃料、太阳能都是一次能源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断开 1molC-H 键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A
【解析】A. 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则风力、化石燃料、太阳能都是一次能源,A项正确;
B. 吸热反应是指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需要吸收能量,与外界条件无关,B项错误;
C. 断开1molC-H键要吸收一定的能量,C项错误;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不是直接转化为电能,D项错误;
答案选A。
2.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CaO+H2O=Ca(OH)2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B. 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C. 充电电池在放电时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逆向进行,可以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D. 原电池工作时,正极表面一定有气泡产生
【答案】C
【解析】A. 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反应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
B. 一般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者是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如石墨,B项错误;
C. 充电过程的反应物是放电过程的生成物,所以充电是使放电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C项正确;
D. 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正极表面可能有气泡产生,也可能没有气泡产生,D项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B. 酒精溶于水
C. HCl气体溶于水 D. 氯化钾熔化
【答案】C
【解析】分析:溴蒸气被木炭吸附、酒精溶于水,都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氯化钾熔化解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详解:A、溴蒸气被木炭吸附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A不选;B、酒精溶于水,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B不选;C、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选项C选;D、氯化钾熔化电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选项D不选。答案选C。
4.铜-锌原电池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工作一 段时间后,下列不正确的( )
A. 锌电极反应为 Zn-2e-=Zn2+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硫酸铜溶液流向铜电极
C. 溶液中的 SO42-向锌电极移动
D. 铜电极质量增加
【答案】B
【解析】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A. 金属性Zn>Cu,则锌是负极,锌电极上的反应为Zn-2e-=Zn2+,A正确;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导线流向铜电极,溶液不能传递电子,B错误;
C. 溶液中的阴离子SO42-向负极,即向锌电极移动,C正确;
D. 铜电极是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放电析出金属铜,所以铜电极质量增加,D正确。答案选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氢键是一种化学键 ②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③离子键只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④气体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一定只存在极性共价键 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 ⑦共价化合物中可能有离子键
A. ②⑥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分析:①氢键介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之间,是一种独特的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②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④稀有气体分子中不含化学键;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可存在非极性键;⑥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详解:①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故①错误;②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故②正确;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故③错误;④气态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分子中就不含化学键,故④错误;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可存在非极性键,如H-O-O-H中存在O-O非极性键,故⑤错误;⑥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故⑥错误;答案选A。
6. A、B、C、D四种金属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浸入电解液中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流到C;A、C 相连时,C极上有大量气泡;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A>C>D>B B. D>A>B>C
C. A>D>C>B D. C>B>A>D
【答案】A
【解析】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上,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B相连时,A为负极,则金属性是A大于B。C、D相连时,电流由D流到C,则金属性是C大于D。A、C 相连时,C极上有大量气泡,所以金属性是A大于C。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金属性是D大于B,答案选A。
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68O和188O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B. 199F-质量数为19,电子数为9
C. Na2O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2:1
D. MgC12晶体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答案】C
【解析】A. O和O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两者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B. F-质量数为19,电子数为9,故B正确;C.Na2O2晶体中阳离子Na+、阴离子为O22-,两者个数比为2∶1,故C正确;D.MgCl2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故D错误;答案为C。
8.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 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 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D. 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
【答案】C
【解析】根据 ,反应前后气体质量改变,所以气体密度是变量,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一定平衡,故A错误;反应前后气体Y质量改变,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一定平衡,故B错误;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C正确;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一定平衡,故D错误。
9. 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②升高温度 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2
A. 全部 B. ①②⑤ C. ② D. ②③
【答案】C
【解析】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升高温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引起反应物浓度增大的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等。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但是反应物的浓度不一定增加,如增加C的物质的量,由于C是固体,所以其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②升高温度,不管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增加。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不一定改变了反应物的浓度,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时候,将大烧杯换成小烧杯,容器体积减小,但是反应物的浓度不变。④与①同理,加入反应物,若为固体或纯液体,其浓度不变,不能增加反应速率。⑤MnO2不一定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所以不能加快所有反应的反应速率。综上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②。
本题答案选C。
10.能够证明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的事实是( )
A. 甲烷的4个碳氢键的键能相等 B. 甲烷的4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C. 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D. 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1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甲烷的四个碳氢键键能都相等,不能证明是正四面体结构,可能是正方形,故错误;B、碳氢键键长相等,不能证明是正四面体,可能是正方形,故错误;C、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不能证明是正四面体,可能是正方形,故错误;D、甲烷是正四面体时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若为正方形结构,则有2种,故正确。
11.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 143
0.112
0. 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
D.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T、R都有-2价,处于ⅥA族,T只有-2价,则T为O元素、R为S元素,L、Q都有+2价,处于ⅡA族,原子半径L>Q,则L为Mg元素,Q为Be元素,M有+3价,处于ⅢA族,原子半径M的介于L、R之间,则M为Al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沸点越高;L2+为Mg2+,R2-为S2-,据此分析核外电子数;金属性越强,则与酸反应越快;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据此解答
【详解】A. 非金属性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沸点越高即H2T>H2R,A项错误;
B. 金属性Mg>Be,则Mg与酸反应比Be快,B项错误;
C. 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简单离子半径越小,则Al3+是所在周期中半径最小的离子,C项正确;
D. L2+的核外电子数为12−2=10,R2-的核外电子数为16-(-2)=18,不相等,D项错误;
答案选C。
12.下列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
A. 35Cl和37Cl B. O2和O3
C. C2H6和C5H12 D. 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答案】C
【解析】A. 35Cl和37Cl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A项错误;
B. O2和O3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两者互为同素异形体,B项错误;
C. C2H6和C5H12,两者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3个CH2,互为同系物,C项正确;
D. CH3CH2CH2CH3和CH3CH(CH3)2,两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错误;
答案选C。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况下,11.2L戊烷分子数为0.5 NA
B. 0.5molC3H8分子中C—H共价键个数为2NA
C. 11.2L一氯甲烷所含分子数为0.5NA
D. 30g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为7NA
【答案】D
【解析】A. 标况下戊烷不是气体,不能计算11.2L戊烷分子数,A项错误;
B. 1个C3H8分子中C—H共价键为8个,则0.5molC3H8分子中C—H共价键个数为0.05NA×8=4NA,B项错误;
C. 11.2L一氯甲烷所处的状态未知,无法计算其所含分子数,C项错误;
D. 1个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为7个,则30g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为=7NA,D项正确;
答案选D。
14.甲[CH3(CH2)3CH3]、乙[CH3CH(CH3)CH2CH3]和丙[C(CH3)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互为同系物,均可与氯气、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B. C5H12表示一种纯净物
C. 甲、乙、丙中,丙的沸点最低
D. 甲、乙、丙既互为同系物,也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C
【解析】A. 甲、乙、丙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不是同系物,A项错误;
B. C5H12有3种同分异构体,则该分子式不能表示一种纯净物,B项错误;
C. 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支链越多,有机物的沸点越低,则甲、乙、丙中,丙的沸点最低,C项正确;
D. 甲、乙、丙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不是同系物,D项错误;
答案选C。
15.欲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可依次通过盛有下列哪一组试剂的洗气瓶( )
A. 澄清石灰水、浓硫酸 B. 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
C. 溴水、浓硫酸 D. 浓硫酸、NaOH溶液
【答案】C
【解析】A. 澄清石灰水、浓H2SO4与乙烯均不反应,不能除杂,A项错误;
B. 酸性KMnO4溶液能把乙烯氧化为二氧化碳气体,会引入新杂质,B项错误;
C. 溴水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甲烷不反应,洗气后利用浓H2SO4干燥即可除去乙烯得到纯净的甲烷,C项正确;
D. 浓H2SO4、NaOH溶液与乙烯均不反应,不能除杂,D项错误;
答案选C。
16.某有机物结构简式如下图,其系统命名正确的是( )
A. 1,3-二甲基-4,5-二乙基己烷 B. 1,3-二甲基-4-乙基辛烷
C. 5-甲基-4-乙基壬烷 D. 4-甲基-5-乙基壬烷
【答案】C
【解析】为烷烃,根据系统命名法可知,最长碳链含有9个C,主链为壬烷;从左边开始编号,满足取代基的编号原则,在4号C含有1个乙基,在5号C含有1个甲基,该有机物名称为:5-甲基-4-乙基壬烷,C项正确;
答案选C。
17.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苯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①浓硝酸②溴水③溴的四氯化碳溶液④酸性KMnO4溶液⑤氧气
A. ①⑤ B. 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①苯在浓硫酸条件下能够与浓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②苯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苯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④苯不能被酸性的高锰酸钾氧化;
⑤苯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被氧气氧化;
综上所述,能够与苯发生反应的有:①⑤,A项正确;
答案选A。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是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B.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的不同化合物,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C.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D. 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则两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根据二者的概念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判断。
【详解】A、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系物,同系物需要结构相似,如乙酸与乙酸乙酯,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原子团,但结构不相似,不是同系物,故A错误;
B、组成元素质量分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则分子式相同,且不同化合物,结构不相同,说明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化合物,分子式不一定相同,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如乙醇与甲酸,相对分子质量均为46,故C错误;
D、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但具有的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则不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如烯烃与环丙烷,故D错误;
答案选B。
19.下列各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较纯净的1,2—二氯乙烷的是( )
A. 乙烷与氯气光照反应 B. 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
C. 乙烯通入浓盐酸 D. 乙烯与氯气混合
【答案】D
【解析】A.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生一氯乙烷、二氯乙烷等多种取代产物,反应是逐步进行,因此不可以制得较纯净的1,2—二氯乙烷,A项错误;
B.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发生加成反应产生1-氯乙烷,B项错误;
C.乙烯通入浓盐酸不能发生反应,C项错误;
D.乙烯与氯气混合发生加成反应产生1,2—二氯乙烷,D项正确;
答案选D。
20.将下列各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振荡,能发生化学反应,静置后混合液分成两层,且两层液体都几乎无色的是 ( )
A. 汽油 B. 己烯 C. 酒精 D. 氯仿
【答案】B
【解析】A. 汽油与溴水不反应,静置后分成两层,上层显橙红色,下层为水层近乎无色,A项错误;
B. 己烯可以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反应后有机物与水互不相容,使混合液分成两层,由于溴参与加成反应,导致最终两层液体都几乎无色,B项正确;
C. 酒精与溴水互溶,混合振荡、静置后溶液不分层,C项错误;
D. 氯仿的密度比水大,氯仿与溴水混合后不反应,静置后分成两层,上层为水层近乎无色,下层氯仿层呈橙红色,D项错误;
答案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2
①
②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4
⑨
⑩
(1)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2)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____(填具体元素符号,下同),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元素⑩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
(3)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4)元素①与⑦的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填“极性”、“非极性”)键形成的.
(5)③与⑥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的是________、沸点低的是______________(填分子式)
(6)③⑥⑦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答案】(1). (2). 离子 (3). Ar (4). (5). 第四周期VIIA族 (6). HClO4 (7). 极性 (8). H2O (9). H2S (10). S2->Cl->O2-
【解析】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Al、⑥为S、⑦为Cl、⑧为Ar、⑨为K、⑩为Br,根据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作答。
【详解】(1)元素④与⑥形成的化合物为硫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其形成过程为:,故答案为:
;离子;
(2)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满足8电子(或2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则上述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Ar,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依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以看出,元素⑩所在的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四周期VIIA族,
故答案为:Ar;;第四周期VIIA族;
(3)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F和O无最高价),则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HClO4;
(4)CCl4分子中C与Cl之间以极性键结合,故答案为:极性;
(5)③为O元素,⑥为S元素,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则③与⑥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的是H2O;水分子间存在氢键,H2S分子间无氢键,则沸点较低的为H2S,故答案为:H2O;H2S;
(6)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简单离子半径越小,则③⑥⑦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半径从大到小顺序为:S2->Cl->O2-。
22.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原动力,通过化学方法开辟新能源和提高能量转化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一定条件下白磷转化为红磷释放出能量,故白磷比红磷稳定性______(填“强”、“弱”)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已知断开1molH﹣H键、1molN≡N键、lmol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946kJ、391kJ。那么生成1mo1 NH3需要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__________kJ 的热量。
(3)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为了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图Ⅰ和图Ⅱ的气泡均产生于锌棒表面
B.图Ⅱ中产生气体的速率比Ⅰ快
C.图Ⅰ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Ⅱ的示数
D.图Ⅰ和图Ⅱ中温度计的示数相等,且均高于室温
②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以氢气为燃料的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溶液,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外电路转移1.2mol电子,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L(标准状况下)
【答案】(1). 弱 (2). 放出 (3). 46 (4). BC (5). H2-2e-+2OH-=2H2O (6). 6.72
【解析】
分析】(1)物质能量越高越活泼;
(2)化学反应的焓变△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3)①图Ⅰ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图Ⅱ该装置构成原电池,Zn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据此分析作答;
②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并考虑电解质溶液参与电极反应来分析;根据电子转移数与氧气的关系式求出氧气消耗量。
【详解】(1)已知一定条件下,白磷转化为红磷释放出能量,红磷能量低,故白磷比红磷稳定性弱,故答案为:弱;
(2)在反应N2+3H2⇌2NH3中,形成2molNH3,需放出的能量为6×391kJ=2346kJ,断裂3molH−H键,1molN≡N键共吸收的能量为:3×436kJ+946kJ=2254kJ,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数值为2346kJ−2254kJ=92kJ,根据化学反应热与化学计量数成比例可知,当生成1molNH3时需要放出热量为46kJ,故答案为:放出;46;
(3)①A. 图Ⅰ中气泡产生在锌棒表面,Ⅱ中产生在铜棒表面,A项错误;
B. 构成原电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则图Ⅱ中产生气体的速度比Ⅰ快,B项正确;
C. 图Ⅱ的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变化不明显,说明化学能没有全部转化为热能,大多数转化为电能,则图Ⅰ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Ⅱ的示数,C项正确;
D. 图Ⅰ稀硫酸和锌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导致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温度高于室温,而图Ⅱ化学能没有全部转化为热能,大多数转化为电能,其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变化不明显,两图示数不相同,D项错误;故答案为:BC;
②燃料电池中,负极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负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正极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根据关系式可知,当外电路转移1.2mol电子,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6.72L,故答案为:H2-2e-+2OH-=2H2O;6.72。
23.0.2mol某烃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各为0.4mol。将A通入溴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反应原理与通入溴水一样),试回答:
(1)烃A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有关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物B比A在分子组成上多一个CH2原子团,结构与A相似。写出B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苯与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CH2=CH2+Br2CH2BrCH2Br (3). (4).
【解析】(1)0.2mol烃(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完全燃烧生成0.4molCO2和0.4mol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0.2x=0.4(碳原子守恒);0.2y=0.4×2(氢原子守恒),解的x=2,y=4,故该烃为乙烯,其结构式为:。
(2)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
(3)有机物B比乙烯多一个CH2,故B为丙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4)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与HBr,其化学方程式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