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Fe-56 Cu-64 Ag-108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保护环境,就是关爱自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采用原煤脱硫技术,可减少燃煤产生的SO2
B. 酸雨是指pH小于7的雨水
C. 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D. 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
【详解】A. 原煤中加入的生石灰可与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反应,最终生成硫酸钙,从而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达到脱硫的目的,故A项正确;
B.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其pH范围错误,故B项错误;
C. 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故C项正确;
D. 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故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故D项正确;
答案选B。
2.中国科学家以CO2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 MPa下合成金刚石,具有深远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CO2合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B. 金刚石是氧化产物
C. 金刚石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D. 钠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B. 化合价升高,元素被氧化,所得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
C.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之间互为同素异形体;
D. 化合价升高元素在反应中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详解】A. 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刚石的过程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刚石的过程,碳元素化合价升降低,金刚石是还原产物,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C. 金刚石、石墨、足球烯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的C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刚石的过程,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化合价升高元素在反应中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3.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CaCO3 B. 稀硫酸 C. 液氨 D. NO2
【答案】A
【解析】
【分析】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溶于水和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据此解答。
【详解】A. CaCO3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属于电解质,A正确;
B. 稀硫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错误;
C. 液氨是氨气,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C错误;
D. NO2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D错误。
答案选A。
4. 下列情况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是( )
A. 自来水中通入少量Cl2进行消毒杀菌
B. 用SO2漂白食品
C. 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
D. 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馒头
【答案】B
【解析】A.氯气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由于氯水的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且加热时HCl挥发,对人体无害,故A不选;B.SO2有毒,具有漂白性,但SO2不能漂白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故B选;C.CaCO3+2CH3COOH=Ca(CH3COO)2+H2O+CO2↑,醋酸、醋酸钙都易溶于水,用洗涤的方法可除去,且醋酸对人体无害,可做调味品,故C不选;D.碳酸氢钠与面粉中的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呈中性,对人体无害,故D不选;故选B。
5.下列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 Cl2与足量的Ca(OH)2溶液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2NA
B. 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A
C. 9.2g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原子总数为0.6NA
D. 1L 1mol/L的乙醇溶液中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答案】C
【解析】
【分析】A. 氯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为歧化反应;
B. 求出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分子数N = n NA来计算;
C. 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
D. 乙醇溶液中,除了乙醇分子,还含水分子。
【详解】A. 氯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为歧化反应,氯元素由0价歧化为−1价和+1价,故1 mol氯气在该反应中转移1mol电子即NA个,故A项错误;
B. 标况下2.24 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 mol,故分子数N = nNA = 0.1 NA个,故B项错误;
C. 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9.2 gNO2和N2O4的混合物中含有的NO2的物质的量为0.2 mol,故含0.6 mol原子即0.6 NA个,故C项正确;
D. 乙醇溶液中,除了乙醇分子,还含水分子,故此溶液中含有的分子总数多于NA个,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SO2具有还原性,故可作漂白剂
B. Na的金属活动性比Mg强,故可用Na与MgCl2溶液反应制Mg
C. 浓硝酸中的HNO3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
D. Fe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故在与其他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的Fe也显+3价
【答案】C
【解析】略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NaOH固体
B. 用酒精提取碘水中的碘
C. 除去水中的氯化钠
D. 从Y进气收集Cl2
【答案】C
【解析】
【分析】A. 氢氧化钠固体具有较强腐蚀性,不能直接在纸片上称量;
B. 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酒精做萃取剂;
C. 氯化钠沸点较高;
D. 从Y进气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密度应该小于空气。
【详解】A. NaOH固体具有较强腐蚀性,应该放入小烧杯中快速称量,不能直接放在纸片上,图示操作不合理,故A项错误;
B. 酒精易溶于水,无法用酒精提取碘水中的碘,可选用苯或四氯化碳做萃取剂,故B项错误;
C.加热时水易挥发,但NaCl·· 的沸点较高,不易挥发,所以可以采用蒸馏方法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故C项正确;
D. Cl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从X进气,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8.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A. 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
B. 一枝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 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
D. 清晨,阳光穿过树林枝叶间的间隙形成“光柱”
【答案】C
【解析】
【分析】A、根据豆浆是胶体分散系,根据胶体的性质分析判断,胶体遇到可溶性的盐会聚沉;
B、墨水属于胶体,胶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聚沉;
C、FeCl3溶液和NaOH溶液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D、清晨的雾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详解】A、豆浆是胶体,加入石膏胶体聚沉形成豆腐,利用胶体的性质,故A不符合;
B、墨水属于胶体,胶体聚沉使钢笔发生堵塞,与胶体性质有关,故B不符合;
C、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不是胶体的性质,故C符合;
D、清晨的雾属于胶体,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道道光柱就是胶体具有的丁达尔效应,涉及胶体性质,故D不符合。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9.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Na+、Ba2+、Cl-、SO42-
B. Fe2+、H+、SO42-、ClO-
C. Mg2+、NH4-、Cl-、SO42-
D. K+、Fe3+、NO3-、SCN-
【答案】C
【详解】A.Ba2+和SO42-反应生成BaSO4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ClO-和H+反应生成HClO,ClO-能氧化Fe2+,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C正确;
D.Fe3+和SCN-能形成络合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10.已知某一反应2H2CrO4+3H2O2=2Cr(OH)3+3O2↑+2H2O,则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H2CrO4中铬元素显+6价
B. 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H2O2,氧化产物是O2
C. 氧化性:H2CrO4>O2
D. 如反应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68L
【答案】D
【详解】A、H2CrO4中氢为+1价、氧为-2价,则铬元素显+6价,选项A正确;
B、反应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2O2为还原剂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氧气,而Cr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对应的产物Cr(OH)3为还原产物,选项B正确;
C、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量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反应中H2CrO4为氧化剂,O2为氧化产物,故氧化性:H2CrO4>O2,选项C正确;
D、由2H2CrO4+3H2O2=2Cr(OH)3+3O2↑+2H2O可知,生成3mol气体转移6mol电子,则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5mol,其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15mol×22.4L/mol=3.36L,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SO2能使FeCl3、酸性KMnO4溶液变色或褪色
B. 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SO2与CO2
C. 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SO3
D. 少量SO2通入浓的CaCl2溶液中可以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A
【解析】A.SO2有较强还原性,使FeCl3溶液转化为FeCl2溶液,溶液变为浅绿色,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迅速褪色变为无色,故A正确;B.SO2与CO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鉴别,故B错误;C.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只能生成SO2,故C错误;D.弱酸不能制强酸,则少量SO2通入浓的CaCl2溶液中不可以生成白色沉淀,故D错误;答案为A。
12.下表物质按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分类正确的是( )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KOH
HCl
NaCl
CaO
CO
C
NaOH
CH3COOH
CaCl2
CuO
SO2
D
NaOH
HNO3
BaCO3
NO
SO3
【答案】C
【解析】
【分析】酸性氧化物是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是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
盐是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据此分析。
【详解】A、Na2CO3是盐,不是碱;NaOH是碱不是盐;SO2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B、CO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不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
C、NaOH是碱,HClO是酸,CaCl2是盐,CuO是碱性氧化物,SO2是酸性氧化物,故C正确;
D、NO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不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不成盐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13.Na2O2是呼吸面具中常用的供氧剂,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B. Na2O2分别与水、CO2反应,产生相同量的O2时,需要水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C. Na2O2与CO2反应过程中,只做氧化剂
D. Na2O2与SO2的漂白原理相同
【答案】B
【详解】A.Na2O2的电子式为,故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故A错误;
B.Na2O2与水、C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相同量的O2时消耗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同,故B正确;
C.Na2O2与C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降低为-2价,所以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C错误;
D.Na2O2因具有强氧化性而有漂白性,SO2易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原理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4.实验室欲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500mL 3mol/L的稀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应用量筒量取83.30mL的浓硫酸
B. 在烧杯中溶解后,应立即转移至容量瓶中
C. 加水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D. 若未洗涤烧杯内壁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D
【详解】A.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所以不能用量筒量取83.30mL的浓硫酸,故A错误;
B.浓硫酸稀释产生大量的热,容量瓶不能盛放过热的液体,所以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应冷却到室温再进行移液操作,故B错误;
C.加水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根据c=n/V可以知道,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
D.若未洗涤烧杯内壁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根据c=n/V可以知道,溶液浓度偏低,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对相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评价正确的是( )
编号
化学反应
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O32-+2H+= CO2↑+H2O
正确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
Ca2++2OH-+CO2=
CaCO3↓+H2O
正确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H++OH-=H2O
正确
D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Fe3++Fe=2Fe2+
错误;电荷不守恒
【答案】D
【解析】
【分析】A. 碳酸钙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化学式,不可拆分;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继续通入过量的CO2后,沉淀又会和CO2继续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 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
D. 铁还原Fe3+为Fe2+,遵循电荷守恒与原子守恒规律;
【详解】A.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和评价均错误,故A项错误;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的离子方程式为:OH-+CO2 = HCO3-,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和评价均错误,故B项错误;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2-4=BaSO4↓+2H2O,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和评价均错误,故C项错误;
D.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故离子方程式错误,对应的评价正确,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16.歌曲《青花瓷》,唱道“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的“铜绿”即是铜锈,它的化学成分是Cu2(OH)2CO3(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为2Cu+O2+CO2+H2O=Cu2(OH)2CO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该反应中氧元素和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C. 该反应中铜得电子,O2失电子,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D.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只有两种元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在该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得到电子,被还原,其余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17.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
B. 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氧化性
C. 实验室里常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氨气
D. 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A. 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叫铵盐,铵根离子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B. 氨的喷泉实验不能体现氨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
C. 实验时制备氨气的原料为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
D. 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A. 铵盐可铵态氮肥,供给植物所需的氮元素,故A项正确;
B. 氨的喷泉实验主要是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与氧化性无关,故B项错误;
C. 实验室常采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NH3↑+H2O,故C项正确;
D. 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NO+6H2O,该反应为氨气的催化氧化,也是工业制备硝酸的重要反应之一,故D项正确;
答案选B。
18.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相符的是( )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B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Cl-
C
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该气体一定是CO2
D
向某溶液中先加KSCN无明显现象,再滴氯水,溶液变红
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答案】D
【详解】A.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碳酸根离子,故A错误;
B.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也可以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不一定含有氯离子,故B错误;
C.二氧化硫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先加KSCN无明显现象,再滴氯水,溶液变红是检验亚铁离子检验方法,反应现象证明含有亚铁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19.为了验证Fe3+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设计错误的是 ( )
A. ② B. ③⑤ C. 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详解】①铁离子与铁反应生成浅绿色的亚铁离子,故①正确;
②铁离子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显示红色,据此能够检验铁离子,故②正确;
③硫酸铜与氯化铁不发生反应,混合后溶液不会变成无色,故③错误;
④氯化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该性质不是铁离子的性质,故④错误;
⑤铁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据此可以检验是否存在铁离子,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选项C正确。故答案选C。
20.下图是一套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向装置中缓慢地通入气体X,若关闭活塞K,则品红试液无变化,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 K,则品红试液褪色。据此判断气体X和洗气瓶内液体Y可能是( )
【答案】B
【解析】A、通入的H2S与浓硫酸反应会生成SO2,关闭活塞K,品红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错误;B、若关闭活塞K,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品红溶液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SO2使品红褪色,B正确;C、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错误;D、Cl2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错误,答案选B。
21.浓硫酸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①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②C+2H2SO4(浓)CO2↑+2SO2↑+2H2O
③2FeO+4H2SO4Fe2(SO4)3+SO2↑+4H2O
④Fe2O3+3H2SO4Fe2(SO4)3+3H2O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若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则说明该反应中部分H2SO4分子中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另一部分H2SO4中元素化合价不变,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①参与反应的2 mol H2SO4分子中含2 mol S,其中1 mol S化合价从+6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做氧化剂,另1 mol S化合价保持不变,形成CuSO4,故①正确;
②参与反应的2 mol H2SO4分子中+6价的S全部转化为+4价,因此,该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氧化性,故②错误;
③参加反应的4 mol H2SO4分子中,有1 mol S从+6价降低到+4价,剩余3 mol以Fe2(SO4)3形式存在,其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故③正确;
④该反应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只表现出酸性,故④错误;
答案选C。
22.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MgCl2溶液
D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A.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这是因为氨气溶于水生成了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在溶液中发生部分电离生成OH-;
B. 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与酸反应;
C. 氯化铵溶液会发生水解,其中铵根离子会发生水解,要是溶液变浑浊,则加入的溶液一定要与原溶液能发生双水解作用生成沉淀,常用的溶液有MgCl2溶液、AlCl3溶液等;
D. 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与酸反应;
【详解】A.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是因为N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了NH3·H2O,其溶液呈碱性,并不是氨气自身显碱性,故A项错误;
B. 浓硫酸与NH3可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NH3+H2SO4 = (NH4)2SO4,但无明显现象,故B项错误;
C、该溶液可能为MgCl2溶液、AlCl3溶液等,解释不正确,故C项错误;
D. 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HCl气体遇NH3会反应生成白烟,该烟是NH4Cl晶体,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23.已知M、N中含有相同的元素,X、Y中也含有相同的元素,根据反应M+H2O → N+H2 ↑;X+H2O →Y+O2 ↑(方程式均未配平),可推断M、N中及X、Y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的高低顺序为( )
A. M<N、X>Y B. M>N、X>Y C. M<N、X<Y D. M>N、X<Y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高,必有化合价降低。在反应M+H2O → N+H2 ↑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M、N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在反应X+H2O →Y+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X、Y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以此来解答。
【详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降低),则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降低(升高),
反应M+H2O → N+H2 ↑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M、N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即化合价为M<N;
在反应X+H2O →Y+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X、Y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即化合价为X>Y,
答案选A。
24.将1.5 mol Cu2S和足量稀HNO3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
A. 5 mol B. 1.5 mol C. 6 mol D. 1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知,Cu2S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2价,S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6价,则1.5molCu2S共失去1.5mol×(2×1+8)=15mol,N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2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5mol,故答案选A。
故选A。
25.在某100 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 mol·L-1和0.1 mol·L-1。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1.92 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0.15 mol·L-1 B. 0.225 mol·L-1
C. 0.35 mol·L-1 D. 0.45 mol·L-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n(NO3-)=0.1L×0.4mol/L =0.04mol;n(H+)=0.1L×0.4mol/L+0.1L×0.1 mol/L×2=0.06mol;n(Cu)= 1.92g÷64g/mol=0.03mol,反应的方程式是:3Cu+8H++2NO3-=3Cu2++2NO↑+4H2O。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反应关系可知H+不足量,反应应该以H+为标准碱性计算。n(Cu2+):n(H+)=3:8,所以n(Cu2+)=(3÷8)×0.06mol=0.0225mol,所以c(Cu2+)=0.0225mol÷0.1L=0.225mol/L。选项是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现有以下物质①熔融状态的NaCl ②NH3·H2O ③Na2O固体④铜⑤BaSO4固体⑥酒精⑦液态HCl ⑧KNO3溶液,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该状态下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请用序号作答)
(2) 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a 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mol/L的溶液.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_______。
b 甲组同学取2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c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l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 (1). ①②③⑤⑦ (2). ①④⑧ (3). ⑥ (4). 防止Fe2+被氧化成Fe3+ (5). 2Fe2++Cl2=2Cl-+2Fe3+ (6). 隔绝空气防止Fe2+被氧化
【解析】
【分析】(1)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物质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
(2)①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铁粉防止氯化亚铁被氧化;
②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氯化亚铁为氯化铁;
③煤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分层后可以使溶液与空气隔离,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详解】(1)①熔融状态的NaCl能导电,NaCl属于电解质;
②NH3·H2O为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其水溶液电离产生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导电,NH3·H2O是电解质;
③Na2O固体不能导电,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④铜能导电,但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BaSO4固体不能导电,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⑥酒精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⑦液态HCl不能导电,其水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和氢离子,能导电,HCl是电解质;
⑧KNO3溶液能导电,但KNO3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故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⑤⑦,该状态下能导电的是①④⑧;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⑥;
(2)①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防止氯化亚铁被氧化;
②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氯化亚铁为氯化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Fe3++2Cl-;
③煤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分层后可以使溶液与空气隔离,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故答案为:隔离空气(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27.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中都有很大的应用。A、B、C、D、E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纯净物,A是单质。它们之间有如下的反应关系:
(1)若B是一种碱性气体,D是一种红棕色气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C、D两种化合物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光化学烟雾 B.能源短缺
C.酸雨 D.温室效应
②C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是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B把C还原为A和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有10 mol A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③实验室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B和C可以发生反应生成A,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②金属铜投入E的稀溶液中不发生反应,但再加入H2O2溶液后铜开始溶解,溶液逐渐变为蓝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C (2). 4NH3+6NO5N2+6H2O (3). 24 mol (4).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5). 2H2S+SO23S↓+2H2O (6). Cu+H2O2+2H+Cu2++2H2O
【解析】
【分析】(1)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NH3是高中阶段唯一一个碱性气体,NO2是红棕色气体,可知B为NH3,D为NO2,A为单质,则A为N2,N2和NH3均能生成C,可推出C为NO,步骤⑤为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的过程,则E为HNO3,据此分析作答。
(2)根据提示条件,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B为H2S;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则A为S;S和H2S经过氧化得到物质C,则C为SO2,SO2继续氧化为SO3,则D为SO3,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则E为H2SO4,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若B是一种碱性气体,D是一种红棕色气体,则B为NH3,D为NO2,A为单质,则A为N2,N2和NH3均能生成C,可推出C为NO,步骤⑤为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的过程,则E为HNO3,
①A. 含有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光化学烟雾,因此NO和NO2两种化合物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光化学烟雾,故A项正确;
B. 能源短缺主要原因是我国已进入大量消耗能源阶段,而自身能源又贫乏,故B项错误;
C. 酸雨主要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硫酸型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引起的,而硝酸型酸雨则与NO和NO2两种化合物有关,涉及的主要反应有NO被氧化为NO2,NO2溶于水形成硝酸引起的,故C项正确;
D. 温室效应则是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选A、C;
②此反应为归中反应,NH3中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0价,NO中N元素化合价由+2价降低到0价,则根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规律,可知参加反应的NH3和NO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再结合原子守恒可知,其化学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根据关系式5N2~12e-,可知每有10 mol A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4 mol,
故答案为:4NH3+6NO5N2+6H2O;24 mol;
③实验室采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根据提示条件,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B为H2S;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则A为S;S和H2S经过氧化得到物质C,则C为SO2,SO2继续氧化为SO3,则D为SO3,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则E为H2SO4,
①此反应为归中反应,H2S~S,化合价升高,SO2~S,化合价降低,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故答案为:2H2S+SO23S↓+2H2O;
②金属铜不活泼,不能与稀硫酸反应,H2O2具有氧化性,则加入H2O2溶液后铜被氧化为铜离子,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
故答案为:Cu+H2O2+2H+Cu2++2H2O。
28.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1)硫酸具有A-D所示的性质,以下过程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那些性质?请将选项字母填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
A强酸性 B 吸水性 C 脱水性 D 强氧化性
①浓硫酸可以干燥氢气__________
②浓硫酸使木条变黑__________
③热的浓硫酸与铜片反应__________
(2)现用该浓硫酸配制100mL 1mol/L的稀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①胶头滴管;②烧瓶;③烧杯;④ 药匙;⑤量筒;⑥托盘天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i)配制稀硫酸时,上述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__(选填序号),还缺少的仪器有__________(写仪器名称);
(ii)经计算,配制100mL1mol/L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mL(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5分)Ⅰ. (每空2分) B ; C ;A D
Ⅱ.(1) (每空2分) ②④⑥ ; 100mL容量瓶 玻璃棒
(2) 5.4(3分),①(2分)
【解析】
29.某化学小组按如图所示实验流程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其中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C为红棕色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与B反应迅速,实验中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则装置Ⅰ可以选择的装置为________。
(2)实验时在装置Ⅰ中加入B后,在加入A之前需向整套装置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3)装置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实验可得出: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______(填“强”或“弱”),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5)小组内有同学指出该流程中装置Ⅴ可有可无,你认为装置Ⅴ是否需要___ (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
【答案】(1). Cu+4HNO3(浓)Cu(NO3)2+ 2NO2↑+2H2O (2). C、D (3). 排出系统内的氧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 (4). 3NO2+ H2O2HNO3+NO (5). 强 (6). 浓硝酸能将NO氧化为NO2,而稀硝酸不能 (7). 是 (8). 装置Ⅴ可吸收尾气NO、NO2,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1)根据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即B为铜,C为红棕色气体即为二氧化氮,则A与B是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备二氧化氮的反应;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且要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据此作答;
(2)根据NO易被氧化,所以在反应之前应排尽装置中的氧气;
(3)二氧化氮C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D;
(4)根据流程图装置Ⅲ和Ⅳ,说明浓硝酸可以把一氧化氮D氧化成二氧化氮C,而稀硝酸不能把一氧化氮D氧化;
(5)根据绿色化学的思想,有毒气体要处理吸收来分析;
【详解】(1)根据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即B为铜,C为红棕色气体即为二氧化氮,A与B的反应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排除A、B,选分液漏斗可控制加入浓硝酸的量,达到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的目的,故D项正确;长颈漏斗和带孔隔板采用的是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原理,符合要求,故C项正确,故答案选C、D;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C、D;
(2)NO易被氧气氧化,所以在反应之前应排尽装置中的氧气,故答案为:排出系统内的氧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
(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方程式为:3NO2+ H2O2HNO3+NO,故答案为:3NO2+ H2O2HNO3+NO;
(4)根据流程图装置Ⅲ和Ⅳ,说明浓硝酸可以把一氧化氮D氧化成二氧化氮C,而稀硝酸不能把一氧化氮D氧化,所以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故答案为:强;浓硝酸能将NO氧化为NO2,而稀硝酸不能;
(5)因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都是有毒气体,所以最后要进行尾气处理,所以装置Ⅴ一定要有,故答案为:是;装置Ⅴ可吸收尾气NO、NO2,防止环境污染;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Fe-56 Cu-64 Ag-108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保护环境,就是关爱自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采用原煤脱硫技术,可减少燃煤产生的SO2
B. 酸雨是指pH小于7的雨水
C. 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D. 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
【详解】A. 原煤中加入的生石灰可与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反应,最终生成硫酸钙,从而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达到脱硫的目的,故A项正确;
B.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其pH范围错误,故B项错误;
C. 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故C项正确;
D. 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故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故D项正确;
答案选B。
2.中国科学家以CO2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 MPa下合成金刚石,具有深远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CO2合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B. 金刚石是氧化产物
C. 金刚石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D. 钠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B. 化合价升高,元素被氧化,所得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
C.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之间互为同素异形体;
D. 化合价升高元素在反应中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详解】A. 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刚石的过程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刚石的过程,碳元素化合价升降低,金刚石是还原产物,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C. 金刚石、石墨、足球烯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的C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刚石的过程,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化合价升高元素在反应中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3.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CaCO3 B. 稀硫酸 C. 液氨 D. NO2
【答案】A
【解析】
【分析】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溶于水和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据此解答。
【详解】A. CaCO3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属于电解质,A正确;
B. 稀硫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错误;
C. 液氨是氨气,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C错误;
D. NO2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D错误。
答案选A。
4. 下列情况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是( )
A. 自来水中通入少量Cl2进行消毒杀菌
B. 用SO2漂白食品
C. 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
D. 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馒头
【答案】B
【解析】A.氯气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由于氯水的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且加热时HCl挥发,对人体无害,故A不选;B.SO2有毒,具有漂白性,但SO2不能漂白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故B选;C.CaCO3+2CH3COOH=Ca(CH3COO)2+H2O+CO2↑,醋酸、醋酸钙都易溶于水,用洗涤的方法可除去,且醋酸对人体无害,可做调味品,故C不选;D.碳酸氢钠与面粉中的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呈中性,对人体无害,故D不选;故选B。
5.下列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 Cl2与足量的Ca(OH)2溶液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2NA
B. 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A
C. 9.2g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原子总数为0.6NA
D. 1L 1mol/L的乙醇溶液中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答案】C
【解析】
【分析】A. 氯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为歧化反应;
B. 求出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分子数N = n NA来计算;
C. 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
D. 乙醇溶液中,除了乙醇分子,还含水分子。
【详解】A. 氯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为歧化反应,氯元素由0价歧化为−1价和+1价,故1 mol氯气在该反应中转移1mol电子即NA个,故A项错误;
B. 标况下2.24 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 mol,故分子数N = nNA = 0.1 NA个,故B项错误;
C. 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9.2 gNO2和N2O4的混合物中含有的NO2的物质的量为0.2 mol,故含0.6 mol原子即0.6 NA个,故C项正确;
D. 乙醇溶液中,除了乙醇分子,还含水分子,故此溶液中含有的分子总数多于NA个,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SO2具有还原性,故可作漂白剂
B. Na的金属活动性比Mg强,故可用Na与MgCl2溶液反应制Mg
C. 浓硝酸中的HNO3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
D. Fe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故在与其他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的Fe也显+3价
【答案】C
【解析】略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NaOH固体
B. 用酒精提取碘水中的碘
C. 除去水中的氯化钠
D. 从Y进气收集Cl2
【答案】C
【解析】
【分析】A. 氢氧化钠固体具有较强腐蚀性,不能直接在纸片上称量;
B. 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酒精做萃取剂;
C. 氯化钠沸点较高;
D. 从Y进气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密度应该小于空气。
【详解】A. NaOH固体具有较强腐蚀性,应该放入小烧杯中快速称量,不能直接放在纸片上,图示操作不合理,故A项错误;
B. 酒精易溶于水,无法用酒精提取碘水中的碘,可选用苯或四氯化碳做萃取剂,故B项错误;
C.加热时水易挥发,但NaCl·· 的沸点较高,不易挥发,所以可以采用蒸馏方法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故C项正确;
D. Cl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从X进气,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8.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A. 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
B. 一枝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 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
D. 清晨,阳光穿过树林枝叶间的间隙形成“光柱”
【答案】C
【解析】
【分析】A、根据豆浆是胶体分散系,根据胶体的性质分析判断,胶体遇到可溶性的盐会聚沉;
B、墨水属于胶体,胶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聚沉;
C、FeCl3溶液和NaOH溶液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D、清晨的雾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详解】A、豆浆是胶体,加入石膏胶体聚沉形成豆腐,利用胶体的性质,故A不符合;
B、墨水属于胶体,胶体聚沉使钢笔发生堵塞,与胶体性质有关,故B不符合;
C、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不是胶体的性质,故C符合;
D、清晨的雾属于胶体,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道道光柱就是胶体具有的丁达尔效应,涉及胶体性质,故D不符合。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9.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Na+、Ba2+、Cl-、SO42-
B. Fe2+、H+、SO42-、ClO-
C. Mg2+、NH4-、Cl-、SO42-
D. K+、Fe3+、NO3-、SCN-
【答案】C
【详解】A.Ba2+和SO42-反应生成BaSO4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ClO-和H+反应生成HClO,ClO-能氧化Fe2+,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C正确;
D.Fe3+和SCN-能形成络合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10.已知某一反应2H2CrO4+3H2O2=2Cr(OH)3+3O2↑+2H2O,则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H2CrO4中铬元素显+6价
B. 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H2O2,氧化产物是O2
C. 氧化性:H2CrO4>O2
D. 如反应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68L
【答案】D
【详解】A、H2CrO4中氢为+1价、氧为-2价,则铬元素显+6价,选项A正确;
B、反应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2O2为还原剂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氧气,而Cr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对应的产物Cr(OH)3为还原产物,选项B正确;
C、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量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反应中H2CrO4为氧化剂,O2为氧化产物,故氧化性:H2CrO4>O2,选项C正确;
D、由2H2CrO4+3H2O2=2Cr(OH)3+3O2↑+2H2O可知,生成3mol气体转移6mol电子,则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5mol,其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15mol×22.4L/mol=3.36L,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SO2能使FeCl3、酸性KMnO4溶液变色或褪色
B. 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SO2与CO2
C. 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SO3
D. 少量SO2通入浓的CaCl2溶液中可以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A
【解析】A.SO2有较强还原性,使FeCl3溶液转化为FeCl2溶液,溶液变为浅绿色,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迅速褪色变为无色,故A正确;B.SO2与CO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鉴别,故B错误;C.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只能生成SO2,故C错误;D.弱酸不能制强酸,则少量SO2通入浓的CaCl2溶液中不可以生成白色沉淀,故D错误;答案为A。
12.下表物质按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分类正确的是( )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KOH
HCl
NaCl
CaO
CO
C
NaOH
CH3COOH
CaCl2
CuO
SO2
D
NaOH
HNO3
BaCO3
NO
SO3
【答案】C
【解析】
【分析】酸性氧化物是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是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
盐是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据此分析。
【详解】A、Na2CO3是盐,不是碱;NaOH是碱不是盐;SO2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B、CO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不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
C、NaOH是碱,HClO是酸,CaCl2是盐,CuO是碱性氧化物,SO2是酸性氧化物,故C正确;
D、NO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不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不成盐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13.Na2O2是呼吸面具中常用的供氧剂,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B. Na2O2分别与水、CO2反应,产生相同量的O2时,需要水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C. Na2O2与CO2反应过程中,只做氧化剂
D. Na2O2与SO2的漂白原理相同
【答案】B
【详解】A.Na2O2的电子式为,故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故A错误;
B.Na2O2与水、C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相同量的O2时消耗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同,故B正确;
C.Na2O2与C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降低为-2价,所以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C错误;
D.Na2O2因具有强氧化性而有漂白性,SO2易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原理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4.实验室欲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500mL 3mol/L的稀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应用量筒量取83.30mL的浓硫酸
B. 在烧杯中溶解后,应立即转移至容量瓶中
C. 加水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D. 若未洗涤烧杯内壁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D
【详解】A.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所以不能用量筒量取83.30mL的浓硫酸,故A错误;
B.浓硫酸稀释产生大量的热,容量瓶不能盛放过热的液体,所以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应冷却到室温再进行移液操作,故B错误;
C.加水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根据c=n/V可以知道,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
D.若未洗涤烧杯内壁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根据c=n/V可以知道,溶液浓度偏低,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对相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评价正确的是( )
编号
化学反应
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O32-+2H+= CO2↑+H2O
正确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
Ca2++2OH-+CO2=
CaCO3↓+H2O
正确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H++OH-=H2O
正确
D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Fe3++Fe=2Fe2+
错误;电荷不守恒
【答案】D
【解析】
【分析】A. 碳酸钙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化学式,不可拆分;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继续通入过量的CO2后,沉淀又会和CO2继续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 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
D. 铁还原Fe3+为Fe2+,遵循电荷守恒与原子守恒规律;
【详解】A.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和评价均错误,故A项错误;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的离子方程式为:OH-+CO2 = HCO3-,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和评价均错误,故B项错误;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2-4=BaSO4↓+2H2O,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和评价均错误,故C项错误;
D.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故离子方程式错误,对应的评价正确,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16.歌曲《青花瓷》,唱道“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的“铜绿”即是铜锈,它的化学成分是Cu2(OH)2CO3(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为2Cu+O2+CO2+H2O=Cu2(OH)2CO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该反应中氧元素和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C. 该反应中铜得电子,O2失电子,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D.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只有两种元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在该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得到电子,被还原,其余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17.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
B. 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氧化性
C. 实验室里常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氨气
D. 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A. 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叫铵盐,铵根离子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B. 氨的喷泉实验不能体现氨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
C. 实验时制备氨气的原料为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
D. 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A. 铵盐可铵态氮肥,供给植物所需的氮元素,故A项正确;
B. 氨的喷泉实验主要是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与氧化性无关,故B项错误;
C. 实验室常采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NH3↑+H2O,故C项正确;
D. 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NO+6H2O,该反应为氨气的催化氧化,也是工业制备硝酸的重要反应之一,故D项正确;
答案选B。
18.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相符的是( )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B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Cl-
C
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该气体一定是CO2
D
向某溶液中先加KSCN无明显现象,再滴氯水,溶液变红
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答案】D
【详解】A.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碳酸根离子,故A错误;
B.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也可以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不一定含有氯离子,故B错误;
C.二氧化硫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先加KSCN无明显现象,再滴氯水,溶液变红是检验亚铁离子检验方法,反应现象证明含有亚铁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19.为了验证Fe3+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设计错误的是 ( )
A. ② B. ③⑤ C. 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详解】①铁离子与铁反应生成浅绿色的亚铁离子,故①正确;
②铁离子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显示红色,据此能够检验铁离子,故②正确;
③硫酸铜与氯化铁不发生反应,混合后溶液不会变成无色,故③错误;
④氯化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该性质不是铁离子的性质,故④错误;
⑤铁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据此可以检验是否存在铁离子,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选项C正确。故答案选C。
20.下图是一套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向装置中缓慢地通入气体X,若关闭活塞K,则品红试液无变化,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 K,则品红试液褪色。据此判断气体X和洗气瓶内液体Y可能是( )
【答案】B
【解析】A、通入的H2S与浓硫酸反应会生成SO2,关闭活塞K,品红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错误;B、若关闭活塞K,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品红溶液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SO2使品红褪色,B正确;C、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错误;D、Cl2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错误,答案选B。
21.浓硫酸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①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②C+2H2SO4(浓)CO2↑+2SO2↑+2H2O
③2FeO+4H2SO4Fe2(SO4)3+SO2↑+4H2O
④Fe2O3+3H2SO4Fe2(SO4)3+3H2O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若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则说明该反应中部分H2SO4分子中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另一部分H2SO4中元素化合价不变,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①参与反应的2 mol H2SO4分子中含2 mol S,其中1 mol S化合价从+6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做氧化剂,另1 mol S化合价保持不变,形成CuSO4,故①正确;
②参与反应的2 mol H2SO4分子中+6价的S全部转化为+4价,因此,该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氧化性,故②错误;
③参加反应的4 mol H2SO4分子中,有1 mol S从+6价降低到+4价,剩余3 mol以Fe2(SO4)3形式存在,其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故③正确;
④该反应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只表现出酸性,故④错误;
答案选C。
22.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MgCl2溶液
D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A.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这是因为氨气溶于水生成了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在溶液中发生部分电离生成OH-;
B. 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与酸反应;
C. 氯化铵溶液会发生水解,其中铵根离子会发生水解,要是溶液变浑浊,则加入的溶液一定要与原溶液能发生双水解作用生成沉淀,常用的溶液有MgCl2溶液、AlCl3溶液等;
D. 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与酸反应;
【详解】A.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是因为N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了NH3·H2O,其溶液呈碱性,并不是氨气自身显碱性,故A项错误;
B. 浓硫酸与NH3可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NH3+H2SO4 = (NH4)2SO4,但无明显现象,故B项错误;
C、该溶液可能为MgCl2溶液、AlCl3溶液等,解释不正确,故C项错误;
D. 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HCl气体遇NH3会反应生成白烟,该烟是NH4Cl晶体,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23.已知M、N中含有相同的元素,X、Y中也含有相同的元素,根据反应M+H2O → N+H2 ↑;X+H2O →Y+O2 ↑(方程式均未配平),可推断M、N中及X、Y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的高低顺序为( )
A. M<N、X>Y B. M>N、X>Y C. M<N、X<Y D. M>N、X<Y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高,必有化合价降低。在反应M+H2O → N+H2 ↑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M、N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在反应X+H2O →Y+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X、Y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以此来解答。
【详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降低),则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降低(升高),
反应M+H2O → N+H2 ↑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M、N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即化合价为M<N;
在反应X+H2O →Y+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X、Y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即化合价为X>Y,
答案选A。
24.将1.5 mol Cu2S和足量稀HNO3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
A. 5 mol B. 1.5 mol C. 6 mol D. 1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知,Cu2S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2价,S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6价,则1.5molCu2S共失去1.5mol×(2×1+8)=15mol,N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2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5mol,故答案选A。
故选A。
25.在某100 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 mol·L-1和0.1 mol·L-1。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1.92 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0.15 mol·L-1 B. 0.225 mol·L-1
C. 0.35 mol·L-1 D. 0.45 mol·L-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n(NO3-)=0.1L×0.4mol/L =0.04mol;n(H+)=0.1L×0.4mol/L+0.1L×0.1 mol/L×2=0.06mol;n(Cu)= 1.92g÷64g/mol=0.03mol,反应的方程式是:3Cu+8H++2NO3-=3Cu2++2NO↑+4H2O。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反应关系可知H+不足量,反应应该以H+为标准碱性计算。n(Cu2+):n(H+)=3:8,所以n(Cu2+)=(3÷8)×0.06mol=0.0225mol,所以c(Cu2+)=0.0225mol÷0.1L=0.225mol/L。选项是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现有以下物质①熔融状态的NaCl ②NH3·H2O ③Na2O固体④铜⑤BaSO4固体⑥酒精⑦液态HCl ⑧KNO3溶液,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该状态下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请用序号作答)
(2) 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a 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mol/L的溶液.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_______。
b 甲组同学取2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c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l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 (1). ①②③⑤⑦ (2). ①④⑧ (3). ⑥ (4). 防止Fe2+被氧化成Fe3+ (5). 2Fe2++Cl2=2Cl-+2Fe3+ (6). 隔绝空气防止Fe2+被氧化
【解析】
【分析】(1)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物质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
(2)①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铁粉防止氯化亚铁被氧化;
②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氯化亚铁为氯化铁;
③煤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分层后可以使溶液与空气隔离,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详解】(1)①熔融状态的NaCl能导电,NaCl属于电解质;
②NH3·H2O为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其水溶液电离产生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导电,NH3·H2O是电解质;
③Na2O固体不能导电,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④铜能导电,但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BaSO4固体不能导电,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⑥酒精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⑦液态HCl不能导电,其水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和氢离子,能导电,HCl是电解质;
⑧KNO3溶液能导电,但KNO3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故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⑤⑦,该状态下能导电的是①④⑧;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⑥;
(2)①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防止氯化亚铁被氧化;
②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氯化亚铁为氯化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Fe3++2Cl-;
③煤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分层后可以使溶液与空气隔离,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故答案为:隔离空气(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27.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中都有很大的应用。A、B、C、D、E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纯净物,A是单质。它们之间有如下的反应关系:
(1)若B是一种碱性气体,D是一种红棕色气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C、D两种化合物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光化学烟雾 B.能源短缺
C.酸雨 D.温室效应
②C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是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B把C还原为A和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有10 mol A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③实验室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B和C可以发生反应生成A,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②金属铜投入E的稀溶液中不发生反应,但再加入H2O2溶液后铜开始溶解,溶液逐渐变为蓝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C (2). 4NH3+6NO5N2+6H2O (3). 24 mol (4).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5). 2H2S+SO23S↓+2H2O (6). Cu+H2O2+2H+Cu2++2H2O
【解析】
【分析】(1)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NH3是高中阶段唯一一个碱性气体,NO2是红棕色气体,可知B为NH3,D为NO2,A为单质,则A为N2,N2和NH3均能生成C,可推出C为NO,步骤⑤为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的过程,则E为HNO3,据此分析作答。
(2)根据提示条件,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B为H2S;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则A为S;S和H2S经过氧化得到物质C,则C为SO2,SO2继续氧化为SO3,则D为SO3,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则E为H2SO4,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若B是一种碱性气体,D是一种红棕色气体,则B为NH3,D为NO2,A为单质,则A为N2,N2和NH3均能生成C,可推出C为NO,步骤⑤为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的过程,则E为HNO3,
①A. 含有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光化学烟雾,因此NO和NO2两种化合物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光化学烟雾,故A项正确;
B. 能源短缺主要原因是我国已进入大量消耗能源阶段,而自身能源又贫乏,故B项错误;
C. 酸雨主要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硫酸型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引起的,而硝酸型酸雨则与NO和NO2两种化合物有关,涉及的主要反应有NO被氧化为NO2,NO2溶于水形成硝酸引起的,故C项正确;
D. 温室效应则是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选A、C;
②此反应为归中反应,NH3中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0价,NO中N元素化合价由+2价降低到0价,则根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规律,可知参加反应的NH3和NO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再结合原子守恒可知,其化学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根据关系式5N2~12e-,可知每有10 mol A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4 mol,
故答案为:4NH3+6NO5N2+6H2O;24 mol;
③实验室采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根据提示条件,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B为H2S;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则A为S;S和H2S经过氧化得到物质C,则C为SO2,SO2继续氧化为SO3,则D为SO3,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则E为H2SO4,
①此反应为归中反应,H2S~S,化合价升高,SO2~S,化合价降低,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故答案为:2H2S+SO23S↓+2H2O;
②金属铜不活泼,不能与稀硫酸反应,H2O2具有氧化性,则加入H2O2溶液后铜被氧化为铜离子,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
故答案为:Cu+H2O2+2H+Cu2++2H2O。
28.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1)硫酸具有A-D所示的性质,以下过程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那些性质?请将选项字母填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
A强酸性 B 吸水性 C 脱水性 D 强氧化性
①浓硫酸可以干燥氢气__________
②浓硫酸使木条变黑__________
③热的浓硫酸与铜片反应__________
(2)现用该浓硫酸配制100mL 1mol/L的稀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①胶头滴管;②烧瓶;③烧杯;④ 药匙;⑤量筒;⑥托盘天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i)配制稀硫酸时,上述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__(选填序号),还缺少的仪器有__________(写仪器名称);
(ii)经计算,配制100mL1mol/L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mL(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5分)Ⅰ. (每空2分) B ; C ;A D
Ⅱ.(1) (每空2分) ②④⑥ ; 100mL容量瓶 玻璃棒
(2) 5.4(3分),①(2分)
【解析】
29.某化学小组按如图所示实验流程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其中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C为红棕色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与B反应迅速,实验中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则装置Ⅰ可以选择的装置为________。
(2)实验时在装置Ⅰ中加入B后,在加入A之前需向整套装置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3)装置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实验可得出: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______(填“强”或“弱”),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5)小组内有同学指出该流程中装置Ⅴ可有可无,你认为装置Ⅴ是否需要___ (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
【答案】(1). Cu+4HNO3(浓)Cu(NO3)2+ 2NO2↑+2H2O (2). C、D (3). 排出系统内的氧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 (4). 3NO2+ H2O2HNO3+NO (5). 强 (6). 浓硝酸能将NO氧化为NO2,而稀硝酸不能 (7). 是 (8). 装置Ⅴ可吸收尾气NO、NO2,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1)根据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即B为铜,C为红棕色气体即为二氧化氮,则A与B是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备二氧化氮的反应;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且要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据此作答;
(2)根据NO易被氧化,所以在反应之前应排尽装置中的氧气;
(3)二氧化氮C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D;
(4)根据流程图装置Ⅲ和Ⅳ,说明浓硝酸可以把一氧化氮D氧化成二氧化氮C,而稀硝酸不能把一氧化氮D氧化;
(5)根据绿色化学的思想,有毒气体要处理吸收来分析;
【详解】(1)根据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即B为铜,C为红棕色气体即为二氧化氮,A与B的反应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排除A、B,选分液漏斗可控制加入浓硝酸的量,达到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的目的,故D项正确;长颈漏斗和带孔隔板采用的是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原理,符合要求,故C项正确,故答案选C、D;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C、D;
(2)NO易被氧气氧化,所以在反应之前应排尽装置中的氧气,故答案为:排出系统内的氧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
(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方程式为:3NO2+ H2O2HNO3+NO,故答案为:3NO2+ H2O2HNO3+NO;
(4)根据流程图装置Ⅲ和Ⅳ,说明浓硝酸可以把一氧化氮D氧化成二氧化氮C,而稀硝酸不能把一氧化氮D氧化,所以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故答案为:强;浓硝酸能将NO氧化为NO2,而稀硝酸不能;
(5)因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都是有毒气体,所以最后要进行尾气处理,所以装置Ⅴ一定要有,故答案为:是;装置Ⅴ可吸收尾气NO、NO2,防止环境污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