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单选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32 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B. 标准状况下,22.4 L 四氯化碳的分子数为NA
C. 0℃,101 kPa下,44.8 L氮气所含有的分子数为2NA
D. 常温常压下,1 mol氦气含有的分子数为2NA
2.容量瓶上需标有: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五项中的( )
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①②④D. ②④⑤
3.关于S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SO2的摩尔质量是64 g
B. 1 mol SO2中所含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
C. 1 mol SO2的质量是64 g·mol-1
D. 常温常压下,1 mol SO2的体积为22.4 L
4.给150 mL某液体加热的操作中,所需的仪器是(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酒精灯 ④试管夹 ⑤石棉网 ⑥泥三角 ⑦坩埚 ⑧铁三脚架
A. ③⑥⑦⑧B. ②③⑤⑧
C. ①③④⑤D. ②③⑤⑥
5.已知金属钾投入水中会发生剧烈反应,并有氢气生成。运输金属钾的包装箱应贴有的图标是( )
A. 易燃液体B. 遇湿易燃物品C. 氧化剂D. 腐蚀品
6.已知amol H2和bmol H2O中所含的原子个数相等,则a∶b的值为( )
A. 1∶1B. 1∶3C. 3∶2D. 任意比
7.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
C. 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时,能确定有Cl-存在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8.已知反应:①Cl2+2KI═2KCl+I2②KClO3+6HCl═3Cl2↑+KCl+3H2O③2KIO3+Cl2═I2+2KCl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
B. 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KIO3>KClO3>Cl2>I2
C. 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
D. ③中1 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9.下列仪器用于过滤和蒸发分离物质的是( )
①漏斗 ②试管 ③蒸发皿 ④天平 ⑤烧杯 ⑥研钵
A. ①③④B. ①②⑥C. ①③⑤D. ①③⑥
10.现有三组分散系:①CCl4和NaCl的混合液;②苯(沸点:80.1 ℃)和甲苯(沸点:110.6 ℃)的混合溶液(苯和甲苯是性质非常相似的一对互溶液体);③掺有碘化钾的碘水,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蒸馏、萃取B. 萃取、蒸馏、分液
C. 蒸馏、萃取、分液D. 分液、萃取、蒸馏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生成,加入H+有气体生成的一组离子是( )
A. K+、Mg2+、Cl-、 B. K+、Cu2+、、Na+
C. Na+ D.、Cl-、、K+
1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分子数为NA
B. 1.8 g 的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1NA
C. 22 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2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D. 2.3 g金属钠与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13.目前人类已发现几千万种物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SO2(氧化物)B. 碘酒(单质)
C. HNO3(含氧酸)D. 氯水(混合物)
14.下列金属中,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反应放出氢气的是( )
A. 铜B. 镁C. 铁D. 铝
15.古瓷中所用颜料的成分一直是个谜,近年来科学家才得知大多为硅酸盐,如蓝紫色的硅酸铜钡(BaCuSi2Ox,铜为+2价),下列关于硅酸铜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为BaO·CuO·2SiO2
B. 性质稳定,不易脱色
C. 易溶解于强酸和强碱
D.x等于6
1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钠与水反应:Na + 2H2O===Na++ 2OH-+ H2↑
B. 钠与盐酸反应:2Na + 2H+===2Na++ H2↑
C.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 + Cu2+=== 2Na++ Cu
D.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4Na++ 2O2-
17.现用氯水来制取含有次氯酸的溶液,既要提高溶液中HClO物质的量浓度,又要降低溶液中HCl浓度,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是( )
A. 加热挥发HCl B. 加CaSO3
C. 加NaOH中和HCl D. 加CaCO3中和HCl
18.足量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混合气体2.24 L(标准状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标准状况)氧气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4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至铜离子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5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混合气体中含二氧化氮1.12 L
B. 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68 L
C. 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0.3 mol
D. 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4 mol
19.0.10 mol镁条在只含有CO2和O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
A. 3.2 g B. 4.0 g C. 4.2 g D. 4.6 g
20.由Na2O2、Na2CO3、NaHCO3、NaCl中某几种组成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有气体放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Na2CO3、NaCl
B. 混合物中一定有Na2O2、NaHCO3
C. 无法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NaHCO3
D.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Na2O2、NaCl
21.下列关于二氧化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二氧化硅分子是由一个硅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B.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相连
C. 石英、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D. 自然界中二氧化硅主要存在于石英矿和硅酸盐中
22.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
B.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后会变质
C. 漂白粉是将氯气通入石灰水中制得
D.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
23.下列关于二氧化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
B. 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C. 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D. 水溶液能导电,二氧化硫是电解质
24.已知H+可以写成H3O+,从某些性质看,NH3和H2O,和H3O+,OH-和,N3-和O2-两两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式(反应条件忽略)正确的是( )
①2Na+2NH3===2NaNH2+H2↑
②CaO+2NH4Cl===CaCl2+2NH3↑+H2O
③3Mg(NH2)2===Mg3N2+4NH3↑
④NH4Cl+NaNH2===NaCl+2NH3↑
A. ①B. ②④C. 全部D. ①②④
25.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19.2 g(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或结果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溶液中溶质最终为硫酸亚铁
B. 原溶液中硫酸浓度为2.5 mol·L-1
C. 原混合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D. 图中,OA段产生的气体是一氧化氮,BC段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6.对于下列金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点燃镁、铝之前,应先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B. 用砂纸打磨的铝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铝会滴落下来
C.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D. 金属单质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因为它们大多有较强的还原性
27.将5 g镁、锌、铁三种金属的混合物投入40 mL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8 L,则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
A. 0.25 mol B. 0.125 mol C. 0.1 mol D. 0.5 mol
28.已知钠、铁都能与水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B. 它们反应的产物不完全相同
C. 都需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D. 反应类型都是置换反应
分卷II
二、填空题(共6小题,共44分)
29.某学生需要用烧碱固体配制1 mol•L﹣1的NaOH溶液450 mL。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需要称取NaOH固体 g。
(2)配制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简,还缺少的仪器是 、 。(填仪器名称)
(3)在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
(4)实验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先用于 、后用于 。
(5)若出现如下情况,其中将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填字母)。
A.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
B.天平砝码生锈
C.配制过程中遗漏了洗涤步骤
D.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
E.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F.定容观察液面时俯视
(6)若实验过程中出现(5)中D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处理? 。
30.根据铝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在1支试管中加入5 mL盐酸,再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____。
(2) 在1支试管中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再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
(3)上述两个反应实质上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金属钠,将其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进行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现有A、B、C、D、E、F六种装置,如图所示。(胶塞、导管可自由选用)
已知:实验室可用下列反应制取氧气 2KClO32KCl+3O2↑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选择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连接。
(3)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并检验生成气体的实验时,应选择________和________相连接,检验生成气体时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检验气体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取氢气并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选择______和________装置,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并收集氯气进行实验。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如图中所示正放,则连接A的接口是________(填序号)。
(3)实验中可观察到装置C中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出B中的集气瓶进行氯气与铜的反应实验,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然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实验中有同学提出应该在集气瓶底先放少量的水或细沙,你认为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放,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铝的燃烧”,做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铝箔(厚约0.1 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将甲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结果观察到的现象与甲仍相同,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积极改进实验,终于观察到铝在空气中燃烧,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善于思考,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使他领会了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他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丙同学的启发,他又提出了铝燃烧的另一实验方案,结果实验成功,你认为该方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该小组同学一致认为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观察到可燃物燃烧的现象。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32 g氧气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2 mol,即2NA个,A错误;
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分子个数,B错误;
0 ℃,101 kPa下俗称标况,而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1,故44.8 L氮气的物质的量n==2 mol,含有的氮气分子为2NA个,C正确;
1 mol氦气中含有的分子个数N=nNA=NA个,D错误。
2.【答案】A
【解析】容量瓶上标有刻度、容量;容量瓶对溶液的体积精确度要求较高,瓶上标有使用温度,一般为25 ℃。①③⑤正确。
3.【答案】B
【解析】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1A错误;1 mol SO2中所含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B正确;1 mol SO2的质量是64 g, C错误;在标况下1 mol SO2的体积约为22.4 L,常温常压下1 mol SO2的体积大于22.4 L ,D错误。
4.【答案】B
【解析】给150 mL液体加热,需要250 mL以上的仪器,故选择烧杯而不用试管;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石棉网需用铁三脚架支撑,还需酒精灯加热。
5.【答案】B
【解析】
6.【答案】C
【解析】根据H2和H2O中所含的原子个数相等,amol×2=bmol×3,则a∶b=3∶2,故选C。
7.【答案】C
【解析】A项,不能排除、的干扰,错误;B项,不能排除Ag+的干扰,错误;D项,不能排除Ca2+等离子的干扰,错误。
8.【答案】B
【解析】②中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而①③为置换反应,A错误;
①中氧化剂为Cl2,氧化产物为I2;②中氧化剂为KClO3,氧化产物为Cl2;③中氧化剂为KIO3,氧化产物为KClO3,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KIO3>KClO3>Cl2>I2,B正确;
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别为HCl、KClO3,其中HCl部分作酸,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C错误;
由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③中1 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5﹣0)=10 mol,D错误。
9.【答案】C
【解析】 过滤需要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蒸发需要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则用于过滤和蒸发分离物质的仪器为①③⑤。
10.【答案】A
【解析】①CCl4和水互不相溶,所以CCl4和氯化钠溶液是分层的,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① 苯(沸点:80.1 ℃)和甲苯(沸点:110.6 ℃)是互溶的两种液体,沸点不同,且差异较大,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
③碘单质易溶解在四氯化碳中,则掺有碘化钾的碘水中加入萃取剂四氯化碳后,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而分层,然后分液即可实现二者的分离,采用萃取法,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项,加入OH-可生成Mg(OH)2、MgCO3沉淀,加入H+可与反应生成CO2气体,符合题意;B项,加入OH-可生成Cu(OH)2沉淀,但加入H+无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C 和D项,加入OH-无沉淀生成,加入H+可产生CO2气体,不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A项,常温常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1,11.2 L氧气所含的分子数小于NA,A错误;
B项,1.8 g的铵根是0.1 mol,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B错误;C项,22 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22 g÷44 g·mol-1=0.5 mol,含有1.5 mol原子,标准状况下11.2 L H2的物质的量是0.5 mol,含有1 mol原子,二者含有的原子数不相等,C错误;
D项,2.3 g金属钠是2.3 g÷23 g·mol-1=0.1 mol,与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D正确,答案选D。
13.【答案】B
【解析】A项,是由氧元素和硫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项,碘酒是酒精和碘单质的混合物,不是单质,故B错误;
C项,硝酸属于含氧酸,故C正确;
D项,氯水是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金属与盐酸、强碱溶液都能反应放出氢气,说明该金属一定具有两性(如铝、锌等)。铜与盐酸、强碱溶液都不反应;镁、铁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但都不与强碱溶液反应。
15.【答案】C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得到2+2+2×4=2x,所以x=6,D正确;BaCuSi2O6可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为BaO·CuO·2SiO2,A正确;由于古瓷中所用颜料能长时间保留原来的颜色,所以硅酸铜钡的性质稳定,不易脱色,B正确;硅酸铜钡属于弱酸盐,可溶于强酸,但不溶于强碱,C错误。
16.【答案】B
【解析】选项A中的离子方程式两端电荷不守恒;选项C中钠应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为2Na + Cu2++2H2O ===2Na++ H2↑+ Cu(OH)2↓;选项D不是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17.【答案】D
【解析】氯水中Cl2+H2O===HCl+HClO,既要提高溶液中HClO物质的量浓度,又要降低溶液中HCl浓度,只需要选择与盐酸反应,但不与次氯酸反应的物质即可。加热时,HClO会分解、HCl会挥发,A不符合题意; CaSO3+HClO === HCl+CaSO4、CaSO3+2HCl===CaCl2+SO2↑+H2O,B不符合题意;NaOH既可以中和HCl,也可以中和HClO,C不符合题意;盐酸酸性强于碳酸,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加CaCO3中和HCl,不影响HClO,且促使更多的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可提高溶液中HClO物质的量浓度,D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NO2+2H2O+O2===4HNO3,
4NO+2H2O+3O2===4HNO3,
Cu(NO3)2+2NaOH ===Cu(OH)2↓+2NaNO3。
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2.24 L÷22.4 L· mol-1=0.1 mol,
反应生成硝酸铜的物质的量=0.05 L×4 mol·L-1÷2=0.1 mol,
设生成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x+y=0.1 mol,x+3y=0.1 mol×2,
x=0.05 mol,y=0.05 mol;
消耗氧气的体积=(0.05 mol÷4+0.05 mol÷4×3)×22.4 L·mol-1=1.12 L;
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0.1 mol×2=0.2 mol;
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1 mol+0.1 mol×2=0.3 mol。
19.【答案】D
【解析】发生的反应有 ①2Mg+O22MgO ②2Mg+CO22MgO+C
若0.1 mol镁条全部发生反应①,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0.1 mol×40 g·mol-1=4.0 g。若0.1 mol镁条全部发生反应②,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0.1 mol×40 g·mol-1+0.05 mol×12 g·mol-1=4.6 g。若CO2和O2的量不足,Mg条不能完全燃烧,则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可能小于4.0 g,但不会等于或大于4.6 g,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说明混合物中可能含有Na2O2、Na2CO3及NaHCO3中的一种或多种;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说明该气体的成分是CO2和O2的混合气,证明混合物肯定含有Na2O2、Na2CO3或NaHCO3至少有一种。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有气体放出,肯定含有NaHCO3;而Na2CO3、NaCl 凭以上实验仍无法确定其是否存在。
21.【答案】A
【解析】二氧化硅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以1∶2的比例结合形成的立体网状结构,并不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22.【答案】B
【解析】漂白粉是由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制得,它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A、C、D不正确;次氯酸钙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反应而失效,故B正确。
23.【答案】D
【解析】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亚硫酸,水溶液能导电,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
24.【答案】C
【解析】反应②、③和④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已知条件,将当作H3O+,当作OH-,可以得出这三个反应是正确的;根据已知条件,可知NH3类似于H2O,可以和Na反应生成H2,所以反应①是正确的。
25.【答案】B
【解析】金属铜的物质的量=19.2 g÷64 g·mol-1=0.3 mol,
由3Cu+8H++2===3Cu2++2NO↑+4H2O可知,
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0.3 mol÷3×2=0.2 mol。
OA段:Fe+4H++=== Fe3++NO↑+2H2O,
参加反应铁的物质的量=0.2 mol,
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0.2 mol×4=0.8 mol;
AB段:2Fe3++Fe===3Fe2+;
BC段:Fe+2H+=== Fe2++H2↑,
由图可知,参加反应铁的质量=22.4 g-16.8 g=5.6 g,
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5.6 g÷56 g·mol-1×2=0.2 mol;
原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0.8 mol+0.2 mol=1 mol,
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1 mol-0.2 mol)÷2÷0.1 L=4 mol·L-1;
OA段产生的气体是NO,BC段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反应到最后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26.【答案】B
【解析】镁、铝表面的氧化膜熔点比较高,覆盖时无法点燃,应先用砂纸打磨除去,A正确;加热铝条至熔化,由于铝条表面的氧化铝熔点较高,包住了内部低熔点的铝,铝不会滴落下来,B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C正确;金属单质多数较活泼,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D正确。
27.【答案】B
【解析】Mg、Zn、Fe均用R表示,这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符合通式R+H2SO4===RSO4+H2↑,故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25 mol。
28.【答案】C
【解析】钠、铁都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但二者反应难易程度不同,其产物不完全相同。钠在常温下与冷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铁需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29.【答案】(1)20.0 (2)500 mL 容量瓶 胶头滴管 (3)检漏
(4)搅拌 引流 (5)BDF
(6)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蒸馏水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解析】(1)配制NaOH溶液450 mL,应选择500 mL容量瓶,需要溶质的质量m=1 mol·L-1×0.5 L×40 g·mol-1=20.0 g。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首先计算出需要的溶质的质量,然后用天平称量,后放入烧杯中溶解,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玻璃杯引流移液至500 mL容量瓶,然后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然后向容量瓶中注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然后摇匀、装瓶。在此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还缺少的仪器:500 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3)容量瓶带有活塞,为防止漏水,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
(4)溶解过程需要用玻璃棒搅拌,移液过程需要用玻璃棒引流。
(5)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不变,A不选;
天平砝码生锈,导致称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溶液浓度偏高,B选;
配制过程中遗漏了洗涤步骤,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C不选;
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D选;
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E不选;
定容观察液面时俯视,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F选。
(6)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冷却后液面下降,实验失败,但是可以补救: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蒸馏水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30.【答案】(1)试管中有气泡冒出,铝片逐渐溶解,且刚开始反应较慢,后来渐渐加快 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气体燃烧 2Al+6HCl===2AlCl3+3H2↑ Al HCl
(2)试管中有气泡冒出,铝片逐渐溶解,且刚开始反应较慢,后来渐渐加快 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气体燃烧 2Al+2NaOH+2H2O===2NaAlO2+3H2↑ Al H2O
(3)都是铝将电子转移给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水分子,生成氢气,铝是还原剂
【解析】铝是一种两性金属,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在反应中都是铝将电子转移给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水分子,生成氢气,铝是还原剂,相同质量的铝分别与酸、碱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
31.【答案】(1)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生成氧化钠 4Na+O2===2Na2O
(2)钠先熔化为银白色小球,然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
(3)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其产物不同
【解析】钠是一种硬度小、熔点低的银白色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块状钠燃烧时会熔化成闪亮的小球,燃烧火焰为黄色,生成物是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32.【答案】 (1)铁架台 酒精灯 (2)A E (3)A C 澄清石灰水 C中溶液变浑浊
(4)B D 防止生成的铜再和氧气反应
【解析】 实验室制O2:2KClO32KCl+3O2↑,选A装置;制H2:Zn+H2SO4===ZnSO4+H2↑,选B装置;用H2还原CuO,应选用D装置。
33.【答案】(1)MnO2+4H++2Cl-Mn2++Cl2↑+2H2O
(2)a
(3)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4)用坩埚钳夹住一束细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 不需要 实验中生成的是烟而不是温度较高的固体熔融物,不会使瓶底炸裂
【解析】(1)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氯气:MnO2+4H++2Cl-Mn2++Cl2↑+2H2O;盐酸为强酸、氯化锰为可溶性盐,书写离子方程式需拆写。
(2)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氯气,应使长管进气,短管出气。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次氯酸使溶液褪色。
(4)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如果生成炽热固体小颗粒,掉落瓶底易使其破裂,可铺沙或加水,本实验中生成烟,不会掉落,不需要特殊操作。
34.【答案】(1)铝箔失去了光泽,内部铝熔化但不滴落 表面氧化铝熔点高,使液态铝不滴落
(2)除去氧化膜的铝,在空气中又很快地生成一层新的氧化铝保护膜
(3)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铝缓慢氧化可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内部铝与空气接触,从而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将铝箔卷曲,尖端夹一根火柴,将火柴引燃后,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提高反应温度)
(5)固体粉碎或用纯氧代替空气,都可以加快燃烧
【解析】(1)铝箔燃烧时表面生成氧化铝膜,铝失去了金属光泽,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并且保护内部熔化的液态铝不掉落。
(2)除去氧化膜的铝,燃烧时又很快地生成一层新的氧化铝保护膜。
(3)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铝缓慢氧化可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内部铝与空气接触,从而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5)铝粉的表面积大,纯氧中氧气浓度大,选用铝粉或氧气都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从而加快反应进行。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单选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32 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B. 标准状况下,22.4 L 四氯化碳的分子数为NA
C. 0℃,101 kPa下,44.8 L氮气所含有的分子数为2NA
D. 常温常压下,1 mol氦气含有的分子数为2NA
2.容量瓶上需标有: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五项中的( )
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①②④D. ②④⑤
3.关于S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SO2的摩尔质量是64 g
B. 1 mol SO2中所含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
C. 1 mol SO2的质量是64 g·mol-1
D. 常温常压下,1 mol SO2的体积为22.4 L
4.给150 mL某液体加热的操作中,所需的仪器是(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酒精灯 ④试管夹 ⑤石棉网 ⑥泥三角 ⑦坩埚 ⑧铁三脚架
A. ③⑥⑦⑧B. ②③⑤⑧
C. ①③④⑤D. ②③⑤⑥
5.已知金属钾投入水中会发生剧烈反应,并有氢气生成。运输金属钾的包装箱应贴有的图标是( )
A. 易燃液体B. 遇湿易燃物品C. 氧化剂D. 腐蚀品
6.已知amol H2和bmol H2O中所含的原子个数相等,则a∶b的值为( )
A. 1∶1B. 1∶3C. 3∶2D. 任意比
7.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
C. 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时,能确定有Cl-存在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8.已知反应:①Cl2+2KI═2KCl+I2②KClO3+6HCl═3Cl2↑+KCl+3H2O③2KIO3+Cl2═I2+2KCl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
B. 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KIO3>KClO3>Cl2>I2
C. 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
D. ③中1 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9.下列仪器用于过滤和蒸发分离物质的是( )
①漏斗 ②试管 ③蒸发皿 ④天平 ⑤烧杯 ⑥研钵
A. ①③④B. ①②⑥C. ①③⑤D. ①③⑥
10.现有三组分散系:①CCl4和NaCl的混合液;②苯(沸点:80.1 ℃)和甲苯(沸点:110.6 ℃)的混合溶液(苯和甲苯是性质非常相似的一对互溶液体);③掺有碘化钾的碘水,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蒸馏、萃取B. 萃取、蒸馏、分液
C. 蒸馏、萃取、分液D. 分液、萃取、蒸馏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生成,加入H+有气体生成的一组离子是( )
A. K+、Mg2+、Cl-、 B. K+、Cu2+、、Na+
C. Na+ D.、Cl-、、K+
1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分子数为NA
B. 1.8 g 的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1NA
C. 22 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2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D. 2.3 g金属钠与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13.目前人类已发现几千万种物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SO2(氧化物)B. 碘酒(单质)
C. HNO3(含氧酸)D. 氯水(混合物)
14.下列金属中,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反应放出氢气的是( )
A. 铜B. 镁C. 铁D. 铝
15.古瓷中所用颜料的成分一直是个谜,近年来科学家才得知大多为硅酸盐,如蓝紫色的硅酸铜钡(BaCuSi2Ox,铜为+2价),下列关于硅酸铜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为BaO·CuO·2SiO2
B. 性质稳定,不易脱色
C. 易溶解于强酸和强碱
D.x等于6
1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钠与水反应:Na + 2H2O===Na++ 2OH-+ H2↑
B. 钠与盐酸反应:2Na + 2H+===2Na++ H2↑
C.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 + Cu2+=== 2Na++ Cu
D.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4Na++ 2O2-
17.现用氯水来制取含有次氯酸的溶液,既要提高溶液中HClO物质的量浓度,又要降低溶液中HCl浓度,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是( )
A. 加热挥发HCl B. 加CaSO3
C. 加NaOH中和HCl D. 加CaCO3中和HCl
18.足量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混合气体2.24 L(标准状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标准状况)氧气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4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至铜离子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5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混合气体中含二氧化氮1.12 L
B. 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68 L
C. 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0.3 mol
D. 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4 mol
19.0.10 mol镁条在只含有CO2和O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
A. 3.2 g B. 4.0 g C. 4.2 g D. 4.6 g
20.由Na2O2、Na2CO3、NaHCO3、NaCl中某几种组成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有气体放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Na2CO3、NaCl
B. 混合物中一定有Na2O2、NaHCO3
C. 无法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NaHCO3
D.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Na2O2、NaCl
21.下列关于二氧化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二氧化硅分子是由一个硅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B.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相连
C. 石英、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D. 自然界中二氧化硅主要存在于石英矿和硅酸盐中
22.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
B.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后会变质
C. 漂白粉是将氯气通入石灰水中制得
D.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
23.下列关于二氧化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
B. 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C. 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D. 水溶液能导电,二氧化硫是电解质
24.已知H+可以写成H3O+,从某些性质看,NH3和H2O,和H3O+,OH-和,N3-和O2-两两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式(反应条件忽略)正确的是( )
①2Na+2NH3===2NaNH2+H2↑
②CaO+2NH4Cl===CaCl2+2NH3↑+H2O
③3Mg(NH2)2===Mg3N2+4NH3↑
④NH4Cl+NaNH2===NaCl+2NH3↑
A. ①B. ②④C. 全部D. ①②④
25.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19.2 g(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或结果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溶液中溶质最终为硫酸亚铁
B. 原溶液中硫酸浓度为2.5 mol·L-1
C. 原混合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D. 图中,OA段产生的气体是一氧化氮,BC段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6.对于下列金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点燃镁、铝之前,应先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B. 用砂纸打磨的铝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铝会滴落下来
C.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D. 金属单质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因为它们大多有较强的还原性
27.将5 g镁、锌、铁三种金属的混合物投入40 mL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8 L,则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
A. 0.25 mol B. 0.125 mol C. 0.1 mol D. 0.5 mol
28.已知钠、铁都能与水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B. 它们反应的产物不完全相同
C. 都需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D. 反应类型都是置换反应
分卷II
二、填空题(共6小题,共44分)
29.某学生需要用烧碱固体配制1 mol•L﹣1的NaOH溶液450 mL。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需要称取NaOH固体 g。
(2)配制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简,还缺少的仪器是 、 。(填仪器名称)
(3)在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
(4)实验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先用于 、后用于 。
(5)若出现如下情况,其中将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填字母)。
A.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
B.天平砝码生锈
C.配制过程中遗漏了洗涤步骤
D.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
E.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F.定容观察液面时俯视
(6)若实验过程中出现(5)中D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处理? 。
30.根据铝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在1支试管中加入5 mL盐酸,再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____。
(2) 在1支试管中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再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
(3)上述两个反应实质上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金属钠,将其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进行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现有A、B、C、D、E、F六种装置,如图所示。(胶塞、导管可自由选用)
已知:实验室可用下列反应制取氧气 2KClO32KCl+3O2↑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选择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连接。
(3)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并检验生成气体的实验时,应选择________和________相连接,检验生成气体时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检验气体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取氢气并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选择______和________装置,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并收集氯气进行实验。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如图中所示正放,则连接A的接口是________(填序号)。
(3)实验中可观察到装置C中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出B中的集气瓶进行氯气与铜的反应实验,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然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实验中有同学提出应该在集气瓶底先放少量的水或细沙,你认为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放,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铝的燃烧”,做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铝箔(厚约0.1 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将甲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结果观察到的现象与甲仍相同,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积极改进实验,终于观察到铝在空气中燃烧,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善于思考,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使他领会了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他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丙同学的启发,他又提出了铝燃烧的另一实验方案,结果实验成功,你认为该方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该小组同学一致认为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观察到可燃物燃烧的现象。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32 g氧气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2 mol,即2NA个,A错误;
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分子个数,B错误;
0 ℃,101 kPa下俗称标况,而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1,故44.8 L氮气的物质的量n==2 mol,含有的氮气分子为2NA个,C正确;
1 mol氦气中含有的分子个数N=nNA=NA个,D错误。
2.【答案】A
【解析】容量瓶上标有刻度、容量;容量瓶对溶液的体积精确度要求较高,瓶上标有使用温度,一般为25 ℃。①③⑤正确。
3.【答案】B
【解析】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1A错误;1 mol SO2中所含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B正确;1 mol SO2的质量是64 g, C错误;在标况下1 mol SO2的体积约为22.4 L,常温常压下1 mol SO2的体积大于22.4 L ,D错误。
4.【答案】B
【解析】给150 mL液体加热,需要250 mL以上的仪器,故选择烧杯而不用试管;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石棉网需用铁三脚架支撑,还需酒精灯加热。
5.【答案】B
【解析】
6.【答案】C
【解析】根据H2和H2O中所含的原子个数相等,amol×2=bmol×3,则a∶b=3∶2,故选C。
7.【答案】C
【解析】A项,不能排除、的干扰,错误;B项,不能排除Ag+的干扰,错误;D项,不能排除Ca2+等离子的干扰,错误。
8.【答案】B
【解析】②中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而①③为置换反应,A错误;
①中氧化剂为Cl2,氧化产物为I2;②中氧化剂为KClO3,氧化产物为Cl2;③中氧化剂为KIO3,氧化产物为KClO3,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KIO3>KClO3>Cl2>I2,B正确;
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别为HCl、KClO3,其中HCl部分作酸,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C错误;
由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③中1 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5﹣0)=10 mol,D错误。
9.【答案】C
【解析】 过滤需要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蒸发需要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则用于过滤和蒸发分离物质的仪器为①③⑤。
10.【答案】A
【解析】①CCl4和水互不相溶,所以CCl4和氯化钠溶液是分层的,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① 苯(沸点:80.1 ℃)和甲苯(沸点:110.6 ℃)是互溶的两种液体,沸点不同,且差异较大,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
③碘单质易溶解在四氯化碳中,则掺有碘化钾的碘水中加入萃取剂四氯化碳后,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而分层,然后分液即可实现二者的分离,采用萃取法,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项,加入OH-可生成Mg(OH)2、MgCO3沉淀,加入H+可与反应生成CO2气体,符合题意;B项,加入OH-可生成Cu(OH)2沉淀,但加入H+无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C 和D项,加入OH-无沉淀生成,加入H+可产生CO2气体,不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A项,常温常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1,11.2 L氧气所含的分子数小于NA,A错误;
B项,1.8 g的铵根是0.1 mol,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B错误;C项,22 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22 g÷44 g·mol-1=0.5 mol,含有1.5 mol原子,标准状况下11.2 L H2的物质的量是0.5 mol,含有1 mol原子,二者含有的原子数不相等,C错误;
D项,2.3 g金属钠是2.3 g÷23 g·mol-1=0.1 mol,与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D正确,答案选D。
13.【答案】B
【解析】A项,是由氧元素和硫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项,碘酒是酒精和碘单质的混合物,不是单质,故B错误;
C项,硝酸属于含氧酸,故C正确;
D项,氯水是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金属与盐酸、强碱溶液都能反应放出氢气,说明该金属一定具有两性(如铝、锌等)。铜与盐酸、强碱溶液都不反应;镁、铁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但都不与强碱溶液反应。
15.【答案】C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得到2+2+2×4=2x,所以x=6,D正确;BaCuSi2O6可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为BaO·CuO·2SiO2,A正确;由于古瓷中所用颜料能长时间保留原来的颜色,所以硅酸铜钡的性质稳定,不易脱色,B正确;硅酸铜钡属于弱酸盐,可溶于强酸,但不溶于强碱,C错误。
16.【答案】B
【解析】选项A中的离子方程式两端电荷不守恒;选项C中钠应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为2Na + Cu2++2H2O ===2Na++ H2↑+ Cu(OH)2↓;选项D不是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17.【答案】D
【解析】氯水中Cl2+H2O===HCl+HClO,既要提高溶液中HClO物质的量浓度,又要降低溶液中HCl浓度,只需要选择与盐酸反应,但不与次氯酸反应的物质即可。加热时,HClO会分解、HCl会挥发,A不符合题意; CaSO3+HClO === HCl+CaSO4、CaSO3+2HCl===CaCl2+SO2↑+H2O,B不符合题意;NaOH既可以中和HCl,也可以中和HClO,C不符合题意;盐酸酸性强于碳酸,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加CaCO3中和HCl,不影响HClO,且促使更多的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可提高溶液中HClO物质的量浓度,D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NO2+2H2O+O2===4HNO3,
4NO+2H2O+3O2===4HNO3,
Cu(NO3)2+2NaOH ===Cu(OH)2↓+2NaNO3。
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2.24 L÷22.4 L· mol-1=0.1 mol,
反应生成硝酸铜的物质的量=0.05 L×4 mol·L-1÷2=0.1 mol,
设生成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x+y=0.1 mol,x+3y=0.1 mol×2,
x=0.05 mol,y=0.05 mol;
消耗氧气的体积=(0.05 mol÷4+0.05 mol÷4×3)×22.4 L·mol-1=1.12 L;
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0.1 mol×2=0.2 mol;
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1 mol+0.1 mol×2=0.3 mol。
19.【答案】D
【解析】发生的反应有 ①2Mg+O22MgO ②2Mg+CO22MgO+C
若0.1 mol镁条全部发生反应①,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0.1 mol×40 g·mol-1=4.0 g。若0.1 mol镁条全部发生反应②,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0.1 mol×40 g·mol-1+0.05 mol×12 g·mol-1=4.6 g。若CO2和O2的量不足,Mg条不能完全燃烧,则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可能小于4.0 g,但不会等于或大于4.6 g,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说明混合物中可能含有Na2O2、Na2CO3及NaHCO3中的一种或多种;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说明该气体的成分是CO2和O2的混合气,证明混合物肯定含有Na2O2、Na2CO3或NaHCO3至少有一种。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有气体放出,肯定含有NaHCO3;而Na2CO3、NaCl 凭以上实验仍无法确定其是否存在。
21.【答案】A
【解析】二氧化硅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以1∶2的比例结合形成的立体网状结构,并不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22.【答案】B
【解析】漂白粉是由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制得,它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A、C、D不正确;次氯酸钙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反应而失效,故B正确。
23.【答案】D
【解析】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亚硫酸,水溶液能导电,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
24.【答案】C
【解析】反应②、③和④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已知条件,将当作H3O+,当作OH-,可以得出这三个反应是正确的;根据已知条件,可知NH3类似于H2O,可以和Na反应生成H2,所以反应①是正确的。
25.【答案】B
【解析】金属铜的物质的量=19.2 g÷64 g·mol-1=0.3 mol,
由3Cu+8H++2===3Cu2++2NO↑+4H2O可知,
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0.3 mol÷3×2=0.2 mol。
OA段:Fe+4H++=== Fe3++NO↑+2H2O,
参加反应铁的物质的量=0.2 mol,
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0.2 mol×4=0.8 mol;
AB段:2Fe3++Fe===3Fe2+;
BC段:Fe+2H+=== Fe2++H2↑,
由图可知,参加反应铁的质量=22.4 g-16.8 g=5.6 g,
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5.6 g÷56 g·mol-1×2=0.2 mol;
原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0.8 mol+0.2 mol=1 mol,
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1 mol-0.2 mol)÷2÷0.1 L=4 mol·L-1;
OA段产生的气体是NO,BC段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反应到最后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26.【答案】B
【解析】镁、铝表面的氧化膜熔点比较高,覆盖时无法点燃,应先用砂纸打磨除去,A正确;加热铝条至熔化,由于铝条表面的氧化铝熔点较高,包住了内部低熔点的铝,铝不会滴落下来,B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C正确;金属单质多数较活泼,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D正确。
27.【答案】B
【解析】Mg、Zn、Fe均用R表示,这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符合通式R+H2SO4===RSO4+H2↑,故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25 mol。
28.【答案】C
【解析】钠、铁都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但二者反应难易程度不同,其产物不完全相同。钠在常温下与冷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铁需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29.【答案】(1)20.0 (2)500 mL 容量瓶 胶头滴管 (3)检漏
(4)搅拌 引流 (5)BDF
(6)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蒸馏水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解析】(1)配制NaOH溶液450 mL,应选择500 mL容量瓶,需要溶质的质量m=1 mol·L-1×0.5 L×40 g·mol-1=20.0 g。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首先计算出需要的溶质的质量,然后用天平称量,后放入烧杯中溶解,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玻璃杯引流移液至500 mL容量瓶,然后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然后向容量瓶中注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然后摇匀、装瓶。在此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还缺少的仪器:500 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3)容量瓶带有活塞,为防止漏水,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
(4)溶解过程需要用玻璃棒搅拌,移液过程需要用玻璃棒引流。
(5)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不变,A不选;
天平砝码生锈,导致称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溶液浓度偏高,B选;
配制过程中遗漏了洗涤步骤,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C不选;
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D选;
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E不选;
定容观察液面时俯视,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F选。
(6)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冷却后液面下降,实验失败,但是可以补救: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蒸馏水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30.【答案】(1)试管中有气泡冒出,铝片逐渐溶解,且刚开始反应较慢,后来渐渐加快 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气体燃烧 2Al+6HCl===2AlCl3+3H2↑ Al HCl
(2)试管中有气泡冒出,铝片逐渐溶解,且刚开始反应较慢,后来渐渐加快 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气体燃烧 2Al+2NaOH+2H2O===2NaAlO2+3H2↑ Al H2O
(3)都是铝将电子转移给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水分子,生成氢气,铝是还原剂
【解析】铝是一种两性金属,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在反应中都是铝将电子转移给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水分子,生成氢气,铝是还原剂,相同质量的铝分别与酸、碱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
31.【答案】(1)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生成氧化钠 4Na+O2===2Na2O
(2)钠先熔化为银白色小球,然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
(3)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其产物不同
【解析】钠是一种硬度小、熔点低的银白色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块状钠燃烧时会熔化成闪亮的小球,燃烧火焰为黄色,生成物是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32.【答案】 (1)铁架台 酒精灯 (2)A E (3)A C 澄清石灰水 C中溶液变浑浊
(4)B D 防止生成的铜再和氧气反应
【解析】 实验室制O2:2KClO32KCl+3O2↑,选A装置;制H2:Zn+H2SO4===ZnSO4+H2↑,选B装置;用H2还原CuO,应选用D装置。
33.【答案】(1)MnO2+4H++2Cl-Mn2++Cl2↑+2H2O
(2)a
(3)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4)用坩埚钳夹住一束细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 不需要 实验中生成的是烟而不是温度较高的固体熔融物,不会使瓶底炸裂
【解析】(1)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氯气:MnO2+4H++2Cl-Mn2++Cl2↑+2H2O;盐酸为强酸、氯化锰为可溶性盐,书写离子方程式需拆写。
(2)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氯气,应使长管进气,短管出气。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次氯酸使溶液褪色。
(4)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如果生成炽热固体小颗粒,掉落瓶底易使其破裂,可铺沙或加水,本实验中生成烟,不会掉落,不需要特殊操作。
34.【答案】(1)铝箔失去了光泽,内部铝熔化但不滴落 表面氧化铝熔点高,使液态铝不滴落
(2)除去氧化膜的铝,在空气中又很快地生成一层新的氧化铝保护膜
(3)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铝缓慢氧化可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内部铝与空气接触,从而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将铝箔卷曲,尖端夹一根火柴,将火柴引燃后,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提高反应温度)
(5)固体粉碎或用纯氧代替空气,都可以加快燃烧
【解析】(1)铝箔燃烧时表面生成氧化铝膜,铝失去了金属光泽,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并且保护内部熔化的液态铝不掉落。
(2)除去氧化膜的铝,燃烧时又很快地生成一层新的氧化铝保护膜。
(3)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铝缓慢氧化可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内部铝与空气接触,从而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5)铝粉的表面积大,纯氧中氧气浓度大,选用铝粉或氧气都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从而加快反应进行。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