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 落花生图片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 落花生图片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猜猜是什么,猜猜这又是什么呢,红薯也叫山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领悟写法,在对比中感悟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走进生活,激趣导入
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是农村人,对于农作物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有一种农作物,它的果实大家都喜欢吃。请看下面的图片,它长着绿绿的叶子,果实有没有成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土豆(生活中也叫地蛋)
猜猜这种农作物是什么呢?
花 生 本课叫——
交流: “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落花生”是指“落花果就生”。(花授粉凋谢了,而后子房长出长长向下弯曲扎如土中,在土里长出果实。)
二、初读感知,领悟“借物育人”的写法
(一)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二)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
1.读好两句话:A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B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①指名读。②交流:多音字“种”和“难”的读法。
③探究“居然”。过度:姐弟几个没有种过花生,却在荒地里收获了花生,真让人意外啊!这两句话中有一个词语表达了出乎意料的意思,谁能发现?预设:纠正“居”字的正确读音。(不是多音字)练习:在语境中读准字音。(你家住在哪儿?用上居来说话。我家居住在大市场里。)
④运用“居然”。 在第2句话里也有表示出乎意料的地方,谁能把“居然”用到第2句话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鼓励说出不同的句型。 a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居然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的。 b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父亲居然也来了,实在很难的。
⑤你能用上“居然”接着说吗?(师生合作) a.我们班的班长一向学习很好,这次考试—— b.小红最粗心了,考试时总会丢题目。可是,这次期末统考—— c.我们班有一个写作业马虎大王,昨天作业本发下来——
2.本课围绕落花生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①请在“花生”前面加一个字来概括。 花生
②“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分别在那几个自然段?
③哪件事情写得最多?(这就是详写,其他事情是——)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④齐读中心句。(13自然段)
1.过度:作者借平凡的、普通的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2.走进生活感悟写法。
给你一根筷子,你能折断吗?
给你一把筷子,你能折断吗?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团结就是力量! 人多力量大!
总结:借普通的、简单的事物来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聚焦对话,学习表达与运用
1.请同学们在1、2自然段里找到母亲说的话,画上波浪线,再多读一读。
2.探究“吩咐”一词。①过度:第2段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语,它们都有口字旁,没有直接写人物说的话。谁能发现这个词语吗?
②“吩咐”都有口字旁,说明和什么有关?那么,请同学们从下面一组词语中任意选几个,用上“吩咐”说一句话,行吗?爷爷、爸爸、妈妈、老师、我
③老师也说两句话,同学看看可行? a. 我吩咐老师把作业本拿过来。 b. 爸爸吩咐爷爷去倒一杯水。
我知道了:吩咐这个词一般是长辈命令晚辈,不能弄反了。那么,请同学们齐读含有“吩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体会。
3.展开想象,练习表达。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母亲吩咐我们时会说些什么呢?照样子,想一想,举手回答。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吩咐我们说“ ”
4.体会对话中“提示语”的变化。过度:读着母亲说的话,我忽然想起我们1到4年级学过不少对话。请看大屏幕。
①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蚯蚓说:“这是花生。” (指名读后,问:你发现什么?)
师生交流:一二年级,我们学习的对话,多数都是有人问就有人回答,提示语在前面。
②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叔叔笑着说。 “书?哪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师生合作读:生读问、师读答。)到了三年级,依然有问有答,但是,有什么变化呢?请发现到的同学举手。
师生交流:到了三年级,先写回答内容再写提示语,比二年级提高了。
③ “我看解狐就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举荐他呢?” “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次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见办!”默读后思考:这段对话,你又发现什么了?
师生交流:到了四年级,不仅提示语放在后面了,而且有时候连提示语也没有了,比三年级难多了。
④到了五年级,描写对话又有什么变化呢?a.指名读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母亲说过后有回答吗?那姐弟几个人同意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b .指名读母亲说的第二句话:母亲问过后有回答吗?那,孩子们同意吗?你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师生交流:到了高年级写对话时,有时候不写回答内容却能表明态度。
⑤学以致用。(动笔写一写) 刚才,母亲吩咐我们时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回答时的想象力非常棒。那么,现在也请你运用“不写回答内容却能表明态度”这个方法来写一写对话,行吗?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吩咐我们说:“今晚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收获节行吗?” 。
1.再次感悟“详略得当”写法。 同学们已经知道本课写的4件事情中“议花生”是详写,其他事情是略写。其实,在本课描写对话中也采用了“详略得当”的写法。请你在对比中读读全文,想一想谁说的话是详写?找到就举手。(指名读父亲说的话。)
2.在对比中发现写法。①指名读第10自然段父亲说的话,其他学生思考:作者写的是花生,为什么还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桃子、石榴、苹果”呢?
(对比描写,更加反衬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②讨论:作者选用了“桃子、石榴、苹果”来进行对比描写,为什么不选其他水果来写呢?如果这段话,我这样来写,你们看行不行呢?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想莲雾、人心果、菠萝莓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生交流:选择大家都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描写,不仅写得具体、生动,而且让别人一读就明白你的意思。
③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以前学习过吗?
A.“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段话的描写,是用大家熟悉的什么事物来进行描写的?
B.“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这段话的中,作者又用大家熟悉的什么事物来进行对比描写的呢?
师生交流:兵马俑不一定人人都去看过,但是,当读到“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时,一下子就能想到它的大小了。同学们,这种写作方法好不好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配套ppt课件,文件包含2落花生第二课时课件pptx、2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背景图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体会第一层的意思,完成填空,分析父亲的话,填一填,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朴实无华,鲜红嫩绿,挖起来才知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谜语导入,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字词乐园,书写指导,解词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