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1,2的乘法口诀精品第2课时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的例1、例2,第8页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具体情境编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2乘几的乘法算式。
2.感悟2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2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2的乘法口诀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 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2 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喜不喜欢帮助父母做家务呀? 喜欢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一看。小熊猫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好孩子。今天,他们家请客,来了好多客人,小熊猫正忙着干什么呢?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忙着摆筷子;小熊猫边摆边数: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点评: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1)操作感知。
教师:请小朋友们当小熊猫,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教师在学生摆时巡视指导,如果出现个别学生先摆1根,再摆1根,然后将2根凑成1双的情况,要予以纠正。
(2)观察表格,提问理解。
教师:小熊猫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请你仔细观察、思考。
教师可以任选筷子的双数及对应的根数提问。
例如:5双筷子是10根,那这10根是怎么得到的呀?
无论学生1根1根地数(即将5双筷子1根1根地累加起来),或者2根2根地数(即2根、4根、6根、8根、10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引导。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张表,相邻的“双数”有什么关系? 相邻的
“根数”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双数”都相差1,而相邻的“根数”都相差2。因为每增加1双,根数就增加2。
教师:7双是多少根? 你是怎么想的? 8双、9双分别是多少根?
无论学生怎么得到的14根、16根、18根,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3)提出问题,构建算式。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4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2+2+2+2=8
2+2+2+2+2=10
……
2+2+2+2+2+2+2+2+2=18
教师:这些算式都有些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加数都是2的连加算式;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一个2;写到后面感觉太麻烦了。
教师:你们还能用我们学过的其他方法来表达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试一试。
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可能有学生列成2×3或者3×2,如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总结规律,在这里我们都把每双筷子2根的“2”写在乘号前面,几个2根也就是“双数”写在乘号后面。
学生集体汇报,教师同步板书。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你发现这些乘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一个因数都是2,后面一个因数分别为1,2,…,9。
(4)点名课题,明确任务。
教师:如果这些乘法算式有口诀,那算起来就非常快乐,今天我们就来编一编“2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教师指着2×2:前面一个因数是2,我们就在乘法口诀中把二放在最前面;后面这个因数2就把它放在二的后面;所得的积放在两个因数的后面。由此得出2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二二得四。它就表示2×2等于4。
板书:二二得四。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个方法试着编一编2×3,2×4,2×5的乘法口诀。
学生试说,集体交流,规范,教师板书。
教师:2乘5的积是几位数? “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教师:像这样,我们就把乘积满十的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这样口诀里都是四个字,说起来顺口。后面几句口诀你会编了吗?
学生自编后汇报,教师同步板书。
(5)观察发现。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句口诀的第1个数都是“二”;每一句口诀的第2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点评: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在教师的引导示范下,根据乘法的意义自己经历编口诀的活动,并探索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既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也让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加深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操作活动,巩固口诀含义
(1)教师抽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摆一摆,边摆边说:我每次摆2根小棒,摆了2次,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2×2=4,因为“二二得四”。
教师再抽一名学生示范,边摆边说:我每次摆2根小棒,摆了3次,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2×3=6或者3×2=6,因为“二三得六”。
教师:为什么前一位同学摆出来是一个算式2×2,而这位同学摆出来有2个算式,2×3或者3×2?
教师:那摆4次、5次……9次呢? 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可以用什么乘法算式表示,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2)完成后同桌可以再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老师说,学生摆。
[点评:紧接新课后插入操作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形象地感悟几个2的和、乘法算式、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2的乘法口诀的掌握。]
3.教学例2,初步应用口诀
教师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1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列出2×4或者4×2。
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出它们的积?
学生:用“二四得八”。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可以用这句口诀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在编乘法口诀时,通常将两个因数中较小的一个编在前面。所以计算4×2仍然用“二四得八”这句口诀。
[点评:这个环节实际上是2的乘法口诀的实际运用,通过应用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应用口诀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乘法问题,感受口诀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积累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思考经验,促进学生对口诀的掌握。]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游戏:对口令。第1种玩法:一学生说口诀的前两个字,另一学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2种玩法:一学生说乘法口诀,另一学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
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可以抽学生和老师先示范一次,再同桌两人合作。
学生活动略。
2.根据算式说口诀
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说一说该用哪句口诀计算算式的积吗?
2×3= 2×5= 2×8= 2×3=
[点评: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促进学生对乘法口诀的逐步熟练掌握。]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用什么方法记忆2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那么1的乘法口诀呢?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
(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邹玉梅)
小学数学5.5的乘法口诀一等奖第2课时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5.5的乘法口诀一等奖第2课时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5的乘法口诀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5的乘法口诀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4.4的乘法口诀获奖第2课时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4.4的乘法口诀获奖第2课时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