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5分)
注意: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每小题0.5分)
1. 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D.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描写的是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故与生命现象有关,A不符合题意。
B.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形象地描绘了青苔在台阶上生长,颜色鲜绿,且由于青苔的植株非常矮小,其绿色甚至能够映入室内的帘子中,故与生命现象有关,B不符合题意。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的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写的是自然景象中的夕阳,与生命现象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野草从枯萎到茂盛的循环过程,也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B. 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C.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D.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详解】A.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指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并获得能量,来维持生存,A不符合题意。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是指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因此,“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野草从枯萎到茂盛的循环过程,也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现象,B符合题意。
C.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是指亲子代之间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题中并未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为了在视野中看到更多的细胞数目,应该选择的镜头组合是( )
A. ①和④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①和②
【答案】A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2)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大,细胞小,数量多、 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小,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因此,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数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
(3)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物镜上有螺纹,它像上螺钉一样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因此,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
【详解】A选项中,物镜①的放大倍数为10×,目镜④的放大倍数为5×,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5=50倍;B选项中,物镜②的放大倍数为40×,目镜③的放大倍数为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0=400倍;C选项中,③和④都是目镜,不能构成显微镜的镜头组合;D选项中,①和②都是目镜,不能构成显微镜的镜头组合。由此可见,为了在视野中看到更多的细胞数目,应该选择的镜头组合是①和④,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某同学将显微镜的操作与调节目的进行匹配,错误的是( )
A. 调节通光孔——改变视野的亮度B. 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C. 移动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D. 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答案】A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和回放。
【详解】A.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A错误。
B.显微镜的反光镜包括平面镜和凹面镜,能够使外界的光线反射进入镜筒内,能够到明亮的视野,B正确。
C.标本位于载物台的中央,通过移动标本,能够找到观察的物像,C正确。
D.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可以精细调焦,能够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D正确。
故选A。
5. 研究小组完成探究活动后,对探究过程进行了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
A. 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B. 探究重复多次后,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C. 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事实或证据
D. 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A.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之一,即首先观察到某种现象或问题,然后提出关于该现象或问题的疑问或假设,A正确。
B.虽然重复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者的操作等。此外,即使实验结果是可靠的,也需要结合其他证据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B错误。
C.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事实或证据,通常还需要与他人合作。这是科学探究的另一种重要特征。通过利用多种方式(如图表、图像、文字等)呈现事实或证据,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实验结果和结论。同时,与他人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和准确性,C正确。
D.实验次数太少会使得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
故选B。
6. 青蟹生活在海洋中,在淡水中难以生存。日前,科研团队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盐碱水养殖青蟹取得成功。影响青蟹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阳光B. 温度C. 水分D. 盐分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分析可知,青蟹生活在海洋中,在淡水中难以生存。日前,科研团队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盐碱水养殖青蟹取得成功。影响青蟹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主要是盐分,与阳光,温度和水分是不直接的关系。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 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大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D. 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详解】A.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因此,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大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B符合题意。
C.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是因环境的变化而被动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把植物放在浮床上,漂浮在河流、生态湿地等水体上的生态修复技术叫做“生态浮床”技术。浮床上的植物不仅可以吸引小动物聚集,其根系还可吸附多种微生物。下列关于生态浮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浮床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 各生物成分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C. 微生物是影响植物的非生物因素
D. 植物遮蔽阳光可抑制藻类过度生长
【答案】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B.生态浮床中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生物成分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故AB正确。
C.微生物是影响植物的生物因素,故C错误。
D.植物遮蔽阳光可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抑制藻类过度生长,故D正确。
故选C。
9.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海洋生态系统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D. 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如图为红树林中包含勺嘴鹬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B. 钩虾和浮游动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C. 箭头可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D. 增加非生物成分可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藻类→钩虾→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钩虾→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招潮蟹→勺嘴鹬、藻类→招潮蟹→勺嘴鹬,A错误。
B.钩虾和浮游动物有共同的食物藻类,同时钩虾能捕食浮游动物,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B错误。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食物网中的箭头可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11. 池塘生态系统有一条食物链:浮萍→剑水蚤→虾→黑鱼。旁边的造纸厂向池塘内排出了大量不易降解的污染物。一段时间后,体内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 )
A. 黑鱼B. 虾C. 剑水蚤D. 浮萍
【答案】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有毒物质随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富集,在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所以,池塘生态系统有一条食物链:浮萍→剑水蚤→虾→黑鱼;旁边的造纸厂向池塘内排出了大量不易降解的污染物,一段时间后,体内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最高级消费者黑鱼。由此可见,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如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条食物链可写作:丙→丁→乙→甲
B. 甲、乙、丙、丁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 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一直增加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甲
【答案】A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数量关系,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丙→丁→乙→甲,A正确。
B.这四种生物(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完整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还应该包括非生物成分和非分解者,B错误。
C.图中食物链为:丙→丁→乙→甲,如果乙的数量增加,甲捕食乙,所以甲的数量增多,但是甲的数量增加到一定阶段,乙的数的数量会减少,这样甲的数量也随之减少,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丙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D错误。
故选A。
13. 鳄雀鳝原产北美洲淡水水域,侵入我国水域后,大量捕食本土水生动物,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系统。关于入侵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会破坏当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 放生外来物种更能体现博爱之心
C. 外来物种稀少,需要大力保护D. 可以增强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分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ABD.鳄雀鳝作为外来物种入侵我国本土,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捕食大量水生生物,破坏当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生态平衡,并且其卵有毒,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因此,鳄雀鳝的入侵并不会丰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对本土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会破坏当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不能随便放生外来物种,A正确,BD错误。
C.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现象。鳄雀鳝侵入我国水域后,大量捕食本土水生动物,缺乏天敌,鳄雀鳝数量可能增加,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所以对于外来物种应加强控制,防止其危害当地生态系统,C错误。
故选A。
14.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生态瓶来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与丙比较,可以探究绿色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B. 金鱼藻和绿萍是影响虾的生态因素,细沙和水不是
C. 在乙生态瓶中,虾和螺蛳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D. 三个生态瓶内都没有分解者,都不能算作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消费者(如动物)和分解者(如微生物);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水、空气等。
【详解】A.甲瓶没有绿植放在光下,而丙瓶在无光条件下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比较绿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错误。
B.生态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细沙和水作为非生物因素,同样对生态瓶中的生物(如虾)产生影响,如提供栖息地、维持水质等,B错误。
C.在乙生态瓶中,虾和螺蛳作为消费者,它们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如金鱼藻和绿萍)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其中生物群落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三个生态瓶中,虽然没有明确标出分解者(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但这些微生物很可能存在于生态瓶的水体、土壤或生物体表面,并发挥着分解有机物质的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C
15. 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此环保理念不符的是( )
A.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B. 先污染,后治理
C. 建立国家湿地公园D. 推广新能源汽车
【答案】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A不符合题意。
B.先污染,后治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且难以挽回的破坏,后续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B符合题意。
C.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发挥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C不符合题意。
D.推广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桃花流水鳜鱼肥”。花瓣表皮细胞和鳜鱼肌肉细胞都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 )
A 细胞壁B. 细胞膜C. 线粒体D. 叶绿体
【答案】D
【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绿色植物细胞有叶绿体,不是绿色植物细胞也没有叶绿体。花瓣表皮细胞属于非绿色部分的植物细胞,鳜鱼肌肉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因此,花瓣表皮细胞和鳜鱼肌肉细胞都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叶绿体,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 中华猕猴桃原产于中国,后被引种到多个国家,培育成多个品种。现在,猕猴桃的果肉有绿色、黄色、红色等。控制猕猴桃果肉颜色的遗传物质位于( )
A. 液泡B. 线粒体C. 细胞质D. 细胞核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不同的结构功能不同。
【详解】A.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营养物质等,与遗传物质无关,故A错误。
B.植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与遗传物质无关,故B错误。
C.植物细胞质内含有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与遗传物质无关,故C错误。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控制猕猴桃果肉颜色的遗传物质就位于细胞核内,故D正确。
故选D。
18. 同学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几种动植物玻片标本。不能观察到细胞壁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
【详解】A.A图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A不符合题意。
B.B图是神经细胞,属于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壁,B符合题意。
C.图C是植物细胞,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C不符合题意。
D.D图是叶的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细胞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中国科学院孙强团队成功培育了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这一成果确立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下列说法最不合理的是( )
A. “中中”的遗传物质来自A猴
B. “中中”不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
C. “中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D. 细胞核是指导和控制生命活动的中心
【答案】B
【分析】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遗传物质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详解】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猴提供了细胞核,因此“中中”的遗传物质来自A猴,故A不符合题意。
B.克隆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繁殖出的个体和通过有性生殖繁殖个体基本是一样的,也是生物,因此“中中”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故B符合题意。
C.“中中”属于灵长类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它是指导和控制生命活动的中心,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红苋菜放在冷水中清洗,水不变红,炒熟后会流出红色的“菜汤”,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温破坏了细胞的( )
A. 细胞壁B. 细胞质C. 细胞膜D. 细胞核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叶绿体;各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A.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保护和支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是流动着的,这利于物质交换,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性透过性),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因此,红苋菜放在冷水中清洗,水不变红,炒熟后会流出红色的“菜汤”,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温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C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 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骨膜上的成骨细胞连续分裂2次,得到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
A. 23条B. 24条C. 46条D. 92条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初期已经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骨膜上的成骨细胞连续分裂2次,得到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依然是46条,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 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绝大多数失去分裂能力,在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作( )
A. 细胞同化B. 细胞癌变
C. 细胞分化D. 细胞生长
【答案】C
【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分化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
【详解】A.为了研究某一时期细胞的代谢、增殖、基因表达或凋亡,常需采取一些方法使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期,这就是细胞同步化技术,A不符合题意。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分析可知,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因此,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绝大多数失去分裂能力,在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作细胞分化,C符合题意。
D.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 如图表示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中,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B. 经过过程②,细胞中遗传物质不变
C. 经过过程③,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 生物体由小长大,与①②③过程有关
【答案】C
【分析】图可知,①表示细胞生长,②表示细胞分裂,③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④表示不同组织构成器官。
【详解】A.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所以①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不能无限长大,A正确。
B.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所以经过过程②细胞分裂,细胞中遗传物质不变,B正确。
C.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所以经过过程②细胞分化,细胞中遗传物质不变,C错误。
D.生物体由小长大,与①细胞生长、②细胞分裂,③细胞分化过程有关,D正确。
故选C。
24. 小明被蚊子叮咬后,感到皮肤非常痒。这是因为他皮肤内有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的( )
A. 结缔组织B. 上皮组织
C. 肌肉组织D. 神经组织
【答案】D
【分析】人体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等,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各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
【详解】A.结缔组织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等属于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A不符合题意。
B.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上皮能保护体表,小肠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B不符合题意。
C.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使机体产生运动,肌肉组织的种类有平滑肌、心肌、骨骼肌,C不符合题意。
D.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小明被蚊子叮咬后,感到皮肤非常痒。这是因为他皮肤内有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的神经组织,D符合题意。
故选D。
25. 课堂上,同学们通过剥桔子认识植物的各种组织,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桔梗里有起支持作用的机械组织B. 剥下的果皮属于上皮组织
C. 桔瓣外面的筋络是输导组织D. 饱满的果肉主要是营养组织
【答案】B
【分析】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不同组织具有不同功能。
【详解】A.机械组织分布于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分,细胞壁厚壁,起支持作用 ,所以桔梗里有起支持作用的机械组织,A正确。
B.保护组织是由植物体表面的表皮构成,具有保护功能,剥下的果皮属于保护组织,上皮组织属于动物的组织,B错误。
C.输导组织包括在茎、叶脉、根尖成熟区等处的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桔瓣外面的筋络是输导组织,C正确。
D.营养组织(薄壁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有叶绿体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饱满的果肉主要是营养组织,D正确。
故选B。
26. 下列蔬菜的食用部分属于生殖器官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由茎运到叶等地方供植物体利用,在叶里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可见植物的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所以属于营养器官。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后代,因此花、果实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详解】A.图示为西红柿,食用部分是果实,属于生殖器官,A符合题意。
B.图示为油菜,其食用部分主要是叶,属于营养器官,B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为马铃薯,食用部分是茎,属于营养器官,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藕,食用部分茎,属于营养器官,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 在草履虫培养液中添加少许红色色素,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体内某结构呈现红色,该结构最可能( )
A. 液泡B. 收集管C. 伸缩泡D. 食物泡
【答案】D
【分析】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①纤毛: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②表膜:通过表膜(细胞膜)呼吸。氧气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进行。③收集管和伸缩泡:把多余的水分和含氮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④口沟: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食物由口沟进入。⑤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⑥胞肛: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
【详解】A.草履虫不具有液泡这一结构,A不符合题意。
B.草履虫的收集管主要负责收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并不直接参与食物的摄取和消化,B不符合题意。
C.伸缩泡是草履虫体内的一个排泄器官,主要负责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同样不直接参与食物的摄取,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摄取食物后,在体内形成食物泡。当草履虫摄取了红色色素后,食物泡中会呈现红色,D符合题意。
故选D。
28. 植物体和动物体有着相似的结构层次,与心脏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是( )
A. 花生种子B. 叶肉C. 叶肉细胞D. 樟树
【答案】A
【分析】(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心脏属于循环系统的器官。
【详解】A.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因此,花生种子属于器官,故与心脏属于同一结构层次,A符合题意。
B.叶肉属于薄壁组织(营养组织),B不符合题意。
C.叶肉细胞属于细胞层次,C不符合题意。
D.樟树属于植物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 为了比较狗和狼的区别,小明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生物学名的后面可以附有定名人的姓名,也可以省略。他还整理出以下表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中华田园犬和中国狼属于同一物种
B. 中华田园犬的学名可表示为Canis lupus
C. 中国狼的定名者是Linnaeus
D. 中华田园犬和中国狼不能交配产生子代
【答案】D
【分析】物种即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可能以繁殖隔离为条件,即不能与其他物种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学名指生物在科学分类中的名称,通常包括属名和种名。
【详解】A.中华田园犬和中国狼同属一种,即Canis lupus,只是不同的亚种,A正确。
B.中华田园犬属于犬属狼种,因此其学名可用Canis lupus表示,B正确。
C.中国狼的学名中包含Linnaeus,说明Linnaeus是其命名者,C正确。
D.中华田园犬和中国狼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理论上可以产生后代,D错误。
故选D。
30. 红山森林动物园展示着世界各地珍稀动物260余种动物。虎馆中东北虎的学名是Panthera tigris,“猫科星球”场馆里薮猫的学名是Leptailurus serval,美洲豹的学名是Panthera nca。由此可知( )
A. 美洲豹和薮猫的共同特征最多B. 东北虎和薮猫的亲缘关系最远
C. Panthera和Leptailurus都是科名D. Panthera是属名,tigris是种名
【答案】D
【分析】双名法是林奈提出的,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是主格单数的名词;后一个是种名,常为形容词,须在词性上与属名相符,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A.薮猫的学名是Leptailurus serval,美洲豹的学名是Panthera nca,东北虎的学名是Panthera tigris,东北虎和薮猫属于同一个属Panthera ,美洲豹和薮猫是不同的属,所以东北虎和薮猫共同特征最多,故A错误。
B.薮猫的学名是Leptailurus serval,美洲豹的学名是Panthera nca,东北虎的学名是Panthera tigris,东北虎和薮猫属于同一个属Panthera ,美洲豹和薮猫是不同的属,所以东北虎和薮猫的亲缘关系最近,故B错误。
C.双名法是林奈提出的,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是主格单数的名词;后一个是种名,常为形容词,须在词性上与属名相符,Panthera和Leptailurus都是属名,故C错误。
D.双名法是林奈提出的,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是主格单数的名词;后一个是种名,常为形容词,须在词性上与属名相符,东北虎的学名是Panthera tigris,其中 Panthera是属名,tigris是种名,故D正确。
故选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5分)
31.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观察斑马鱼的生活习性时,发现斑马鱼不时浮上水面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斑马鱼“浮头”的原因,该小组将18条大小相当的斑马鱼按下表中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部分同学认为水的溶氧量与斑马鱼发生“浮头”现象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______。
(2)第三组斑马鱼的培养环境应该是______(选填“隔夜自来水”或“河水”)。
(3)同学们将每组斑马鱼的数量从1条增加到6条,是为了______,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4)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同学们将实验数据制成了柱形图,下图中?的数值应为______。
(5)分析数据后,他们得出以下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高,斑马鱼的呼吸频率越______。
(6)为了进一步观察斑马鱼的生活习性,同学们决定搭建水族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 放入金鱼藻可使水中的溶解氧上升,减少斑马鱼“浮头”现象的发生
B. 加入的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水中某些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C. 安装过滤器可以清除过多的粪便或腐败的食物,控制微生物的数量
D. 为维持生态平衡,放入金鱼藻的数量应该和斑马鱼保持1:1的比例
【答案】(1)作出假设
(2)隔夜自来水 (3)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59 (5)低 (6)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控制单一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探究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详解】(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这属于作出假设。
(2)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因此第三组斑马鱼的培养环境应该是隔夜自来水。
(3)实验对象的数量太少,会使得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影响实验的可信度。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所以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图中?=(58+59+60)÷3=59。
(5)实验结果显示:溶氧对金鱼的呼吸次数影响明显,在一定的溶氧浓度范围内,溶氧升高,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少,斑马鱼的呼吸频率越低。反之,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多,斑马鱼的呼吸频率越高。
(6)A.金鱼藻是被子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水中溶解氧上升,A正确。
B.某些细菌也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自己制作有机物,也属于生产者。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水中某些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
C.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能利用粪便或腐败的食物,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同时也使微生物获得有机物进行生长繁殖,安装过滤器可以清除过多的粪便或腐败的食物,控制微生物的数量,C正确。
D.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放入金鱼藻的数量和斑马鱼比例不一定非要保持1:1的比例,D错误。
故选D。
32. 为了加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进程,泰州市大力推动禽畜粪便的资源化转化、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的实施,旨在促进农业与牧业的紧密结合,形成种植与养殖的良性循环。以下展示的是泰州市某乡村采用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菌能分解粪肥和废弃物中的有机物供农作物再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者。除图中所示外,该生态系统中还有阳光、空气、水等______成分。
(2)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成分写一条最长的食物链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储存着来自太阳的光能。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能量流入动物体内。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______的。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其______能力较弱。
【答案】(1)①. 分解 ②. 非生物
(2)农作物→鸡→人(或农作物→猪→人)
(3)①. 农作物 ②. 递减
(4)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1)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食用菌能分解粪肥和废弃物中的有机物供农作物再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农作物是生产者,猪是消费者,食用菌是分解者,所以除图中所示外,该生态系统中还有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
(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形成的食物是农作物→鸡→人,农作物→猪→人,农作物→人,所以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成分写一条最长的食物链是农作物→鸡→人(或农作物→猪→人)。
(3)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储存着来自太阳的光能。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能量流入动物体内。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4)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而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种类较少,调节能力较弱。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33. 我国劳动人民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动物养殖有机结合,达到稳粮增收、稻渔双赢效果,助力乡村振兴。某团队探究了5种稻渔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探究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水稻组起______作用。
(2)研究人员比较几种稻渔模式后,发现______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
(3)研究人员猜测河蟹促进水稻生长的原因可能有:①河蟹以杂草为食,降低水稻与杂草之间的______关系;②河蟹还能捕食害虫,减少了______的使用;③河蟹的排泄物能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次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______(选填“物质”、“能量”或“物质和能量”)循环。
【答案】(1)①. 稻渔模式(或不同水产动物)②. 对照
(2)稻蟹 (3)①. 竞争 ②. 农药 ③. 物质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详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本实验探究虾、鱼,蟹、鳖、泥鳅等水产动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的水产动物,除变量不同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
(2)由图可知,与只种水稻相比,5种稻渔模式的水稻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稻蟹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动物的爬行和挖穴活动有助于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水稻根的呼吸作用,进而促进水稻的生长。
(3)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而形成的关系,所以研究人员猜测河蟹促进水稻生长的原因可能有:①河蟹以杂草为食,降低水稻与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②河蟹还能捕食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杂;③河蟹的排泄物能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次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4. 同学们利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并用超轻粘土等材料制作细胞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顺序是______(用图1中数字和箭头表示);步骤②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______;步骤①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一滴______,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处理后的细胞中______染色最深。
(2)图2中____图是人口腔上皮细胞结构模型,依据是其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____。
(3)另一位同学用不同方法制作细胞模型。制作“细胞膜”时,用透明塑料薄膜模拟细胞膜的保护功能,用针在塑料薄膜上扎了一些细眼,模拟细胞膜______的功能。
【答案】(1)①. ②→③→⑤→④→① ②. 生理盐水 ③. 碘液 ④. 细胞核
(2)①. 乙 ②. 液泡
(3)控制物质进出
【分析】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刮→涂→盖→染。甲表示植物细胞,乙表示人体细胞。
【详解】(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刮”,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濑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涂”,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涂抹几下。“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所以,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顺序是②滴生理盐水→③取材→⑤涂材料→④盖盖玻片→①染色;步骤②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有利于保持细胞的形态;步骤①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一滴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处理后的细胞中细胞核染色最深,因为细胞核内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细胞质内有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细胞质内有线粒体等。图2中 图是人口腔上皮细胞结构模型,依据是其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3)细胞膜除了起着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使有害物质不能轻易进入,有用的物质不能随意渗出。 另一位同学用不同方法制作细胞模型。制作“细胞膜”时,用透明塑料薄膜模拟细胞膜的保护功能,用针在塑料薄膜上扎了一些细眼,模拟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5. 番茄富含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在我国被广泛种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植株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与人的相比,缺少的结构层次是______。
(2)番茄果肉细胞的液泡大,储存着多种营养物质。这些果肉细胞进一步构成______组织。
(3)小明用解剖针挑取番茄果肉部分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结果如上图甲,为进一步观察,需要将甲图A处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他需要先将临时装片向______方移动,再转动______(填序号)才能观察到图乙中放大的物像。
【答案】(1)①. 细胞 ②. 系统 (2)营养##薄壁 (3)①. 上 ②. ④
【分析】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吸。观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粗准焦螺旋、③是细准焦螺旋、④是转换器、⑤是物镜、⑥是遮光器、⑦是反光镜。
【详解】(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番茄植株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或动物体,与人相比番茄缺少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2)植物体组织有营养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分生组织等,不同的组织行使一定的功能,营养组织一般由果肉细胞组成,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适合储存营养物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大量的营养组织,番茄的果肉细胞就可以构成属于营养组织。
(3)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显微镜下物体和像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甲图A处的细胞位于视野的上方,要想让其位于视野中央,则应该像上移动玻片标本。甲图是低放大倍数下的,乙图是高放大倍数下的,A处的细胞位于视野中央后,还应转动转换器,从低倍镜切换至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找到清晰的物像也就是图乙。
相同点
不同点
动物细胞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植物细胞
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俗名
学名
目
科
属
种
中华田园犬
?
食肉目
犬科
犬属
狼
中国狼
Canis lupus Linnaeus
食肉目
犬科
犬属
狼
实验组别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
第一次统计
第二次统计
第三次统计
一
4mg·L-1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二
6mg·L-1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三
8mg·L-1
58
59
6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小明猜测种子的萌发需要阳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 下列生物细胞中没有细胞壁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