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号等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 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实验数据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不应该有的后续做法是( )
A. 认真分析原因
B. 继续查找资料
C. 修改实验数据
D. 重新进行实验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若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不相符则应该认真分析原因,继续查找资料后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或者再进一步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修改实验数据,因此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2. 下列关于生物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B.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C.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关
D. 生物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
【答案】C
【分析】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的规 律的科学,生物学的兴起比较晚,目前处 在快速发展的阶段。
【详解】ABC.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ABD 正确。
C.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对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帮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C错误。
故选C。
3.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某地区想了解中学生的睡眠时间,选用的最佳科学探究方法是( )
A. 调查法B. 测量法C. 实验法D. 观察法
【答案】A
【分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即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某地区想了解中学生的睡眠时间,选用的最佳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 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 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 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D.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首先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生物。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否则就要被淘汰,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可见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详解】A.生物生活的环境不仅指生存地点,还包括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各种因素,A错误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B错误
C.生物受环境的影响,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C正确。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说法错误,D错误。
故选C。
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 生物影响环境B. 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D. 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A
【详解】“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6. 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B. 北极熊的体色是白色
C.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D.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3)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详解】A.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很相似,这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
B.北极被冰雪覆盖,环境颜色为白色,北极能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其他生物发现,是北极熊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B错误。
C.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C错误。
D.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同时,蚯蚓的粪便可使土壤肥沃,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7. 下列谚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B. 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C. 肥是庄稼宝,施足又施巧D.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答案】B
【分析】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详解】A.“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体现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
C.施肥的目的就是给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无机盐,“肥是庄稼宝,施足又施巧”说明施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未体现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体现的是天气对谷子的影响,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8. 某生物小组探究“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后,准备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下列实验装置最佳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并在该侧上盖上木板,另一侧是干沙,这样实验变量是水分和土质,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不符合题意。
B.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并盖上木板,这样实验变量是水分,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符合题意。
C.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侧是干土,实验变量是水分,但是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影响、干扰的实验结果,C不符合题意。
D.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并在该侧上盖上木板,另一侧是干土并在该侧上盖上玻璃板,实验变量是水分和光照,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温度B. 水分C. 阳光D. 空气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阳光、水分、空气不会造成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0. 造礁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为其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而造礁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物。虫黄藻与造礁珊瑚虫之间的关系是( )
A. 共生B. 竞争C. 捕食D. 寄生
【答案】A
【分析】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详解】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珊瑚虫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可以作为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珊瑚虫和虫黄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共生。
11. 太阳升起,草原上野兔正在吃草,一只鹰从天而降,野兔成为它的美食,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 阳光→野兔→鹰B. 草→野兔→鹰
C. 草←野兔←鹰D. 草→野兔→细菌
【答案】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故A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野兔、鹰之间的关系,故B正确。
C.食物链中的箭头应该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故C错误。
D.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故D错误。
故选B。
12. 某同学准备用河沙、池塘水、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建议不宜采纳的是( )
A. 所用材料应该严格地消毒和杀菌
B. 此生态瓶需要加入适量的水生植物
C. 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D. 所选生物材料数量要有一定的比例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如植物)、消费者(如动物)和分解者(如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则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分析片段。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以及枯枝落叶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将材料进行严格地消毒和杀菌,会杀死里面的微生物,故A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此生态瓶需要加入适量的水生植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阳光是能源物质的最终来源,所以要把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故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瓶所选动植物材料数量需要有一定的比例,这是因为生态瓶是一个模拟的小型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和环境因素需要相互协调,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在选择生态瓶的动植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确保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合适,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红心火龙果汁多味甜,富含花青素、维生素等多种物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食用时手指和舌头会被染成红色,这些红色的汁液来自火龙果细胞的( )
A. 液泡B. 细胞壁C. 细胞质D. 细胞膜
【答案】A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
【详解】A.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糖分和色素等物质,食用时手指和舌头会被染成红色,这些红色的汁液来自火龙果细胞的液泡,故A符合题意。
B.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质能够流动,加速物质的交换,故C不符合题意。
D.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及其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水稻品种。海水稻的根部细胞中控制无机盐进出的结构是( )
A. 细胞核B. 细胞质C. 细胞膜D. 细胞壁
【答案】C
【分析】在细胞结构中,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作用。
【详解】A.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不能控制无机盐进出,故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质能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但是不能控制无机盐进出,故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膜能够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所以海水稻根部细胞中控制无机盐进出的结构是细胞膜,故C符合题意。
D.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下列关于草履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履虫通过表膜从外界获取氧气
B. 草履虫细胞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 草履虫有神经系统,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 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应从底层吸取培养液
【答案】A
【分析】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而且经常会聚集成为细胞集落。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详解】A.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A正确。
B.草履虫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但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错误。
D.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应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培养液,因为表层氧气多,草履虫多,D错误。
故选A。
16. 下图中能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因此,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保持不变。
【详解】在体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从而确保亲子代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可见,选项中,能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是C图。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 下图生物中,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 酵母菌B. 鼠妇
C. 大肠杆菌D. 衣藻
【答案】B
【分析】除病毒外,生物可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身体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眼虫、衣藻、变形虫、酵母菌等。
【详解】酵母菌、大肠杆菌、衣藻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而鼠妇属于节肢动物的一种,是多细胞动物,故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18. 初春时节,句容市宝华玉兰的花陆续盛开,白色的花朵赏心悦目。宝华玉兰花细胞在分裂后,细胞数目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分别是( )
A. 不变 不变B. 增加 不变
C. 不变 增加D. 增加 增加
【答案】B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详解】细胞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初期已经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由此可见,宝华玉兰花细胞在分裂后,细胞数目增加、染色体数目不变,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9. 绿豆汤是中国传统的消暑饮品。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制作绿豆汤的原料绿豆属于植物体的( )
A. 细胞B. 组织C. 器官D. 植物体
【答案】C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而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由器官构成绿色开花植物体。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绿豆是种子,故从生物体结构层次来看属于植物体的器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 以下关于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番茄的皮——保护组织
B. 心脏中的血液——结缔组织
C. “藕断丝连”中的“丝”——输导组织
D. 关节软骨——神经组织
【答案】D
【分析】(1)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功能。
(2)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解答即可。
【详解】A.保护组织一般都分布在植物体的表面,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而且在与空气接触的细胞壁上有着角质,对内部各种组织起保护作用,所以番茄的皮属于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
B.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分布广泛,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 如骨骼、血液,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所以心脏中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B正确。
C.输导组织贯穿于根、茎、叶等处,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方式相互联系,运输水、无机盐、营养物质 ,所以“藕断丝连”中的“丝”属于输导组织,C正确。
D.关节软骨属于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结和营养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1. 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过程①②依次表示( )
A. 细胞的分化、分裂B. 细胞的分裂、分化
C. 细胞的分裂、生长D. 细胞的分化、生长
【答案】B
【分析】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数目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基本不变。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图中:①代表细胞分裂;②代表细胞分化。
【详解】①过程中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代表细胞分裂;②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代表细胞分化,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莲叶”“荷花”分别属于什么器官( )
A. 营养器官,生殖器官B. 营养器官,营养器官
C. 生殖器官,营养器官D. 生殖器官,生殖器官
【答案】A
【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详解】根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由茎运到叶等地方供植物体利用,在叶里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可见植物的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所以属于营养器官。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后代,因此花、果实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因此诗句中的莲叶属于营养器官,荷花属于生殖器官,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3. 研究新发现,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形成特定的细胞群,改善眼部视力和血管健康。完成该过程所进行的生命活动主要是( )
A. 细胞的分裂B. 细胞的生长
C. 细胞的分化D. 细胞的衰老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形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因此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详解】A.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A不符合题意。
B.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B不符合题意。
C.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因此,研究新发现,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形成特定的细胞群,改善眼部视力和血管健康。完成该过程所进行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符合题意。
D.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 列关于生物的学名和俗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种生物学名是统一的
B. 学名和俗名的表示方法相同
C. 一种生物可能有多个俗名
D. 通常人们喜欢用俗名而少用学名
【答案】B
【分析】双名法是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属名,第二部分为种加词,后面还有命名者的姓名(也可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
【详解】A.学名(双名法)是统一的,国际化的,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A正确。
B.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俗名无规定,B错误。
C.一种生物俗名是多样的,可以有很多俗名,C正确。
D.学名一般在植物标牌、动植物书籍、学术研究等专业的地方出现,通常人们喜欢用俗名而少用学名,D正确。
故选B。
25. 对生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下列对生物分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为避免生物命名混乱,达尔文创立双名法
B. 分类单位中,种是最基本分类单位
C. 分类单位中,种比界包含的种类更多
D.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
【答案】B
【分析】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
【详解】A.为避免生物命名混乱,林奈创立了双名法,即生物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这种命名方法使得生物的名称更加规范和统一,故A错误。
B.在生物分类学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具有最多的共同特征和最近的亲缘关系,故B正确。
C.分类单位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它包含的种类最多,而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它包含的种类最少,故C错误。
D.分类单位越小,即分类越细致,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相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就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远,故D错误。
故选B。
26. 植物体包括五大组织,动物体包括四大组织,下列组织中属于动物组织的是( )
A. 输导组织B. 机械组织
C. 营养组织D. 上皮组织
【答案】D
【分析】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动物体的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体的组织有:输导组织、营养组织、保护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
【详解】输导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都属于植物组织;上皮组织属于动物组织;D符合题意。
故选D
27. 下列关于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B.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C. 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相同
D. 细胞核中含有DNA
【答案】C
【分析】细胞核、染色体、DNA三者之间关系: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详解】AB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ABD正确。
C.通常,不同的物种染色体数目不相同,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C错误。
故选C。
28. 下列生物结构中,能够同时找到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的是( )
A. 细菌B. 口腔上皮细胞
C.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D. 叶肉细胞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和线粒体,通过比较植物细胞具有的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液泡和叶绿体,故A不符合题意。
B.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有细胞核,没有液泡和叶绿体,故B不符合题意。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有细胞核,没有液泡和叶绿体,故C不符合题意。
D.叶肉细胞是植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有细胞核,也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液泡,也含有叶绿体,故D符合题意。
29. 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中,不需要的实验材料或用具是( )
A. 刀片B. 马铃薯块茎C. 培养皿D. 碘液
【答案】D
【分析】制作叶片的玻片标本的过程是: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到小木板上;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横向迅速切割叶片;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薄片放入水中;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详解】AC.用镊子取一片新鲜的马铃薯叶片,平展在载玻片上.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载玻片上的叶片,将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将切片平整展放在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制成临时切片,因此刀片和培养皿是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中需要的用具,AC不符合题意。
B.把马铃薯切成长约1cm,宽约0.5cm,高约3cm的长方形小块作为标本,将新鲜的叶片切成小的长方形,夹在马铃薯小块的切缝中便于进行切割,因此马铃薯块茎是该实验需要的材料或用具,B不符合题意。
D.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观察细胞结构需要进行染色,观察叶片结构不需要进行染色,因此制作叶片临时切片时,不需要用碘液进行染色,D符合题意。
故选D。
30. 同学们参加果树栽培实践活动时,认为苹果和梨是不同的物种,但亲缘关系较近。下列证据对这一观点支持力度最弱的是( )
A. 苹果和梨都在日照充足、气候暖和的地方生长
B. 检索植物分类表,发现苹果和梨同属于蔷薇科
C. 苹果和梨的种子都有两片子叶,叶脉均为网状脉
D. 苹果花和梨花都是两性花,萼片和花瓣都是5片
【答案】A
【分析】林奈按照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性状差异将其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几大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苹果和梨都在日照充足、气候暖和的地方生长,这是它们生长的环境条件,不能作为亲缘关系较近的证据,A符合题意。
B.检索植物分类表,发现苹果和梨同属于蔷薇科,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B不符合题意。
C.苹果和梨的种子都有两片子叶,叶脉均为网状脉,都是双子叶植物,性状差异较小,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C不符合题意。
D.苹果花和梨花都是两性花,萼片和花瓣都是5片,性状差异较小,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 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不可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B. 细胞质C. 细胞膜D. 细胞核
【答案】A
【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线粒体、细胞质和细胞核;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少了细胞壁(这是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大液泡和叶绿体。
【详解】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此外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不到的结构是细胞壁。
故选A。
32. 果蝇的体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它的1个体细胞分裂3次后,形成的新细胞个数和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 2个、2条B. 3个、4条
C. 6个、6条D. 8个、8条
【答案】D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在细胞分裂时,首先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详解】如果一个细胞分裂n次,每次都是以2的倍数增长,那么n次分裂后的个数就是2n个。如一个细胞3次连续分裂后,可以形成细胞的个数是23═8(个)。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果蝇体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里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都是8条,D符合题意。
故选D。
33. 心脏能不停地跳动,与心脏壁富含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组织有关,该组织是( )
A. 上皮组织B. 肌肉组织
C. 神经组织D. 结缔组织
【答案】B
【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各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据此作答。
【详解】A.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的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壁的内表面等,A错误。
B.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能牵动骨完成某一个动作。如心肌、平滑肌等。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属于肌肉组织,B正确。
C.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C错误。
D.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34. 如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B. 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
C. 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自于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答案】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
【详解】A.该题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害虫→小龙虾;②水稻→害虫→青蛙→蛇;③水稻→害虫→鸟→蛇;④水稻→鸟→蛇,共4条食物链,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B正确。
C.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会因大量的天敌而减少,但害虫减少以后,以害虫为食的青蛙的数量也会减少,C正确。
D.水稻作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但是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错误。
故选D。
35. iPS细胞是由体细胞诱导形成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医学上利用其可产生多种体细胞的特点来治疗疾病(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说明iPS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B. 过程①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C. 过程②产生的新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D. 经过程③,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生长,过程②表示细胞分裂,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
【详解】A.过程②表示细胞数目增多,是细胞分裂,过程③表示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是细胞分化,说明iPS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A正确。
B.过程①细胞体积增大,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会变小,营养物质供应会不足,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B正确。
C.过程②表示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和数目也相同。C正确。
D.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连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数目不会增多,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也不会发生改变。 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分析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6分,共30分。
36.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装置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
(2)乙装置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3)如果选择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可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4)实验中,应该将______(“10只鼠妇”或者“1只鼠妇”)放在中线位置。
(5)实验结束后,对鼠妇正确的处理方法是______。
【答案】(1)①. 不能 ②. 不是单一变量
(2)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3)水分 (4)10只鼠妇
(5)放回捕捉地##放归自然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甲装置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和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两个变量(不是单一变量),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2)乙装置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除了光照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3)丙装置一侧放湿土,另一侧放干土,除水分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因此如果选择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可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4)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本实验将用10只鼠妇放在中线位置,目的是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5)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回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37. 如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
(2)图乙的生物中表示生产者的是______(填字母),若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那么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填字母)。
(3)图甲食物网中,生物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和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如果蛇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减少,最后会处于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答案】(1)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①. b ②. c
(3)①. 蛇 ②. 鹰
(4)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图甲中,植物属于生产者,昆虫、鸟、鼠、蛇、羊、狼、鹰都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若图甲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代表的食物链为:b→a→d→c,与甲图中植物→鼠→蛇→鹰或者植物→昆虫→鸟→鹰对应,则b为植物,表示生产者;两条食物链中,都是鹰的营养级别最高,那么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鹰,即图乙中的c。
(3)图甲食物网中,鹰以蛇为食,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因此生物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生物是蛇和鹰。
(4)该生态系统中,若蛇的数量增加,因为蛇以鼠为食,鼠由于天敌增加,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减少;随后由于鼠的减少,蛇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会处于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8. 在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小佳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步骤⑤滴加的液体是______。
(2)小佳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丙图中的______,其中着色较深的结构是______。
(3)小佳用显微镜进行对光的时候,选择______(填“低”或“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在显微镜视野中找到洋葱内表皮细胞后,他调节图丁中的______(填序号)使物像更清晰。
【答案】(1)①. ③④②①⑤ ②. 碘液
(2)①. B ②. 细胞核
(3)①. 低 ②. ⑦
【分析】(1)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图甲中:①是盖,②是展,③是滴水,④是撕,⑤是染。
(2)图丁中:①是目镜,②是转换器,③是物镜,④是载物台,⑤是反光镜,⑥是粗准焦螺旋,⑦是细准焦螺旋。
【详解】(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滴(清水)、撕、展、盖、染。所以,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③滴、④撕、②展、①盖、⑤染。制作装片时,为使观察效果更好,可用碘液对标本进行染色处理。故步骤⑤滴加的液体是碘液。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洋葱表皮细胞无叶绿体。分析丙图可知,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丙图中的B。制作装片时,为使观察效果更好,可用碘液对标本进行染色处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容易被碘液染成深色,因此染色后,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细胞核。
(3)使用显微镜时要对光,首先转动图丁中的②转换器,选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因为低倍镜下的视野范围大,容易观察到细胞。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在显微镜下找到洋葱内表皮细胞后,可调节图丁中的⑦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39.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实现了“向中国百万亩盐碱地要粮”的愿景。下图为“海水稻”的结构层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的生长离不开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要通过______形成数目和形态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
(2)若A表示海水稻细胞,经过a过程形成B1~B2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则a过程为______。
(3)B1细胞群具有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的功能,属于______组织。B4细胞群能制造和储存有机物,属于______组织。
(4)我们所食用大米来源于水稻的种子,它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与动物体相比,水稻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______。
【答案】(1)复制 (2)细胞分化
(3)①. 输导 ②. 营养##薄壁
(4)①. 器官 ②. 系统
【分析】(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图中A是细胞;B1—B5为组织,B1是输导组织,B2是分生组织,B3是机械组织,B4是营养组织,B5是保护组织;C是器官;D是植物体;a过程为细胞分化。
【详解】(1)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所以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分化。图中的A细胞经过细胞分化形成B1~B5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即a过程为细胞分化,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3)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植物体具有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B1属于输导组织,含有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的功能。B2细胞群能制造和储存有机物,属于薄壁组织。
(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因此水稻的种子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海水稻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水稻与动物体相比,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40. 如图是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下图甲、乙是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草履虫在水中旋转前进时,要依靠[1]______的摆动。
(2)草履虫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都是通过[7]______来完成的。此结构相当于细胞结构中的______。图中表示细胞核的是[______]。
(3)草履虫以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为食,食物由[6]进入体内,进而形成[5]______,随着细胞质的流动,逐渐被消化。
(4)图中甲、乙是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箭头表示草履虫的移动方向,根据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点判断,箭头方向错误是______。
【答案】(1)纤毛 (2)①. 表膜 ②. 细胞膜 ③. 3
(3)食物泡 (4)乙
【分析】图可知,1纤毛,2伸缩泡,3细胞核,4细胞质,5食物泡,6口沟,7表膜,8胞肛,9收集管。
【详解】(1)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6纤毛的划动在水里运动,所以草履虫在水中旋转前进时,要依靠1纤毛的摆动。
(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草履虫的表膜能够摄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于呼吸。细胞核有大小核和小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因此,草履虫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都是通过7表膜来完成的。此结构相当于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膜。图中表示细胞核的是3细胞核。
(3)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到体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所以草履虫以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为食,食物由6口沟进入体内,进而形成5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逐渐被消化。
(4)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叫应激性,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所以图中甲、乙是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箭头表示草履虫的移动方向,根据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点判断,箭头方向错误是乙,应该箭头向肉汁,肉汁对草履虫是有利于刺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5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