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3.5《人间词话六则》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706318/0-173941672775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3.5《人间词话六则》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706318/0-1739416727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3.5《人间词话六则》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706318/0-17394167279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课件+教案
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第三单元三 《人间词话》六则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第三单元三 《人间词话》六则精品教学设计,共7页。
统编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三单元《人间词话六则》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学观点,掌握关键词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写境”与“造境”的差异,以及体会“人生三境界”。
审美发现与鉴赏:感受作者对文学美学的独特见解,体会境界。
文化传承与参与:理解《人间词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古典文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学观点,掌握关键词含义。
教学难点
分析“写境”与“造境”的差异,以及体会“人生三境界”。
导入
(播放视频)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的三种境界。今天,我们就从这三种境界入手,走进文学的哲学之美。
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作品
1.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观堂,又号水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是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
是我国近代美学史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
(播放视频,深入了解王国维。)
2.王国维文学研究代表作: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
3.《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4.创作背景:
王国维生活在中国黑暗的时代,外族入侵,清政府没落崩溃,社会失控,价值体系紊乱,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剧烈动荡,个体生命在精神上处于迷茫和苦痛之中。王国维的人生也经历着时代痛苦的洗礼。
他的学术注意力由哲学移于文学,以期望在文学中能够寻觅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与目标。在文学研究中,文学本身的非功利给他带来了审美的愉悦,于是他撰写了《人间词话》。
任务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优劣(liè) 何遽(jù) 津渡(jīn) 蓦见(mò) 稼轩(jià)
胸襟(jīn) 凋碧树(diā) 阑珊(lán shān)
2.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境界
3.理清结构
第1则:开宗明义提出主张:词以境界为最上。
第2则: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认为这是理想派与写实派的不同。
第3则:指出境界有大小,但不以大小来区分优劣。
第4则:探讨人生的境界。
第5-6则:在评论诗词的同时,着重探讨创作者品格修养与创作方法。
任务三:精读全文,问题思考
第一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问题1: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作用: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问题2:如何理解王国维提出的“词以境界为最上”这句话。
明确:“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第二则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造境:虚构(想象)
写境:写实(摹写)
第三则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翻译:境界有大小之分,不能据此来区分它的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怎能认为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境呢?“宝帘闲挂小银钩”怎能认为就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问题4:如何理解“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这句话?
境界有大小,但不以大小来区分优劣。
大境界与小境界二者的诗词美学地位是相同的。
第四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问题5:本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词的原意是什么?王国维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晏殊此词,意在通过高楼独望刻画主人公的望眼欲穿,描绘的是恋人间的离愁别恨。
解析: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
比喻义: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题:词的原意是什么?王国维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解析:柳永此词,意在表达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言辞间既有万般柔情,又可见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比喻义: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词的原意是什么?王国维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
解析:辛弃疾此词,刻画了一位孤高美丽的女子,描绘了苦苦追寻心上人的痴情人,终于得偿所愿。
比喻义: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三种境界的联系
确立志向和目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努力探索和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实现理想和愿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小结: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第五则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问题6:本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
例证法。
(苏轼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 〔宋代〕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解析:苏轼词自成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与人品一致,以诗为词,诗词一体,重在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虽历经宦海沉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稼轩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解析:辛弃疾的词作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问题6:如何理解“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这句话。
明确:即东施效颦(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第六则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问题7:请解释“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也就是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进行创作。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充满生活气息,具有生命力。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也就是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
问题8:请思考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1.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著追求。
2.要有开阔的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要有真性情。
3.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文章小结
《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问题。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者。
布置作业
以下作业任选其一完成即可。
1.选取一首古典诗词,分析其属于“写境”还是“造境”,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评析。
2.以“三重境界”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现你对人生或某一目标的追求过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第二单元*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三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二 “友邦惊诧”论优秀教案设计,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