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814/0-17390802249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814/0-17390802250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814/0-17390802250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
1.本试卷共8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生物伴你成长。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 机器人做操跳舞B. 钟乳石从小到大
C. 珊瑚礁千姿百态D. 含羞草合拢叶片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机器人是人工制造的机械装置,属于非生物,它并不具备生物的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机器人做操跳舞只是预设程序的表现,不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钟乳石是石灰岩洞穴中的一种沉积物,由水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属于非生物。它的增长是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结果,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无关,B不符合题意。
C.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等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但珊瑚礁本身并不具备生物的特征。珊瑚礁的形成和形态变化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珊瑚礁本身不是生物,其形态变化也不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含羞草是一种植物,它具备生物的特征。当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其叶片会合拢,这是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植物细胞中分别与“碧”和“红”有关的结构是( )
A. 叶绿体、液泡B. 细胞壁、叶绿体
C. 线粒体、液泡D. 细胞质、线粒体
【答案】A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叶绿体;各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被称为动力车间,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是细胞的发动机;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营养物质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性透过性)。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碧”形容叶,这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红”形容花,这是由于花瓣细胞中有液泡,液泡的细胞液中含有花青素的缘故。因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中的“碧”和“红”分别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液泡有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如图为松树细胞结构示意图,与松树细胞相比,松鼠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D
【分析】题图中: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液泡。
【详解】A.无论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具有①细胞膜,因此这不是松鼠细胞不具有的结构,A不符合题意。
B.②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态部分,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生物分子,动植物细胞都具有,所以也不是松鼠细胞不具有的结构,B不符合题意。
C.③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动植物细胞都具备,因此同样不是松鼠细胞不具有的结构,C不符合题意。
D.④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动物细胞通常不具有液泡这一结构,D符合题意。
故选D。
4.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其视野依次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装片向右移动可将①调整为②
B. 用更高倍数的物镜观察可将②调整为③
C. 从②调整到③,视野亮度会变亮
D. 应转动粗准焦螺旋将③调整为④
【答案】B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
【详解】A.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将装片向左移动可将①(物像在视野左侧)调整为②(物像在视野中央),A错误。
B.转到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高倍镜下细胞体积变大,所以更换为高倍物镜可将②调整为③,B正确。
C.显微镜放大的表示越大,视野越暗,所以从②调整到③,视野亮度应变暗,C错误。
D.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地升降镜筒,能够精细地调节物像焦距,从视野③模糊变为视野④清晰的状态,可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完成,D错误。
故选B。
5. 壁虎断尾再生过程中,断尾处的细胞数量不断增多,此时最先发生的变化是( )
A. 细胞质分成两份B. 细胞膜向内凹陷
C. 细胞核一分为二D. 细胞缢裂为两个
【答案】C
【分析】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有一个细胞核;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经过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核中;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细胞膜在中央的部分从四周逐渐的向内凹陷,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可见,壁虎断尾处的细胞数量不断增多,此时最先发生的变化是“细胞核一分为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老树虽有空心现象,但营养物质的运输仍能正常进行。这是依靠( )
A. 保护组织B. 输导组织
C. 分生组织D. 机械组织
【答案】B
【分析】植物体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等,各具有一定的功能,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A.保护组织主要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主要功能是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然而,在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中,保护组织并不直接参与,A不符合题意。
B.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这些都属于输导组织。即使老树出现空心现象,只要输导组织(特别是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仍然完整且健康,营养物质的运输就能正常进行,B符合题意。
C.虽然分生组织具有强大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但它并不直接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C不符合题意。
D.机械组织主要负责在植物体内起支持、巩固和保护作用,与营养物质的运输无直接关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喜食竹子,尤喜嫩茎、竹笋,偶尔食肉。下列关于熊猫和竹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它们具有不同组织
B. 竹子的叶和熊猫的心脏都属于器官
C. 它们的细胞中都具有两种能量转换器
D. 它们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C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A.大熊猫作为动物,具有动物特有的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而竹子作为植物,具有植物特有的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和分生组织。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A正确。
B.无论是竹子的叶还是熊猫的心脏,它们都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特定功能的结构,因此都属于器官。竹子的叶是营养器官,负责进行光合作用;熊猫的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泵送血液,B正确。
C.熊猫(动物)的细胞内具有线粒体这一能量转换器,而竹子(植物)的细胞内具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能量转换器,C错误。
D.无论是大熊猫还是竹子,它们各自都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在结构上,它们由各种组织和器官构成;在功能上,它们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因此,它们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故选C。
8. 伞藻是海生的单细胞藻类,细胞长2~5厘米,有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可分为“帽”、“柄”、“假根”三部分。科学家利用伞帽为菊花形的伞藻(甲)和伞帽为伞形的伞藻(乙)进行核移植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伞藻与草履虫的结构层次相同
B. 伞藻的“帽”、“柄”、“假根”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 实验证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质决定
D. 细胞壁将伞藻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答案】A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详解】A.伞藻是海生的单细胞藻类,草履虫是单个细胞动物。可见,伞藻与草履虫的结构层次相同,具有细胞层次、个体层次,但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层次,A正确。
B.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伞藻是海生的单细胞藻类没有组织层次,因此伞藻的“帽”、“柄”、“假根”不是细胞分化的结果,B错误。
C.根据题目中的核移植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伞帽的形状实际上是由细胞核决定的,而不是细胞质。因为当将甲种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到乙种伞藻的细胞质中时,长出的伞帽是菊花形的;反之,将乙种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到甲种伞藻的细胞质中时,长出的伞帽是伞形的,这说明细胞核中包含了控制伞帽形状的遗传信息,C错误。
D.虽然细胞壁是细胞的一个重要结构,但细胞壁并不是完全将细胞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屏障。细胞膜才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界,它控制着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9. 中国某研究团队通过体细胞诱导,培养出了类似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人类全能干细胞,这是目前全球在体外培养的“最年轻”的人类细胞。下图漫画展示了该研究成果。正常情况下,过程B中不涉及( )
A. 细胞分裂B. 细胞生长
C. 细胞癌变D. 细胞分化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而细胞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
【详解】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分析图示:中国某研究团队通过体细胞诱导,即A过程。培养出了类似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人类全能干细胞;干细胞通过B过程形成不同的器官。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正常情况下,此过程不涉及细胞癌变。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10. 花生生长到一定时期,在地上开花、传粉,受精后若子房被推入土中,则继续发育成果实,因此得名“落花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花属于营养器官
B. 果实属于营养器官
C. 花生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D. 花生的生长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
【答案】D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我们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是裸露的;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
【详解】AB.结合分析可知,花和果实与植物的繁衍有关,都属于生殖器官,AB错误。
C.花生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这样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不是裸子植物),C错误。
D.花生的生长过程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密切相关。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而细胞的分化则形成了不同的组织,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在玻片中央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四周分别连接一滴肉汁、酒精、白醋和辣椒水。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草履虫聚集最多的部位应该是( )
A. 酒精B. 白醋C. 辣椒水D. 肉汁
【答案】D
【分析】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做出一定的反应叫做应激性,草履虫能够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详解】ABC.酒精、白醋、辣椒水对草履虫来说是一种有害刺激。草履虫会避免接触酒精,因此酒精滴中草履虫的数量应该会减少,而不是增加,ABC错误。
D.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一种有利刺激。草履虫是食物范围广泛的一种生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水中,并以细菌、酵母菌等为食。肉汁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营养,因此会吸引草履虫聚集,D正确。
故选D。
12. 植物世界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下列关于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菜可通过叶片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B. 苔藓植物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C. 蕨类植物的遗体在地层中堆积,经过复杂的变化可形成煤
D. 种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更适应陆地生活
【答案】A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以前,学者一般把藻类归为植物。现在,有的学者只把像水绵、紫菜这样的藻类归为植物;有的学者不把藻类当作植物。 藻类的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可以说,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
【详解】A.紫菜属于藻类,结构相对简单,并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它们通常通过全身(或叶状体)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不是通过专门的“叶片”,A错误。
B.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B正确。
C.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C正确。
D.与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相比,种子植物在生殖方式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它们的受精过程不再依赖于水环境,而是可以在陆地上进行。这使得种子植物在陆地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D正确。
故选A。
13. 潢川金桂是我省信阳市潢川县的特产树种,花繁叶密,清香馥郁,花开之后,会结出紫黑色的果实。由此可知潢川金桂所属的植物类别是( )
A. 被子植物B. 裸子植物
C. 蕨类植物D. 苔藓植物
【答案】A
【分析】藻类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详解】AB.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我们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是裸露的;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潢川金桂花开后会结出果实,这说明其种子是被果皮包裹的,属于被子植物,A正确、B错误。
C.蕨类植物主要通过孢子进行繁殖,不产生种子,C错误。
D.苔藓植物也是通过孢子繁殖的,并且它们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与题目中描述的潢川金桂的特点不符,D错误。
故选A。
14. 花生也被称为“长生果”,如图为花生种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胚乳中储存营养物质B. ②是胚根,④是胚芽
C. ③是胚的组成部分之一D. 花生种子由①②③④共同组成
【答案】C
【分析】题图中:①子叶,②胚芽,③胚轴,④胚根。
【详解】A.花生作为双子叶植物,其种子内没有胚乳,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①子叶中,A错误。
B.根据题目中的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确定①是子叶,②是胚芽。胚芽是胚的一部分,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B错误。
C.③胚轴是连接胚芽和胚根部分,它是胚的组成部分之一,C正确。
D.花生种子主要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又包括②胚芽、③胚轴、④胚根和①子叶四部分,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关于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蚊、蜱、螨叮咬人,可传播疾病
B. 扁形动物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
C. 蚯蚓的身体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D. 在医学上可以利用从蛭体内提取的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答案】B
【分析】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或腐烂的有机物为食,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蚯蚓能吃进腐烂的有机物和大量的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能提高土壤的肥力。
【详解】A.蚊、蜱、螨等节肢动物是许多人类疾病的传播媒介。它们通过叮咬人类,可以将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带入人体,从而引发疾病,A正确。
B.扁形动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生活史和生理特征的动物,包括涡虫、吸虫和绦虫等。虽然有些扁形动物(如吸虫和绦虫)确实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但并非所有扁形动物都如此。例如,涡虫通常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昆虫和甲壳类等为食,并不寄生,B错误。
C.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其身体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在养殖业中,蚯蚓常被用作鱼、禽、畜等的饲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C正确。
D.蛭,又称水蛭,是一种环节动物。在医学上,可以利用从蛭体内提取的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蛭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能够阻止血液凝固,从而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D正确。
故选B。
16.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在水中游动时,通过鳃在水中呼吸。与流入鲈鱼鳃的水相比较,流出鲈鱼鳃的水中的气体变化是( )
A.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都减少
B.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都增加
C. 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氧气浓度增加
D.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气浓度减少
【答案】D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详解】当鲈鱼在水中游动时,它通过鳃进行呼吸。鳃是鱼类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鲈鱼通过鳃获得水中的氧气,用于维持其生命活动。因此,当水流经鲈鱼的鳃时,氧气会被鲈鱼吸收进入体内,导致流出鳃的水中氧气浓度降低。鲈鱼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会通过鳃排入水中。因此,当水流经鲈鱼的鳃时,二氧化碳会被排到水中,导致流出鲈鱼鳃的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综上所述,与流入鲈鱼鳃的水相比较,流出鲈鱼鳃的水中的气体变化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气浓度减少,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 与青蛙相比,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不包括( )
A. 头部后面有颈,可以灵活地转动
B. 皮肤表面覆盖角质鳞片,能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C. 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D. 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答案】C
【分析】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以适应陆地干燥的气候。
(2)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如骨骼和四肢等,以适于陆地运动,便于觅食和避敌。
(3)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如肺和气管等。
(4)一般都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以适应多变的陆地环境,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
【详解】A.头部后面有颈,可以灵活地转动是蜥蜴等爬行动物的一个特征,使得它们能够更灵活地观察周围环境,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可见,这个特征是蜥蜴能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A正确。
B.角质鳞片可以有效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使得蜥蜴能够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中生存。可见,皮肤表面覆盖角质鳞片,能减少体内水分蒸发是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B正确。
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湿润的皮肤呼吸;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C错误。
D.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完全可以在陆地上进行,不需要水环境。这使得爬行动物能够更广泛地适应各种陆地生态环境。可见,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D正确。
故选C。
18. 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下列关于鸟类适于飞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B. 胸骨上附着发达的胸肌,为飞行提供强大的动力
C. 呼气和吸气都能在肺和气囊里进行气体交换
D. 骨骼轻、薄,可减轻体重
【答案】C
【分析】鸟类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鸟类的胸骨上有高耸的突起部分叫做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鸟类的食量大,为它的飞行生活提供大量的能量,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囊的功能是贮存空气。
【详解】A.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使鸟类能够更高效地飞行,A正确。
B.鸟类的胸骨上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上附着着发达的胸肌。这些胸肌是鸟类飞行时的主要动力来源,使它们能够扇动翅膀产生升力,B正确。
C.鸟类的呼吸方式独特,它们使用肺进行气体交换,但气囊并不直接参与气体交换。气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帮助鸟类在飞行时进行双重呼吸,即每次呼吸时,空气都会两次经过肺进行气体交换。但气囊本身并不进行气体交换,C错误。
D.鸟类的骨骼轻、薄且坚固,这种设计既减轻了体重,又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使鸟类能够飞行,D正确。
故选C。
19. 长江江豚是一种小型鲸类,在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判断其为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 体温恒定B. 胎生、哺乳
C. 具有脊柱D. 用肺呼吸
【答案】B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通常有毛;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常见的哺乳动物:蝙蝠、鲸鱼、鸭嘴兽、海豚、白鳍豚、江豚、家兔、藏羚羊等。
【详解】A.体温恒定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但它并不是哺乳动物独有的,例如鸟类也具有体温恒定的特征,A错误。
B.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独有的特征,其他类别的动物(如鸟类、爬行动物等)并不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因此,这是判断一个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B正确。
C.具有脊柱是动物界中许多类群共有的特征,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因此,仅凭具有脊柱并不能判断一个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C错误。
D.哺乳动物确实用肺呼吸,但这一特征并不是哺乳动物独有的。例如,鸟类和爬行动物也用肺呼吸,D错误。
故选B。
20. 蓝细菌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下列有关蓝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蓝细菌大量繁殖可引起赤潮
C. 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微生物
D. 蓝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条件适宜时分裂速度很快
【答案】C
【分析】蓝细菌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属于微生物。
【详解】A.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
B.蓝细菌又称蓝藻,大量繁殖可引起赤潮,赤潮是由海洋中的某些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C正确。
C.蓝细菌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属于微生物,C错误。
D.蓝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条件适宜时分裂速度很快,20分钟分裂一次,D正确。
故选C。
21. 手指接触了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体,如果不洗手就揉眼睛,人就有可能感染流感病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流感病毒是细胞结构非常简单的生物
B. 流感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C. 物体表面的流感病毒有致病性,说明病毒可以独立生活
D. 使用抗生素能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答案】B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A.流感病毒是一种病毒,它并没有细胞结构,而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错误。
B.病毒的个体非常小,通常比细菌还要小得多。由于它们的尺寸如此微小,以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观察病毒,科学家们通常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这种显微镜能够放大到更高的倍数,从而揭示病毒的形态和结构,B正确。
C.病毒本身并不能独立生活,它们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物体表面的流感病毒虽然具有致病性,但它们并不能在物体表面进行生命活动或繁殖。只有当病毒接触到合适的宿主细胞时,它们才能进入细胞并开始复制自己,C错误。
D.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来发挥作用。然而,由于病毒与细菌在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抗生素对病毒通常没有治疗效果。因此,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是不恰当的,D错误。
故选B。
22. 如图是两种常见微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培养基中的牛肉汁可为甲和乙提供营养物质
B. 乙的结构⑤有助于其在液体中游动
C. 甲的颜色呈青绿色,是①结构的颜色
D. 甲和乙都能形成菌落,因此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甲和乙
【答案】D
【分析】题图中:甲是青霉菌,乙是细菌;①是孢子,②是气生菌丝(直立菌丝),③营养菌丝,④是DNA集中区域,⑤是鞭毛,⑥是细胞壁,⑦是细胞膜。
【详解】A.图中的甲(青霉菌)和乙(细菌)都没有叶绿体,是异养生物,牛肉汁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A正确。
B.长在某些细菌菌体上细长而弯曲的具有运动功能的蛋白质附属丝状物,称为鞭毛。可见,⑤鞭毛是细菌(乙图)的运动结构,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B正确。
C.组成青霉的菌丝有两种: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气生菌丝),在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孢子串,呈扫帚状,成熟的孢子为青绿色。可见,甲的颜色呈青绿色,是①孢子的颜色,C正确。
D.细菌的菌落,较小,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大多白色;真菌菌落,较大,形态为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有红、褐、绿、黑、黄等。可见,甲和乙都能形成菌落,而且从菌落上可以区分甲(青霉)和乙(细菌),D错误。
故选D。
23. 冬虫夏草的形成离不开真菌,这种真菌感染蝙蝠蛾幼虫后使幼虫僵化死亡,形成“冬虫”;到了夏天,真菌再从虫体头部生出棒状的菌体,形成“夏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真菌和蝙蝠蛾的细胞中都有细胞核
B. “夏草”细胞中有叶绿体
C. 真菌靠吸收死亡幼虫体内的无机物生活
D. 真菌能产生芽孢,芽孢可以再去感染新的蝙蝠蛾幼虫
【答案】A
【分析】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详解】A.真菌和蝙蝠蛾都属于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中都含有细胞核,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A正确。
B.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用于进行光合作用。而“夏草”是真菌从虫体头部生出的棒状菌体,属于真菌的一部分,并不含有叶绿体,B错误。
C.真菌主要靠吸收死亡幼虫体内的有机物(不是无机物)生活,C错误。
D.芽孢是某些细菌在恶劣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休眠体,用于抵抗不良环境。而真菌并不产生芽孢来感染新的宿主。真菌通常通过孢子来繁殖和传播,D错误。
故选A。
24. 小明根据所学病毒的相关知识,绘制出一份思维导图如下。请你判断下图中错误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D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会变成病毒颗粒。
【详解】A.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细菌病毒(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可见,根据感染细胞的不同,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A正确。
B.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B正确。
CD.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自我复制)。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病毒颗粒。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C正确、D错误。
故选D。
25. 如图为大熊猫、棕熊、荒漠猫、狮和豹的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豹和狮的亲缘关系最近
B. 荒漠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与大熊猫的远
C. 在纲这个分类单位上,上述动物属于一个纲
D. 大熊猫和棕熊间的共同特征多于大熊猫和荒漠猫间的共同特征
【答案】B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A.结合题图可知,与其他动物对比,豹和狮都属于豹属,两者的亲缘关系最近,A正确。
B.荒漠猫与豹同科不同属,荒漠猫与大熊猫同目不同科,所以荒漠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与大熊猫的近,B错误。
C.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题图中的动物都属于食肉目,故也属于同一个纲(哺乳纲),C正确。
D.大熊猫和棕熊都是熊科,而大熊猫和荒漠猫是同目不同科,所以大熊猫和棕熊间的共同特征多于大熊猫和荒漠猫间的共同特征,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请在“____”上填写文字内容,在“[ ]”内填写标号。每空1分,共50分)
26. 大白菜原产于我国,是秋冬季节人们经常食用的蔬菜。图1为双目显微镜的结构图。图2为大白菜的叶,它主要由绿色的叶片(如A区域)和白色的叶柄(如B区域)组成。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观察大白菜不同区域的细胞结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操作,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_______,放入被观察材料,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慢放下,避免盖玻片下出现_______。
(2)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转动图中的[______]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焦时,先双手转动[ ]_______,使载物台缓缓上升,至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此过程要从_______注视。
(3)用显微镜观察大白菜细胞时,发现A区域和B区域的细胞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B区域细胞结构的_______更厚,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紧贴其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叫做______,该结构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
(4)北方秋末冬初昼夜温差大,帮助大白菜积累了糖分,糖分储存于细胞的_______(填细胞结构)中,糖类物质能防止水在低温冻结,这也造就了大白菜耐冻的特性。大白菜的叶含有大量的_______组织,能够储存营养物质。
【答案】(1)①. 清水 ②. 气泡
(2)①. ② ②. ⑤粗准焦螺旋 ③. 侧面
(3)①. 细胞壁 ②. 细胞膜 ③.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①. 液泡 ②. 营养##薄壁
【分析】图1中:①目镜、②转换器、③载物台、④物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
图2中:绿色的叶片(A区域)具有叶绿体,而白色的叶柄(B区域)没有叶绿体,细胞壁更厚。
【详解】(1)为了观察大白菜不同区域细胞结构,在制作临时装片时,首先需要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然后放入被观察的大白菜材料,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
(2)结合题图可知,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首先需要转动②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焦时,先双手转动⑤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缓上升,直至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头,需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
(3)观察大白菜细胞时,可以发现A区域(叶片)和B区域(叶柄)的细胞有所不同。B区域(叶柄)的细胞结构中,细胞壁更厚,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这层膜叫做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4)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北方秋末冬初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条件有助于大白菜积累糖分。糖分主要储存在细胞的液泡中。糖类物质能防止水在低温下冻结,从而造就了大白菜耐冻的特性。大白菜的叶含有大量的营养组织(薄壁组织),这些组织能够储存营养物质,为大白菜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27. 我国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例灵长类动物——猕猴“中中”和“华华”,其培养过程及它们的发育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与正常的动物发育方式不同,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_______开始的。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_______的变化最明显,该物质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
(3)过程④表示细胞的_______,该生理过程可形成不同的组织。四种组织构成了胃,胃属于_______结构层次;在构成胃的四种组织中,起着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组织。
(4)构成“中中”和“华华”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与它们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不具有的是_______。
(5)“中中”和“华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来源于______。
A. 甲猴B. 乙猴C. 代孕母猴
【答案】(1)受精卵 (2)①. 染色体 ②. DNA ③. 蛋白质
(3)①. 分化 ②. 器官 ③. 上皮
(4)①. 细胞 ②. 系统 (5)A
【分析】题图中:①细胞生长,②③表示细胞分裂,④表示细胞分化;A是上皮组织、B是肌肉组织、C是神经组织、D是结缔组织。
猴等哺乳动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克隆技术是一种生物技术,它是指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创建出与原细胞或生物体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细胞或个体的过程。克隆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细胞克隆(细胞培养技术)、动物克隆(克隆羊“多莉”、克隆猴等)。
【详解】(1)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体。结合题图可知,“中中”和“华华”与正常的动物发育方式不同,它们是通过核移植、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在细胞分裂前,染色体先进行自我复制,确保每个新细胞都能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然后,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被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3)过程④表示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四种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共同构成了胃这一器官。在构成胃的四种组织中,起着保护作用的是上皮组织,它能分泌胃液并保护胃壁不受损伤。
(4)构成“中中”和“华华”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可见,与它们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不具有的是系统这一层次。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5)结合题图可知,“中中”和“华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来源于甲猴的体细胞核。在核移植过程中,甲猴的体细胞核被植入到乙猴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了新的融合细胞。可见,这个新融合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甲猴的体细胞核,故A正确,BC错误。
故选A。
28. 我国食品发酵工艺历史悠久,醋、酱油、酒、泡菜、酸奶(古代称作“酪”)等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在古代各类农学、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制酪与制泡菜的流程,大致如下图所示,请据此回答问题。
(1)酸奶和泡菜发酵主要利用的微生物都是_______,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它的细胞结构中没有_______,因此被称作原核生物。
(2)上述流程提到的“取先成酪混合”,相当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_______步骤,在保温发酵时,“先成酪”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靠_______进行生殖。
(3)在制作发酵食品时,应确保食用安全。如果制作的酸奶颜色发灰,有霉斑,味道异常,这很可能是因为_______,便不可食用。
(4)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危害健康。如图3是某学习小组在制作泡菜过程中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请你据图分析,泡菜在腌制_______天后开始食用比较合适,并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
(5)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在食品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4是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请你结合图示判断,它是_______(填“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在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产生的_______会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答案】(1)①. 乳酸菌 ②. 成形的细胞核
(2)①. 接种 ②. 分裂
(3)杂菌污染 (4)①. 8 ②. 此时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降低到相对安全的水平(合理即可)
(5)①. 真核生物 ②. 细胞层次(或个体层次)③. 二氧化碳##CO2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酸奶和泡菜发酵主要利用的微生物都是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它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酸奶制作流程中,“取先成酪混合”相当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接种步骤,即将含有乳酸菌的“先成酪”与新鲜乳混合,以便乳酸菌在新鲜乳中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在保温发酵时,“先成酪”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乳酸菌)靠分裂进行生殖,这是细菌常见的生殖方式。
(3)在制作发酵食品时,应确保食用安全。如果制作的酸奶颜色发灰、有霉斑、味道异常,这很可能是因为霉菌等杂菌污染。杂菌的污染会导致酸奶发酵异常,产生不良风味和有害物质,因此不可食用。
(4)根据泡菜腌制过程中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可知,泡菜在腌制4天时,亚硝酸盐含量会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为了确保食用安全,应在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到较低水平时开始食用。因此,结合题图可知,泡菜在腌制8后开始食用比较合适。此时,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降低到接近0 ,食用更安全。
(5)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酵母菌等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故在结构层次上,酵母菌属于细胞层次(或个体层次)。在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在面团中膨胀形成小孔,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29. 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公园考察时观察了蝗虫、蜘蛛、鸽子、鲫鱼、壁虎、兔这6种动物,并根据它们的特征绘制了检索表,如图1所示。同学们还发现芦苇是河道边常见的一种植物,并查阅了芦苇的相关信息,如图2所示。请回答问题。
(1)请把检索表补充完整: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
(2)检索表中对应的动物名称: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同学们在进行分类时,不仅比较了形态结构,还比较了生理功能以及________。
(4)禾本科植物种类_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禾本目植物种类,________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5)芦苇在图2分类图解中的位置是________(填P或Q或R),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结构的共同点是都包含有新植物的幼体——________。
(6)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请你举例写出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________(动物和其与人类的关系对应)。
【答案】(1)①. 有脊柱 ②. 胎生
(2)①. 鲫鱼 ②. 壁虎 (3)生活习性
(4)①. 少于 ②. 种
(5)①. P ②. 胚
(6)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蜜蜂可以传播花粉,有利于植物繁殖(写1条,合理即可)
【分析】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蜘蛛属于节肢动物的蛛形纲,鸽子属于鸟类,鲫鱼属于鱼类,壁虎属于爬行动物,兔属于哺乳动物;①处应填写“有脊柱”,,②处应填写“胎生”。
图2中:芦苇植物界、被子植物门、禾本目、芦苇属的植物。P是有果实、有种子的被子植物;Q是无果实、有种子的裸子植物;R是无种子的植物。
【详解】(1)在检索表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有脊柱”,因为根据检索表的逻辑,此处是与“无脊柱”相对应的分类。而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胎生”,因为前面已经列出了卵生的分类(思路二:胎生对应后面的兔)。
(2)根据检索表,A是用鳃呼吸且卵生的有脊柱动物,这符合鱼类的特征,所以A是鲫鱼。B是用肺呼吸、爬行且无羽毛的有脊柱动物,这符合爬行动物的特征,对应壁虎。而C则是鸟类,对应鸽子。
(3)在进行生物分类时,除了比较形态结构外,还需要比较生理功能以及生活习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生物分类的依据。
(4)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禾本科是禾本目下的一个科,因此禾本科植物种类必然少于禾本目植物种类。
(5)芦苇是被子植物,因为它有果实和种子,所以芦苇在图2分类图解中的位置是P。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结构的共同点是都包含有新植物的幼体——胚,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6)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例如,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河蚌等软体动物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蜜蜂等昆虫可以传播花粉,有利于植物繁殖;而蛔虫等寄生虫则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30. 枇杷果实酸甜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是重要的经济果树。枇杷叶斑病严重影响枇杷的产量与品质,为帮助农户找到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为明确引发枇杷叶斑病的致病生物,科研人员首先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能够看到孢子以及具有细胞核的________,由此推测该致病菌属于________(填“细菌”或“真菌”)。该致病生物细胞结构中没有________,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生活。
(2)为确认分离出的致病菌能否引起相同病症的叶斑病,开展了下图2所示的实验。
①实验中所选取来自同一株枇杷树的叶片,叶片的形态、大小和健康状况要基本_______,以减少由于叶片自身原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②乙组“?”处应滴加_______,结果显示甲组叶片出现病斑的颜色、形态与田间摘取的病叶相似,说明分离出来的致病菌和田间病叶的致病菌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生物。
(3)抑菌值是指某种物质杀死或抑制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生长和繁殖能力的一个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其杀死或抑菌能力越强。为达到相同且符合生产要求的抑菌值标准,科研人员比较了5种杀菌剂所需要的浓度,具体数据见下表,其中_______号的抑菌效率最佳,原因是:______。
达到同等抑菌值时5种杀菌剂的浓度
(4)枇杷叶斑病的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请你从枇杷种植管理的角度为减少枇杷叶斑病提出一条措施:_______。
【答案】(1)①. 气生菌丝 ②. 真菌 ③. 叶绿体
(2)①. 相同 ②. 等量的无菌水 ③. 是
(3)①. ⑤ ②. 单位抑菌值所需⑤号杀菌剂浓度最小
(4)合理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蘑菇、霉菌、酵母菌、青霉都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型,一般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详解】(1)据图1显微镜下的视野可知,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导致病斑微生物的孢子和有细胞核的气生菌丝,真核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故据此推测该致病菌属于真菌,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型,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据图2可知,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为保证单一变量为致病菌孢子,故乙组“?”处应滴加等量的无菌水;据结果显示甲组叶片出现病斑的颜色、形态与田间摘取的病叶相似,说明分离出来的致病菌和田间病叶的致病菌是同一种生物。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到5种杀菌剂在达到相同且符合生产要求的抑菌值标准时所需要的浓度。其中,⑤号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浓度最低,为3.84mg/L。这意味着单位抑菌值所需⑤号杀菌剂浓度最小,因此⑤号的抑菌效率最佳。
(4)从枇杷种植管理的角度来看,为了减少枇杷叶斑病的发生,可以采取合理的修剪措施。通过修剪掉病叶和过密的枝叶,可以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从而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此外,还可以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枇杷树的抗病能力。
编号及名称
①咪鲜胺
②嘧菌酯
③甲基硫菌灵
④多菌灵
⑤苯醚甲环唑
浓度/(mg/L)
18.92
19.62
40.72
123.54
38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生物学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资料分析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郑州四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