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49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5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511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513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517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520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524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981/0-173905904527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10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考查形式,能力运用层面,理解分析层面,知识积累层面,3白描手法,判断描写手法,识别手法,组织答题语言,阐述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洞悉全国真题,探寻命题知考向。
►考向1 对比手法►考向2 借景抒情►考向3 托物言志
能对文言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并迁移运用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读懂全文、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写作手法。
熟悉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手法,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考点一 对比衬托考点二 描写手法 考点三 抒情表意
一、知识概念二、答题思路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问题:文章在表现人物成长变化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仔细研读文本,梳理关键情节
在《孙权劝学》中,起初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学习,“蒙辞以军中多务”,此时他对读书学习是比较懈怠的态度;之后在孙权的劝说下“蒙乃始就学”,开始踏上学习之路;最后鲁肃见到他时“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的才略大增,让人刮目相看。这一系列情节展现了吕蒙从不爱学习到勤奋学习,进而才略提升的转变过程。
2.明确对比之处及所衬托内容
在《孙权劝学》里,一是吕蒙自身前后对比,之前对学习的推脱与后来主动学习、才略提升形成反差,突出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巨大推动作用,衬托出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让其不断进步。二是将吕蒙与孙权对比,孙权作为上位者,“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热爱读书且深知读书益处,而吕蒙起初却忽视学习,通过这种对比,衬托出孙权劝学的智慧以及吕蒙转变的可贵。
在《孙权劝学》中,吕蒙起初以军中事务多推辞学习,后听从孙权劝说开始学习,最终才略大增,自身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同时,吕蒙与孙权对比,孙权热爱读书且深知益处,衬托出孙权劝学的明智及吕蒙转变的可赞之处。
3.结合题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一、知识概念 1.正侧结合 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动静结合 动态和静态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属于静态描写,描绘出山峰高耸、溪流清澈,展现了山川的静态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属于动态描写,写出了清晨雾气消散时猿鸟的鸣叫,傍晚夕阳西下时鱼儿的跳跃,增添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动静结合,使景色既有静态的壮美,又有动态的灵秀,全方位地展现了山川的秀丽景色,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2.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一、概念 1.托物言志 在描写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寻找物的描写,判断是否有深层寓意
使抽象情感具体化,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结合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从文中暗示和情感倾向入手。
梳理外在特征,挖掘内在品质。
通过对(物)的(特点)的描写,托(物)言(志),使抽象的(情感等)具体化,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情感),起到了(作用)” 。
阅读下面文言文,【甲】【乙】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困,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注】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人名。
答案示例:【甲】【乙】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文中“最为竦杰”,都是从正面描写山高;【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乙】文中“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都是从侧面描写山高。
参考译文:[乙]湘水又向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叫紫盖,一座叫石囷,一座叫芙容。芙容峰最为高耸,从远处望芙容峰,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芙容峰犹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早晨天亮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衡山东南两面靠近水,倒映于湘江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中,有九次而对山,九次背对山。所以渔民们唱道:“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衬,直向山下倾泻而下,望上去宛如白绢挂在山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简析写岳阳楼所采用的主要手法。 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节选自《广游志》)【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能看到的范围。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滕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查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
翻译:登上南昌的滕王阁,赣江大水从西面而来流向北方,滕王阁与水相对,非常高大,景观雄伟。然而却比不上武昌的黄鹤楼。虽然江水的走向与滕王阁没有差别,但是黄鹤楼楼体的建造工巧奇丽,立在黄鹄矶上,并且三面临水,又以对着晴川楼、汉阳城的西面那一面为最佳。总之黄鹤楼和滕王阁又都比不上岳州的岳阳楼。君山一点青,洞庭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远远看上去无边无际,不像滕王阁和黄鹤楼,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就能看完,所以岳阳楼的风景最好,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楼更加雄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②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馀③,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④,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柳宗元《石渠记》节选)【注】①渴(hé):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乍:连词,或者。③纡(yū)馀:曲折伸延。④箭:小竹。⑤庥(xiū):同“休”,休息。【甲】【乙】两篇文章都是游记,虽然文章主题与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写作上应该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请你举例说说两篇文章写作手法上相同之处。
答案(1)移步换景法,如从甲第1段“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和乙文“自渴西南行”“逾石而往”“又折西行”可看出作者是通过游人的移动来观察和描写景物。(2)借景抒情,甲文借助山间见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乙文通过对石渠、石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的向往。
翻译: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各题。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是诗文常见的写作手法。周敦颐借莲花“ ”的特点,体现自己不被污浊环境所沾染的傲骨;王冕用墨梅“ ”的特点代指自身的人格志向。两位作者都通过对花的描写,表现了 的品格。
代指自身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人格志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21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建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6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全国通用),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考情分析,考点精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6讲 分析写作手法(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考点精析,网络构建,考向2表达方式,考向3描写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