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5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6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7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第8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提问方式,直接抒情,托物言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洞悉全国真题,探寻命题知考向。
    题型一 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二 诗句赏析(2 大考向)
    要求学生能够对不同古诗中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归纳出相似表现手法在不同作品中的共性与个性。
    能够准确识别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反衬、对比、托物言志、直抒胸臆、乐景写哀等。
    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友情、爱情、归隐之情等,增强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熟悉常见表现手法,准确地在具体诗句中分析其运用方式及效果,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更高。
    要求学生分析多种表现手法在同一首诗中的综合运用及其效果,注重表现手法与诗歌情感主旨的联系。
    既包括对课内经典诗歌的深入理解,也涵盖了课外浅易古诗词的拓展延伸。
    1.提问方式2.答题步骤3.常见修辞及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指出X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XX’这句诗。
    诗中的X句和X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试比较二者的异同及其表达效果。
    谈谈比喻手法在这首诗中的具体运用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分析此修辞手法对于塑造诗歌形象、营造意境以及表达情感主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详细阐述该修辞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和运用的。
    明确指出诗中所使用的具体修辞手法。
    2.反复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①使描写的对象更生动形象、特征鲜明。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有感染力。
    4.夸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5.对偶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试从修辞及表达方式两个角度分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从侧面描写塔高,写出了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正面写塔高。
    用典:是对典故的使用,就是作者在文中为了表达某种含义而引用历史故事或有来历的词句的表现手法。
    情感:品评历史,借古讽今,抒情言志。
    意境:引发联想,丰富内涵,使意境深远。
    形象:对比、衬托,突出某种形象特征。
    语言:含蓄蕴藉,简洁精炼,庄重典雅。
    结合所学与注释,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原意内容。
    明确诗人所用典故的态度。
    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点明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诗句“xx”应用xx的典故,说明了(此处回答典故主要体现的内容)表现了诗人(诗人对应典故想表达的感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如: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写出了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知识点2: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 与“雨雪霏霏” 的凄凉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征战后内心复杂的情感,包括对战争的厌倦、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动静结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月亮升起时山鸟被惊起、不时鸣叫的动态场景,从侧面烘托出春夜山涧的幽静。以 “动” 景来衬托 “静” 境,更显环境的静谧安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极力渲染了塞外大漠雄浑壮阔、奇特壮丽的风光,营造出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塞外的广袤与荒凉。
    仔细研读诗歌,根据诗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准确判断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详细阐述该手法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方式。要找到能够支撑所判断手法的关键诗句,并对其进行描述性说明
    分析该表现手法对于诗歌的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意境营造或形象塑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
    阅读下面古诗,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
    1.(2024·山东德州·模拟)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点绛唇·咏梅月南宋·陈亮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①,格调还依旧。【注】①僝(chán)僽(zhòu):折磨A.上句写月,暗及窗内之人,“如昼”二字描绘了皓洁的月色,月照“小窗”,体现出室内人的悠闲惬意之态。B.“情共香俱透”中“情”因“相思”而生,“香”从嗅觉上写梅花,“透”字自月光转出,而用“共”“俱”二字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C.“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这里的“清”既指月亮的清辉,亦指梅花的清香。D.“千里人长久”化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意。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作者是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他抗元失败被元军所俘,次年经过零丁洋写了这首诗。B.首联中,诗人回顾了“参加科举进入仕途”和“起兵抗元”两件大事,暗示了自己久经磨炼、不畏艰险的决心。C.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自己的遭遇。D.颈联巧妙设计了地名和情绪的双关,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现出国家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境况的危苦。
    比喻和对偶,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阅读下面这首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鹧鸪天①[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③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相关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病句辨析(课件):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第03讲 病句辨析(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题型及命题趋势,搭配不当去掉“看”,中心语,重复啰嗦任删一个,互换位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课件 第03讲 病句辨析(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课件 第03讲 病句辨析(含解析),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考点精析,网络构建,辨析病句的八大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中考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专题复习(课件+导学案+教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中考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专题复习(课件+导学案+教案),文件包含中考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专题复习教学课件pptx、中考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专题复习教学设计docx、中考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专题复习导学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