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75/0-17390063147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75/0-17390063147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75/0-17390063147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公元1076年的秋天,密州太守苏轼把酒问天之时,天上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天宫”存在。935年后的这个秋天,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至2011年10月6日18时,“天宫一号”已绕地球飞行109圈。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相比( )
A. 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是天体 B. 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是天体
C. 发射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不是天体 D. 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不是天体
2. 进入绕转轨道的“天宫一号”属于(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可观测宇宙 ④银河系 ⑤河外星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天体的概念可以判断,“天宫一号”发射前处于地球表面,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独立存在宇宙空间,不能称为天体;发射后,“天宫一号”进入宇宙空间,且有独自的运动轨道,属于天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天宫一号”进入绕转轨道后绕地球运转,在地月系中,而地月系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处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可观测宇宙,因此进入绕转轨道的“天宫一号”属于太阳系、地月系、可观测宇宙、银河系,但不属于河外星系,①②③④正确,⑤错误。故选C。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B. 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D.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4. 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 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 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A正确,D错误;极光多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误;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是因为该层温度高,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而电离层主要分布在高层大气中,C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对流层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D正确;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A错误;地面能够反射部分太阳辐射,但不是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B错误;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对气温垂直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问题。
5. ①②③⑥环节依次表示( )
A. 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
B. 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C. 蒸腾、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
D. 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6. 增加④环节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修建机井 B. 修建水窖 C. 植树造林 D. 跨流域调水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阅读地图,①环节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是蒸发环节,②环节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落到地表,是降水环节,③环节是地表径流环节,⑥海洋上空的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环节,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阅读地图,④是下渗环节,修建机井不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A错误。修建水窖不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C正确。跨流域调水不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有关图中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为盐度,与温度呈正相关,赤道地区温度最高,盐度也最高
B. ①为密度,一般与温度呈负相关,赤道地区温度高,密度低
C. ②为温度,太阳辐射为主要热源,赤道地区最强,温度最高
D.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都是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8. 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
A. 赤道海区 B. 副热带海区 C. 极地海区 D. 中纬度海区
9. 下列关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B.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大
C. 海水盐度越低,密度越大 D. 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低
【答案】7. B 8. B 9. A
【解析】
【7题详解】
③曲线由赤道向两极地区降低,应表示温度,A错误;①曲线在赤道附近最低,由赤道向两极方向升高,为密度。密度一般与温度呈负相关,赤道地区水温高,因此海水密度低,B正确;②曲线为双峰形,由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度降低,应为盐度,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海水温度大体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由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度同时递减,海水密度大体上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增,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因为副热带海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不易成云致雨,而温度又高,蒸发量远大于降 水量,B正确;而赤道地区,虽然受赤道低压影响,气温较高,但降水量大,所以盐度低,A错误;极地地区全年封冻,水分不易蒸发,也没有多少降水,所以盐度也高,C错误;中纬度海区相对于副热带海区而言纬度较高,气温偏低,蒸发弱,盐度低,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A正确,BC错误;海水温度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高,D错误。故选A。
10. 在下面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 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 ①②均向北流动 D. ①②两洋流均为中低纬度的洋流
【答案】B
【解析】按照判断南、北半球和寒、暖流的方法,可以判断出:①洋流在北半球,向北流动,为暖流;②洋流在南半球,向北流动,为寒流。从海水的温度可知,两洋流都在中低纬度海区。结合以上的分析,只有选项B不正确。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面题目。
11. 我国以图示地貌类型而成为旅游胜地的有( )
①黄果树瀑布 ②长江三峡 ③路南石林 ④桂林山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2. 图中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云贵高原,其主要原因有( )
①海拔较高 ②降水丰富 ③植被稀少 ④石灰岩广布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有灰华沉积层、石钟乳等属于喀斯特地貌,我国黄果树瀑布、路南石林、桂林山水都因其喀斯特地貌而成为旅游胜地,属于流水溶蚀地貌,①③④正确。长江三峡是长江在三峡地区不断侵蚀下切形成的,属于流水机械侵蚀作用,②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岩石的可溶性,这种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云贵高原)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据此可知,②④正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海拔、植被关系不大,故选D。
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a表示风力侵蚀,形成裸岩荒漠,①正确。b表示风力搬运将沙尘搬移到黄土高原,②正确。c表示流水搬运将黄土搬移到河流中,③错误。d表示沉积作用,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与冲积扇,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c过程为流水搬运过程,流水侵蚀的黄土等物质随着流水一起流失,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与泥石流,②③正确,沙尘暴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土地荒漠化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多大风等,主要涉及风力作用,而非流水作用,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天漠”是出现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沙漠。丹娘沙丘位于西藏米林县雅鲁藏布江北岸,连绵的沙丘沿北坡向山顶方向延伸,是典型的“天漠”景观。沙丘所在位置明显高于河床,沙丘底部有明显的沙洲、河漫滩发育,河岸凸出。区域年内降水季节差异大,少雨季大风频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沙丘沿山坡爬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作用 B. 海浪作用 C. 风力作用 D. 人类活动
16. 丹娘沙丘的沙源物质直接来自(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堆积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流水作用堆积体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也不会形成离岸爬升,A错误;海浪作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该区域无海浪作用,B错误;“沙丘构成沙海沿北坡向山顶方向延伸”、“沙丘所在位置明显高于河床,沙丘底部有明显的沙洲、河漫滩发育,河岸凸出。区域年内降水季节差异大,少雨季大风频繁”据此可推断,沙丘是少雨季的大风将河漫滩的积沙吹离,沿山体爬升过程中堆积形成,C正确;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天漠’”是出现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沙漠”,“有明显的沙洲、河漫滩发育”,由此可推断丹娘沙丘的沙源物质直接来自流水堆积,而不是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正确,AC错误;问的是物质来源,丹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共52分)
17.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两海区相比,盐度和温度都较高的是哪一海区____,原因是什么____?
(2)图中②④两海区相比,盐度和温度都较高的是哪一海区____,原因是什么____?
(3)试分析图中甲、乙两处中,哪里有渔场分布____,并简述其原因____。
(4)若在③海区发生了原油泄漏事件,请说明洋流对③海区和⑤海区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案】(1)①海区。 两海区纬度相近,但①海区有暖流经过,水温上升,盐度上升;②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下降,盐度下降。
(2)②海区。 ②海区纬度低于④海区。
(3)甲处有渔场。 原因: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故形成渔场。
(4)若在③海区发生了原油泄漏事件,洋流可以将该海区的污染物带走,加速该海区海水的净化。但同时洋流也将原油扩散到⑤海区,污染⑤海区的海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两海区若纬度相同,其海水温度、盐度的高低主要看流经该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若有暖流经过,则增温增湿增加盐度,反之就偏低。①处流经的是墨西哥湾暖流,②处流经的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因此①处温度、盐度均较高。
【小问2详解】
②④两海区相比,②海区纬度位置低于④海区,温度更高,蒸发更多,海水的盐度更高。
【小问3详解】
洋流对渔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洋流影响形成的渔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寒、暖流交汇处;另一种是只有寒流经过,但由于形成上升流,可以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从而为鱼类提供了饵料。图中甲处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地层营养物质上泛,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形成大的渔场。乙处无寒暖流交汇也无上升补偿流,不会形成大的渔场。
【小问4详解】
洋流对海洋污染,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对于被污染的海区来说,能够起到净化作用,可以加速③海区海水的净化;而对于其他海区来说却又起到了污染的作用,会将污染物带到⑤海区,导致该海区海水受到污染。
18.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家乡海南三亚进行的,上面四幅图中最有可能是学生甲绘制的是______图(填字母)。
(2)学生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大风,在漫天黄沙中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学生乙绘制的图应该是______图、______图(填字母),它们的地貌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分别由______、______(外力作用)形成。
(3)学生丙绘制的是河流入海口的景观,应是______(填字母)图。
【答案】(1)B
(2)A D 风蚀蘑菇 沙丘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3)C
【解析】
【小问1详解】
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海南三亚是沿海城市,多海岸地貌,海岸地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地貌。图中A为风蚀蘑菇,B是海蚀柱与海蚀崖, C是三角洲,D是沙丘,因此绘制的最可能是B图。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冒着大风,在漫天黄沙中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几张图片中最可能出现漫天黄沙的为A(风蚀蘑菇)和D(沙丘),A和D为风成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晴天多,风力作用显著,风蚀、风积地貌广布。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蕈岩。由此可知,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形成。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故沙丘由风力堆积形成。
【小问3详解】
河流入海口多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对应C图。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19. 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开展右图攀岩活动的是______地。
(3)A地与B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米;同一时间测得A地气温比B地气温______(填高或者低)大约______℃。
(4)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______,它流经的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______。
【答案】(1)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2)④ (3)500 高 3
(4)由北向南流 平原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分析,①处等值线中心高,四周低,为山峰;②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③处等值线凸向高值,属于山谷地形;④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小问2详解】
攀岩活动适合在悬崖处进行。由图示可知,④处等值线重合,属于陡崖,适合开展攀岩活动。
【小问3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A处的等值线为200米,B处的等值线为700米,因此A地与B地的相对高度约为500米;根据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AB两地相差500米,温度相差3℃,A地地势较低,温度比B地高约3℃。
【小问4详解】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甲所在区域等高线比较稀疏,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属于平原地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复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