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一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一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一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一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一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一上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至第四章;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五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第四季度有一系列天文奇观。10月12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经过近地点。10月中旬,出现月掩土星(气态巨行星)的奇特天象。10月中旬,出现本年度最大的满月。12月可观测木星冲日(太阳、地球和木星排成一条直线,木星亮度最大,是观测木星的最佳时机)现象(如图)。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的天体都不属于( )
    A. 河外星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地月系
    2. 与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相比,探测土星内部结构应利用( )
    A. 地震波速变化 B. 肉眼直接观测
    C. 仪器间接探测 D. 优质太空望远镜
    3. 以下最适合观测木星的时间、地点是( )
    A. 夜晚、市区中心 B. 夜晚、远郊地区
    C. 白天、市区中心 D. 白天、远郊地区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中的月球属于地月系,太阳、彗星、土星、月球、木星都在太阳系内,都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指银河系之外,故BCD选项错误,A符合题意。故选A。
    【2题详解】
    土星是气态巨行星,没有固体外壳,故不适合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内部结构,A错误;土星是气态巨行星,肉眼无法观测土星内部结构,B错误;太空望远镜不能探测土星内部结构,D错误;探测土星内部结构目前只能用仪器监测其变化并推测出内部结构,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木星冲日时木星亮度最大,是观测木星的最佳时机,此时如图所示,太阳、地球、木星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太阳与木星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只有位于地球的夜半球才能观测到木星,C、D选项错误;市区中心的人工光源太多,不利于星空观测,A错误,B正确;故选B。
    晚霞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由于散射和折射作用,天空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的现象。2024年10月24日,广州在台风来临前出现了美丽的晚霞。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此次晚霞形成的主要大气成分有( )
    ①污染物质②二氧化碳③尘埃④水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台风来临前常出现美丽的晚霞,主要原因是( )
    A. 气压升高,气流上升 B. 气压降低,气流下沉
    C. 气流下沉,湿度减小 D. 气流上升,湿度增加
    6. 台风过境时最可能( )
    A. 增加a辐射,增加b辐射 B. 增加b辐射,增加c吸收
    C. 增加a辐射,增加d辐射 D. 增加c吸收,增加d辐射
    【答案】4. B 5. D 6. D
    【解析】
    【4题详解】
    台风来临前,大气中的水汽和微粒增多,使得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散射更为显著,最终在天空中呈现出如火般的晚霞奇景,③④正确;污染物质增加会降低大气透明度,二氧化碳增加会增加大气逆辐射,都不是形成此次晚霞的主要大气成分,①②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台风来临前晚霞绚烂,主要与潮湿空气和不稳定的大气有关。台风来临前,大气压力会发生变化。当台风接近时,它会带来低气压,低气压会导致大气中的空气上升,上升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水汽,使得大气中的湿度增加,ABC错误;当这些水汽上升到高处时,会凝结成云,云量增加会反射和散射太阳光,形成晚霞,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台风过境时会产生大量云雨,削弱a太阳辐射,造成地面温度降低,b地面辐射减少,ABC错误;空气中的云层可以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c,也可以增加大气逆辐射d,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 甲、乙、丙、丁四地中,西北风有( )
    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
    8. 一架飞机沿平流层底部飞行,从甲地出发途经丙地、丁地到达乙地,最可能发生( )
    A. 飞行高度不断上升 B. 起飞地风力小于降落地
    C. 经过丙地剧烈颠簸 D. 经过丁地气温突然升高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判断风向,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的基础上,结合该地位于北半球,风向可右偏45度左右,画出风向。甲地为偏南风,乙地为东北风,丙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丁地为西北风,故A正确,BCD错。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之上为平流层,故平流层底部海拔自高纬度向低纬度增加,所以一架飞机沿平流层底部飞行时,从甲地到乙地需不断上升,A正确。甲地等压线比乙地密集,故甲地风大,B错误。飞机沿平流层底部飞行,飞机经过丙时出现剧烈颠簸的可能性小,C错误。丁地据等压线无法判断气温变化,且等压线密集,说明风力大,飞机经过时气温不会突然升高,D错误。故选A。
    近年来,江西省某市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人行道上的六角砖、花岗岩人行道板更换成透水混凝土进行铺设,透水混凝土是由碎石、水泥、SR透水混凝土增强剂、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色彩丰富耐久,铺设出的人行道路也将成为格调高雅的城市景观道路。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9. 与六角砖、花岗岩人行道板相比,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可以( )
    A. 减少水汽蒸发 B. 增加地表径流
    C. 增加地下径流 D. 减少大气降水
    10. 关于更换成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对城市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恢复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 B. 维持地下水资源生态平衡
    C. 缓解城市雨季内涝 D. 增加地面排水系统的压力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透水混凝土相比六角砖、花岗岩人行道板具有更强的吸水、渗水能力,可以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可能会增加水汽蒸发和大气降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透水混凝土通过自身的贯通孔隙使天然降水渗入地下,增加土壤湿度,恢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维持地下水资源的生态平衡,可以改善路边树木的生长环境,从而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福建平潭岛(如图)是著名的旅游胜地,4—6月是平潭岛观赏“蓝眼泪”的最佳时间,“蓝眼泪”景观由聚集成群的夜光藻在受到适度扰动时发光形成,在特定的海水温度、盐度范围内,多出现在开阔的海湾,夜光藻最适宜的温度为18—20℃。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1. 赶海是海边常见的旅游活动,与其相关的海水运动主要是( )
    A. 洋流 B. 海啸 C. 潮汐 D. 风暴潮
    12. 平潭岛“蓝眼泪”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①潮汐或海浪拍打②营养物质丰富③海水温度适宜④海水盐度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平潭岛“蓝眼泪”景观出现频次可能是( )
    A. 西侧多于东侧 B. 东侧多于西侧
    C. 东侧与西侧相差不大 D. 无法判断
    【答案】11. C 12. A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赶海是指人们在落潮时到滩涂或礁石上采集海产品,利用的是潮汐规律,C正确;与洋流、海啸、风暴潮无关,海啸和风暴潮发生时海水涌上陆地,非常危险,不能赶海,洋流是海水常年稳定流动的海水运动,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4—6月为春夏季,温暖湿润,海水温度、盐度适宜,营养物质丰富,利于夜光藻繁殖,②③正确;夏季风或潮汐的适度扰动使其发出蓝光,①正确;汛期入海径流增加,海水盐度较低,④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4—6月平潭岛东侧为夏季风迎风侧,开阔海湾更多,西侧靠近陆地,小岛屿等屏障较多,不利于夜光藻随海水流入聚集,故东侧多于西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位于“洞穴王国”贵州的双河洞是亚洲最长的溶洞,拥有四层结构,115个相互贯通的洞口,总长度超过437km,至今仍在不断延伸。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 双河洞形成的主要作用力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流水沉积 D. 风力沉积
    15. 结合下图(箭头表示水的运动方向),推测该溶洞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②①④
    16. 双河洞对当地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带动旅游业发展 B. 提供科研价值
    C. 破坏生态平衡 D. 阻碍交通建设
    【答案】14. B 15. D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双河洞位于温暖湿润的贵州,以流水作用为主,该洞洞深较大且相互连通,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不断下渗侵蚀而形成的,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该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先是流水对岩层进行溶蚀并产生裂隙,所以首先是③,裂隙不断加宽加深,产生孔洞,垂直方向上形成天窗,所以其次是②③,同时地下水不断溶蚀并相通形成地下河,最后是④,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双河洞洞内喀斯特地貌景观奇特,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A不符合题意;洞内特有的地质地貌及独特的生态系统等极具科研价值,B不符合题意;但溶洞地质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的建设,D不符合题意;双河洞是当地特有景观,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哲古风特性观测场位于喜马拉雅山(多冰川)东段北侧的藏南谷地,观测场地势平坦开阔,临近哲古湖,但湖水趋近干枯,地表属于荒漠草原。四川西昌风特性观测场位于横断山脉中段的大凉山,主要地形特点为两山夹一谷,山体近似南北走向,地表为高度约5m的稀疏树木。山西神池风特性观测场位于忻州市神池县南桦山山脊,地表为不足0.5m高的低矮灌木。图左为三个观测场的地理位置图,图右为三个观测场局地风场年均风速的日变化图。
    (1)判断三地中接收太阳辐射最多的地点,并分析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分析冰川对西藏哲古午后风速的影响。
    (3)说出西藏哲古与其他两地相比的风速日变化特征,并从风的受力角度分析西藏哲古风力较大的原因。
    【答案】(1)西藏哲古,原因: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2)冰川表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冰川表面的辐射升温不明显,使得西藏哲古与其上游的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温差越来越大,在午后两地间热力环流达到最强,所以午后风速最大。
    (3)风速变化的时间更早,风速变化幅度更大。
    原因:太阳辐射强度大,雪山顶部与山谷底部的温差偏大,水平气压差大;地表为荒漠草原,摩擦力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可知,三地中接收太阳辐射最多的为西藏哲古,西藏哲古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太阳辐射量大。
    【小问2详解】
    西藏哲古位于喜马拉山(多冰川)东段北侧的谷地,山地冰川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使得冰川地区太阳辐射少,且冰在融化过程中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冰川表面的辐射升温不明显,使得谷地的西藏哲古与其上游的喜马拉雅山之间温差拉大,午后两地温差达到最大,热力环流最强,所以午后风速最大。
    【小问3详解】
    从右图可知,西藏哲古的风速变化时间比其他两地更早,最小风速和最大风速相差最大,与其他两地相比风速变化幅度更大。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太阳辐射强,西藏哲古位于谷地,与南侧的雪山顶部冰川地区温差大,水平气压差大;该地区的地表地势平坦开阔,地表为荒漠草原,比其他两地的摩擦力小。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之首,赣州和新干分别是赣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图左为鄱阳湖流域示意图,图右为赣江某河段的景观图。近年来,鄱阳湖湖区枯季水位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直接导致环湖灌区枯季缺水日益严重。
    (1)图右最可能位于图左中的A河段还是B河段?图中表示凸岸的是____(填甲或乙),请列举2项该处适合发展的人类活动____。
    (2)说出鄱阳湖流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指出影响鄱阳湖湖区枯季水位下降的水循环环节。
    (3)试从水循环的角度提出缓解鄱阳湖枯季水位过低的措施。
    【答案】(1)B河段。 乙 建设聚落(村庄或城镇);发展种植业;采砂等。
    (2)海陆间循环。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减少;汇入湖泊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
    (3)兴建水利工程,调节地表径流;植树造林,增加蓄水能力;退田还湖,增加水汽蒸发。
    【解析】
    【小问1详解】
    右图中有明显的河曲发育,且两岸地形较平坦,为河流的中下游地区,A段在赣州以上河段,为河流上游,B河段在新干以下的下游河段,故右图最可能位于B河段;甲乙中甲岸河流侵蚀,为凹岸,乙岸河流堆积,为凸岸;在凸岸河流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建设聚落(村庄或城镇);可以发展种植业;也可以发展采砂业。
    【小问2详解】
    鄱阳湖位于外流区,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鄱阳湖湖区枯季水位下降,说明补给减少,从水循环的环节看,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减少,汇入湖泊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
    【小问3详解】
    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缓解鄱阳湖水位过低,可以增加湖水的补给,减少湖水流失,可以兴修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调节地表径流;可以植树造林,增加蓄水能力,提高地下水水位,增加湖泊的补给;退田还湖,增加湖泊面积,增加水汽蒸发,增加降水,提高枯季水位。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到不同地区开展野外研学活动,在研学成果交流活动上,两个研学小队分别提供了图左和图右两张照片,并进行了以下问题的合作探讨。
    (1)说出两幅图的地貌类型,并推测他们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
    (2)从作用力的角度比较两地景观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3)根据景观照片(图左)完成地貌观察记录表。
    【答案】(1)图左为雅丹地貌(风蚀地貌);图右为喀斯特地貌(水蚀地貌)
    图左气候干旱少雨,多大风,气温变化大;图右气候温暖湿润。
    (2)同:由侵蚀作用形成。
    异: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
    (3)宏观:数量多,分布较广且破碎;呈条带状;垄沟相间 微观:条带状;坡度大(陡峭);相对高度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左图垄脊和沟槽分布,为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可推测所处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多大风,风力侵蚀作用强,气温变化大,物理风化作用强;右图岩石裸露,为地表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形成,可推测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明显。
    【小问2详解】
    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故相同点是都由侵蚀作用形成,不同点是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
    【小问3详解】
    观察图可知,雅丹地貌是由风蚀土垄和风蚀沟槽的组合地貌,故整体宏观看,雅丹地貌特点是条带形垄槽平行相间分布,数量较多,分布广,由图示可见,地貌破碎;局部微观看,条带状垄脊相对沟槽的相对高度较小,坡度较大。描述尺度
    地貌特征(分布状况、形态特征、地势状况……)
    宏观
    ____
    微观
    ____

    相关试卷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答案,共11页。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1页。

    地理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12月联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地理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12月联考地理试卷及答案,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