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 项的字母填涂在答案卡中。每题 2 分,共 50 分。
    1. 动画片《葫芦娃》伴随了两代人的成长,片中有许多典型“人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蜘蛛精和④蜈蚣精同属于节肢动物
    B. ②蝙蝠精属于哺乳动物,可推测其体表覆羽
    C. ③蛇精属于陆生无脊椎动物,陆地产卵
    D. ⑤蛤蟆精幼体用鳃呼吸,成体只用肺呼吸
    【答案】A
    【分析】观图可知:①蜘蛛精、④蜈蚣精都属于节肢动物,②蝙蝠精属于哺乳动物,③蛇精属于爬行动物、⑤蛤蟆精属于两栖动物,据此解答。
    【详解】A.①蜘蛛精、④蜈蚣精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A正确。
    B.②蝙蝠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B错误。
    C.③蛇精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在陆地产卵,用肺呼吸,C错误。
    D.⑤蛤蟆精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动物类群对应的特征及动物代表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A、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A正确;
    B、血吸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属于扁形动物,B错误;
    C、蜻蜓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C正确;
    D、蛔虫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属于线形动物,D正确.
    3. 下列关于动物与其他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
    ①草履虫——表膜 ②蚯蚓—湿润的皮肤 ③缢蛏——鳃 ④鲫鱼——鳃 ⑤青蛙——肺和皮肤 ⑥蝗虫——气门 ⑦蜗牛——外套膜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⑦
    C. ①③④⑤⑥D. ①③④⑤⑦
    【答案】D
    【分析】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动物的呼吸器官与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通常,陆地生活的动物通过肺或气管获取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生活的动物用鳃获取水中的氧气,蛙等两栖动物还可用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①表膜是草履虫是呼吸结构,草履虫通过表膜从水中获得氧气,并通过表膜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①正确。
    ②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②错误。
    ③缢蛏是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呼吸器官是鳃,③正确。
    ④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呼气器官是鳃,④正确。
    ⑤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湿润的皮肤呼吸,⑤正确。
    ⑥在蝗虫胸腹部的左右两侧有一些小孔是气门,为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而在蝗虫体内真正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气管,⑥错误。
    ⑦蜗牛靠外套膜特化的“肺”呼吸,蜗牛的“肺”实际上是一个位于其外套膜里的高度血管化的腔,它通过一条有开口的管子与外界相连,这条管子被称作虹吸管,位置接近蜗牛的前部,⑦正确。
    可见,①③④⑤⑦正确,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 郑氏始孔子鸟生活在距今约1.31亿年前,像鸟,但翅膀上还长着爪子,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动物,科学家通过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研究它的起源和进化,如图为郑氏始孔子鸟复原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 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C. 郑氏始孔子鸟与两栖动物亲缘关系更近
    D. 研究表明郑氏始孔子鸟既像鸟,又像两栖动物
    【答案】B
    【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但化石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还可以比较同源器官等了解生物进化历程,A错误。
    B.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B正确。
    C.郑氏始孔子鸟的化石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是介于鸟类和爬行类之间的动物,因此,郑氏始孔子鸟与两栖动物的关系不是最近的,C错误。
    D.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D错误。
    故选B。
    5. 同学们上体育课时,都需要做一系列的运动。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同学们做引体向上的动作时,图一中结构1收缩,结构2舒张。
    B. 如果图二是肘关节示意图,则肘关节由图中的3、4、5共同组成
    C. 图二中能防止出现脱臼现象的是结构3
    D. 图三中A、B表示骨骼肌两端的肌腱,B应连接在10上面
    【答案】B
    【分析】1肱二头肌,2肱三头肌,3关节囊,4关节腔,5关节软骨,6关节头,7关节窝,8关节面,A、B是肌腱,9、10是骨。
    【详解】A.引体向上时屈肘,1肱二头肌收缩,2肱三头肌舒张,A正确。
    B.关节的基本结构有3关节囊、4关节腔和8关节面三部分组成,B错误。
    C.3关节囊致密坚韧,将相邻两骨牢固地包绕起来,能够有效防止出现脱臼现象的发生,C正确。
    D.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丙图中肌肉两端的肌腱B应附着在同一块骨上,即10上面,D正确。
    故选B。
    6. 如图是鱼的头部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④具有很多鳃丝,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B.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 在①处滴蔬菜汁,可以观察到蔬菜汁在②处流出
    D. 流经④的水,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答案】D
    【分析】图中:①②过程表示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由鳃盖后缘流出;③鳃盖;④鳃。
    【详解】AB.④鳃主要由鳃丝构成,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吸收水中氧气;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故AB正确。
    C.如果在鱼①口前滴一滴蔬菜汁,发现蔬菜汁从②鳃盖后缘流出,故C正确。
    D.图中①→②过程表示水由口进入然后流经④鳃由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所以从鳃盖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故D错误。
    故选D。
    7. 如图,甲、乙是我们常见的两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都属于脊椎动物
    B. 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C. 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甲的耗氧量将增大
    D. 甲和乙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
    【答案】C
    【分析】图中的甲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乙家鸽属于鸟类。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变态发育。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等。
    【详解】A.甲青蛙和乙家鸽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B.甲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体温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而家鸽属于鸟类,鸟类是恒温动物,B正确。
    C.随着环境温度的减低,乙动物会消耗更多能量用于维持体温,因此耗氧量增大,属于恒温动物,甲是变温动物,C错误。
    D.青蛙和家鸽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D正确。
    故选C。
    8. 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方法。6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如图,合理的推测是( )
    A. 向日葵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
    B.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C. 果蝇在地球上出现早于酵母菌
    D. 黑猩猩与人类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
    【答案】B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
    【详解】A.通过表格信息可知,人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A错误。
    B.通过表格信息可知,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比较,是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说明生物是不断进化的,B正确。
    C.通过表格信息不能看出果蝇在地球上出现早于酵母菌,C错误。
    D.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小,为0,但不能说明猩猩与人类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D错误。
    故选B。
    9. 如图表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实验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次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B. 尝试多次后,小鼠找到食物所需时间变短
    C. 小鼠走迷宫是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 用蚯蚓进行相同实验,找到食物的时间更长
    【答案】C
    【分析】动物行为根据获得的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详解】A.实验前应将实验用的小鼠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正常进行,A正确。
    B.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B正确。
    C.小鼠走迷宫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是学习行为,C错误。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学习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蚯蚓属于低等动物,找到食物的时间更长,D正确。
    故选C。
    10. 《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记载,其中“五果”指的是枣、桃、杏、李和栗,都是我国的种质资源。下表为“五果”的分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目是生物分类最大的单位
    B. 花的特征是分类依据之一
    C. 这五种植物都能产生果实
    D. 桃、杏、李亲缘关系较近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单位。
    【详解】A.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A符合题意。
    B.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B不符合题意。
    C.鼠李目、蔷薇目、山毛桦目都属于双子叶植物纲,因此都有果实,C不符合题意。
    D.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桃、杏、李都属于蔷薇科,与枣和栗属于不同科,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水族馆里水生动物多种多样,可谓“鱼龙混杂”。请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指出下列哪一组是真正的鱼类( )
    ①娃娃鱼②鲍鱼③海马④章鱼⑤鲈鱼⑥中华鲟⑦鲸⑧带鱼
    A. ②④⑤⑧B. ①②⑤⑧
    C. ③⑤⑥⑧D. ③④⑥⑧
    【答案】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①娃娃鱼属于两栖类;②鲍鱼、④章鱼都属于软体动物;⑧鲸鱼属于哺乳动物;③海马、⑤鲈鱼、⑥中华鲟、⑧带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 下图表示菜粉蝶和蝼蛄的发育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的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
    B. 甲图代表蝼蛄,它的一生要经历三个时期
    C. 甲和乙发育的不同之处是,甲多了一个③时期
    D. 乙为菜粉蝶,危害农作物的时期为图中的②时期
    【答案】C
    【分析】昆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菜粉蝶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属于这种发育类型的昆虫还有蜜蜂、蝴蝶、苍蝇、蚊子等。蝼蛄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A正确,B正确;甲和乙发育的不同之处是,乙多了一个③时期,C错误;菜粉蝶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菜粉蝶的幼虫是菜青虫主要吃蔬菜,没有翅只会爬行;蛹不食不动;成虫是菜粉蝶有翅会飞,主要吃少量的花蜜。因此,菜粉蝶是一种农业害虫,它们危害农作物的时期是2(幼虫)时期,D正确。
    13. 如图是与遗传有关的概念简图,图中的①②③依次是( )
    A. 染色体,基因,DNAB. DNA,染色体,基因
    C. 染色体,DNA,基因D. DNA,基因,染色体
    【答案】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详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即细胞核中含有①染色体;染色体是由②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③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染色体、DNA、基因。
    故选C。
    14. 2017年,研究者在水底洞穴中新发现了一种盲高原鳅。其眼睛高度退化,用鳃呼吸,体表光滑无鳞,具有鳍、侧线和许多触须。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 适应生活在黑暗环境
    B. 它靠侧线和触须感知水体变化
    C. 体表光滑裸露有利于洞穴钻行
    D. 它体表无鳞,一定不属于鱼类
    【答案】D
    【分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大多有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身体呈流线形,有侧线。
    【详解】盲高原鳅属于鱼类,由于其眼睛高度退化适应生活在黑暗环境,故A正确;盲高原鳅属于鱼类,它靠侧线和触须感知水体变化和测定方向,故B正确;盲高原鳅体表光滑裸露有利于洞穴钻行,有利于运动,故C正确;不是所有的鱼都被有鳞片,如盲高原鳅,体表无鳞片,属于鱼类,故D错误。故选D。
    15. 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了飞行而设计”,结合下图鸟类特征示意,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为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B. ②为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
    C. ③为吸气和呼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 ④为体温不恒定,通过飞行产生更多热量
    【答案】D
    【分析】多数鸟类会飞行,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前肢变成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食量大,消化能力强,能为飞行提供充足的食物;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详解】A.鸟类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①为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A不符合题意。
    B.前肢变成翼,生有羽毛,展开呈扇面形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扇动空气。②为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B不符合题意。
    C.鸟类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因此,③为有气囊,辅助肺呼吸,C不符合题意。
    D.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是恒温,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④应为体温恒定,D符合题意。
    故选D。
    16. 朱鹮孵化期为27-28天,鸟卵含水量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下图所示为人工孵化过程中鸟卵失水变化对受精卵孵化情况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卵壳和卵壳膜具有防止卵内水分散失的作用
    B. 孵化率随着受精卵失水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C. 失水率过低时可用适当方法增加卵壳通透性
    D. 探明受精卵失水规律利于提升人工孵化效果
    【答案】B
    【分析】朱鹮属于鸟类。鸟卵的结构主要为:卵黄、胚盘、卵白、气室、卵黄膜、卵黄系带、卵壳膜等,其中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称卵细胞。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胚盘是鸟卵中真正有生命的结构,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详解】A.卵壳和卵壳膜位于卵和卵黄最外面,具有防止卵内水分散失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由表格可知,在一定区间失水范围内,孵化率随着受精卵失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升高,B符合题意。
    C.失水率过低时可用适当方法增加卵壳通透性以适当提高失水率从而提高孵化率,C不符合题意。
    D.探明受精卵失水规律有利于人们了解规律后为受精卵的孵化提供合适环境以提升人工孵化效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如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 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而来的
    C. 戊最可能是水生的
    D. 丁的结构比丙复杂
    【答案】C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苔藓植物;藻类→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A.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依图所示,甲最简单,是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故A不符合题意。
    B.依图所示,乙和丙是由甲进化而来,丁和戊是由丙进化而来,故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水生到陆生,甲最可能是水生的,戊可能是陆生的,故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丁是由丙进化而来,因此丁的结构比丙复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如图是某生物的生殖发育示意图,请仔细阅读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生物代表果蝇,过程①的特点是体内受精
    B. 若图中生物代表鸟类,过程②均有孵卵和育雏行为
    C. 若图中生物代表青蛙,过程②的特点是变态发育
    D. 若图中生物代表花生,细胞C会发育成“白胖子”
    【答案】B
    【分析】图中:①代表生物的受精过程,②代表生物的发育过程;生殖细胞A是精子,生殖细胞B是卵细胞。
    【详解】A.体内受精是指雄性个体将精子直接输送到雌性个体的生殖道内,精子与卵细胞在雌性体内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昆虫通常是体内受精。所以,若图中生物代表果蝇,①受精过程的特点是体内受精,A正确。
    B.鸟类的生殖一般要经历六个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所有鸟类都要经历的阶段有三个:求偶、交配、产卵,不一定具有的行为是筑巢、孵卵、育雏,如杜鹃;可见,若图中生物代表鸟类,②发育过程并非均有孵卵和育雏行为,B错误。
    C.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其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可见,若图中生物代表青蛙,过程②的特点是变态发育,C正确。
    D.“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个谜语说的是花生,花生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麻屋子是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红帐子是种皮,是由胚珠的珠被发育而成的,白胖子指的是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可见,若图中生物代表花生,细胞C受精卵会发育成“白胖子”——胚,D正确。
    故选B。
    19. 采收韭菜时,若从叶的底部割断后,再以遮光罩将留下的根茎部遮盖,使植株不易进行光合作用,则长出的叶片会是质地嫩软的黄色叶子称为韭黄,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
    A. 图中韭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培育的
    B. 影响韭黄形成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C. 韭黄与韭菜叶片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相同
    D. 韭黄与韭菜调控叶片颜色仅由遗传物质决定
    【答案】C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图中韭黄是由母体的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故A错误。
    B.影响韭黄形成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叶绿体在光照下形成叶绿素,故B错误。
    C.每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相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一半,所以韭黄与韭菜叶片细胞都是体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相同,故C正确。
    D.韭黄与韭菜调控叶片颜色仅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故D错误。
    故选C。
    20. 鬃狮蜥的性染色体有“Z”和“W”两种类型,正常雄性体细胞内性染色体组成为“ZZ”,正常雌性体细胞内性染色体组成为“ZW”。在一定温度下,鬃狮蜥的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但是科研人员发现,改变卵的孵化温度后,鬃狮蜥后代的性别比例发生了改变,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雄性鬃狮蜥精子细胞内性染色体的组成为Z或W
    B. 22℃-32℃范围内,后代性别主要取决于性染色体
    C. 36℃孵化的幼蜥中,约50%的个体为ZZ但表现为雌性
    D. 鬃狮蜥的性别是由遗传物质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的
    【答案】A
    【分析】基因型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是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题意和表分析可知:孵化温度对鬃狮蜥的性别有影响。
    【详解】A.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正常雄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因此,正常雄性鬃狮蜥精子细胞内性染色体的组成为Z,A符合题意。
    B.据图可知,在22~32℃孵化所产生的后代性别中,雄性和雌性的比为1:1,即22~32℃孵化所产生的后代性别应主要取决于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分析,36℃孵化的幼蜥中,应有约50%的个体具有正常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ZZ,但由于温度的影响,表现为雌性,C不符合题意。
    D.由题图可以看出,在22~32℃范围内,鬃狮蜥的性别是由遗传物质决定;温度高于32℃时,鬃狮蜥的性别是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鬃狮蜥的性别是由遗传物质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证据和逻辑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依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实验结果,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
    A.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形成生命
    B.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C. 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D. 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答案】B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含有有机小分子的溶液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装置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溶液,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B。
    22. 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调查其数量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兔子毛色的不同颜色是相对性状
    B. 图乙中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
    C. 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
    D. 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
    【答案】C
    【分析】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浅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而乙图中,深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详解】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如兔子毛发的白色或黑色、浅色或深色。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故A正确;
    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故B正确;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兔的毛色有浅色和深色之分,而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故C错误;
    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故D正确。
    23. 图是东北虎的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是雄性东北虎的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
    B. 图中成对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C. 雄性东北虎产生的精子染色体组成为X或Y
    D. 雌性东北虎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18对+XX
    【答案】C
    【分析】根据图示东北虎的体细胞内有19对染色体,包括18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雄性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A.图示东北虎的性染色体是XY,表示雄性,A正确。
    B.生物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包含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B正确。
    C.雄性东北虎的性染色体是XY,精子内性染色体为X或Y,精子染色体组成为18+X或18+Y,C错误。
    D.雌性的性染色体是XX,因此雌性东北虎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18对+XX,D正确。
    故选C。
    24. 生殖和发育可实现生命的延续,以下是植物生殖发育相关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
    A. ①中a为接穗,b为砧木,所结果实的品质一般由砧木决定
    B. ②可代表植物的无性生殖,X代表植株的生长
    C. 营养繁殖的方法除了图中的①和③外还包括压条
    D. 图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①③④,后代可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答案】C
    【分析】图中①是嫁接,②是种子繁殖,③是扦插,④是组织培养。
    【详解】A.嫁接能保持了母体的优良性状,①中a为接穗,b为砧木,所结果实的品质一般由接a穗决定,故A错误。
    B.被子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完成受精作用,能形成果实和种子,因此,图甲能表示被子植物的一生,受精结果中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X代表的是植株生长,故B错误。
    C.营养繁殖的方法除了图中的①嫁接和③扦插外还包括压条,故C正确。
    D.图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①③④,能保持了母体的优良性状,②是有性生殖,后代可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故D错误。
    故选C。
    25. 白化病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基因引起的遗传病。某家族白化病的遗传图谱如下图所示(用A和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化病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 3号和4号的基因组成都是Aa
    C. 7号携带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是23
    D. 9号不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D
    【分析】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显性性状时控制的基因有两种:两个显性或一个显性一个隐性,表现出隐性性状时控制的基因只有一种:两个都是隐性基因。此题可用遗传图解来回答。
    【详解】A.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正确。
    B.从题干可以看出3号和4号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了8号患白化病的孩子,说明夫妇双方除含有一个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外,都含有一个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这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因此,3号和4号的基因组成都是Aa,正确。
    C.根据题干可知7号肤色正常,由选项B的遗传图解可知:7号携带致病基因Aa的可能性是23,正确。
    D.1号和2号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了5号患白化病的孩子,3号和4号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了8号患白化病的孩子,说明夫妇双方除含有一个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外,都含有一个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因此,6号和7号有23的可能性携带致病基因Aa,故9号作为6号和7号的后代可能携带致病基因,错误。
    故选D。
    第Ⅱ卷(选择题5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50分。
    26. 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为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1)普通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那么水稻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条。
    (2)如图所示,亲代都为矮秆水稻,其后代数量此例如图所示,说明水稻的_____是隐性性状。
    (3)袁隆平团队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植株(无雄蕊),从而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这是利用_____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这种杂交水稻的高产性状可以遗传下去,原因是_____。
    (4)生物多样性目前面临严重的威胁,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
    (5)小麦和大豆的分类关系见表,从表中可知,水稻和_____亲缘关系更近,_____往往作为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答案】(1)12 (2)高秆
    (3)①. 基因 ②. 改变了遗传物质,属于可遗传变异
    (4)建立自然保护区 (5)①. 小麦 ②. 花、果实和种子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1)因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所以普通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那么水稻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就是12条。
    (2)根据图示,亲代都为矮秆水稻,但后代中出现了高秆水稻(无中生有为隐性),这说明水稻的高秆是隐性性状。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袁隆平团队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植株(无雄蕊),这是基因多样性的一个体现。他们利用这种基因多样性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因为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所以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这种杂交水稻的高产性状可以遗传下去。
    (4)生物多样性目前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生物在其原生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根据小麦和大豆分类关系表,我们可以看到水稻和小麦都属于单子叶植物,而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因此,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水稻和小麦的亲缘关系更近。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这些器官在植物的繁殖和遗传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的形态结构往往能够反映出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27. 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生物“进化树”(如图所示)形象简明地表示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观察生物进化树,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熟悉的蝗虫属于图中的[ ] _____动物,(填写数字序号和动物类群名称),它们的一生中经历多次蜕皮现象,原因是_____,它们相关的运动器官着生在身体的_____部。
    (2)图中②所代表的是_____类动物,但其不能称为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是_____。
    (3)①类动物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特点是_____,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4)松、杉、柏等属于[ ] _____(填写数字序号和植物类群名称)。
    (5)原始生命诞生于_____,由于_____的不同,进化出植物和动物两大主干,两大主干的分类单位是_____。
    【答案】(1)①. ③节肢 ②.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 ③. 胸
    (2)①. 两栖 ②. 生殖过程不能离开水
    (3)胎生哺乳 (4)⑤裸子植物
    (5)①. 原始海洋 ②. 营养方式 ③. 界
    【分析】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生物进化树中:①是哺乳动物、②两栖类、③是节肢动物、④是被子植物、⑤是裸子植物、⑥苔藓植物。
    (1)观察生物进化树,我们可以发现蝗虫属于图中的③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多次蜕皮现象。此外,节肢动物的运动器官,如足和触角,都着生在身体的胸部,这使得它们能够灵活移动和感知环境。
    (2)图中②所代表的是两栖类动物。然而,尽管它们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并不能称为真正的陆生动物。这是因为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仍然离不开水,它们的幼体(如蝌蚪)需要在水中生活并经历变态发育才能成为成体。
    (3)①类动物,即哺乳动物,在生殖发育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它们具有胎生哺乳的生殖方式,这使得幼崽能够在母体内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营养,从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4)松、杉、柏等植物都属于裸子植物,它们在生物进化树中的位置是⑤。这类植物的特点是种子裸露,没有果实包裹,因此得名裸子植物。
    (5)关于原始生命的诞生和进化,科学界普遍认为它们起源于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原始生命逐渐分化为植物和动物两大主干。这两大主干的分类单位是界,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界中的两大不同类群。
    28. 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含盐量为5%的盐碱地创出马铃薯单产新纪录,马铃薯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但马铃薯本身喜欢酸性土壤,不耐盐碱,选育出耐盐碱品种的马铃薯意义重大。如图示马铃薯繁殖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生产中通常利用块茎(如图)来获得马铃薯新个体,将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埋到土壤中,一段时间后芽眼处会长出幼苗。这样的繁殖方式属于_____(填“有性”或“无性”)生殖,其优势是_____。
    (2)若转入合成牛肉蛋白基因的马铃薯表现出了富含牛肉蛋白的特性,说明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是_____。
    (3)如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以上的现象: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_____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是具有_____的个体。由此可看出,生物的_____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是_____的(填“定向”或“不定向”)
    (4)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实现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
    【答案】(1)①. 无性 ②. 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①. 选择 ②. 抗药性变异 ③. 变异 ④. 定向
    (4)①. 生存斗争 ②. 适者生存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生产中通常利用块茎来获得马铃薯新个体,将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埋到土壤中,一段时间后芽眼处会长出幼苗,此过程未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其优势是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转入合成牛肉蛋白基因的马铃薯表现出了富含牛肉蛋白的特性,说明基因控制性状。
    (3)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它起选择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是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由此可看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是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作用。
    (4)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29. 东营黄河三角洲野生动物园位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集野生动物观赏、科普教育、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乐园。这里生活着一批珍贵的鹦鹉,这是饲养人员人工孵化培育而成的。下面的图甲为某种鹦鹉羽色的遗传图解,图乙为鸟卵结构示意图,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饲养员对其进行了鉴定:在强光下观察到这些卵的 [ ] _____(填结构)色浓而略大,判断这是受精的卵,接着对鹦鹉卵进行了孵化,在孵化过程中鸟卵中的[ ] _____和[ ] _____为其提供营养物质。
    (2)鹦鹉的亲代是黄色,子一代中出现了蓝色,在遗传学上,这叫_____现象。
    (3)在鹦鹉生殖过程中,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4)分析可知,该鸟卵将来发育成的鹦鹉,羽毛颜色为_____。
    (5)从甲图遗传结果可以推断,子一代黄色鹦鹉的基因组成是_____,子代黄色鹦鹉概率是_____;再繁殖一个子代,该子代个体是蓝色鹦鹉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①. 4胚盘 ②. 3卵黄 ③. 2卵白
    (2)变异 (3)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4)黄色 (5)①. RR或Rr ②. 75%## ③. 25%##
    【分析】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图乙中:1卵壳,2卵白,3卵黄,4胚盘,5气室。
    (1)鸟卵中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称卵细胞。已受精的鸟卵,3胚盘色浓而略大。在鸟卵孵化过程中2卵白和3卵黄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卵黄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物质。
    (2)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由于亲代鹦鹉的羽色都是黄色,而后代鹦鹉的羽色出现了蓝色,这说明亲代与后代之间出现了差异,这种现行叫做变异。
    (3)在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故在鹦鹉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4)由图甲可知,双亲均为黄色,子代出现蓝色,则蓝色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rr。R控制羽毛颜色为黄色,r控制羽毛颜色为蓝色。由图乙中可以看出,该鸟卵细胞核内的基因组成为Rr,因此,该鸟卵将来发育成的鹦鹉,羽毛颜色表现为R控制的黄色。
    (5)子一代蓝色鹦鹉的基因组成为rr,这两个r分别来自两个亲代,因此,亲代鹦鹉的基因组成都是Rr,遗传图解如下图:
    由此可见,子一代黄色鹦鹉的基因组成是RR或Rr,故子代黄色鹦鹉概率是75%。若亲代鹦鹉再繁殖一个子代,该子代个体是蓝色鹦鹉的概率是25%。
    30. 为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小王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星期后,设计并开展探究活动,活动步骤如下:
    ①取一个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
    ②捕捉10只蚂蚁放入槽内,静置处理24小时;
    ③取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依次放入槽内四个角落;
    ④每隔30分钟观察并记录停留在每种食物附近的 ( ),连续10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如下表,请分析:
    (1)进行探究活动前,小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
    (2)上述步骤②中蚂蚁应处于_____状态;步骤④中,横线处应填写_____,连续记录10次数据再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
    (3)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
    (4)蚂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从功能和获得方式上看分别属于_____行为和_____行为。
    【答案】(1)蚂蚁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
    (2)①. 饥饿 ②. 蚂蚁数量 ③. 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蚂蚁喜欢取食用蜂蜜泡过的食物
    (4)①. 社会 ②. 先天性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1)上述材料中,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因此,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
    (2)步骤②中蚂蚁应处于饥饿状态,这样可以促进蚂蚁取食,更好的得出实验数据;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的量要一样,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除了变量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每隔30分钟观察并记录停留在每种食物附近的蚂蚁数量,所以步骤④中,横线处应填蚂蚁的数量,连续记录10次数据再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由实验中的数据可知,在蜂蜜处停留的蚂蚁较多,因此可得出结论:蚂蚁喜欢取食用蜂蜜泡过的食物。
    (4)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主要是保卫蚁穴;蚁后的职能是产卵,雄蚁负责和雌蚁交配。分工明确,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属于社群行为;蚂蚁的这种行为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31. 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时,某生物兴趣小组从甲、乙两种花生袋中分别取30粒花生做样品,进行果实长度的测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得出探究结果。
    (1)该小组使用抽测检验的方法获取样品,并且要做到_____取样,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如下表是该小组的测量结果,请在表格横线处填上适当数值完善表格。
    (3)甲、乙两个品种花生的果实大小有明显的差距,这说明_____控制性状,且这种变异_____(选填“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从长轴长度的平均值上看,乙品种花生的果实较大。但是也出现了相对较小的果实个体,这是由于_____因素引起的变异_____(选填“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
    (4)从乙品种花生中选取粒大饱满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里,可能结出小花生,说明生物的基因相同时,_____不一定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答案】(1)随机 (2)15
    (3)①. 基因 ②. 能 ③. 环境 ④. 不能
    (4)①. 性状 ②. 基因 ③. 环境
    【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1)在获取样品进行抽样检测时,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取样过程中,每个样本被选中的机会应该是相等的,避免因为人为的偏好或偏见导致样本选择不具有代表性。通过随机取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误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该小组在使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获取样品时,应确保随机取样。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甲品种花生长轴长度平均值=(11×2+14×4+15×20+18×4)÷30=15(毫米),即大约为15毫米。
    (3)甲、乙两个品种花生的果实大小有明显的差距,这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且这种变异能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变异。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乙品种的长度平均值为(22×3+24×20+26×5+28×2)÷30=24毫米,比甲品种花生的果实大一些,但也出现了较小的果实个体,这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往往不能遗传给后代。
    (4)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从乙品种花生中选取粒大饱满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里,可能结出小花生,说明生物的基因相同时,性状不一定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动物类群
    对应特征
    动物代表
    A
    扁形动物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涡虫
    B
    腔肠动物
    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血吸虫
    C
    节肢动物
    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蜻蜓
    D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蛔虫
    五种植物的分类

    鼠李目
    蔷薇目
    山毛桦目

    鼠李科
    蔷薇科
    壳斗科

    枣属
    桃属
    杏属
    李属
    栗属






    等级
    水稻、小麦和大豆的分类单位


    小麦
    大豆

    稻属
    小麦属
    大豆属

    禾本科
    豆科(蝶形花科)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被子植物门
    处理馒头的材料
    蜂蜜

    苦味药水
    盐水
    停留的蚂蚁平均数量
    7
    1
    1
    1
    品种
    结果
    甲品种花生果实
    乙品种花生果实
    长轴长度(毫米)
    11
    14
    15
    18
    22
    24
    26
    28
    样品个数
    2
    4
    20
    4
    3
    20
    5
    2
    平均值
    _____毫米
    24毫米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五校联盟七年级(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五校联盟七年级(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五校联盟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五校联盟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