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乐陵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于一朵鲜艳的杏花来说,最重要的结构是( )
A. 花托和萼片B. 花瓣和花托
C. 雌蕊和雄蕊D. 萼片和花瓣
【答案】C
【分析】一朵完整花的结构包括:花冠(由花瓣组成)、花萼(由萼片组成)、花托、花柄、雄蕊、雌蕊,据此答题。
【详解】一朵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萼片、花冠、雌蕊和雄蕊等组成,雌蕊有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植物的花完成传粉与受精两个生理过程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可见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一朵花的最主要的部分,C正确。
2. 宁津蟋蟀欢乐谷内的镇馆之宝“蟋蟀王”是以整块重达5486公斤的和田玉雕刻而成,玲珑剔透,活灵活现。下列有关蟋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
B. 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
C. 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D.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随身体生长
【答案】D
【分析】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运动更灵活;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撑和减少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足和触角也分节;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
【详解】A.蟋蟀作为昆虫,其身体结构确实具有分部的特点,且其足和触角都是分节的。这是昆虫的基本特征之一,A正确。
B.蟋蟀作为生物体,具有应激性,即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这是生物体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具备的基本能力,B正确。
C.蟋蟀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这种发育方式确实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这个阶段,C正确。
D.蟋蟀的体表确实有坚韧的外骨骼,这是昆虫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外骨骼并不能随着昆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因此,当蟋蟀的身体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它会蜕去这层旧的外骨骼,换上新的更大的外骨骼,以适应其身体的生长,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几组植物的繁殖,属于无性繁殖的是( )
①葫芦藓通过孢子萌发产生新个体;②玉米种子种下法长出玉米植株;③秋海棠的叶子发出芽和根,进而长出新的秋海棠植株;④无心插柳柳成荫;⑤马铃薯块茎上的芽眼里会发出芽来;⑥小麦靠风力传播花粉进行繁殖
A. ①③④⑤B. ①③⑤⑥C. ②③④⑤D. ③④⑤⑥
【答案】A
【分析】有性生殖要经过受精作用,即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不需要经过受精作用,而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据此作答。
【详解】①葫芦藓通过孢子萌发产生新个体,③秋海棠的叶子发出芽和根,进而长出新的秋海棠植株,④无心插柳柳成荫,⑤马铃薯块茎上的芽眼里会发出芽来,均属于无性生殖,由母体的一部分发育为新的个体,繁殖速度快,较好地保持遗传稳定性。⑥小麦靠风力传播花粉进行繁殖,②玉米种子种下法长出玉米植株,属于有性生殖,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为新的个体。
故选A。
4. 生物之舟社团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草、虾米、小鱼、塑料瓶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关于此生态瓶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瓶必须放在光照下进行
B. 水草是该生态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C. 该生态瓶中能量转化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D. 某生根据该生态瓶写了一条食物链:水草→虾米→小鱼→细菌
【答案】D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链状的结构叫做食物链。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详解】A.水草作为生产者,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该生态瓶必须放在光照下进行,以确保水草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水草作为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因此,水草是该生态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B正确。
C.在生态瓶中,光能首先被水草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然后这些有机物被消费者(如虾米、小鱼)摄食并转化为热能(通过呼吸作用)。因此,该生态瓶中能量转化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C正确。
D.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通常作为分解者,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环境。而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因此,某生根据该生态瓶写的一条食物链“水草→虾米→小鱼→细菌”是错误的,因为细菌不应该出现在食物链中,D错误。
故选D。
5. “以竹代塑”是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倡议,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下关于竹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竹子含丰富的水分和纤维,具有弹性和韧性
B. 竹子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中没有韧皮部
C. 竹子可被腐生微生物完全降解,降低白色污染
D. 竹子不断长高是因为生长点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B
【分析】竹子茎不能逐年加粗,这主要是因为竹子的茎中没有形成层。生长点位于茎尖部位,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从而使竹子不断长高。
【详解】A.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其茎部确实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纤维,这些纤维赋予了竹子良好的弹性和韧性,使得竹子在多种场合都有广泛的应用,A正确。
B.竹子茎不能逐年加粗,这主要是因为竹子的茎中没有形成层。形成层是植物茎部的一个特殊组织,它位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从而使茎部加粗,B错误。
C.竹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生物降解性非常好。当竹子被废弃或作为垃圾处理时,腐生微生物可以很容易地将其完全降解,从而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这与传统的塑料制品形成鲜明对比,塑料制品很难被生物降解,容易造成白色污染,C正确。
D.竹子的生长过程中,其茎部的生长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长点位于茎尖部位,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从而使竹子不断长高。这是植物生长的一个基本过程,也符合竹子作为一种快速生长植物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6. 一些南方树种被移栽到北方,往往因“水土不服”导致成活率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主要受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
A. 水分B. 空气C. 温度D. 阳光
【答案】C
【分析】北方与南方生态因素中温度差别较大,而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等,南方树种多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适于在高温的南方生长;而北方温度较低,南方树种,移栽到北方后“水土不服”,不适应低温的北方环境。
【详解】A.虽然水分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但在此情境下,水分并不是导致南方树种在北方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因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可以通过灌溉等方式来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A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在此情境下,空气成分在南北地区并无显著差异,因此也不是导致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
C.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方和北方在温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冬季。南方树种往往适应了温暖湿润的环境,当它们被移栽到北方时,可能无法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从而导致成活率降低,C符合题意。
D.阳光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光合作用能源。然而,在此情境下,阳光并不是导致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因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阳光照射的时间和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似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如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条①上含有多个②
B. 一条②上含有多个③
C. ③是由一条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 ③上的所有片段都是基因
【答案】A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是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③是DNA。
【详解】A.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组成往往需要多个蛋白质参与,A正确。
B.在染色体中,DNA分子是与蛋白质紧密结合的,这些蛋白质与DNA一起构成染色体的结构,B错误。
C.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它携带着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所需的所有信息。在染色体中,DNA以双螺旋结构的形式存在的双链结构,C错误。
D.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A。
8. 2020年由新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冠状病毒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 )
A. 寄生B. 共生C. 捕食D. 竞争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
【详解】A.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所以新型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寄生,故A符合题意。
B.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捕食关系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而形成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而形成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9. 八月中,种大葱。我市种植大葱拥有近百年的历史。下列关于大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葱的根系是须根系
B. 无土栽培也可以种植大葱
C. 大葱生长期间要多施磷肥
D. 种植大葱时要注意合理密植,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C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由于在大田中,一般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供应往往是充足的,所以平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大葱作为单子叶植物,其根系通常由不定根组成,这些根比较纤细,数量众多,形成须根系,A正确。
B.无土栽培是一种利用营养液代替土壤来种植植物的技术。大葱作为植物,同样可以通过吸收营养液中的养分来生长,B正确。
C.大葱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生长初期,大葱主要需要氮肥来促进叶片的生长;而在生长后期,为了促进葱白的增粗和增长,应该多施钾肥。磷肥虽然对大葱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但并非大葱生长期间的主要需求,C错误。
D.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种植适当数量的植株,使得植株之间既能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又不会因为过于密集而导致光照不足和通风不良。这样可以提高大葱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促进其生长和产量,D正确。
故选C。
10. 原始生命起源过程中,生成核苷酸的能量主要来自( )
A. 可见光
B.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 无机物中储存的能量
D. 闪电、紫外线等
【答案】D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所以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核苷酸)的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 1918年,孙中山先生将埋藏千年之久的普兰店古莲子赠予日本友人,后经培育得以萌发并开花。莲子保存千年依然能萌发有很多原因,其中不包括( )
A. 外表皮有硬壳,能保护莲子不被破坏B. 埋藏地点低温、低氧、湿度小
C. 莲子有微孔洞,与外界水气交换强烈D. 储存的营养物质足够莲子萌发
【答案】C
【分析】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在休眠期等。
【详解】ABD、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在休眠期等。莲子外表皮较硬,可以保护莲子内部的胚不被破坏;低温低氧,湿度小可以更好的保护种子;种子的胚中有足够的营养才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故ABD正确;
C、莲子有微孔,与外界水气交换强烈,有利于呼吸作用的增强,需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不利于种子的保存,故C错误。
故选C。
12. 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些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图中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A. 小麦B. 海龟C. 链孢霉D. 袋鼠
【答案】D
【分析】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起着传递电子的重要作用。不同生物体内的细胞色素c是有所差异的,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就越相似或相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生物体内细胞色素c的差异程度,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详解】A.小麦是一种植物,与人类(动物)在生物分类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细胞色素c与人类的差异也会相对较大,A不符合题意。
B.海龟虽然也是动物,但它属于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哺乳动物类别不同,在细胞色素c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B不符合题意。
C.链孢霉是一种真菌,与人类的差异更大,其细胞色素c与人类的差异也会非常明显,C不符合题意。
D.袋鼠的细胞色素c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相对比较接近。袋鼠则是一种哺乳动物,与人类在生物分类上非常接近,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有人认为“茶水浇花好”,但实际上长期向花盆里倒茶水,会使土壤偏酸性,植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由此说明( )
A. 生物影响环境B. 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
C.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D. 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详解】A.虽然生物确实可以影响环境,但在这个问题中,是茶水(一种非生物因素)改变了土壤的环境,进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而不是生物影响了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确实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但并不能适应所有环境。此外,这个问题中讨论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而不是生物的适应能力,B不符合题意。
C.虽然表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在这个问题中,我们更关注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单向影响,而不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茶水改变了土壤的环境(使土壤偏酸性),进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下列农业生产中对果树采取的措施与目的不一致的是( )
A. 去除顶芽——促进侧枝发育,提高产量
B. “挂吊瓶输液”——主要提供有机物
C. 移栽前剪去大部分叶片———降低蒸腾作用
D. 开花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果率
【答案】B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A.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原理: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顶端优势的原理在果树整枝修剪上应用极为普遍,人工切除顶芽,就可以促进侧芽生产,增加分枝数。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进行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因此去除顶芽能促进侧枝发育,提高产量,故A不符合题意。
B.给植物挂吊瓶输液是输入无机盐和水分,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故B符合题意。
C.移栽前剪去大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就是用人工方法把植物花粉传送到柱头上以提高坐果率的技术措施。因此开花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以提高植物结果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其他动物入侵B. 气候的变化
C. 为了扩大领地D. 身体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B
【分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的改变,森林消失,不得不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符合题意。
故选B。
16. 如图所示为一个从未受到破坏的深积岩层的顺序,图中表明其中一层含有化石A,而另一层含有化石B,据图示说明( )
A. 物种A出现在物种B之前
B. 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
C. 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体型大
D. 物种A由物种B进化而来
【答案】B
【分析】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化石B比化石A埋藏的深,表明化石B形成的早,化石A可能形成的晚,可能比B更复杂、高等。有些适应能力强的低等动物也可能出现在浅层,B正确。
故选B。
17.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是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
B. 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C. 青春期心理发育已经成熟,任何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
D. 性意识萌动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要正确处理同学关系
【答案】C
【分析】青春期是指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年龄范围一般在12~23岁,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晚约两年。中学生一般都进入了青春期,对每个人来说,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体形开始发生变化,区别也越来越明显,这和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最明显的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最突出的特征是性器官的发育和性功能的成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详解】A.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故A正确。
B.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故B正确。
C.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但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生活中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遇到一些问题要经常与家长、老师交流思想,接受指导,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故C错误。
D.青春期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要努力学习,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注重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故D正确。
故选C。
18. 有人构想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基因“嫁接”到人的基因组里,人就会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现这种构想的生物技术最可能是( )
A. 克隆技术B. 转基因技术
C. 组织培养技术D. 细胞核移植技术
【答案】B
【详解】把一种生物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遗传物质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种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19. 《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的古典名著,书中人物众多,下图展示了部分人物与贾宝玉的关系。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下列人物中可以与宝玉结婚的是( )
A. 林黛玉B. 花袭人C. 薛宝钗D. 王熙凤
【答案】B
【分析】直系血亲是指出生关系(又称“生育关系”),包括生出自己的长辈(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上的长辈)和自己生出来的晚辈(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更下的直接晚辈)。旁系血亲是指相互间具有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即直系血亲以外的在血缘上与自己同出一源,也就是出于同一祖先的亲属。除直系血亲外均为旁系血亲。
【详解】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结合题图可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都属于近亲,不能结婚;贾宝玉和花袭人没有血缘关系,可以结婚。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 学习了发酵技术以后,你可以尝试这样自制酸奶:将新鲜的牛奶加入适量的蔗糖煮沸后,装入消毒的大口玻璃瓶内,再将适量的酸奶倒入其中,能够成功制成酸奶的操作是( )
A. 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不封存
B. 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不封存
C. 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并封存
D. 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并封存
【答案】D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有氧环境下呼吸受抑制,不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无氧呼吸,把有机物发酵,产生乳酸.因此自制酸奶要密封。
【详解】A.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会将乳酸菌杀死,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不封存会有氧气进入,A错误。
B.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不封存会有氧气进入,B错误。
C.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会将乳酸菌杀死,C错误。
D.乳酸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会将乳酸菌杀死,因此要在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并密封,D正确。
故选D。 .
21. 同一株水毛茛生长在水中的叶呈丝状,生长在水面的叶呈扁平状,这种性状的不同说明了( )
A. 生物的性状完全由环境因素控制
B. 环境因素引起了基因的重新组合
C. 环境因素影响生物性状,基因不能影响生物性状
D. 这种性状的不同是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分析】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毛茛叶的遗传物质相同,而表达的性状不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详解】A.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
B.只能说明生物的性状受环境影响,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同一植株的不同体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但由于叶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的表现型不同,不同植株体细胞基因组成不同,表现的性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说明生物的性状既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基因的影响,C错误。
D.同一植株的不同体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即扁平状叶和丝状叶的基因型相同,但两者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2. 塞罕坝林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场三代建设者用近60年的青春韶华创造了由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生态奇迹。如图是塞罕坝林场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简图,关于塞罕坝林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鹰
B. 为增加林场的生物多样性应多引进外来物种
C. 该食物网中若青蛙的数量减少,则蝗虫的数量减少最多
D. 塞罕坝林场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它巨大的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上一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A.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鹰是最高营养级,因此获得能量最少。A错误。
B.多引进外来物种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不利于生物多样性。B错误。
C.食物链中显示青蛙捕食蝗虫,若青蛙数量减少,蝗虫的天敌减少,数量可能增加而非减少。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因此塞罕坝林场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23. 2023年7月6日,大熊猫“莽仔”在重庆动物园顺利产下一只熊猫宝宝,如图为熊猫宝宝体细胞的染色体分布图。大熊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熊猫宝宝与“莽仔” 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
B. 该细胞中共含21对基因
C. 该熊猫宝宝的性别为雄性
D. 熊猫宝宝长大后,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为20条染色体+X
【答案】C
【分析】大熊猫与人的性别决定相似,大熊猫体细胞中有21对染色体,20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雌性大熊猫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0对+XX,雄性大熊猫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0对+XY。
【详解】AC.该熊猫宝宝的两条性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是不同的,因此,该熊猫宝宝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该熊猫宝宝是雄性,染色体组成是40条常染色体+XY,而大熊猫“莽仔”是雌性,染色体组成是40条常染色体+XX,两者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不同,A错误,C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由图可知,该细胞有21对染色体,有多个基因,B错误。
D.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的一半,该熊猫宝宝为雄性,体细胞中有21对染色体,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为20条常染色体+X或20条常染色体+Y,D错误。
故选C。
24. 2023年8月 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这一行为引发世界各国的强烈抗议,核污水排海对整个生物圈会造成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对水生植物造成最大危害
B. 核污水排海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C. 核污水排海不仅破环海洋生态系统,还会对近海渔业养殖造成严重危害
D. 核污染的扩散将使全球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给全人类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答案】A
【分析】(1)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如放射性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2)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详解】A.核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会不断累积。人的营养等级最高,体内放射性物质积累最多,会损害身体健康,并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以估量威胁。因此核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最大危害,故A错误。
B.海洋中的动植物因核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变异或死亡,将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难以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核污水排海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故B正确。
C.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破坏生物的细胞结构,引起基因突变,损害生物的神经系统,海洋生物会受放射性污染导致死亡或变异,影响到全球鱼类迁徙,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核污水排海不仅破环海洋生态系统,还会对近海渔业养殖造成严重危害,故C正确。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核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一旦进入生物圈,就会对整个生物圈造成污染和危害。这种危害是跨物种、跨地域和跨生态系统的。因此核污染的扩散将使全球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给全人类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故D正确。
故选A。
25.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常采取的保存方法有
①高温 ②低温 ③干燥 ④湿润 ⑤暴露空气中 ⑥隔绝空气 ⑦腌制 ⑧添加食品防腐剂( )
A. ①③⑥⑦⑧B. ①④⑤⑥⑦
C. ②④⑥⑦⑧D. ②③⑥⑦⑧
【答案】D
【详解】由于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食品保存方法有②低温、③干燥、⑥隔绝空气、⑦腌制、⑧添加食品防腐剂.而①高温、④湿润、⑤暴露空气中不是常采取的保存方法。故选D。
二、简答题:请将答案直接填写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50分)
26. 花生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休闲食品。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花生的种植实践活动,步骤如下:
(1)对花生进行选种:
①剥开果实外壳,是呈现红色的种子,如果去掉红色的种皮,可见两个“瓣”状结构,由此可知花生属于_____植物。
②为了提高花生种子的萌发率,应选用_____的种子进行实验。
(2)对种子进行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沙藏处理也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如图二所示,为探究不同沙藏条件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同学们将种子置于不同温度(10℃/15℃)和加水量(10%/15%)条件下沙藏,然后进行常温培育,结果如图三。
①下列措施能提高探究结果准确性的有_____。
a.各组花生数量相同
b.各组花生饱满程度一致
c. 各组花生与沙子的比例相同
②本实验中,_____组沙藏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高。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丙组的沙藏条件为_____。
(3)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花生苗虫害少但植株根系弱,而黑籽花生根系强壮,于是同学们想尝试进行营养繁殖,在进行嫁接时应选用_____(组培花生/黑籽花生) 做接穗,嫁接成功的关键是砧木和接穗的_____紧密结合。
【答案】(1)①. 双子叶 ②. 粒大饱满,完好无损
(2)①. abc ②. 甲 ③. 15℃、15%
(3)①. 组培花生 ②. 形成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认识和人工培育。
读图1可知I是胚根,将来可发育成植物的主根,也是最先从破例的种子皮中长出来,并形成植株的根系;II是胚轴,位于胚芽和胚根之间,并与子叶相连,以后形成根茎相连的部分;III是胚芽,与胚轴相连,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IV是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探究不同沙藏条件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和探究的结果,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变量的原则,除了所探究的因素外,其他条件应尽量保持相同。
(1)去掉种皮后,可以看到两个“瓣”状结构,这是两片子叶,据此可知花生属于双子叶植物。为了提高花生种子的萌发率,应选用粒粒饱满,完好无损的种子进行实验,原因是,“粒大饱满”说明子叶储存的营养物质丰富,“完好无损”说明种子的胚完整。
(2)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需要在实验设计时遵循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除了探究的因素不同,其他各个条件完全相同,因此需要各组花生数量相同,各组花生饱满程度一致,各组花生与沙子的比例相同。
分析图3结果可知,本实验中甲组沙藏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高。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丙组的沙藏条件为15℃、15%。
(3)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花生苗虫害少但植株根系弱,而黑籽花生根系强壮,于是同学们想尝试进行营养繁殖,在进行嫁接时为了得到根系强壮的植株,应选用黑籽花生作为砧木,组培花生做接穗。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因此嫁接成功的关键是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27. 南瓜是我国常见脊馔,其中贝贝南瓜小巧可爱,既有南瓜的甜香,又有板栗的软糯,被称为“板栗南瓜”。某生物兴趣小组播种了一些南瓜种子,用于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以及花和果实的结构。图甲所示南瓜的两种花,图乙是南瓜雌蕊结构示意图,图丙是纵切后的南瓜果实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播种后,需要为南瓜种子萌发提供的环境条件是_____、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南瓜植株上的一些花并不结果,菜农把它们称为“谎花”,图甲中属于“谎花”的是[ ]_____,由甲到丙最重要的两个过程是_____。
(3)图乙中A的数量与图丙中D的数量关系是_____:图乙中的B_____将来发育成图丙中的[ ]_____。
(4)若图丙中D数量为50粒,则传粉时至少有_____粒花粉落在图乙所示柱头上。
【答案】(1)适量的水分
(2)①. ①雄花 ②. 传粉和受精##传粉、受精
(3)①. A的数量决定D的数量##A的数量大于或等于D的数量 ②. 子房壁 ③. E果皮
(4)50
【分析】(1)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播种后,需要为南瓜种子萌发提供的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2)南瓜花是雌雄异花,图中①雄花中只有雄蕊、②雌花中具有雌蕊,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传粉受精后会发育成果实,所以,南瓜只有②雌花才能结果,而①雄花并不结果,菜农把它们称为“谎花”,由甲花到丙果实最重要的两个过程是传粉和受精。
(3)花中的胚珠将发育成种子,所以,图乙中A胚珠的数量与图丙中D种子的数量关系是A的数量决定着D的数量(A大于或等于D);图乙中的B子房壁将来发育成图丙中的E果皮。
(4)若图丙中D种子的数量为50粒,则花中的胚珠至少有50粒,胚珠里面则至少50个卵细胞。受精时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因为每粒花粉中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所以至少与50粒花粉萌发形成精子完成受精作用。
28. 18世纪初,达尔文在环球航行时途径南美洲的科隆群岛,发现了岛上生活着多种鸟类,因是首次发现,所以这些鸟类被命名为“达尔文雀”。这些“达尔文雀”的喙在形态和大小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它们取食不同类型的食物(如下图所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片信息可以推测:喙的形态、大小的差异与_____有关。
(2)达尔文雀在生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三个环节是求偶、_____和产卵,达尔文雀的雏鸟是由鸟卵中的_____发育而来的。
(3)不同环境中达尔文雀的形态、大小不同表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着_____现象,已发现的达尔文雀共有4属18种,体现了_____的多样性。
(4)在岛屿干旱的特定条件下,岛上的达尔文雀进行激烈的_____,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可见,干旱的自然环境对达尔文雀进行了_____。
【答案】(1)取食类型##食物
(2)①. 交配 ②. 胚盘
(3)①. 变异 ②. 物种
(4)①. 生存斗争 ②. 定向选择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因生存资源有限,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达尔文发现不同岛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态和大小上存在差异、并且观察到它们分别取食不同类型的食物。通过表格信息可知,喙的形态、大小的差异与取食食物类型有关。
(2)达尔文雀在生殖过程中,必须经历求偶、交配和产卵这三个环节。这是鸟类繁殖的基本过程。求偶是雄性个体为了吸引雌性个体而进行的展示行为,交配则是雌雄个体结合以产生受精卵的过程,产卵则是雌性个体将受精卵排出体外,以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孵化出雏鸟。而达尔文雀的雏鸟则是由鸟卵中的胚盘发育而来的。胚盘是鸟卵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了未来雏鸟的所有遗传信息。
(3)不同环境中达尔文雀的形态、大小不同,这表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在进化过程中产生新的物种。已发现的达尔文雀共有4属18种,这体现了生物种类(或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和进化潜力。
(4)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故在不同岛屿的特定条件下,岛上的地雀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掉,可见,岛屿的特定自然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
29. “生物进化树”形象地描绘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请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要读惯“进化树”首先要明白树各部分代表的意义。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年代的延伸,“树干”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_____,“树干”上发出的“枝杈”代表各类群的进化线索。
(2)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_____过程逐渐演变来的,原始生命从_____中诞生。
(3)从图中可以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_____;其中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为_____。
(4)人类起源于同一种古猿,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都属于同一个物种_____。通过对生物进化树的分析可知,在结构功能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_____。
【答案】(1)共同祖先
(2)①. 化学进化 ②. 原始海洋
(3)①. 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②. 变态发育
(4)①. 智人种 ②. 由简单到复杂
【分析】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1)生物进化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结合题图可知,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年代的延伸,“树干”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共同祖先,“树干”上发出的“枝杈”代表各类群的进化线索。
(2)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这一过程中,无机物逐渐转化为有机物,进而形成了能够自我复制和代谢的原始生命。而这些原始生命最初就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那里为它们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等生存条件。
(3)从生物进化树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它们首先是从鱼类演化而来,然后逐渐分化出了两栖类、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具有特殊性,它们经历了变态发育的过程,即从水生幼体(如蝌蚪)逐渐转变为陆生成体(如青蛙)。
(4)人类并非起源于多种古猿,而是起源于同一种古猿——智人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这些古猿逐渐分化并演化成了现代人类。同时,通过对生物进化树的分析可知,在结构功能方面生物体现出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这一趋势在生物体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从细胞结构到器官系统再到行为习性等。
30. 在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低热量食品的研发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由乐陵市星光糖业有限公司首创的《赤藓糖醇高效节能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德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是利用酵母菌对葡萄糖进行有氧发酵,生产低热量甜味剂赤藓糖醇,共分为四个阶段:选育菌种→扩大培养→发酵罐发酵→获取产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育的菌种酵母菌在结构上和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
(2)扩大培养是为了让酵母菌在营养物质丰富的菌种罐中大量_____,其方式是_____。
(3)发酵罐发酵前需要将罐的温度上升到121℃,目的是_____;之后再将温度冷却到32℃,为醇母菌发酵提供_____。
(4)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密封并通入空气,其中密封发酵罐是为了_____;通入空气是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_____并产生代谢产物赤藓糖醇
【答案】(1)有成形的细胞核
(2)①. 繁殖 ②. 出芽生殖或孢子生殖
(3)①. 灭菌 ②. 适宜的温度
(4)①. 防止外界细菌进入 ②. 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适宜时能进行孢子生殖。
(1)酵母菌和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而细菌则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扩大培养阶段是为了让酵母菌在营养物质丰富的菌种罐中大量繁殖,以增加其数量,为后续的发酵过程提供足够的菌种。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两种。
(3)发酵罐发酵前需要将罐的温度上升到121℃,这是为了进行高温灭菌,以杀死发酵罐中可能存在的杂菌,保证发酵过程的纯净。之后再将温度冷却到32℃,这个温度是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可以为酵母菌提供最佳的生长和发酵环境。
(4)发酵过程中,发酵罐需要密封并通入空气。密封发酵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外界细菌进入,保证发酵过程的无菌状态。而通入空气则是为了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代谢产物赤藓糖醇。这是酵母菌发酵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生产低热量甜味剂赤藓糖醇的关键。
31. 无子西瓜是我们非常喜爱吃水果。普通西瓜体细胞内有22条染色体。用秋水仙素(干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让染色体数量加倍) 处理其幼苗,可以让普通西瓜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成为 44条(作为母本),与普通西瓜(22条染色体)植株(作为父本)杂交,从而得到种子。用这些种子种下去就会结出无子西瓜(如图一)。
(1)上述西瓜的繁殖方式属于_____生殖,此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_____(选填“双亲”或“母体”)的遗传特性。
(2)图一中,经过秋水仙素处理的西瓜植株与普通西瓜植株杂交,得到的无籽西瓜体细胞中有_____条染色体。
(3)西瓜果肉有不同颜色,果肉的颜色是由_____控制的。据图二分析,黄色果肉为_____性状。若用R 表示显性基因,r表示隐性基因,则子代红色果肉的基因组成是_____。
(4)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后代无籽西瓜,属于_____变异(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
【答案】(1)①. 有性 ②. 双亲
(2)33 (3)①. 基因 ②. 隐性 ③. RR、Rr
(4)可遗传
【分析】(1)上述西瓜的繁殖方式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其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优点:由于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因此,它们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植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为选择提供更丰富的材料。
(2)根据题目描述,经过秋水仙素处理的西瓜植株(母本)体细胞中有44条染色体,而普通西瓜植株(父本)体细胞中有22条染色体。它们杂交得到的无籽西瓜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是父母本体细胞染色体数量之和的一半(因为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的染色体),即(44+22)÷2=33条。
(3)西瓜果肉有不同颜色,这些果肉的颜色属于西瓜的性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据图二分析,亲代均为红色果肉,子代出现了黄色果然,因此,黄色果肉为隐性性状。若用R表示显性基因,r表示隐性基因,其遗传图解如图:
则子代红色果肉的基因组成是:RR或Rr。
(4)变异包括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两大类,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而不遗传的变异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无子西瓜的出现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32. 学习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后,小王同学对自家的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绘制了食物网图甲,并结合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全过程,绘制图乙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④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与图乙中的_____(填字母)相对应。
(2)甲图中该食物网包含_____条食物链,图中螟虫与麻雀之间是_____关系。
(3)图乙中A 通过[ ]_____过程,将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_____,蛇在图甲处于第_____营养级。
(4)在该生态系统中,碳主要以_____形式在食物链中传递。
(5)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D (2)①. 4 ②. 捕食和竞争
(3)①. ①光合作用 ②. 逐级递减 ③. 三和四
(4)有机物 (5)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分析】图甲:水稻→田鼠→蛇,水稻→麻雀→蛇,水稻→螟虫→麻雀→蛇,水稻→螟虫→青蛙→蛇;图乙:A是生产者,B和C是动物(消费者),D是分解者。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是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④是煤和石油燃烧释放二氧化碳过程。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图甲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乙中D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是分解者。
(2)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有4条:水稻→田鼠→蛇,水稻→麻雀→蛇,水稻→螟虫→麻雀→蛇,水稻→螟虫→青蛙→蛇;在该生态系统中螟虫与麻雀都以水稻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同时麻雀以螟虫为食,二者又有捕食关系。
(3)图中A可代表生产者,①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由此可知,图乙中A通过①光合作用过程,将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中;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由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进入它的体内并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营养级,在食物链“水稻→田鼠→蛇”和“水稻→麻雀→蛇”中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在食物链“水稻→螟虫→麻雀→蛇”和“水稻→螟虫→青蛙→蛇”中蛇处于第四营养级。
(4)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碳循环是全球范围内的碳元素的循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关于芽的叙述,错误的是, 棉农要想多产棉,其主要方法是, “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乐陵市七年级(上)期中(1)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乐陵市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