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貌演化过程,地质过程分析,内力作用,侵蚀地貌形成过程,沉积地貌形成过程,分析步骤,地质作用及顺序判读,外力作用,作答要求,图文信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北京卷)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 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 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由图可知,①岩石为石灰岩,其上覆岩层包括泥岩、砂岩等沉积岩,而安山岩位于侵蚀面之上的地表
可推测①岩石早于安山岩形成,A错误;
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B错误;
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岩早于断层形成,断层线两侧侵蚀面连续,说明断层发生之后地表受侵蚀形成了侵蚀面,故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C正确;
断层两侧石灰岩、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层均倾斜,说明岩层受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局部岩层断裂错开形成了断层,且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同一岩层在断层处出现了掩覆现象,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故断层是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D项错误。
大部分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一般情况下是先内力作用后外力作用,但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并非一成不变,也存在一种地质作用进行的同时伴随着其他地质作用的现象 。
地质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差异:地壳运动(最为普遍);岩浆活动(板块交界处、岩层薄弱地带);变质作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接触性变质-岩浆)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差异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注意:在宏观理解地貌的地质作用方式,也要能从微观的尺度,结合小区域的特点以及材料描述的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或经历了下降运动
按照穿插规律,分析地质作用先后过程
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后地壳上升,被侵蚀掉
因为气候变化,导致沉积物来源缺失
该地质年代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
最常见的内外力组合形式地壳抬升伴随着外力侵蚀作用加强地壳下降伴随着外力沉积作用加强地壳稳定在高海拔伴随着外力侵蚀作用明显地壳稳定在低海拔伴随着外力沉积作用明显
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同一年代底层含有相同或者相似化石
下层年龄老,上层年龄新
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2024·甘肃卷)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 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 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图中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
海岸线曲折推测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
该地洋流为西南流向东北,洋流侵蚀应导致西南侧凹陷,A错误;
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
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是岛屿与陆地相连的原因,不是半岛的形成过程,D错误。
3.(2024·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审题目设问第二步:列知识框架第三步:扣图文材料 第四步:用专业术语
【答案】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堆积体。
分析地质过程的一般过程
物质观:反映的是对地球组成物质的认识,包括三大类岩石以及组成岩石的矿物。
时空观:时空观反映的是对地球内部各种地质现象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包括地球圈层的结构与特征及其演化,岩石圈的结构及其演化(如板块的漂移),岩石、岩层与岩体的变形特征及其演化等
在解读地质现象的演变要坚持物质观和时空观(地理过程)相统一。地质作用的变化过程(时空观)是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任一地貌现象不过是地质作用过程在某个瞬间的表象,因此对某一地貌演变的推理首先需要辨析该地貌的形成处于地质过程时间序列中的位置,同时也需要关注伴随过程进展而发生的地理事象的空间格局变化。
地质作用过程本质上是地质作用的判断和在时间上的排序,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主要作用力(内、外力)
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变化
1.以时间为主线,演绎地质作用过程地质过程是指地球物质的发生、形成、变化和破坏以及与这些事件形成有关的过程。在分析某事象的发生过程时,应抓住地理事象发展变化过程的关键节点,运用演绎思维以现在的地理特征推演该地理事象的过去和未来。
地质地貌演化过程的判读技巧
时间+空间 物质+动力
2.依据地理要素整体性原理,运用要素分析法,理清地理要素和区域间的关联,建立因果链条
3.运用空间思维,判读地质地貌的空间演化过程(1)三角洲地貌描述思路
3.运用空间思维,判读地质地貌的空间演化过程(2)冲积扇地貌描述思路
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2.明确因果联系;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4.答案的精细化。
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 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地质过程分析应遵循“四个要求,三个技巧,三个问题”
例如:多层溶洞的形成过程:
侵蚀地貌形成过程分析思维模型:物质基础+内力抬升+外力侵蚀=侵蚀地貌形成过程
①海洋作用形成石灰岩;
②地壳运动,地壳间歇性抬升;
③该区域为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地表径流沿石灰岩裂隙下渗,受溶蚀作用形成横向的溶洞;④经多次间歇性抬升,形成多层溶洞;
侵蚀地貌要考虑作用力大小和岩性
1.朔源侵蚀2.下蚀3.侧蚀
例如,流水侵蚀地貌形成分析
物质来源+动力条件+沉积条件=沉积地貌形成过程
第一步:确定物质基础来源依据分布距离、物质组成、形成时间、外力作用方向、颗粒物分布规律来确定具体来源第二步:找准形成该沉积地貌的主要外力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第三步: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确定发生沉积现象的原因
地形变平坦、开阔河道变宽河道弯曲障碍物的阻挡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流速流量流域内土壤性质流域内降水强度和频度
【流水沉积地貌思维建模】
分析概念,调用相关知识
分析参与地质过程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根据地貌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明确因果联系
保证地质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答案的优化:语言准确简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1、根据地貌特征、或岩性/岩层特征、或所在区域特征,判断参与地貌形成过程的主要内外力;2、对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3、验证:用1、2两步骤解释,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
1、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环境变迁和地质作用;2、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作答;3、明确因果联系(对应好地质作用类型和作用结果);4、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5、答案的精细化,规范化。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北岸的大瓦山,海拔3236米,山体下部为石灰岩,上部则是层层叠置的玄武岩,约400米的玄武岩构成平坦缓斜的桌面,桌面呈三角形四周环绕着800至1600米不等的峭壁。图为大瓦山景观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大瓦山的顶部原为( )A.大面积的沼泽湿地 B.地势平坦的大平原C.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 D.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
【解析】1.材料信息表明,大瓦山上部是层层叠置的玄武岩,约400米的玄武岩构成平坦缓斜的桌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大瓦山的顶部原为一次次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势平缓的熔岩台地,D符合题意;大瓦山顶部较高且面积较小,不会是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和平坦的大平原,排除AB;大瓦山顶部原不呈山峰形态,不是火山地貌,排除C。故选D。
2.大瓦山经历的地质作用及其顺序是( )①重力崩塌作用 ②火山喷发活动 ③地壳断裂上升运动 ④沉积固结成岩作用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
【解析】2.材料信息表明,大瓦山山体下部为石灰岩,上部则是层层叠置的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玄武岩,由此判断,当地应先通过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沉积岩),之后应是火山喷发形成玄武岩覆盖在石灰岩之上,岩层结构形成后,经地壳运动使其断裂抬升,形成桌状山,桌状山边缘陡峭,重力崩塌作用强烈,形成“四周环绕着800至1600米不等的峭壁”,因此大瓦山经历的地质作用顺序是④-②-③-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某地岱崮地貌顶部为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且发育垂直节理,崮体下部以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为主,抗风化能力较差。该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主要是构造运动,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力和重力作用等。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岱崮地貌演化顺序,正确的是( )A.b-c-a-d B.d-a-c-b C.b-d-c-a D.b-d-a-c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岱崮地貌是石灰岩和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等沉积岩遭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之后形成的,根据物质残留的量的多少,可知物质残留的越少,风化侵蚀的作用越强烈,所以该岱崮地貌演化顺序是b-d-c-a,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岱崮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作用主要体现在( )A.坍塌,形成陡峭崖壁 B.侵蚀,促使地表破碎C.溶蚀,产生垂直节理 D.堆积,形成缓坡底座
【解析】4.读图并根据材料可知,流水主要为侵蚀作用,促使地表破碎,B正确,D错误;坍塌由重力作用引起,A错误;岱崮地貌顶部为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且发育垂直节理,因此垂直节理的产生与流水作用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微专题 生物与环境(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微专题生物与环境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微专题生物与环境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微专题 冻土(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微专题冻土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微专题冻土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高考培优课程5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学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地质剖面图推断内力动态过程,河流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的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