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 微专题 水量平衡、含沙量与输沙量、湖泊(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地质运动规律(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7 自然灾害(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2024·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太行山的中、南段发育了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其形态特征为色红、顶平、身陡、棱角明显。这一地貌的岩层大致可分为三层:下层是元古界(距今25亿~8亿年)变质岩;中层为元古界砂岩和砂质页岩;上层则是寒武纪(距今5.41亿~4.85亿年)含砾粗砂岩、砾岩,上覆泥灰岩。嶂石岩地貌形成的重要动力来自横向楔状侵蚀作用和横向掏蚀卸荷作用。下图示意太行山嶂石岩地貌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嶂石岩中层地貌形成过程最可能为( )
A.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一地壳拾升—外力侵蚀
C.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活动
2.与太行山嶂石岩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成因相关性最大的是( )
A.岩辟坡度B.岩石性质差异
C.植被盖度D.构造运动变化
【答案】1.C 2.B
【解析】1.中层岩石为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而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受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最终形成图示地貌,所以嶂石岩中层地貌形成过程最可能为: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正确;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不是中层岩石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是下层岩石形成的作用力,ABD错误。故选C。
2.由于岩石性质差异,岩石硬度不同,性质较为松软的岩层往往先被风化侵蚀,上层的砾岩与下层的变质岩相对中层的砂岩,岩性较硬,不易被侵蚀,而中部的砂岩,岩性较软,易被侵蚀,当软弱层不断的被掏蚀,上覆岩层承受的力越大,岩层原有的垂直节理加强并产生新生节理,造成整个岩体的不稳定。因此太行山嶂石岩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成因相关性最大的是岩石性质差异,B正确;岩辟坡度、植被盖度、构造运动变化对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影响小,ACD错误。故选B。
【点睛】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岩性的差异。 风化侵蚀首先从夹砂页岩和松软砂岩开始,在软弱层被掏蚀后,上覆岩层悬空并承受自重和上部岩体的压力。 当软弱层不断的被掏蚀,上覆岩层承受的力越大,岩层原有的垂直节理加强并产生新生节理,造成整个岩体的不稳定。
(2023上·重庆沙坪坝·高三校考)亿万年前巴音布鲁克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后来大洋消失,山脉隆起,又因局部拉张作用出现了山间盆地,并逐渐形成了厚达50m~300m,以沙砾岩为主的岩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层产生了褶皱及节理,并逐渐形成山地,最终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石林。图左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图右为“云雾环绕的天山石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天山石林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依次是( )
A.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物理风化——流水侵蚀
B.沉积作用——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冰川侵蚀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物理风化——溶解侵蚀
4.图中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对应河流特征正确的是( )
A.冰川融水补给——水系呈向心状B.雨水补给——未参与海陆间循环
C.积雪融水补给——河水含沙量大D.湖泊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小
【答案】3.A 4.A
【解析】3.由材料“后来大洋消失,山脉隆起,又因局部拉张作用出现了山间盆地”可知,天山石林所在巴音布鲁克地区经历了地壳运动,实现了海陆变迁,并演变成盆地;由材料“逐渐形成了厚达50m~300m,以沙砾岩为主的岩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盆地内众多沙砾物质沉积,形成较厚的岩层;由材料“岩层产生了褶皱及节理,并逐渐形成山地”可知,形成沙砾岩层后,发生了地壳运动;由材料“最终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石林”结合天山海拔较高、可接纳北大西洋水汽可知,沙砾岩山地在物理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石林。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天山海拔较高,结合右图可知,山顶冰雪覆盖,可知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川融水补给,由左图可知,巴音布鲁克四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水系呈向心状,A正确;天山地区降水量较少,B错误;当地海拔较高,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我国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C错误;由图可知,湖泊位于中部地势较低处,受河流水补给,而不是湖泊补给河流,D错误。故选A。
【点睛】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川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2023上·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末次冰期时,波罗的海及卡特加特海峡周边(下图)环境受冰盖进退影响。冰盖消融后,海盆出露,汇集融水形成海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I时期到Ⅲ时期,冰盖( )
A.向东北方向扩张B.向西南方向扩张
C.向东北方向退缩D.向西南方向退缩
6.形成图示区域海盆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下陷B.融水侵蚀C.冰川堆积D.冰川刨蚀
【答案】5.C 6.D
【解析】5.总体上,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更利于冰盖发育,因此推测界线东北侧为冰盖,从I时期到Ⅲ时期,冰盖在低纬度地区先融化,高纬度地区后融化,整体向东北方向退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断裂下陷形成的盆地往往边缘较为平直陡峭,而图示区域海盆边缘曲折,A错误;冰盖消融后,海盆出露,融水汇集,说明融水时期海盆已经形成,B错误;冰川堆积作用主要会形成冰碛物,不会形成盆地,C错误;末次冰期,海盆处于冰盖下方,应是受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选D。
【点睛】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羊背石是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往往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方向,判断方法同新月形沙丘,每一小丘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磨光面等痕迹;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下图为典型的羊背石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第四纪时,图示地区冰川运动方向是( )
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
8.背冰面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最可能是( )
A.冰川前移,岩块松动脱落B.可溶岩石,溶蚀作用强烈
C.气温较高,冰川融水侵蚀D.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
9.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表明该区域( )
A.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B.冰川作用方式多样化
C.冰川厚度曾发生变化D.冰川规模变化幅度大
【答案】7.B 8.A 9.A
【解析】7.读图,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该羊背石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羊背石迎冰面坡度平缓,背冰面坡度较陡,可知北坡为迎冰面,南坡为背冰面,冰川向南运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背冰面在风化作用下,岩石裂隙较多,在冰川前移的推动过程中进一步崩解,岩块松动脱落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A正确;材料无信息体现羊背石为可溶性岩石,B错误;背冰面冰川融水侵蚀作用较弱,C错误;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对加速岩石风化,但不是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9.根据材料可知,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表面留下的擦痕刻槽与冰溜方向一致,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可以表明该区域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但无法推断冰川作用方式变化、冰川厚度变化和冰川规模变化相关信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羊背石应是未被搬运而在原地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羊背石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掘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023上·广东江门·高三校联考)冰岩崩是指原位巨厚冰或岩体因冻胀、开裂等脱离母体从冰川陡峻处倾倒、崩塌、滚落、滑动的现象,多发生于冰川末端或高位陡峭岩体。下图为冰岩崩引发的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冰湖中涌浪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
①冰崩体的体积②冰湖的湖岸坡度③冰崩体的运动速度④冰湖的蓄水水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1.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反映出( )
A.冰崩体物质组成由复杂变得单一B.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温度保持稳定
C.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得黏稠D.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物相分层明显
12.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中,刨蚀作用强烈的过程是( )
A.冰岩崩B.冰湖溃决C.溃决山洪D.冰川型泥石流
【答案】10.C 11.C 12.A
【解析】10.读图可知,冰湖涌浪为冰岩崩发生后冰崩体进入湖泊冲击湖泊水体产生的,主要与冰崩体的体积和冰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冰崩体的体积越大、冰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对湖水的冲击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涌浪的产生,①③正确;冰湖的湖岸坡度和冰湖的蓄水水位不会对冰岩崩造成影响,因此不是冰湖中涌浪的产生主要因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读图可知,冰川型泥石流链式演化过程冰岩崩发生后冰崩体进入湖泊冲击湖泊水体产生涌浪,涌浪对湖岸产生冲击,使冰湖溃决,形成山洪,山洪挟带大量冰崩体和碎石、泥沙等物质流动形成冰川型泥石流。因此冰崩体物质组成由单一变得复杂,A错误;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随着位置的变化,温度会发生变化,B错误;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混入了泥沙,逐渐变得黏稠,C正确;山洪冲击力度大,侵蚀力强,冰崩体在演变过程中物相分层不明显,D错误。故选C。
12.冰川本身有巨大的重量,由此而产生的压力能使冰床上的岩石沿节理而产生松动,突出的部分能与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可把岩块掘出带走,我们把冰川的这种作用成为刨蚀作用。因此在冰岩崩过程中刨蚀作用非常强烈,A正确;冰湖溃决、溃决山洪、冰川型泥石流都不是在冰床上进行的,不会有强烈的刨蚀作用,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冰湖溃决导致的泥石流是高山冰川区的主要灾害,发生溃决的冰湖主要有冰川阻塞湖(冰坝湖)和冰碛阻塞湖(冰碛湖)两类。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三统考期中)植物线性沙丘一般是指在沙漠地区受到呈锐角相交且风力大小不等的两个方向的风交互作用下,风力沉积形成的垄状沙链。下图是植物线性沙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图示沙丘形成的主导风向是( )
A.甲和丙,且甲风力大于丙B.甲和丙,且丙风力大于甲
C.乙和丁,且乙风力大于丁D.乙和丁,且丁风力大于乙
14.在植物线性沙丘发育过程中( )
①沙砾沉积水平层理显著②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③沙丘表面成土作用减弱④沙丘表面沙砾粒径减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答案】13.B 14.C
【解析】13.沙丘形态指示风向,风从坡缓的一侧吹向坡陡的一侧。由图可知,风沙应在植物的背风向发生沉积,所以可以判断甲和丙为主导风向,同时根据沙脊线更偏向甲风向一侧,丙风向一侧沙丘坡度更缓,可以推断丙风力大于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由于植被阻挡,风沙发生沉积,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但是由于植被和坡向的影响,不可能形成水平层理,故①错误,②正确;同时在植被的生长过程中,沙丘成土作用加快,故③错误;沙丘表面风力侵蚀作用减轻,表面沙砾粒径减小,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主要有三种方法:①缓坡、陡坡:新月形沙丘的缓坡,即为风向的迎风坡;②两翼的延伸方向: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个尖角),顺着风向延伸;③沙丘的凸出方向:沙丘凸出的方向,即为迎风坡。
(2023上·河北石家庄·高三石家庄精英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中国海岸沙丘分布的典型地区,尤以集中分布于其南端翡翠岛的海岸沙丘最具代表性,常年盛行风为东北风和西南风。下图示意翡翠岛海岸线西侧某典型新月形沙丘南北翼端点位置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5.翡翠岛新月形沙丘南北两翼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潮汐运动变化大B.风向季节变化大
C.降水季节变化大D.植被覆盖变化大
16.推测翡翠岛新月形沙丘( )
A.向海坡为背风坡,短而陡B.向陆坡为迎风坡,短而陡
C.向海坡为迎风坡,长而缓D.向陆坡为背风坡,长而缓
【答案】15.B 16.C
【解析】15.由材料可知,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读图可知,翡翠岛新月形沙丘南北两翼的位置大致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由此可以推测是风向的季节变化导致沙丘南北两翼的移动,B正确;潮汐运动、降水季节变化、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与沙丘两翼的移动方向没有相关性,ACD错误。故选B。
1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冬季渤海北部被大陆冷高压控制,该地盛行东北风,为向陆风,风力强劲,且气候干燥,土质疏松,应是形成沿海沙丘的主导风向;夏季盛行西南风,为向海风,风力较弱,而且此时沙丘含水量高,不易移动。因此该地新月形沙丘的向海坡(东北坡)应为迎风坡,长而缓,向陆坡(西南坡)应为背风坡,短而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沙丘从平面形态看大致呈新月形,形态外凸的一侧为迎风坡一侧;从剖面形态看,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
17.(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魔鬼塔”耸立在怀俄明州的平原上,高度有264米,塔身几乎直立,塔基部坡度较缓。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而塔基及周边地区草木繁茂。研究表明,5000万年前,怀俄明州还位于海平面下,岩浆活动形成火山颈,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收缩、断裂,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后经过一系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如今的模样。下面左图为美国“魔鬼塔”的形成示意图,右图为“魔鬼塔”实景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文信息,说明“魔鬼塔”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2)分析“魔鬼塔”身部陡峭,塔基坡度和缓的原因。
【答案】(1)5000万年前由于岩浆活动侵入海底岩层形成火山颈;后经过地壳运动抬升,海洋变为陆地;后经外力不断的风化、侵蚀,火山颈周边沉积岩被侵蚀,而较为坚硬的火山颈岩浆岩存留下来,形成如今的“魔鬼塔” 。
(2)火山颈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垂直裂隙 (垂直节理),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后经外力不断风化、侵蚀,外围小柱体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脱落,魔鬼塔形成陡峭塔身;风化崩塌碎屑物在塔底部堆积,形成缓坡。
【分析】本题以美国魔鬼塔”为材料,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过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5000万年前由于岩浆活动,自下而上侵入海底岩层,侵入型岩浆岩冷却后形成火山颈,后经过地壳运动抬升,海洋变为陆地;火山颈露出地表,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受风化、侵蚀较严重,外力作用不断的风化、侵蚀,地平面不断下降,火山颈周边沉积岩被侵蚀,而较为坚硬的火山颈岩浆岩存留下来,耸立在地表之上,形成如今的“魔鬼塔”。
(2)由材料可知,火山颈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冷却过程中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受风化、侵蚀较严重,后经外力不断风化、侵蚀,沿裂隙节理发育外围小柱体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脱落魔鬼塔上部形成陡峭塔身;风化崩塌碎屑物在塔底部形成堆积体塔基,塔基周边草木繁茂,受风化、侵蚀影响较小,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堆积形成缓坡。
18.(2023上·湖北·高三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古纳托位于川西贡嘎山西侧身山顶平台面积近40km2身海拔约4200m身周围峡谷深切身陡坡环绕身平台与周缘谷地的最大高差约600m身地貌学称之为"夷平面"身它与高山峡谷>河谷宽缓构成了地貌演化的不同时期夷平面一旦形成身若地壳加速抬升身又一个地质作用循环开始,下图示意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及其垂直剖面。
(1)按照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对夷平面、高山峡谷、河谷宽缓进行排序,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指出形成冷古纳托山原地貌的地质作用过程。
(3)分析形成夷平面与丘状高原地貌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排序:高山峡谷、河谷宽缓、夷平面。
形成过程:青藏高原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受流水和冰川作用形成高山峡谷;随着流水和冰川的持续作用,河流上游河谷宽缓,两岸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准平原);准平原因地壳隆起抬升,受外力侵蚀,留下近似平整的地面,即夷平面形成。
(2)内力作用:地壳隆起抬升。
外力作用:寒冻风化;冰川刨蚀;流水侵蚀。
(3)夷平面花岗岩体较坚硬,比丘状高原的沉积岩抗风化、侵蚀能力强,夷平面抬升遭受寒冻风化较丘状高原完整,易覆盖小冰盖,冰川刨蚀较丘状高原面更加宽阔平整;丘状高原地表起伏较大,相对较破碎,更易受外力侵蚀,形成沟谷和小型台地。
【分析】本大题以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及其垂直剖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该地貌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当青藏高原隆起时形成了高大山脉,由于这些山脉海拔较高,冰川广布,且冰川融化时形成了较多地表径流,故地表会受到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从而形成高山峡谷;随着流水和冰川长期持续的侵蚀作用,河流上游海拔较高处受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使河流上游河谷变得宽缓,从而使两岸形成了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也被成为准平原);而形成的准平原受到地壳继续隆起抬升作用的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继续受到外力作用侵蚀,最终形成了近似平整的地面,即夷平面最终形成。所以形成的先后顺序是高山峡谷、河谷宽缓、夷平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貌的形成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原和高山的主要作用是地壳的隆起和抬升,属于内力作用;而图中的山原地貌,例如高山的角峰等属于冰川侵蚀(刨蚀)形成;部分山体的岩石也会受到寒冻风化的影响;而图中的谷地主要是由冰川融水形成的径流侵蚀而成,所以寒冻风化、冰川刨蚀、流水侵蚀都属于外力作用。
(3)据图可知,夷平面主要是由花岗岩构成,而丘状高原主要是沉积岩构成;花岗岩硬度较大,所以其比丘状高原的沉积岩抗风化、侵蚀能力强,所以夷平面抬升遭受寒冻风化较丘状高原完整;较为完整的平面易覆盖小冰盖,受到冰川刨蚀时受力较为均匀,较丘状高原面更加宽阔平整;而据图可知,丘状高原地表起伏比夷平面更大,丘状高原相对较破碎更易受外力侵蚀,从而容易形成沟谷和小型台地。
19.(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藏米林的爬升沙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旁。该地区夏季降水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下图为米林爬升沙丘剖面图。
(1)分析米林爬升沙丘沙子的来源。
(2)指出米林爬升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3)说明米林爬升沙丘从底部到顶部沙子颗粒大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河流挟带的泥沙淤积,形成河漫滩和沙洲;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沙洲裸露,成为沙源地。
(2)风力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形成过程:该地冬春季降水少,河漫滩大面积出露,此时该地植被稀少,风力较大,河漫滩和沙洲上的沙粒被搬运,后受到地形阻挡,在山前堆积形成沙丘。
(3)沙丘底部沙子颗粒较大,顶部颗粒较小。原因:米林爬升沙丘主要是受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随着山坡高度增加,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颗粒较大的沙粒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沙粒沉积在顶部。
【分析】本题以西藏米林的爬升沙丘为背景材料,涉及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体现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该地夏季降水丰富,雅鲁藏布江流量大,搬运能力强,输沙量大,大量沙质沉积物堆积形成河漫滩和沙洲;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沙洲出露,在风力作用下,被侵蚀搬运,成为爬升沙丘的主要沙源地。
(2)根据上题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冬春季风力强,且植被稀少;该地冬春季降水较少,河流流量较小,水位较低,河漫滩和沙洲出露;风搬运河漫滩和沙洲上的沙粒,后受到地形的阻挡,风速逐渐降低,风力搬运能力减弱,沙粒沉积,形成爬升沙丘。故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米林爬升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风力沉积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受地形阻挡,从山坡底部到顶部风力逐渐减弱,风力搬运能力下降,因此颗粒较大的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沉积在顶部。所以沙丘底部的沙子颗粒较大,沙丘顶部的沙子颗粒较小。
(2022·天津卷)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2.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答案】1.A 2.B
【解析】1.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再之后该区地壳又整体下沉,接受沉积物的沉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叠纪,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落水洞、天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在较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三叠纪岩层是图中最新的岩层,而背斜中心岩层相对最老,D错误。故选B。
(2020·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3.D 4.C
【解析】3.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2016·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说明该时段内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5月土壤含水量较低④5月土壤含水量较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6.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气温较高②蒸发量较大③风速较大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种草B.栽灌木C.植树D.自然演化
【答案】5.A 6.A 7.D
【解析】5.①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①正确,②错误。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份和9月份土壤含水量较高,③错误,④正确。故选A。
6.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③错误。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7.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降水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 微专题 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讲义)(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 微专题 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讲义)(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微专题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讲义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微专题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讲义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 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讲义)(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 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讲义)(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微专题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讲义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5微专题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讲义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