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成华区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成华区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相应位置处,答在试卷上、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其它位置处均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2.本卷所列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本卷所列非选择题,请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在答题卡指定的相应位置处。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从食物中获取的下列物质,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A. 蛋白质B. 脂肪C. 维生素D. 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详解】A.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物质,也能提供能量,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能提供能量,B不符合题意。
C.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C符合题意。
D.糖类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为减少塑料等白色垃圾污染,人们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研制了一款可被人直接食用的吸管。当该吸管被人食用进入消化道后,在消化道内最终分解为( )
A. 葡萄糖B. 氨基酸C. 甘油D. 脂肪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中部分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简图:
【详解】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 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唾液淀粉酶
B. 两支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唾液
C. 实验结果是①号试管内不变蓝色
D. 实验结论是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该实验中加入清水的①试管中的淀粉依旧存在,滴加碘液会变蓝,加入唾液的②试管中的淀粉会被唾液淀粉酶消化,所以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
【详解】A.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唾液淀粉酶,A正确。
B.为了避免误差,两支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唾液,B正确。
C.②试管的淀粉被消化了,实验结果是②号试管内不变蓝色,C错误。
D.实验结论是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D正确。
故选C。
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下列关于食品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野外采摘的蘑菇都是可食用的天然有机食品
B. 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的袋装食品仍可放心食用
C. 在冰箱贮存食品时,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
D. 冰箱低温冷藏可长期贮存食品,食品不会变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的改变其性质而生产的安全问题。
【详解】A.蘑菇大多数可以食用,但是有的蘑菇有毒,如毒蝇鹅膏有剧毒,一旦食用有生命危险。因此采摘野生蘑菇,要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下才能进行,A错误。
B.食品如果过了保质期,看起来虽然没有变质,但是其内在的性质、品质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可以再食用,B错误。
C.生食和熟食在储存和处理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存放可以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避免细菌的传播。可见,在冰箱贮存食品时,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C正确。
D.虽然冷藏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并不能使食品永远不变质。长时间的低温冷藏也会对食品的质量和口感产生影响。而且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适宜冷藏时间,超过这个时间也可能使食品变质,D错误。
故选C。
5. 小明患了急性肾炎,其血常规化验结果报告显示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的是( )
A. 红细胞B. 血小板C. 白细胞D. 血红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常规化验单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的数量,可通过与正常值对比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目过多,说明体内有急性炎症。
【详解】A.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红细胞过少或其中的血红蛋白过少时会患贫血,A不符合题意。
B.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血小板过少会止血困难,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体内有炎症,C符合题意。
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上可以和氧气结合,帮助运输氧气,如果血红蛋白偏少可能患有贫血,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如图甲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人血液涂片示意图,图乙是人的血管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①②③细胞中只有①不含细胞核
B. 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图甲中②的含量会增多
C. 人受伤流血时,图甲中的③能止血和凝血
D. 在输液时,针刺入的是图乙中a所示的血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甲中:①是白细胞,②是红细胞,③是血小板。图乙中:a是静脉血管,b是动脉血管。
【详解】A.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血小板的个体最小,性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因此,图甲中的①②③细胞中,只有①白细胞含细胞核,A错误。
B.当海拔高度越高时,大气压力就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越少。为了结合更多的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就增多。因此,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图甲中②红细胞的含量会增多,B正确。
C.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可见,人受伤流血时,图甲中的③血小板能止血和凝血,C正确。
D.静脉血管的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主要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因此,在输液时,针刺入的是图乙中a所示的静脉血管,D正确。
故选A。
7. 中国自主研发的磁悬浮离心式“中国心”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人工心脏。将“中国心”植入患者的左心室,就能将血液泵至患者全身。与“中国心”连接的血管是( )
A. 上、下腔静脉B. 肺动脉C. 主动脉D. 肺静脉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与心脏相连的血管,难度适中。将血液泵至全身的心腔是左心室,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
【详解】A.与上下腔静脉相连的心腔是右心房,A不符合题意。
B.与肺动脉相连的心腔是右心室,B不符合题意。
C.与主动脉相连的心腔是左心室,C符合题意。
D.与肺静脉相连的心腔是左心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李明因外伤失血过多需输血,已知李明的血型为A型,医生应为李明优先输入( )
A. O型血B. A型血C. AB型血D. B型血
【答案】B
【解析】
【分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首先考虑的是输A型血。
故选B。
9.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常常会导致肺部感染出现咳嗽的症状,在病人咳嗽时病毒会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病毒从肺部到达空气的正确顺序是( )
A. 肺-气管-支气管-喉-咽-口B. 肺-支气管-气管-咽-喉-口
C. 肺-支气管-气管-喉-咽-口D. 肺-气管-支气管-咽-喉-口
【答案】C
【解析】
【分析】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由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表现先是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升高,然后声门张开,肺内空气喷射从口而出,通常伴随声音。
【详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器官,咳嗽使肺内空气喷射而出的时候,会经过咽从口出去,故经咳嗽使病毒从肺部到达空气的正确顺序是:肺-支气管-气管-喉-咽-口,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夏季是溺水高发季节,若遇到有人因溺水暂停呼吸,可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实施急救。人溺水后所影响的呼吸环节是(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的换气)四个环节。
【详解】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A符合题意。
故选A。
11.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 过程②依赖于气体的扩散作用
C. 人体缺铁时会影响过程③中氧气的运输
D. 过程④使血液中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中: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的运输、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A.①过程是指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呼吸运动包含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A正确。
B.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②肺泡与血液之间、④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③过程是指气体在血液的运输,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能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能与氧分离,有运输氧的功能,则人体长期缺铁会影响③过程中气体的运输,C正确。
D.当④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血液里的氧气就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12. 某同学在吃果冻时说笑,一不小心果冻进入气管导致气道堵塞,此时应立即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其要点是:冲击患者上腹部,使异物排出。此时被救助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膈顶部上升 胸腔容积缩小 肺内气压变大
B. 膈顶部下降 胸腔容积缩小 肺内气压变小
C. 膈顶部下降 胸腔容积扩大 肺内气压变大
D. 膈顶部上升 胸腔容积扩大 肺内气压变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
【详解】急救者环抱患者,突然向其上腹部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这样就会使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肺内气压变大,由于胸腔是密闭的,只有气管一个开口,故胸腔(气管和肺)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涌向气管,每次冲击将产生450~500毫升的气体,从而就有可能将异物排出,恢复气道的通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3.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 )
A. 糖类B. 二氧化碳C. 能量D. 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作用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详解】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到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因此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选C。
14. 人体的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下列能正确表示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的是( )
A. 输尿管→肾脏→膀胱→尿道B. 肾脏→输尿管→尿道→膀胱
C.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D. 肾脏→膀胱→尿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详解】肾脏中形成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会在大脑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C符合题意。
故选C。
15. “锄禾口当午,汗滴禾下土”,人体的汗液和尿液中都含有的代谢废物包括( )
A. 水、尿素、葡萄糖B. 水、无机盐、尿素
C. 水、无机盐、葡萄糖D. 水、二氧化碳、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排泄是指人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如水、无机盐、尿素、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途径有三条:(1)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2)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3)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详解】尿的形成与肾单位有关,血液流经肾脏需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就形成了尿液。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除了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也能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的汗液排出。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所以尿液和汗液的成分共同的物质是:水、无机盐、尿素。汗液中不含葡萄糖,正常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二氧化碳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 小明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慎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血,并感到疼痛,说明至少伤到了皮肤的( )
A. 表皮角质层B. 表皮生发层C. 真皮D. 皮下组织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皮肤有再生功能,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对皮肤有营养作用,真皮内还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
【详解】A.表皮角质层没有血管,A不符合题意。
B.表皮生发层没有血管,B不符合题意。
C.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小明擦破了皮肤,流了血,说明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C符合题意。
D.皮下组织是皮肤以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连接皮肤与肌肉,常称为浅筋膜,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 在某校组织的消防演练中,小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附身弯腰,按指定路线迅速撤离(如图)。下列关于消防逃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演练中小敏的迅速反应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有关
B. 烟雾中的某些挥发性物质会刺激鼻腔顶壁的嗅黏膜
C. 警报声产生的声波可以使中耳中的鼓膜产生振动
D. 在发生火灾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乘坐普通电梯逃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发生火灾时,因火场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氧气少、一氧化碳多的特点,人吸入后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神经中枢中毒,因此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但毛巾与手帕不要超过六层厚。将浸湿的棉大衣、棉被、门帘子、毛毯、麻袋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发生火灾时,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
【详解】A.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演练中小敏的迅速反应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有关,A正确。
B.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烟雾中的某些挥发性物质会刺激鼻腔顶壁的嗅黏膜,B正确。
C. 鼓膜是介于外耳道与中耳腔之间一层半透明圆形的薄膜,正常状况下,鼓膜能感应由外耳道传入的声波,产生振动并牵动附于其上的听小骨链,使声波的刺激传进内耳。警报声产生的声波可以使中耳中的鼓膜产生振动,C正确。
D.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在遇到高温时,电梯厢容易失控变形卡住,大量烟气涌入电梯通道,极易造成“烟囱效应”,还极易造成电路断电,在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普通电梯逃离,D错误。
故选D。
18. 如图甲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B. 缩手反射中冲动传导方向为:①→②→③→④→⑤
C. 图甲中a表示的是神经元的树突,b表示神经元的轴突
D.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收刺激、产生冲动和传导冲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图甲为一个神经元,a为树突,b为轴突,c为神经末梢。图乙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⑤是感受器、④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②表示传出神经、①表示效应器。
【详解】A.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组成,具有联络和整合输入信息并传出信息的作用。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A正确。
B.缩手反射中冲动传导的方向为: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B错误。
C.树突短而分枝多,直接由细胞体扩张突出,形成树枝状,其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长而分枝少,为粗细均匀的细长突起,图甲中a表示的是神经元的树突,b表示神经元的轴突,C正确。
D.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收刺激、产生冲动和传导冲动,可以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换。是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最基本的单位。D正确。
故选B。
19. 我国北海舰队有位战士能“徒手测温”,他以手测试水温能精准到小数点后一位。人能感受到水温变化与皮肤中的感受器有关,下列关于人体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B. 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和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是相同的
C. 人体肢体的腹侧面往往比相应的背侧面触觉更为敏感
D. 敏感部位为大脑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皮肤和某些黏膜上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
【详解】A.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A正确。
B.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和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是不同的,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当环境使皮肤温度上升时,温感受器产生冲动,引起温觉,冷感受器受到使皮肤温度下降的刺激时产生冲动,引起冷觉。温感受器只对温刺激敏感,冷感受器只对冷刺激敏感,B错误。
C.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如手心和手背)触觉要敏感,C正确。
D.敏感部位为大脑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D正确。
故选B。
20. 2023年1月,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为Ⅰ型糖尿病的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下列关于胰岛素和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
B. 胰岛素可抑制血糖被组织细胞贮存和利用
C. 糖尿是糖尿病患者所表现的典型特征之一
D. 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可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血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当人体内该激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会下降,从而导致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血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
【详解】A.胰岛散布于胰腺中,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是调节血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A正确。
B.胰岛素可促进(而不是抑制)血糖被组织细胞贮存和利用,B错误。
C.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患者所表现的典型特征之一,C正确。
D.目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方式,注射的胰岛素会被毛细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运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21.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下列不符合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
A. 坚定拒绝吸烟、喝酒B. 进行适当体育锻炼
C. 常与父母沟通交流D. 经常熬夜完成作业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等。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坚持体育锻炼,接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
【详解】A.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酗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还会导致骨骼异常,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可见,坚定拒绝吸烟、喝酒有利于身体健康,A正确。
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搏动有力,增加血管弹性,消耗体内的脂肪,减轻心脏的压力,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B正确。
C.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遇到一些问题要经常与父母、老师交流思想,接受指导,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C正确。
D.经常熬夜会占用睡眠时间,导致白天打瞌睡、精神不集中,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不利于身体健康,D错误。
故选D。
22. 家庭小药箱可以帮助我们治疗一些日常疾病及轻微创伤。晓娜对家里小药箱配备的做法,你不认同的是( )
A. 必备碘伏和创可贴B. 把内服药和外用药放在一起
C. 常备奶奶的降压药D. 定期清理药箱中的过期药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安全用药:(1)处方药(Rx)需要凭医师的处方购买,按医嘱服用,适用于不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大病、危重病;非处方药(OTC)不需凭处方购买,按说明书服用,适用于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病。(2)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3)了解一些常用药品的名称及作用。
【详解】A.家庭小药箱可以常备家人需要的药品、必备碘伏和创可贴这些常用便药,需要定期清理药箱中的过期药物,防止过期药品的误用,A不符合题意。
B.内服药和用药一般不放在一起保存,应分开存放。原因有以下几点:防止混淆而误服;防止串味,外用药味都比较重。另外,外用药应有较明显的标志;B符合题意。
C.家庭小药箱还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需要备一些特殊的药物,比如有高血压的可以配备降压药,有心脏病的可以配备硝酸甘油等,C不符合题意。
D.家庭小药箱可以常备家人需要的药品、必备碘伏和创可贴这些常用便药,需要定期清理药箱中的过期药物,防止过期药品的误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 季节交替,感冒的同学越来越多,学校组织医务室对教室进行消毒处理,这是为了( )
A. 控制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D. 获得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学校组织医务室对教室进行消毒处理是为了杀死空气中的致病菌、切断流感病毒到达健康人的途径,因此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B。
24. 目前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给宠物狗注射狂犬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狂犬病,下列与此免疫类型相同的是( )
A. 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B. 白细胞吞噬侵入组织内的病菌
C. 唾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杀死病菌D. 患过水痘的人不再患水痘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详解】A.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白细胞吞噬侵入组织内的病菌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唾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杀死病菌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患过水痘的人在康复后会获得长期免疫,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抵抗再次感染水痘病毒的能力。这与狂犬疫苗提供长期免疫的效果类似,都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25. 天花(Smallp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一种传染病。天花病毒从传染病学和免疫学的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
A. 传染源和抗体B. 病原体和抗原
C. 抗原和疫苗D. 抗原和病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病原体也叫“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或其他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详解】天花病毒是能引起人患天花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天花病毒侵入人后,能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天花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就是抗体,因此天花病毒相当于抗原,B符合题意。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请将下列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 为更好地关注青少年的营养健康,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将每年的5月20日定为“中国学生营养日”。青少年了解消化系统结构与合理营养的知识,有助于健康成长。如图甲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图乙是蛋白质、糖类、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曲线图,图丙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图甲中__________(填图中番号)所示结构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所分泌的__________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2)图乙中的A~E,代表消化管的各部位,其中的D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图中番号),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X、Y、Z三条曲线代表蛋白质、糖类、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其中__________曲线代表糖类的消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3)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保证摄入足够的图丙所示的第I、Ⅱ层食物的同时,还应多吃处于第__________(填图丙中番号)层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我们所吃的食物在消化管内消化后主要在__________处被吸收,该结构适合吸收营养物质的特征有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 ①. 消化腺
②. 6 ③. 胆汁
(2) ①. 7 ②. X ③. 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此物质应为淀粉
(3) ①. Ⅲ、Ⅳ##Ⅳ、Ⅲ
②.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写1条,合理即可)
(4) ①. 小肠
②. 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写1条,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1.图甲中:1口腔、2胃、3胰腺、4大肠、5唾液腺、6肝脏、7小肠、8肛门。
2.图乙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图中,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此物质应为淀粉;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在小肠内被分解完毕,此物质应为蛋白质;曲线Z代表的物质只在小肠内被消化,此物质应为脂肪。
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这两条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与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有关;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与小肠的消化功能有关。
【小问1详解】
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图甲中,[6]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具有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等功能。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小问2详解】
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可见,图乙中的的D对应图甲中的7小肠,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结合分析可知,X曲线代表糖类的消化,判断的理由是: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此物质应为淀粉。
【小问3详解】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多食用图丙“平衡膳食宝塔”中Ⅲ、Ⅳ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小问4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我们所吃的食物在消化管内消化后主要在小肠处被吸收,该结构适合吸收营养物质的特征有: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等。
27. “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句话出自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说明了我国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图甲是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中看到的物像图,①~③代表血管;图乙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A~D代表心脏的四个腔,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血管②是__________(填血管类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实验中,由于忘记换水,导致小鱼缺氧,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请尝试解释缺氧时小鱼活动能力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
(2)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来自__________。图乙中,血液从心腔C__________(填名称)出发,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后,血液由含氧少的__________变为动脉血,最后流回心脏的B__________(填名称),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填“体循环”或“肺循环”)。
(3)医生为某位肠炎患者进行输液治疗,从左臂输入,药物运输到心脏时,首先进入的心腔是__________(填图乙中的字母),在药物到达腹部之前,至少需经过心脏__________次。
【答案】(1) ①. 毛细血管 ②. 红细胞单行通过 ③. 缺氧时,小鱼呼吸作用减弱,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减少
(2) ①. 心脏 ②. 右心室 ③. 静脉血 ④. 左心房 ⑤. 肺循环
(3) ①. A ②. 2##两
【解析】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中①是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
图乙中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血管②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缺氧时小鱼活动能力下降的原因:缺氧时,小鱼呼吸作用减弱,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减少。
【小问2详解】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产生动力,因此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
肺循环的过程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图乙中,血液从心腔C右心室出发,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后,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最后流回心脏的B左心房,这一过程称为肺循环。
【小问3详解】
体循环的过程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将富含养料和氧气的血液送到身体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左臂输入药物,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依次经过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肠部动脉→肠部毛细血管,可见药物运输到心脏时,首先进入的心腔是A右心房,在药物到达腹部之前,至少需经过心脏2次。
28.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或滥用药物等可诱发肾脏病变。在治疗过程中可采用血液透析等方法“代替”肾脏工作,以缓解病情。如图甲为血液透析示意图,其中的半透膜管道系统能透过水分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图乙为肾单位的示意图,①~③代表肾单位的组成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半透膜管道系统的作用类似于图乙中结构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的滤过作用,流出的透析液的成分接近于正常人产生的原尿,和血液相比,其中不含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与肾脏形成尿液的过程相比,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没有图乙中结构③的__________过程,因此透析结束后,病人应及时补充如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避免出现低血糖等症状。
(3)肾衰病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目的是__________。
(4)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健康人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可以暂时贮存尿液。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中,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少量的水分和__________则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
(5)肾脏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因此预防重于治疗。请从饮水和排尿等角度,为保护肾脏的健康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 ①. ① ②. 血细胞 ③. 大分子蛋白质
(2) ①. 重吸收 ②. 葡萄糖
(3)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4) ①. 膀胱 ②. 二氧化碳
(5)适量饮水,及时排尿
【解析】
【分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由肾小球肾小囊构成。图乙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尿素等废物不会被重新吸收,剩下的尿素、多余的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半透膜管道系统能透过水分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肾单位的结构中肾小球对血液有滤过作用,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无法透过肾小球,因此半透膜管道系统的作用类似于图乙中结构①肾小球。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因此流出的透析液的成分接近于正常人产生的原尿,和血液相比,其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小问2详解】
③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吸收回血液,尿素等废物不会被重吸收。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没有图乙中结构③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因此透析结束后,病人应及时补充如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避免出现低血糖等症状。
【小问3详解】
正常的情况下,肾脏的主要工作就是过滤血液、排泄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和摄入的多余的水分,而肾脏不能充分行使排泄代谢废物能力的时候,就需要使用到透析。因此肾衰病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目的是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小问4详解】
健康人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膀胱可以暂时贮存尿液。人体排泄的途径有三条:皮肤排出汗液;泌尿系统排出尿液;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中,少量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则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
【小问5详解】
从饮水和排尿等角度,为保护肾脏健康提出的合理建议是:要适量饮水,保持肾脏的正常功能,同时要及时排尿,不能憋尿,以免影响泌尿系统健康。
29. “爱眼护眼正当行,视力普查展文明”。近年来,成都市的各学校都开展了爱眼护眼知识宣传及视力普查活动,为孩子们眼部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供预警信号和可靠依据,以引导孩子爱眼护眼,共同呵护眼部健康。如图甲为视力筛查场景图,图乙为眼球成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医生发出视力筛查指令时,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内耳的__________中含有听觉感受器,可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2)当你看到视力表上的字母“E”后,用手势表示它的开口方向,这一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过程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
(3)看视力表时,字母“E”在图乙所示结构④__________上成像,该结构上有大量的感光细胞,可将亮度色彩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结构⑥__________传递到位于__________中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我们的眼睛能看近和看远,是因为眼球中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图乙所示结构⑤__________的曲度发生变化。当我们在视力筛查时被告知患有近视,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佩戴眼镜以矫正视力,近视眼镜属于__________(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
(5)近视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不便,请你说说如何预防近视。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耳蜗 (2) ①. 条件 ②. 反射弧
(3) ①. 视网膜 ②. 视神经##传入神经 ③. 大脑皮层
(4) ①. 晶状体 ②. 凹透镜
(5)不在过亮或过暗的地方看书;不躺着看书;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定期远眺等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图甲为视力筛查场景图,看到视力表上的字母“E”后,用手势表示它的开口方向属于条件反射;图乙为眼球成像示意图,其中①虹膜;②巩膜;③脉络膜;④视网膜;⑤晶状体;⑥视神经。
【小问1详解】
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声波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它所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位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小问2详解】
反射时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非条件反射时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当看到视力表上的字母“E”后,用手势表示它的开口方向,这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
【小问3详解】
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光线→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相应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可以沿着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这时我们就看清物体了。
小问4详解】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患近视眼时,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因过度调节而过大,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就会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看不清远处物体,根据透镜折射光线的道理,佩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
【小问5详解】
预防近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用眼卫生。2、坚持做眼保健操,预防视疲劳。3、劳逸结合,睡眠充足。4、注意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5、定期到专业医院检查视力,如果出现视力减退,应及时给予矫正,防止近视加深。6、要有合理的饮食结构。7、延长视线距离,扩大视野。8、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应过长,看书、写字或者看电子产品40分钟左右要停下来休息或远望3-5分钟。9、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和姿势。10、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每天能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的预防近视加深。11、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光线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尽量减少异常的视觉刺激等
30. 胰酶肠溶片是一种助消化药,含多种消化酶,用于胰液缺乏导致的消化不良症。为了不影响疗效,本品需要在4℃左右的低温条件下保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胰酶肠溶片和蛋清为原材料,探究“胰酶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法如下:
①将胰酶肠溶片处理后,获得胰酶液备用。
②将蛋清加入沸水搅拌,配成蛋花液,冷却备用。
③取两支试管,分别标为1号、2号,按下表进行处理后,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导致1号、2号试管结果不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该实验将试管放在37℃的环境中,原因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1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比较1号和2号两支试管的实验现象,可说明____________。
(3)发烧会影响人的食欲,小丽想探究高温是否影响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于是设置3号试管,请完善表格中3号试管的空白处: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4)若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也是“不变”,小丽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胰酶肠溶片需在4℃左右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如果小丽想要继续探索其中的原因,她可以怎么做?_____________。
(5)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请你根据本期所学内容,对家人和朋友提出至少两条健康生活的建议: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胰酶液
②. 模拟人体温度,酶的活性较高
(2) ①. 对照
②. 胰酶液对蛋白质具有消化作用
(3) ①. 5毫升 ②. 5毫升胰酶液
(4) ①. 高温会影响(或降低)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②. 在一系列不同温度下保存胰酶肠溶片,然后在配置与2号试管相同的实验
(5)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小问1详解】
1号加入了5毫升清水,2号加入了5毫升胰酶液。可见,本实验中,导致1号、2号试管结果不同的变量是胰酶液。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降低酶的活性,而在37℃时模拟了人体温度,酶的活性较高。
【小问2详解】
在对照实验中,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可见,实验中设置1号试管(5毫升清水)的目的是对照。比较1号和2号两支试管的实验现象“1号蛋花液不变,2号蛋花液消失、变澄清”,可说明:胰酶液对蛋白质具有消化作用。
【小问3详解】
小丽想探究高温是否影响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唯一变量是温度,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于是设置3号试管,3号试管的空白处:①是5毫升,②是5毫升胰酶液。
【小问4详解】
若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也是“不变”,与2号实验对比,小丽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温会影响(或降低)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胰酶肠溶片需在4℃左右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如果小丽想要继续探索其中的原因,变量是保存温度,她可以在一系列不同温度下保存胰酶肠溶片,然后在配置与2号试管相同的实验。
【小问5详解】
对家人和朋友提出健康生活的建议可以是: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写2条,合理即可)
处理方法
试管号
1号
2号
3号
加入蛋花液
5毫升
5毫升
①
加入不同液体后摇匀
5毫升清水
5毫升胰酶液
②
试管放置的环境温度
37℃
37℃
50℃
试管静置时间
60分钟
60分钟
60分钟
现象
不变
蛋花液消失、澄清
不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武侯区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邛崃市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成华区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共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