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5800/4/1_17389367563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共3页。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难点名称
学习诗歌中诗人的济世情怀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诗人的济世情怀不是直接表漏出来,而是隐藏在诗句中,这需要在具体的是诗句中分析而得出来。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对于济世情怀,学生没有具体的概念,只有理解含义,学生才能理解。2.诗人为什么能产生济世情怀。诗人生活年代与现代学生生活的年代时隔较远,再加上现代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家国破碎的情景,因而对于作者产生济世情怀不是很理解。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对济世情怀的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诗的前三节,了解诗人面对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的种种困难,在这么一个冷与湿交加的无眠之夜,诗人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与老师共同赏析诗的第四节。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师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节诗的内容?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会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从这节诗中,你读出诗人的愿望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作者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从诗人的愿望中,你读出诗人具有那些品质?
推己及人、关心民生、博大胸襟、忧国忧民、济世情怀
什么是济世情怀?
救济天下,拯救苍生的愿望和心情。大多数人当自身身处困境时,想到更多是如何让自己脱离困境、无暇顾及别人,可杜甫却有救济天下百姓的愿望。这是因为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至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即辅佐君王,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机窘迫,杜甫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看到百姓疾苦。再加上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诗人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更加激发了继承圣人之道的杜甫内心中救济天下百姓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过渡: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杜甫发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承诺,只要让天下百姓有高耸的房屋住,哪怕只有我在被秋风吹破的茅屋中,冻死也心甘情愿。
这体现出诗人什么精神?
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7.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以拯救天下百姓己任的坚定,甘愿牺牲的悲壮心情,读诗的最后一节,来感受诗人博大的济世情怀!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博大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出作者舍己为人精神的句子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四小节,纵观全诗,诗人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只是“吾庐独破”,还包括“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博大的济世情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展示学习目标,解读诗题-----歌行体,读悟结合,理解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