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7.22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527/0-17389094372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7.22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527/0-173890943733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7.22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527/0-173890943736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送别之诗我能诵,朗读古诗 初步感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中表达离情别绪的诗又称 为送别诗,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很 多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其中《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朋友 辛渐去洛阳时所作的。此诗在写朋 友间离情的同时,笔锋一转写了自 身为人处世的光明磊落、冰心纯洁。诗歌的首句写了寒雨夜间降落吴地,给送别友人营造了凄冷的氛围。第二天清晨寒意未退,到了送客的时间,但看到客人所去的方向,孤山矗立,这让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孤独。马上就要离别了,该带一些什么话给洛阳的朋友们呢?思绪万千想说的话太多,只能凝成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向朋友们表白:“我”为人处世对仕途前程的初心没有改变,对朋友们的友情也像冰清玉洁的玉壶一样纯洁。此处诗人把自己比作冰心玉壶,其清冷气质与诗中屹立在水天之间的孤山,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呼应,令人联想到诗人孤傲不群的形象,光明磊落、表里一致的品格,全诗可谓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自制,一气呵成却又韵味无穷。据记载,写这首送别七绝诗的时候,王昌龄正被朝廷贬为江宁县县丞。王昌龄一生三次被贬,每次被贬并不是因为重大问题,多因“不护细行”。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会处世,不会阿谀奉承,说话做事直抒胸臆。这本是作为一个人最真的表现,但言语行为之间,得罪了位高权重之人。当然王昌龄当年被贬详细情况已无从细查,但不可忽视的是,王昌龄写此诗时,正值仕途不顺、处境困难,又恰逢秋冬寒雨,朋友回洛阳,难免引起他孤寂惆怅失落之情。但王昌龄并没有用太多的语言来为自己辩解,只在送友之际,化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写出全诗的诗眼“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纯洁无瑕,不以官职去留为意,不受前途否泰影响,只要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不受外界浸染,就是毕生的追求。其凛然傲骨却出言温润不过激,诗人处世清高不群、对友人温润友爱的个性,跃然纸上。前面说过,王昌龄写过很多送别诗,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他一生交游甚广,以真性情交友。这样的好朋友也得到了对方的回馈。在他几次被贬处境艰难之时,好朋友孟浩然、李白、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都给过他温暖的慰藉。听闻王昌龄被贬黔江龙标尉时,李白便为他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如果王昌龄不是一个对朋友有满腔真情的人,怎会赢得朋友们的牵肠挂肚?从这些朋友对王昌龄的情感,也能够看出王昌龄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会写“芙”“蓉”“洛”“壶”4个生字,重点学习“壶”的书写。
2.借助小组合作进行学习,通过充分朗读、自主感悟、探究思辨等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本诗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送别之诗我能诵
1.诵读,唤起记忆
同学们,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别往往便是三年五载,甚至可能就是永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主题,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一同来读一读我们最为熟知的几首:(出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揭题,厘清关系
在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送别的地方是芙蓉楼,这座楼在镇江北边,靠近长江。我知道了即将离开的是辛渐,他是王昌龄的好朋友。
从“送”字中,我知道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往往都表达了离别感伤的情绪。
小结:因此,这里的“送”字读得重一点、慢一点,这样读用来表达王昌龄的不舍之情。(师范读)
3.了解背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公元742年是王昌龄被贬官后的第四年。他最初被贬至岭南,官职是江宁丞,做官的地方大约在今天的江苏南京市。已过不惑之年的王昌龄仕途失意,内心凄切,远离故土和亲友的他,此时内心还保留着对高洁清白品格的坚守。辛渐是王昌龄的友,就是在这个时候,辛渐打算由润州渡江北上洛阳,润州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润州作别。
二、朗读古诗 初步感受
1.指导朗读。
过渡:刚刚读了诗题,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谁先来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自己的感觉。
指名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同时,了解“平明”的意思。
师生合作对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2.初步感知。
导语: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我从“孤”字发现诗人情绪很低落,可能是因为好友辛渐即将离去。
我从“寒雨”中感受到,那一天下着冷冷的雨,诗人的心情肯定也很凄凉。
我从“送客”发现,送别友人诗人很不舍。
小结:是啊,读古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字面上初步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分角色朗读。
提示:接下来,带着这样的感受,男女生分角色来读,声音可以低缓些。(生分角色朗读,师点评。)
4.师引读。
提示:老师跟你们合作,一起来读古诗。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每一句的前四字,大家接后三字。
(师生合作读)
5.二次品读送别诗句
在万般不舍中王昌龄在芙蓉楼边送别辛渐,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想起古代诗人离别时的情形。
(屏幕逐句呈现四句送别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小组合作:讨论“别”之异同请同学们读一读,一同品一品,同是送别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异同点:同是唐代诗人所写的送别诗,大部分都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古人送别的地点不同:有驿站,有渡口,有长亭。送别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在清晨,有的在夕阳西下。送别的方式多样:有唱歌,有敬酒,有折柳攀花等。
三 研读古诗,感悟品质
1.细品古诗,感受送别。
导语: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是《芙蓉楼送辛渐》,描写了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场面。读这首送别诗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我最想知道王昌龄和辛渐做了些什么。
我最想知道王昌龄和辛渐说了些什么。
我最想知道,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
我最想知道,王昌龄的心情怎么样。
提示:让我们再回到古诗中,细细品读,寻找答案吧!
(生再读古诗,解决问题。)
2.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
(1)导语:在芙蓉楼下,王昌龄和辛渐依依惜别。此时,周边的景色怎么样,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预设:下着雨呢,从“寒雨”两个字可以看出,我感觉这时候应该是非常冷的。
(2)你真会关注诗句中的字词,此时正是寒雨潇潇。那么,谁还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从“连江”中,我感受到秋雨与江面融为一体,雨下得可真大。从“夜入吴”中,我发现这场雨已经下了很长时间,应该是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的。
(3)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不仅描写了身体的寒冷,而且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孤寒,因为他要送别好友辛渐,心里非常难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
3.学习“平明送客楚山孤”。
(1)导入:这句诗读完,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看了注释,我了解了“平明”指天刚刚亮,我了解到送别的时间是黎明时分。
他们前天晚上就已经来到了芙蓉楼,喝了整整一晚上的酒,聊了一晚上的天。我知道天明时分,他们才不得不停下饮酒,来到江边,依依惜别。
提示:这时候,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这是描写江面上的景色,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只能看看隐隐的山峰,显得格外孤单。辛渐即将登船,诗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这是他借助“孤”字在表达此时的心情。
4.学习“洛阳亲友如相问”。
导语:好友辛渐即将乘船离开,去往洛阳,王昌龄的亲友也都在那里。亲友们会不会向辛渐打听王昌龄的近况?
预设:我觉得会的,从“如”字可以看出,“如”是指如果、假如的意思。说明王昌龄已经想到了亲友们会问的。
提示:那么,当有人问起时,如果你是诗人,会让辛渐跟大家说些什么?
预设:如果我是王昌龄,我会告诉大家在这里一切都好,让大家放心。如果我是王昌龄,我会告诉大家,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回到洛阳,与大家相见。
小结:是啊,诗人平安的消息,一定是亲友最关心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四 送别之志我来悟
1议“冰心”,明王昌龄之品格
请同学们一起来说,“冰心”在书中指的是什么?王昌龄借“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什么?
其实古人也经常会用冰心来表明自己:
清如玉壶冰———鲍照
自有玉壶冰———骆宾王
前有南朝的鲍照用“玉壶冰”比喻自己清明的人品,后有唐代的骆宾王用“玉壶冰”形容非常纯洁的真情,而王昌龄所写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在表明自己的志向。王昌龄在表明什么志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大家整理的这几段文字,看看他那大起大落的后半生。
(出示)
开元十二年,27岁的王昌龄西出长安,投笔从戎,胸怀壮志,写下了无数气势磅礴的诗,被人们誉为“七绝圣手”。他也因诗会友,李
白、王维、孟浩然等都是他的至交好友。
开元十五年,30岁的王昌龄,一举高中进士,但天才卓绝的他一直未得到朝廷的重用,而他没有阿谀奉承,依旧清廉刚正,不断进言献策。
开元二十七年,42岁的王昌龄,因生活不拘小节,不畏权贵,三次被贬。颠沛流离的他,经历着铺天盖地的谤议,面对着小人的
忌恨与迫害,有人劝他:少伯,你就屈服吧!“不!我绝不屈服。”他说“辛渐,请你告诉我洛阳的亲 友们:我没变,我还是原来的我。” 请学生说说是否体会到了当 时王昌龄的心境。他是悲愤的,是 凄凉的,是孤独的,可他依旧说:我 没变,我还是原来的我。
师生反复接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忆“冰心”,表王昌龄之志向教师边讲述边呈现画面: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我相信纵使死神过早地夺走了王昌龄手中的笔,但你一定会记得那个怀抱理想、意气风发的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生诵读)
那个驰骋战场、百折不挠的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师生诵读)
那个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师生诵读)
师结语:我们而今再次登上芙蓉楼,能看到这里挂着这样一副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让我们一同记住这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一同记住这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
全班背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墨梅优秀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聊花导入,发布情境任务,任务一,四句诗,寻找答案,任务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知诗人,释题,整体诵读,品评朗读,品诗,悟情,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