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5.琥珀(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488/0-1738907457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5.琥珀(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488/0-17389074576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5.琥珀(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488/0-173890745767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琥珀公开课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琥珀公开课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研究文本,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 ( Brun H. Burdel) 所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全文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介绍了许多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评判琥珀的科学价值,让学生觉得真实有趣,这样的表达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生动的描写、准确精练的语言、
引人遐想的情节,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后,结合新课标对第二学段 ( 3~4 年级) 的要求,包括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学生在真实的
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学生学习阅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学生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等。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确定单篇课文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第三,品读重点词句,展开合理想象,完整地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第四,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从学科角度来看,这 4 个学习目标都非常契合单元主题的教学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 创设情境,设计任务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实际且富有童趣的真实情境,参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在仔细解读 《琥珀》一文后,教
师创设 “琥珀的模样” “琥珀的形成”2个主要情境,并设计两大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说出琥珀的模样。琥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从搜集到的资料中可知,琥珀是松柏科植物滴落的树脂,被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的一种世界上最轻的有机宝石。琥珀原石的形状多种多样,大多是黄色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琥珀是天然形成的,有些琥珀内部还包裹有各种小昆虫。天然琥珀数量较少,也很难找到两块相似的琥珀,因而成为珍品,市面上出售的琥珀饰品大多是仿制品。学生对琥珀的了解不多,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观赏图片、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琥珀的外形、大小、质地、价值等信息。
任务二: 推测琥珀的形成。琥珀的形成过程是很漫长的,需要几万年甚至更久,课文中主要介绍了松脂球的形成及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琥珀被发现的过程等内容,其中松脂球的形成是最主要的部分。只有在十分炎热的天气,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天气越热,老松树才会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越聚越多,最终滴落下来,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学生应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抓住 “晌午、火辣辣、老松树、一大滴”等关键词,理清松脂球的形成条件,理解作者运用 “展开、停、掸掸、拂拭” “慢慢爬、小心地划动、向下爬、扑过去”“挣扎”等一系列动词,将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的活动描写得富有画面感,完成 “琥珀形成后的样子”和 “琥珀形成时的可能性条件”的链接。
(仅供参考)任务三: 召开琥珀推介会。琥珀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数量稀少,足见其珍贵。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掌握了关于琥珀的大量知识,教师在班级微信群、钉钉群召开琥珀推介会,让学生用拍摄图片、制作视频、设计推介手册等方式介绍琥珀的由来和特点,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成果,在创意表达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发现大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之魅的能力。在新课标理念下,单篇课文的教学基本样态与以往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通过设计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多项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成长。
教学过程:
第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第三,品读重点词句,展开合理想象,完整地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四,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网上售卖的假琥珀图片,引导学生辨认假琥珀。谁发现了真琥珀有什么特点?
预设:真琥珀颜色比较深, 人造琥珀颜色比较浅。
自然形成的琥珀里面 不可能只有一只虫子,还会有一些落叶什么的。
真琥珀特别透亮,很有光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叫《琥珀》。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让学生辨认琥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步梳理琥珀的基本特点,既不露痕迹,又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习字词,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想一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想问,写在课文旁边。
(生读、写。 师出示)
晌午 火辣辣
渗出 松脂
拂拭 挣扎
划动 美餐
怒吼 澎湃
读了第一行的两个词语,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个事物?
教师板书“太阳”,师生合作读词。 后面四行词,学生依次答“松树”“苍蝇”“蜘蛛”“大海”。 师依次板书,师生合作读词
2.这些都是课文中出现的事物,都与琥珀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了问题并记录下来。小组合作学习,梳理一下我们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你们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归类学习中对生词及课文内容形成了有意义的建构,从而引发了学生对琥珀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三、解决问题,习得方法
1.层层推进,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琥珀,找找看。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琥珀了。读一读这一段,找一找关于琥珀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圈画。
师:大家提取了许多有效信息。现在回顾一下,想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怎么做?(读课文,在文章中找答案。教师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要对琥珀有更多的了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查阅资料”)
教师出示资料: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科、柏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 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而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 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而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
常见琥珀种类: 金珀、金蓝珀 、绿茶珀 、红茶珀 、棕红珀、蓝珀、绿珀、虫珀等。2016 年3月6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琥珀矿石,其年龄在 9900 万年左右。
师:请快速读一读这段资料,看看你对琥珀有什么新的了解。
2.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刚才大家还提出了一个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上这两个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有效的信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
(生默读、圈画)
师:课文中琥珀的形成离不开哪些事物?
预设:高温、松脂、苍蝇、蜘蛛、时间、地质变化。
借助这几个关键词来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 同桌之间可以先练习。
(同桌练习说,然后分享)
预设:
生:太阳照着松树,松树分泌了一种叫松脂的东西。 这时候, 正好蜘蛛想去捉苍蝇,结果松脂滴下来,把它们两个包在一起了,最终大海把这片森林淹没了,过了几万年,人们发现了琥珀。
生: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太阳照射在松树上,松树分泌出松脂。 这时正好有一只蜘蛛要去捉苍蝇,忽然,一滴松脂滴落了,把这两只小昆虫层层包裹在里面。 过了很多年,大海淹没了森林,把这个松脂球埋在了泥沙之下。 又过了许多
年,这个松脂球被一个渔民的儿子发现了。
师:除了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查阅资料。 我们课本上就有能够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的资料,赶快找一找。(出示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
师:这段资料也讲了琥珀是如何形成的,请大家读这段资料,并圈画关键信息。
(生读、圈画,然后交流)
师:查资料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现在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再来说一说琥珀形成的过程? 你可以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
预设:
生:琥珀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重要的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 首先是树木分泌出树脂,然后树脂被掩埋起来, 慢慢就会变成硬树脂,最后这些树脂就变成了琥珀。
生:这棵树要有一个裂缝或者伤疤。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这棵树会分泌出一些树脂。 这些树脂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把一些小昆虫、叶片等杂物包裹在里面。经过很多年,这些树脂会变成硬树脂,蕴藏在沙土下面,在高压、高温的持续
作用下,最终就会变成琥珀。
评析:“联系上下文”和“查阅资料”是小学中段常用的阅读方法,不断通过任务驱动,即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方法完成学习“阅读链接”和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两个任务,简洁、高效。
四、发现表达特点,落实语言运用
师:“阅读链接”和课文都在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对比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对比读,然后交流)
(生分别找出第 4、6、7、8自然段,自由读)
师:确实,读这些句子时,我们的眼前是有画面的,写得很生动,感觉发生这一切的时候,作者就在跟前看着呢。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课文一开始就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大家再来看看
课文作者的相关介绍:
(出示,生读)柏吉尔(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等。 著名的《琥珀》一文就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 但由于以讲故
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
师: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现在是 2022 年,柏吉尔是 1804 年出生的, 柏吉尔最多能看到距今 200 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松脂包住苍蝇和蜘蛛的事情是几万年前的事情,柏吉尔不可能看到。
师:所以,这篇文章应该是瞎编的吧?那得有依据啊,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生再读课文, 师提示重点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推测”。
师:我们也来试着推测推测。 课文中写道“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样的情景作者是从现在看到的什么景象推测出来的?
预设:是从“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来推测的。
师:课文中还写道“两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这样的情景作者是从现在看到的什么景象推测出来的?
预设:是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来推测的。
师:作者的表达就是这样既生动又准确。 这样的推测还挺有意思的,作者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是他“推测”出了这一切。 “推测”不是瞎编,是有依据的。 “推测”是思考,是根据自己看到的景象来想象以前发生的事情。 课文中说“可
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请你试着推测一下,这只苍蝇,或者这只蜘蛛是怎样划动它的腿挣扎的? 试着写一写它们当时挣扎的样子,尽量写得生动一些。
预设:
生:蜘蛛艰难地蹬着自己的八只脚, 想把脚伸出包裹在自己身上的松脂, 可它不但没有出去, 反而使周围的松脂更加黏稠,最终,它不得不放弃了。
生:蜘蛛艰难地舞动着它的八条腿,伸着头,努力想爬出去,可是无论它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就这样,它被困在里面,永远也出不去了。
生:“哦,天哪!我怎么被包裹在这黄色的液体里了!唉,完了! 我再也飞不出去了。 ”苍蝇无奈地停止了挣扎。
生:“太阳为什么会把松脂弄下来? 我真应该早点离开这个地方,不应该把苍蝇当食物啊! ”蜘蛛害怕地尖叫着。
生:蜘蛛用自己那长长的腿,在松树那金黄而黏稠的泪珠中乱蹬。
师:多有意思的推测啊,同学们写得非常生动, 值得表扬!结合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并结合表格内容,谈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品味文章语言, 学习表达方法
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许多科学家都是看了《琥珀》这篇文章之后从小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 。那作者是如何把这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想象画面 。)
1.找到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读句子,想象画 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出示文中描写环境 的句子)
通过比较朗读引导学生尝试读出温度的变化(暖暖、火热、火辣辣),了解真实生动的环境描写可以为故事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2. 找到描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展开联想,扩展思维。
从 “ 一 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 , 在太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中体会小苍蝇的愉快的心情 ;从“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中体会蜘蛛对于美餐的期待和行动中的小心翼翼 ; 从“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刚好落在树干上 ,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中抓住“ 刚好”“ 一齐”体会事情发生的巧合 。从“两只小虫 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 ”体会老松树的不忍但又无奈 。
从苍蝇、蜘蛛的动作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有画面感;体会到人物的心情;想象合理 。)
让我们再次拿起书,“声”临其境,读第 1~12 自然段,品味语言的味道。
六、总结延伸拓展阅读
这块琥珀很珍贵,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艺术鉴赏价值,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 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有人说,琥珀是时间胶囊,它封印着远古的故事、大自然的珍藏。 让我们珍惜地球母亲的每一件礼物 。 同学们,这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生动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独特的理解,为这 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预设一:这块看似不起眼的“ 黄色珍珠”,名叫琥珀,是几千年前由松树的松脂形成的 。 琥珀里面的小昆虫从远古时代一直保存到现在 。 通过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发生的一切 。琥珀里面的苍蝇和蜘蛛 ,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能看到 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看到它们的腿和四周显出的黑色圆环 。 因此,可以大胆想象,当时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做着怎样的挣扎 。 虽然它们的生命已经结束,但它们永远也想不到正是自己的“ 牺牲 ”,为科学家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帮助 。而琥珀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石,保存着这样一个奇迹。
预设二:走进博物馆 ,满眼陈列的是各种展品,最吸引我的还是要属眼前这块如玉般晶莹剔透的化石 ,它叫琥珀。一般来说,要找到有昆虫的琥珀很难,带有昆虫的琥珀往往被收藏者称为上品,在一块琥珀里发现有 2只或 2只以上的昆虫,那就是上上品了。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科学家就是从琥珀中吸食了恐龙血液的蚊子体内提取到了恐龙的 DNA 。 可见琥珀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课外阅读《琥珀物语》及《十万个为什么》。
七.迁移学法完成项目成果(可在课后施行)
我们设计项目学习活动时, 注意了迁移的特征 ,就是给学生一个相对确定的传播过程 ,相当于看到了课文中琥珀的样子, 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图片展开推测 。 有以下几个推测的训练点:病毒从哪里来 ;病毒传播的具体途径 ;病毒由自然宿主到中间宿主的过程 。 每一个内容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多种推测而且推测是有依据的,根据病毒传播途径的宣传报道,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会对流行疾病积极思考,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5 琥珀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琥珀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5 琥珀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故事导入,看图激趣,品读课文,摊就形成,我的视角,引发思考,拓展练习,激发想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