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教案(共3节)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78338/0-17385675849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教案(共3节)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78338/0-17385675850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教案(共3节)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78338/0-17385675850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12章教案全套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教案(共3节)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教案(共3节),共29页。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教案(共3节)第1节《力》教案教学目标物理观念:通过生活实例总结归纳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单位,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科学思维: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相互作用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促进相互间合作与交流;在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教学难点:建立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气球、磁铁、小铁球、夹子、细绳、吸管、胶布、轮滑鞋。学生准备:气球、弹簧、小车、磁铁、苹果、鸡蛋、矿泉水、橡皮泥。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1节 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3.力的作用效果:(1)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业设计1.请列举生活中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或现象4~6个,不能与本节学习过的重复。2.用厚玻璃瓶、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和水,来证明玻璃瓶可发生微小形变。(1)器材的安装: 厚玻璃瓶内盛满水,瓶口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严 。 (2)操作的方法: 用手挤压瓶壁,观察细玻璃管中水柱的变化 。 (3)发生的现象: 玻璃管内升起水柱 。 (4)玻璃瓶发生微小形变的原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本节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实验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透过现象提炼实质的综合概括能力。第2节《弹力》教案教学目标物理观念: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科学思维: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科学探究: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学生准备:钢尺、弹簧、纸、橡皮泥、橡皮筋、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2节 弹力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2.产生条件:物体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4.弹簧测力计(1)测力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2)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测量范围、分度值,观察指针是否指零。②读数:视线与指针对应的刻度值垂直。作业设计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先写出具体的制作方案,利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并用制作的测力计测量各种力的大小。教学反思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本节课从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利用实际的实验和现象,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得知识、提升能力。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写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方式逐步获取,自主探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第3节《重力》教案教学目标物理观念: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垂线的应用,会画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实验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科学探究: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探究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细绳、钩码、烧杯、水、自制铅垂线。学生准备:橡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3节 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1)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 N/kg;(2)表达式:G=mg。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作业设计1.自制水平仪,检查家中或学校中地面、窗台是否水平。2.利用身边或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不倒翁”,对你制作的“不倒翁”进行装饰,与同学进行分享。教学反思“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气球,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让气球在空中飞起来吗?学生代表上台表演让气球飞起来,有的用力拍气球,有的松开充满气球的口,气球都可以飞起来。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各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力学世界。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力呢?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探究点一 力(一)力的定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力,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力的现象?学生讨论后老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力的现象,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在产生力的现象中涉及几个物体?2.描述一个力需要涉及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课件展示经历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中归纳出力的概念过程,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产生力的作用时至少两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推、拉、提、压、举、吸引、排斥”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归纳:(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类型的力呢?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力》,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类型。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相互接触?请你用桌上的实验器材验证。学生思考并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归纳。学生: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4.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在水平面上,两个篮球刚好接触,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因为两个篮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所以两个篮球之间没有力的作用。(二)力的单位过渡: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力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完成。归纳: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 N。(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体验1 N、5 N的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拿起一瓶水,手对水瓶的力大约是5 N。探究点二 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是看不见的,我们怎样知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了?我们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知力的,那么力有哪些作用效果?请同学利用桌上的气球、弹簧或其他物体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上台进行交流展示。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小组1:用手压气球、拉弹簧、捏橡皮泥,气球、弹簧、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实例吗?学生回答后课件进行展示。思考:把杯子放在桌面上,桌面会发生形变吗?因杯子对桌面有压力的作用,所以桌面会发生微小的形变,只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有时我们用肉眼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放大观看。如通过装满水的瓶子上的细管中的液柱变化,反应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放大法。播放视频“慢镜头下的形变”。(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组2:用手推静止在桌上的气球,气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的气球用手按住,气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1.演示:(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正前方)放一个磁铁,观察小铁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铁,观察小铁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了解常见力的类型,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从一般到具体,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学生1:小铁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学生2:小铁球的运动速度发生改变。学生3: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是什么使小铁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学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2.课件展示足球比赛场景,分析足球发生的变化。(1)把静止的足球踢出去。(2)守门员扑住足球。(3)“香蕉球”。学生: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出去,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扑住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踢出“香蕉球”,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讨论以下问题:(1)同步地球通信卫星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学生:同步地球卫星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尽管运动的快慢不变,但是运动的方向在改变。同步通信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周期跟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叫作“同步”卫星。(2)机场的传送带在传送物体时,传送带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学生: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因为运动的快慢、运动的方向都没有发生改变。探究点三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一)力的三要素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你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猜想。学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1.用不同的力压气球、拉弹簧。2.用大小相同的力压弹簧和拉弹簧。3.一位同学将手臂水平前伸,另一位同学分别对手臂的A、B、C三个不同部位施力,看哪种情况比较容易推动手臂。温馨提示:实验中要注意用力的大小,并保证操作安全。实验过程中可以逐渐增加力的大小,直到能推动为止。教师:学生体验手作用在教室门不同位置关门,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组内其他同学归纳实验结论。课件展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被称为力的三要素。(二)力的示意图教师:力是抽象的,如何来描述力?联系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光现象,为表示光的传播路径我们引入了“光线”,这是研究物理常用的“模型法”,那么为表示力的三要素,我们可以引入“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出示练习题,练习画力的示意图。(见PPT课件)教师点拨:对具体步骤和画法可提出规范要求:1.确定受力物体。2.将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上。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以用线段的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幅图中标准要统一)。3.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线段和箭头;在箭头旁边标上力的符号和大小(在同一幅图中用线段的长短比较力的大小)。探究点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组织学生进行下列活动:实验1:用手拍桌子,体验感受。实验2:两只手分别拉弹簧,体验感受。实验3: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两名穿轮滑鞋的同学用手互推,观察两人受力后的变化。(二)演示实验:模拟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先将一个气球吹胀并用夹子夹紧,再用细绳穿过吸管,用胶布将气球固定在吸管上,将绳子两端拉直,松开夹子,在气流的作用下,气球会飞奔而去。类似的小实验也可以模拟火箭升空的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也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拓展:相互作用的特点(播放视频)教师点拨: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发生、同时消失的,不分先后。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规范作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以致用此处补充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为学习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作铺垫,分解难点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教师课件展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跳水、撑竿跳、蹦床等体育比赛视频。思考:跳水、撑竿跳高、蹦床比赛中,运动员对跳板、撑竿、蹦床施加了力的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跳板、撑竿、蹦床对运动员也产生了力的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1:改变了跳板、撑竿、蹦床的形状。学生2:改变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教师:跳水、撑竿跳高、蹦床这些活动中使用的跳板、撑竿、蹦床容易发生形变,会对运动员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今天我们来学习弹力。通过比赛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复习上节知识,为本节作铺垫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探究点一 弹力1.弹力的产生请你用力改变你桌上的物体(弹簧、橡皮泥、橡皮筋、纸张)的形状,松手后你发现什么?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压、拉、捏等多种活动使桌上的物体发生形变。找出共同点进行分类。推荐学生代表把课桌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小组代表总结。小组:钢尺、弹簧、橡皮筋是一类,受力后改变形状,不受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教师总结:钢尺、弹簧、橡皮筋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纸张、橡皮泥的这种性质叫塑性。刚才同学们用手拉、压弹簧,拉伸橡皮筋时,弹簧、橡皮筋对手有没有力的作用?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橡皮筋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然后用不同的力拉弹簧或橡皮筋,体验弹力的大小并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学生思考、讨论:小组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小组2:弹簧或橡皮筋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通过事例或者体验,从对弹性的感知入手,既有利于承接第1节中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知识,又为下面形成弹力概念作好铺垫通过活动感受弹力的产生及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总结:(1)弹力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2)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3)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同时课件展示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2.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弹力的产生条件: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篮球刚好接触,它们之间有没有弹力呢?它们与地面间有没有弹力呢?它们之间没有弹力。尽管刚好接触,但是两个篮球间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没有弹力。两个篮球与地面之间有弹力。因为篮球与地面都要发生形变(很小,我们看不到),所以有弹力。弹力的方向:(2)分析水杯放在木板上时,水杯和木板间发生的弹力情况。教师注意用“隔离法”进行分析。对于水杯:因为水杯使木板发生了弹性形变,木板要恢复原状,所以会对水杯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弹力(习惯叫支持力)。对于木板:因为木板使水杯发生了弹性形变,水杯要恢复原状,所以水杯会对木板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弹力(习惯叫压力)。归纳: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巩固练习: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课件展示)。学生在学案上完成,课件展示答案,小组间相互评价,然后进行改正。归纳总结(课件展示)播放“弹力视频”,加深对弹力的理解。探究点二 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实验:物体的弹性有没有限度?教师演示拉橡皮筋,轻轻拉,使劲拉,用更大的力拉,直至橡皮筋拉断。学生观察,总结: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教师: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我们可以制成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当弹簧伸长量越大时,表示力越大,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量度力的大小。学生活动:制作弹簧测力计使用说明书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测量工具,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的使用方法,从原理、构造、作用、使用方法、注意问题几方面来完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弹簧测力计说明书,每组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推荐小组长,学会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作图,加深对弹力方向的理解通过写使用说明书,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为今后遇到新的器材时有查看使用说明书的意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发现优秀小组。限时5分钟,倒计时。学生完成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秀小组。归纳: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课件展示)。(1)测量前,明确测量范围、分度值。被测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以免损坏测力计。(2)测量前,沿弹簧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3)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调零。(4)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5)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2.学生准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1)感受1 N、2 N、5 N力的大小;(2)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文具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如图所示,分别将两支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使其中一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1 N、3 N、5 N,观察另一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课件展示,了解生活中的测力计。通过实验,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了解生活中的其他测力计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教师课件展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倾泻而下的瀑布、飘落的雪花、篮球落地与重力有关的画面。学生准备: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学生:这些物体最终落到地面,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都受到力的作用。教师:那么这些物体受到了什么力?受到的力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探究点一 重力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作重力。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归纳: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G),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教师:请同学们列举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现象。学生:踢出的足球会落到地面、人不小心会从高处摔下,飞机空投的物资最终会落地,跳起来后会落地……教师:思考讨论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学生:河水不再流动,杯子中的水倒不进嘴里,空气会远离地球,人轻轻一跳会远离地面,汽车无法行驶……教师课件播放视频“假如地球重力变化会发生什么”和“天宫授课”片段。学生活动:学生用细绳绑着橡皮,拉着细绳旋转,体验自己的手有怎样的感受。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列举生活中常见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现象,加深对重力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播放天宫课堂授课,增加震撼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思考:(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2)同样的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发现万有引力。播放视频“万有引力”,了解万有引力。探究点二 重力的大小过渡:我们学过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首先研究重力的大小。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间接测出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根据数据和图像总结归纳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次数质量m/kg重力G/Ng/N·kg-11234完成实验后,小组代表进行展示。(见课件)学生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教师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归纳总结:(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 N/kg(表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9.8 N),这个定值用g表示。(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牛每千克(N·kg-1)。学生活动:学生课堂练习,熟悉利用重力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例题 质量为0.25 kg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所受的重力为450 N,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取10 N/kg。解 由G=mg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G木=m木g=0.25 kg×10 N/kg=2.5 N人的质量m人=G人g=450N10N/kg=45 kg木块所受的重力为2.5 N,人的质量为45 kg。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指出解题过程是否规范。探究点三 重力的方向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重力的大小,它的方向怎样?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小组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舞台,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运用公式、规范书写步骤。提醒学生计算过程中要带入数字和单位,带有单位的计算既可以使计算过程有意义,又可以通过单位之间的关系判断计算是否正确演示实验:(1)如图,用细线悬挂物体,将物体浸在水中,观察细线的方向;(2)将铁架台底部垫起倾斜,杯内水依然水平,观察细线的方向;(3)将烧杯拿走,剪断细线,观察物体坠落的方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说明实验结论。学生:细线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剪断细线后物体沿细线的方向坠落。归纳: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想想议议: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南美洲居民,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想想看,通常所说的“下”到底是什么方向?播放视频。通过视频,同学们发现通常所说的“下”到底是什么方向?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常所说的“下”指的是地心。点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所谓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方向垂直并指向地球中心。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其方向与支持面的情况有关,而竖直向下是唯一的、确定的方向,不随支持面的情况而变化。注意不要把竖直向下等同于垂直向下。 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竖直向下≠垂直向下教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请同学们思考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学生:铅垂线。教师演示实物,请同学们说说铅垂线应用在哪些方面?学生1: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铅垂线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学生2:检查挂在墙上的张贴物或相框是否水平。学生3:还可以用铅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学生上台演示,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以及判断的方法。探究点四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课件播放视频“走钢丝”,问杂技演员走钢丝时为什么要拿一根长杆子?学生思考,可能没有学习过重心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完善。教师进行补充,拿长杆子是为了稳定重心。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14页:(1)什么是重心?(2)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通过演示实验,细绳向下的方向总是与液面垂直,形象直观通过讨论和视频加深对重力的方向的理解学以致用,从物理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视频集中学习注意力,同时设疑,引入重心概念学生进行展示:(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的重心在球心,长方形或正方形薄铁的重心在对角线的交点上。学生展示后同时用课件进行展示进行巩固。归纳: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光盘)。课堂练习:组织学生练习重力示意图的画法。规范要求:(1)在物体上找到物体的重心。(2)从重心开始画出竖直向下的方向。(3)在箭头旁边标出重力的符号和大小。课件展示答案,小组间相互纠正错误。播放视频“重心”,加深对重心的理解。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重力示意图,规范学习作图习惯,加深对重力三要素的理解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教师课件展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