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59608/0-17376381844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登高》导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59608/0-17376381844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统编版8.2 登高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8.2 登高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人论世,能说出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能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手法。
3.置身诗境,能准确概括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难点】
1.能分析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手法。
2.能准确概括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法指导】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研讨法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四起,冲突不断。随着严武病逝,杜甫失去其所依靠的幕府,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夔州。在夔州三年里,生活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2.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作者把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或物中,通过描写景或物予以抒发。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寓情于景: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检测
杜甫(公元 712 年 - 公元 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
(二)自主朗读,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诗人的情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联 —— 写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 “风急” 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高猿长啸” 之声,大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的意味。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 “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后两联 —— 抒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 “雄阔高浑,实大声弘” 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 “万里”“百年” 和上一联的 “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2.读完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也可以诗中的某个字概括)
读完《登高》这首诗,最深的感受可以用 “悲” 字来概括。
全诗围绕 “悲” 字展开,首联借风急猿哀、渚清鸟飞之景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的景象,不仅有对自然景象的悲叹,更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悲哀;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直接点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悲愁以及年老多病的悲苦;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生活艰难、壮志难酬的悲恨。整首诗将身世之悲、家国之悲等多种悲绪交织在一起,沉郁顿挫,令人动容。
二、合作学习
王国维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请同学们从本诗中任选一联,探讨杜甫如何抒写“悲”情的?
要求:结合诗句,指出手法,说出情感和表达效果。
手法运用
借景抒情:诗人借 “无边落木” 和 “不尽长江” 之景,将自己的悲愁之情融入其中。落木萧萧而下,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凋零与消逝;长江滚滚东流,象征着时光的一去不返。
夸张与叠词:“无边”“不尽”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落木之多、长江之长,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萧萧”“滚滚” 这两个叠词,不仅从声音上强化了萧瑟、汹涌的感觉,还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对仗:此联对仗工整,“无边” 对 “不尽”,“落木” 对 “长江”,“萧萧下” 对 “滚滚来”,形式上的整齐对称,使诗歌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从侧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郁和情感的凝重。
情感表达
时光易逝之悲:诗人面对无边无际、纷纷飘落的树叶,联想到自己的生命如同这落叶一般,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走向衰落,抒发了对时光匆匆、年华老去的悲哀。
壮志难酬之悲:滔滔不绝、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让诗人感慨自己的人生就像这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自己却壮志未酬,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实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孤独漂泊之悲:落叶在风中飘零,江水独自流淌,诗人以景自比,暗示自己如同落叶般孤独无依,漂泊在这世间,无处可归,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孤独与悲苦。
表达效果
营造氛围:通过对落木和长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萧瑟、凄凉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秋日的江边,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愁与无奈。
深化主题:此联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人生感慨紧密结合,使 “悲” 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使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和厚重。
引发共鸣:诗人所抒发的悲愁之情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能够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人生坎坷等问题的共鸣,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
三、当堂检测
1.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写出作者抒发的情感。要求不少于50字。
我选择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纷纷扬扬地飘落而下,好似生命在无奈地凋零。脚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水,汹涌澎湃,奔腾不息,向着远方滚滚流去。
在这壮阔的景象中,作者抒发了深沉的悲叹。落叶的飘零,象征着时光的匆匆流逝,自己年华老去却一事无成;而长江的滚滚东流,更凸显出个体在历史长河与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饱含着壮志难酬、身世飘零的无尽哀伤。
不知道这样的表述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呢?要是你还想换其他联来进行改写,或者对内容有新的想法,都能随时告诉我。
四、课堂小结
1.抒情手法
2.诗人情感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通过描写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无边无际的落木和奔腾不息的长江,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直抒胸臆: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和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直接倾诉自己常年漂泊、年老多病的处境,以及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苦恨,将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直接抒发出来。
情景交融:诗歌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前两联的写景,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后两联的抒情,又以眼前的秋景为依托,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深沉、真挚。
诗人情感
身世之悲:诗人常年漂泊他乡,“万里悲秋常作客” 体现了他远离家乡、居无定所的孤独和凄凉。同时,“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明诗人年老多病,独自登高,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抒发了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哀。
时光之叹:面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诗人联想到时光的流逝就像这落叶和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感慨自己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逝,却一事无成,流露出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叹息。
家国之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动荡。诗中的 “艰难苦恨” 不仅包含个人的艰难困苦,还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他为国家的衰落、人民的苦难而悲痛,体现了一位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2.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吟诵并分析诗歌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学案设计,共14页。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学案,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