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631223/0-17368971931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631223/0-17368971932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631223/0-17368971932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人教版(2024)1 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2024)1 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学生已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积累了一定的计算经验和数学思维基础。然而,对于乘除法的深层意义,大多仅停留在机械计算与简单应用层面,尚未从抽象逻辑高度深入领会。此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节点,需要借助丰富多元的生活情境、直观形象的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乘除法本质,明晰各部分名称与内在关联,为后续小数、分数乘除法及更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筑牢根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精准阐释乘法、除法的意义,如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知识阐述准确率达 90% 以上。
熟练掌握乘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能迅速准确指出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并在具体算式中精准识别,准确率达 95% 以上。
深度领悟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关系,能灵活运用该关系进行验算,如依据乘法算式正确写出相应除法算式,且验算准确率达 85% 以上,同时能熟练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解题正确率达 80% 以上。
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等活动,如小组研讨不同场景下乘除法的运用,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总结乘除法运算规律。
在探究进程中,借助直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手段,结合实际问题剖析,发展逻辑思维,如用点子图展示乘法分配律,借线段图解析行程问题中的除法应用,深化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
凭借多样化练习,涵盖基础口算、笔算、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探究等形式,提升运算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本领,如给定数据,鼓励学生自主创编乘除法应用题并求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交融,体会乘除法在购物消费、工程建设、行程规划等日常场景的广泛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忱,主动探寻生活中的乘除法问题。
培育认真审题、细致计算、耐心查验的学习习惯,面对复杂运算情境,秉持严谨态度,增强攻克难题的信心,体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助力学生透彻领悟乘法、除法的意义,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对比辨析,如购物时计算总价(乘法)与分摊费用(除法),促使学生把握其本质,牢记概念。
强化乘法、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借助实例推导、公式归纳,如积 = 因数 × 因数,被除数 = 除数 × 商,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关系解题、验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抽象层面领会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经由正反实例论证、逻辑推导,如先乘法后除法还原数据,助力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深度理解内在逻辑。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意义及关系化解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当问题信息繁冗、数量关系隐晦时,如工程进度调配问题涉及多轮乘除运算,引导学生梳理条件,找准解题突破口,精准运用知识求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动画演示算理;创设商场购物、工地施工、旅行规划等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摆学具、画线段图,小组讨论交流,助力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场景图片或视频,如超市结账、建筑工人砌墙、旅游大巴载客;动画演示乘法、除法意义及各部分关系推导过程;练习题、互动游戏界面,如 “乘除法运算高手赛”、“生活数学大闯关”。动画演示要清晰直观,练习题要分层设计。
小棒、点子图、线段图绘制工具等学具若干,供学生直观操作;学习单,记录探究过程、问题思考、解题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
小奖品,为课堂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准备,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游乐园游玩的视频,画面中小朋友们在购买门票,每张门票 30 元,一家 5 口人需要多少钱;游玩结束后,他们又平均分吃了一盒 60 元的巧克力,每人应付多少钱。视频暂停,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数学运算呢?其实,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除法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用充满趣味的游乐园场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的乘除法运算,提问:“大家想一想,以前我们做乘除法题,只是简单地计算结果,那乘除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复习为新课学习铺垫,让学生做好知识衔接。
(二)探究新知(20 分钟)
乘法的意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情境图:学校组织植树活动,每行种 4 棵树,种了 5 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根据这个情境,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教师顺势引导:“那怎么计算一共种的棵数呢?” 让学生列出算式 4×5 = 20(棵),接着追问:“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说出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像这里把 5 个 4 相加,用乘法计算更简便,从而揭示乘法的意义。教师强调: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除法的意义
教师将上述情境图变化:学校一共种了 20 棵树,每行种 4 棵,能种几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已知什么,求什么?该用什么运算?” 学生列出算式 20÷4 = 5(行),教师追问:“这个除法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像这里已知树的总数和每行种的棵数,求行数,揭示除法的意义。教师指出: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已知的积,除数是其中一个因数,商是另一个因数。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乘法和除法算式:“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几个算式,你们能发现乘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开始,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算式变换角度思考,如从乘法算式 4×5 = 20 可得 20÷4 = 5,20÷5 = 4,从而总结出: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从除法算式 20÷4 = 5 可得 4×5 = 20,即被除数 = 除数 × 商,除数 = 被除数 ÷ 商。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用学习单记录下来,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乘除法互为逆运算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你们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还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总结的各部分关系,理解乘法算式中的积在除法中变成被除数,因数变成除数或商,反之亦然,从而得出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教师举例进一步说明,如计算 3×4 = 12,那么 12÷3 = 4,12÷4 = 3,让学生切实体会逆运算关系,可通过简单的口算练习强化,如教师说乘法算式,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12 分钟)
基础巩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基础练习题,如给出一些简单的情境,让学生判断用乘法还是除法,并列出算式计算,限时 3 分钟。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批改,教师选取几道典型错题讲解,强调乘除法意义及算式书写规范,加深对新知识理解。
进行 “乘除法运算高手赛” 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依次快速回答与乘除法相关的口算题,如 25×4、63÷7 等,比一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知识储备量。
拓展提升
创设生活情境综合题:“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 60 公里,5 小时到达。返回时用了 4 小时,返回时每小时行驶多少公里?(注意结合乘除法运算及数量关系分析)” 让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解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辅导,学生完成后同桌核对答案,教师选取典型错题讲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深度。
开展 “生活数学大闯关” 游戏,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些稍有难度的生活数学问题,如 “某工厂要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 50 个,12 天完成。实际每天多生产 10 个,实际用了多少天完成?(根据乘除法各部分关系求解)” 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思维活跃度。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引导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总结乘法、除法意义,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是求另一个因数。”“我记住了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这些名称。”“我明白了乘法和除法可以互相验算。”
教师补充
教师进行补充强调,重点回顾易错点,如乘除法意义混淆、各部分关系记错;同时表扬学生课堂表现:“同学们今天都非常棒!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这么多关于乘、除法的知识。希望大家课后也能多观察生活,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记录家庭一周的水电用量,根据单价算出费用,再计算平均每天的费用,巩固课堂知识,增进亲子互动。教师提示:“同学们,记录的时候要认真哦,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算式写得又对又规范。”
完成课本对应练习题,认真书写,对于错题要分析原因,总结方法,教师下次课抽查,强调:“课本练习题是知识巩固关键,做错的题一定要弄懂,这样知识才会掌握得更牢。”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各部分名称:因数 × 因数 = 积
举例:4×5 = 20
除法:
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各部分名称:被除数 ÷ 除数 = 商
举例:20÷4 = 5
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 = 除数 × 商
除数 = 被除数 ÷ 商
互为逆运算:
乘法算式:3×4 = 12,12÷3 = 4,12÷4 = 3
解释:乘法与除法相互验算
知识框架图: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中心为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分支包括乘法、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互为逆运算、生活应用,再细分各分支要点。
左侧副板书:
学生易错点提示:如乘除法意义颠倒、各部分关系运用错误等。
操作记录展示区:张贴学生探究过程中画的线段图、列的算式,标注错误操作及纠正过程,体现探究过程。
右侧副板书:
生活实例算式:记录课堂综合应用环节中超市购物、旅游行程等生活情境的相关算式及解答,强化知识与生活联系。
解题技巧总结:如根据情境判运算、找准各部分关系、巧用逆运算验算等。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游乐园游玩视频导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新知环节,利用实物演示、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乘除法知识,小组合作积极,培养多种能力。
然而,教学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理解乘除法互为逆运算关系时较吃力,后续可增加专项练习强化。在实际情境运用中,个别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欠佳,不能准确提取信息解题,需加强引导,优化教学提升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及反思,共5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 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