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29678/0-17368391708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29678/0-17368391709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29678/0-17368391709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篇章导引,单元导览,设疑揭题,初识文言文,反复诵读,读好文言文,读找圈画,读懂文言文,理序排图,讲好文言文,背诵文言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用简短的文字,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人这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人文要素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以及学生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要关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在读中理解文言文,关注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通过对比“众”和“光”的表现,感受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与品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字理识字法等方式认识“司、跌、皆、弃”等四个字,会写“司”“登”“跌”等三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想象说话、对比方法等,辨析司马光和其他人的动作、表现,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2.通过想象说话、对比方法等,辨析司马光和其他人的动作、表现,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篇章导引,单元导览
1.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人文要素:老师相信这些人能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咱们课本上要学习的人物,更是因为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犹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第八单元;
2.单元课文导览;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篇章页人文要素“美好的品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通过单元课文的导览,发展学生整体意识】
二、设疑揭题,初识文言文
1.揭示课题,教学生字“司”:“司”这个字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生字,书写的时候注意横平短,折钩直,出钩小,左半部分靠右收进去。
2.指名读课题,指导读好平舌音“司”,了解复姓“司马”,勾连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拓展复姓;
3.齐读课题;
4.设疑引学:那司马光小时候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5.交流发现文言文的特点
小结:是呀,像这样文字简短、语意难懂的古人写得文章,我们就把它叫做文言文。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从学生熟悉的地方开始,从回顾《姓氏歌》开始,了解复姓并进一步读好“司马光”,整个过程立足于从“旧知”到“新学”的有效链接,以便学生能以更大的兴趣、更足的自信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同时,通过“司马光小时候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新课学习,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反复诵读,读好文言文
1.跟老师读,读通文言文。
2.听老师读整句,标注停顿,完成语文作业本82页第2题第(1)小题。
(1)学生分句听读,完成停顿的标注;
(2)指名学生根据停顿,分句展示朗读。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能干,已经学会了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要在人后面停一停,相信现在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好
3.学生自由练读
4.齐读
5.去掉停顿标记配乐读
【设计意图:“学文言非诵读不可”,文言味首先是读出来的。读准字音、读准音调、读准节奏这样的诵读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借助声音进入情境。因“音”利导,循“声”问道,帮助学生创设其会意的条件,让文字“活”起来。】
四、读找圈画,读懂文言文
1.交流读得过程中找到的人物:刚刚我们已经学会了在人的后面停一停能把文言文读得更好听的小妙招,那你在读得过程中都找到了哪些人呢?
(1)指名学生交流圈画结果,师相机圈画
(2)根据学生回答,顺势理解“群儿”“一儿”
小结:原来这么短短的30个字的文言文,居然讲了这么多的人。
2.理解“群儿戏于庭”
(1)指名理解“群儿戏于庭”:那么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在哪里干什么呢?
小结:你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借助注释就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2)结合图片拓展说话“____于庭”
(3)结合学生实际拓展练说“_____于室”
(4)回读“群儿戏于庭”
小结:孩子们,刚刚咱们在一边读一边思考,借助注释理解了“群儿”做了什么,接下来请你也像老师这样,边读边思考,找一找一儿、众、光做了什么事情。
3.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并画出一儿、众、光做得事情
(1)理解:一儿登瓮
出示“瓮”和“缸”的图片,指名学生辨一辨哪个是瓮
小结: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的方法你们都已经掌握了,老师为你点赞。
(2)理解“跌”,“登”“跌”生字书写教学:原来古人用的一些字和我们现在的字居然还是一样的呢!
小结:你看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咱们又知道了一儿做得事情,那么众和光又做了什么呢?
(3)借助图片理解:众皆弃去。指名学生看图想象说有的……有的……还有的……
过渡:原来这就是——众皆弃去,面对这样的慌乱,光又是怎么做得,我请个孩子来读一读。
小结:咱们借助图片,想象画面,把短短的4个字读得长长的。
(4)借助动作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相机理解“之”。
小结:孩子们,咱们借助动作理解了“光”做得事情,又联系上文知道了“之”就是瓮。
4. 学生代入情境,想“如果自己也在场会想什么办法,辨析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方法谁更好”体会人物形象。
5.结果如何——水迸,儿得活
孩子们,你们真能干,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文,知道了司马光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呀还被村里的人知道了呢!
6.借助语言支架,想象说话,体会人物形象
小结:是啊,原来司马光小时候是这样一个冷静、勇敢、乐于助人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引导学生看注释、观插图、想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来学习,遵循从“习得”到“学得”的言语生长规律。同时,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思维方式异于常人。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去探究司马光当时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与司马光的对比:如果你在现场,会用什么办法去搭救溺水的孩子?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和司马光的进行对比,发现“让人离开水”和“让水离开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体会司马光的与众不同,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理序排图,讲好文言文
1.出示课文的连环画,学生排序,讲一讲理由。
小结:原来故事就是有起因经过结果的,所以咱们要按照顺序给它记录下来排好,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惊险、有趣的故事按顺序讲一讲。
2.出示评价标准,学生自主练讲。
3.指名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光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借助连环画排序,帮助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营造反复诵读的情境,为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搭建支架。另外,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阅读与积累是轻松且有趣的,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六、背诵文言文
【设计意图:优秀深刻的古代文化,可以成为打磨思想的利器。学生初学文言文可能对于其中的道理及体悟不是很深,但是在反复的诵读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修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读法多样,降低畏难情绪
《司马光》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任务群第二学段中明确提出:通过诵读,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陈先云理事长也提出了“读”的重要性。而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读。本课教学一是教师范读,在跟读、听读的过程中,感知读文言文的方法之一是在人的后面停一停,降低了学生读好的难度;二是朗读方式多样,从读准确到借助停顿符号读好停顿,再到去掉停顿符号配上音乐读,逐步提升学生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
二、以读促悟,融合学习方法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为学生之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学习方法。本课一是代入注释法,用好课本给出的注释,降低了学习难度,如教学“群儿戏于庭”的“庭”,引导学生一读课文,二说理解,三交流理解方法,自主发现“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是借助插图法,用好课本的插图,如教学“一儿登瓮”的“瓮”,学生再读课文之后,发现“一儿”做得事情是“登瓮”,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借助注释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能够自然且迅速地辨析瓮和缸之间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学生通过“瓮”的图片与课本插图的对比,很容易就能发现“瓮”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的自然生成中小结“借助插图”这一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三是联系上文,如教学“光持石击瓮破之”时,学生结合动作表演,理解了“持石击瓮”,这个就是学生理解“之”的基石,即“联系上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最后“讲故事”的环节进行方法的融合贯通。
三、以读促思,提升思维品质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思维方式异于常人。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去探究司马光当时的思维过程。本课两次运用对比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一是群儿与司马光的对比:危急关头,其他孩子与司马光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理性思考、果断施救的优秀品质;二是学生与司马光的对比:如果你在现场,会用什么办法来搭救落水的孩子?让学生将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进行对比,发现“让人离开水”和“让水离开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体会司马光的与众不同,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