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任务二:读史论,鉴得失》单元教学课件(第五六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任务二:读史论,鉴得失》单元教学课件(第五六课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设计说明,第五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第六课时,2集中提问,文言知识示例,同“向”从前,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一学习任务是探讨评论人物和事件的论说艺术,结合史传和史论的不同特点做出总结,并能够站在当下立场,对作品中的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1.结合历史背景,拓展阅读,体会司马迁寄寓在屈原身上的观点和情感,鉴赏其评论方法。2.鉴赏《苏武传》“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的论述特点。3.通过对司马迁、屈原、苏武三人面对生死的不同选择的认识,初步明晰正确的人生选择。
1.结合历史背景,拓展阅读,体会司马迁寄寓在屈原身上的观点和情感,鉴赏其评论方法。2.鉴赏《苏武传》“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的论述特点。
(1)阅读《报任安书》节选文字,结合《屈原列传》第3段、第12段,寻找两个文本中表达一致的内容和观点,体会作者对屈原的情感。
(2)有人评论《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李景星)还有人认为,司马迁对屈原有着特殊的感情,为其作传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你认为这些说法有道理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相比于《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大段的议论性文字,《苏武传》中好像只有对事件的叙写,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班固对苏武的观点、态度呢?是如何感受到的?
班固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大段的评论文字,但却做到了“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
例如,通过卫律的嚣张无耻和李陵的卑微求全,对比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和坚贞不屈。
同时,苏武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等语言,也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其赞颂之情。
(2)如果班固也借鉴“太史公曰”这种议论形式,他会如何写出对苏武的看法和评价呢?请尝试从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苏武传》中多次出现了苏武“自杀”“自刺”“效死于前”的情节,而他被发配北海后,却坚持牧羊十九载,未以死明志。试以三人面对生死的不同选择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看法。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文章内容。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屈原和苏武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感受到他们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大约用3课时,来了解两段历史的兴衰,看看作者如何评论历史,而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
通读第11课,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词语和句子的翻译,疏通过程中多查阅工具书,如遇障碍,做好标注。
同“影”,像影子一样。
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
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倒装句(状语后置)为天下笑者。——被动句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1)研读《过秦论》,按照国君(皇帝)、做法、国运结果、对手这几个条目,梳理文思,完成思维导图。
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注意用简练的文字进行概括。制作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流。
(2)《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较短,根据段落大意,即可梳理文思。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任务二:读史论,鉴得失》单元教学课件(4课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设计说明,第五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第六课时,2集中提问,文言知识示例,同“向”从前,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任务三:申论写作》单元教学课件(2课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设计说明,第八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第九课时,1材料展示,2思考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任务三:历史的现实关照》单元教学课件(1课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九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