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意积累知识,把握思路体会写法,拓展延伸体会语言,人性哲学扩展,课堂总结,理解本文的词类活用,理解本文的特殊句式,教学目标,通假字,易错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读懂文章,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熟读全文,背诵有关段落。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却都是法家代表人物。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历经9年多学习生涯的我们,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但假如此刻我要让你们说说学习有何意义、作用,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习的态度应该如何,我想我们大部分同学还是给不了一个完整的答案的,而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写下了一篇关于鼓励学习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一起来体验大师笔下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2.引导朗读,随机正音。3.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4.复习初中知识,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翻译难句,点拨指正。
原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一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点拨: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点拨: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同“煣”,指古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3)原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自然通于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
点拨:句中“神明”即“作风的智慧”;“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原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点拨: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点拨: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
1.背诵课文。2.分小组画出文章结构导图。
对照思维导图,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一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3.重点探讨比喻论证。
点拨:比喻论证。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章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也终究是可以成功的。
作者为了把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反正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上面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这段文字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1.反复诵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文章怎样的语言风格? 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2.总结:体现了荀子散文怎样的艺术特色?
1.引导阅读《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体会:孔子说理有何特色?
2.引导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片段。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体会:孟子说理有何特色?
3.比较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字经》开篇为“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以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点争鸣,主题思想,重点难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与态度,重点二,1有正面设喻,2有正反对比设喻,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检查作业导入新课,任务四课堂小结,学习目标,任务五布置作业,学不可以已,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认识荀子,通假字,“有”同“又”,文言虚词,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地下的泉水,作动词专一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