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同步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创作背景,生字注音,课文朗读,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担任名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平定“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说”揭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马说”即论马,谈马,题目点明了本文的议论对象和文体。
三、创作背景
1.《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2.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流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四、生字注音
伯乐(lè) 祗(zhǐ)辱 骈(pián)死 槽枥(cá lì)
石(dàn) 奴隶(lì)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称(chēnɡ)也
执策(cè) 粟(sù)米 其真无马邪(yé) 外见(xiàn)
五、课文朗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 即使。
2.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并列。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4.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
(二)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三)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 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食之不能尽其才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 喂养。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 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10.策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动用,鞭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四)古今异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等 古义:等同,一样。今义:多指等待、等候。
2.执策而临之 策 古义:马鞭。今义:政策,决策。
3.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安全、平安等。
4.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奴隶 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
自由的人。
6.是马也 是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是。
(五)词的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执策而临之 省略主语,应为“(食马者)执策而临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个“食”后面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3.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八、课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九、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十、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2.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强烈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3.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十一、课文默写背诵
1.《马说》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马说》中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马说》中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马说》中描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韩愈《马说》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体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
发出强烈谴责的愤懑之情。
15.由于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马说》中的千里马最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走完自己悲惨的一生。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思考探究一)
【参考答案】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思考探究二)
【参考答案】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思考探究三)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文章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3.(2024·吉林松原·二模)文中作者长叹一声“呜呼”,这个词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呜呼”一词写出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是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和控诉。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用四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此句连用四个“不”字,充分暴露食马者的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5.(2023·吉林长春·一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揣摩此句的语气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责。(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抨击。)
6.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考点一:课文背诵与默写
例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世有伯乐, 。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5)韩愈在《马说》中感叹没有千里马的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考点二:正确朗读课文
例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安求其能/千里也
考点三:理解词义
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D.其真无马邪 食之不能尽其材
考点四:理解课文内容
例4.下列对相关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体现了庄子希望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B.韩愈通过《马说》一文委婉表白心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达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
C.《大道之行也》一文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显示:庄子重分析,对事物持寻根问底的探究心态;惠子重观赏,对事物持欣赏态度。
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zhǐ) 骈死(pián)
B.槽枥(lì) 食马者(shí)
C.外见(xiàn) 尽粟一石(sù)
D.不以千里称也(chēng) 尽粟一石(dàn)
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虽有千里之能
D.才美不外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D.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5.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安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D.复前行,欲穷其林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正确的。
B.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 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10.填空。
(1)韩愈,字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代著名 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 、 、 、 、 、 、 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 。
(3)文中韩愈说明“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
提升专练
(22-23八年级下·湖南娄底·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虽我之死B.一食或尽粟一旦/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不得志,独行其道D.伯乐不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B.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C.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D.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15.评价人物不能就事论事,评价文章不能因人废文。文章仅仅是在说“马”吗?为什么?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图解新知)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思维拓展/链接中考)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4大考点)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分层演练)
1.初步了解作者及文本常识。
2.掌握本课基础文言知识。
3.尝试思考探究并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4.了解本文在中考中的考点考法。
5.系统训练,突破重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精品巩固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创作背景,生字注音,课文朗读,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小石潭记优秀巩固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创作背景,生字注音,课文朗读,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社戏优秀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背景链接,文体知识,文题解读,字音字形,词语识记,人物形象,课文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