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浪的相关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节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三节内容,主要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主要以文字描述、图片呈现、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方式依次列举了海浪、潮汐以及洋流的基本运动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课时的内容为海浪的形成原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其中一种基本形式——海浪的形成过程其运动规律。难点:掌握不同形式海浪形成原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多媒体 自制教具
情景导入: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1944 年,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此战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海水水位最低时行动,便于爆破队破坏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陆军登陆部队要求在海水水位最高时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空降部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识别地面目标。最终指挥部选择了 6 月 6 日(农历闰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为什么选择这一天?今天通过学习《海水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教师设问:海水的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
(教师板书)表层海水的基本运动形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表层海水的运动主要三种基本形式——海浪、潮汐以及洋流。并首先介绍一、海浪(板书)的相关知识。
学生阅读 P57-P58 页,教师先介绍海浪的基本概念以及种类,包括风浪、风暴潮和海啸,解释描述海浪的基本要素,波峰、波谷、波高和波长的含义。
介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海浪——风浪的形成原因以及风速海浪大小的关系。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哪些利用风浪的例子?它的原理是什么?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解释需要不同海浪条件的活动的原因。
(过渡)从以上活动可知,人们在从事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时,需要密切关注海浪的情况,那么海浪的观测是怎么进行的,我们有是如何进行未来海浪情况的预报?
教师布置活动探究,看课本P57 页波浪要素的示意图,小组分析海洋中波高的测试方法,并请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推荐代表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解释当前的海浪监测方法是运用水文浮标,监测波峰与波谷高度,从而计算出浪高,在获取不同位置的浪高后,将这些数据输入到计算当中,结合气象与海洋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海浪情况进行预报。
(过渡)刚才提到的海浪是由风形成的,如果海上的风力很大,又会有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介绍风暴潮的基本概念,使用 PPT 播放关于风暴潮的视频。
总结风暴潮是由于受到强风以及海水涨潮所导致的水位暴涨的现象,属于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并介绍风暴潮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如:海水倒灌、建筑损坏等。介绍课本中 1953 年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的案例。
(过渡)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能否说说“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是怎么回事呢?
总结海浪和风暴潮的主导因素是风力的作用,引出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火ft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等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的现象所造成的巨浪,使用 PPT 播放关于海啸的视频。 介绍 2011 年日本海啸的案例,说明海啸对于人类活动的危害。
(过渡)提问:在了解了风暴潮与海啸对我们生活的危害以后,那么我们如何降低以及避免?学生看课本P58 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回答。
教师介绍当前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的主要方法,分别是修建海堤以及种植海岸防护林。重点介绍红树林的作用以及当前的分布状况。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受风、洋面、地形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据此完成 1~2 题。
1.图中区域( )
A.位于我国渤海和黄海沿岸
B.波浪能密度北部小于南部
C.海域的水深北部大于南部
D.海岸线平直处波浪能集中
2.关于波浪能( )
A.波浪能不可再生,是新兴清洁能源
B.波浪能较稳定,已被广泛开发利用
C.北半球比南半球洋面广,能量更大
D.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波浪能较大
B。A 位于我国渤海和黄海沿岸,从图中的陆地及经纬度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图片所表示的区域为东海沿岸,因此 A 不正确。B,图中实线为波浪能密度的等值线。在图中北部海域的波浪能密度等值线要比南部稀疏,因此 B 正确。图中以虚线表示等深线,看到北部海域 50 米等深线距离海岸的位置比南部更远。由于海洋的深度一般是从陆地向海洋逐渐变深因此等深线距离陆地越近的海域水深越深,所以 C 不正确。海浪具有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海岸线平直的地方,波浪能一般较低,所以 D 不正确。
D。A 波浪能既是新兴清洁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所以 A 不正确。B 波浪能作为新兴清洁能源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所以 B 也不正确。C 由世界海陆分布上可知,南半球的洋面比北半球广,能量也应该是南半球大,因此 C 也不正确。D 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经常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风力往往较大,因此东南沿海夏秋季节波浪能较大,所以该题正确选项是
D。
港口适宜选择在避风的海湾内,下图为某沿海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 3~4 题。
3.图中四个区域中,风浪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四个区域中,最适合作为港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A。甲海域位于岛屿和大陆之间,受海峡“狭管效应”影响风浪较大。乙海域同样位于岛屿和大陆之间,但岛屿对盛行风有阻挡效应,因此风浪较小。丙和丁则位于海湾内风浪较小因此
A 选项正确。
D。丙和丁位于海湾内风浪较小适宜作为港口。而从海湾湾口的朝向看,丙海湾对盛行风的阻挡作用较弱,丁海湾对盛行风的阻挡作用较强,所以丁为最适宜作港口的海域。因此答案为
D 选项。
风暴潮是由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聚变(通常指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现象)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读图,回答 5~6 题。
5.据图推测,该日影响渤海湾风暴潮潮位的天气现象最可能是( )
A.热带气旋 B.温带气旋
C.温带高压 D.热带低压
6.该日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在渤海湾的( )
A.东南部 B.东北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B。图中展示的是渤海湾附近海域,该海域位于温带,因此可排除 A、D 选项。造成风暴潮的天气现象主要是热带气旋与温带气旋,而 C 选项温带高压是较为稳定的天气系统,不太可能引发风暴潮因此答案是 B 选项。
D。海面水位最高的地方为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的是海面水平等值线,其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因此西南部是水位最高的地方。所以答案是 D选项。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运 用 图 表 等 资
料, 说明海水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
海水运动的规律,区分不同海水运动的形式。
地理实践力
识别与海浪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
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标解读
了解海浪的主
要成因及作用
了解海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类利用海浪运动的规律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的主要途径
综合思维
认识海浪的形成原因,能够了解与
分析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具体运用原理。
人地协调观
结合不同的海浪形式,说明海浪运
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海洋环境意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潮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水的运动及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