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3.1 水循环 (6) (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91503/0-17360489867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3.1 水循环 (6) (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91503/0-1736048986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动手环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章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阐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时最重要的地理过程之一,教材通过讲述水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水循环过程各个环节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在其中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思想。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一)教学重点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仪式,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二)教学难点
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水量平衡
多媒体课件
第 1 课时水循环过程——以河流补给为例
【引入】《宋书·天文志》中关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提问: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 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
(一) 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概念:
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概念解读:
水循环发生区域、环节、动力、联系等。
【动手环节】绘制水循环过程图:(注意每个环节的位置和动力因素)
(二)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①影响蒸发(可能蒸发量)的因素
光照、气温、风速、湿度、坡度、裸露的水域表面积(供水条件)
典型案例展示:大连老虎滩公园里的树皮覆盖层;农村菜地里普遍采用秸秆、松针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②影响下渗的因素
【案例】植被对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作用
不同森林率的流量过程示意图
【归纳】
(三)水循环的分类
水循环分类: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1.海陆间循环(封闭系统)
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①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②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③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
④ 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又称为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海上内循环(开放系统)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海上内循环是循环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3.陆地内循环(开放系统)
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四)课堂小结
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的绘制
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蒸发、下渗为例)
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环节
影响因素
蒸发
光照、气温、风速、湿度、坡度、供水条件
水汽输送
风(风带、季风、台风等)、距海远近、地形
降水
水汽来源、水汽过饱和(降温)、凝结核
地表径流
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植被(湿地)、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坡度、人类活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典型案例,水体的更新周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材料信息,案例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分析思路,综合分析,典型案例 1,典型案例 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