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学常识,朗读诗歌,讨论质疑,分组讨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感受本诗的意境美、声韵美,体会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朗诵诗歌,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品味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获得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提起李白,我们都非常熟悉,从“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从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认识了他,了解了他,也跟随他的脚步了解了唐朝的风貌,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瑰丽的世界,今天我们将再次起航,让我们走进李白的世界,走进《蜀道难》!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学常识
1.小组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
3.指名复述全诗的主要内容,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之难,以惊人的想象力和奔突在想象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1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2段,以奇险荒凉的景色写蜀道之险;第3段,由自然而及人事,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担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把握诗歌内容。)
三、朗读诗歌,讨论质疑
1.播放录音,学生正音。
2.以首段为例,教师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四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雄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这几句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己。脱口而出的惊叹,也显示了诗人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微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几句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人烟”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峨眉巅”两句说“有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地崩…相钩连”两句直言来历所在,应着力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回川”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愁攀援”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叙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要有身临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稍作停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默读思考,标记疑难之处。
(设计意图:示范引领、营造氛围,激发诵读兴趣;指导朗读,让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本诗宏大的气势和奔放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分组讨论、交流释疑
1.各小组讨论,交流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长负责记录。
2.教师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视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在《蜀道难》中,李白生动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沿途风光的奇丽,抒发了自己对于蜀道之奇险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入蜀友人的关怀,并透露出了自己对于蜀地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在这首诗中,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超群的艺术才能也有相当充分的体现,这是一首很能体现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
(设计意图:点拨诗歌内容,为品评鉴赏作铺垫。)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1段,熟读第2、3段。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并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蜀道难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
2.了解并分析本诗在手法运用上的特色和作用。
3.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内涵,体会其强烈奔放的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并分析本诗在形式和手法运用上的特色。
2.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内涵,体会其强烈奔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诗歌。
2.结合上节课的理解,谈一谈读后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峻的气势,也体会到了诗人情感的跌宕,从中感受到了他想象之奇特。那么,诗歌是在表情达意方面用了什么方法呢?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合作探究,讨论释疑
1.设计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1)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熟知的绝句、律诗有什么区别?
(2)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三种手法举例说明。
2.师生共同探讨明确。
(1)从形式上看:①句式整散结合,长短不齐,不拘一格。②三换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③重章复沓,三叹蜀道之难,且三叹各有侧重,形成一唱三叹的独特艺术魅力。④连用不同叹词等。
(2)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想象,兼之以比喻、反衬、用典、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
如:夸张手法的运用。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等。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百步九折”;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说“六龙回日”,这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者想象丰富奇特。李白以奇特的想象超越时空限制,从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感受的反馈。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高险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荒凉幽邃的氛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用典,如蚕丛、鱼凫开国,六龙回日,五丁开山等等。
三、课堂拓展,评说李白
1.请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李白。
2.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拓展升华,走近李白,了解李白的经历,回顾李白的诗篇。感受“神奇瑰丽,豪放飘逸”的诗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李白有着非凡的自信,有着狂傲独立的人格,有着豪放洒脱的气度,有着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还有着一颗历经坎坷依然保持纯真的高贵的心。也正是这样的李白,才能创作出这首想象奇特,笔意纵横,意境阔大的《蜀道难》。
我们在感叹蜀道的雄奇险峻时,更要体会学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本诗的写作目的历来众说纷纭,请你搜集资料并结合诗句写一写自己的见解,同学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蜀道难
形式:①句式整散结合。②三换其韵。③重章复沓。④连用不同叹词等。
表现手法:①夸张。②想象。③用典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读懂文意,朗读课文,把握情感,总结人物形象,领悟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设计问题,预习课文,挖掘悲剧根源,鉴赏艺术手法,比较鉴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