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
(1) 角声满天秋色里, ______ 。(《雁门太守行》)
(2) ______ ,恨别鸟惊心。(《春望》)
(2) 得道者多助, ______ 。(《孟子三章》)
(4) ______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3) 《赤壁》中诗人大胆假设,提出迥异于常人的历史观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2.完成下列小题。
(1)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① ______ (作者)的一部科普巨著。他用野外观察和② ______ 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此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③ ______ ”之美誉。
(2) 《昆虫记》中,作者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图。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3.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网络文学
①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网络文学在短短 10余年光景中,竟然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部分“神作”甚至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如此高光表现,自然引得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其中,跑马圈地。
②有人惊叹,看网络小说每千字虽然只要几分钱,但累计起来竟成了一门数以亿计的大生意。而有专家的表述更为精辟: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③网络文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行业,如今正在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产业布局,在经历多次洗牌和整合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网络文学集团。
④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也不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的销售,而是走向全版权运营,围绕一些当红 IP,打造游戏、动漫、影视等衍生产品,以网络文学为起点,撬动更大的产业发展。近几年,《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等几乎所有热播电视剧,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
⑤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于很多平时不看网络文学的人来说,不知不觉间,网文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⑥网络文学甚至都已走出国门,开始影响海外的年轻人。 2016年,一个名为“武侠世界”()的网站开始走入媒体视野。这个有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
⑦据了解,在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作品刚刚发布时均称之为公共章节,供用户免费阅读,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写作的速度和长度就直接关系到作者和网站的收入,也就是说,更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导致了作品越写越长, 100万字往往只是起步。一部叫《武神空间》的作品一共写了4178章,总字数达到1000多万字;《从零开始》从2005年开始连载,一直到2016年3月份才完本,一共写了11年,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
⑧有专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的确让网络文学实现了超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但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值得深思,同时,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1) 第①段加点词“高光表现”在文中具体指 ______ 。
(2) 第②-④段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②段加点的关联词“虽然……但”,意在强调阅读网络小说的成本不高。
B.网络文学的“原生时代”指免费阅读作品,“资本时代”指付费阅读作品。
C.“撬动更大产业发展”是指以网络文学为起点,衍生游戏、动漫、影视等产业。
D.如今网络文学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是因为阅文集团的规模大和实力强。
(3) 请简要概括第⑤-⑦段的说明内容。
(4) 第⑤⑥两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请简述理由。
4.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遍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 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1) 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2) 请结合语境,赏析语句的语言表现力。
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
(3) 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C.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D.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5)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的深层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5.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本文选自《孟子》,它是 ______ 家经典著作。
(2) 翻译下列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章结尾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6.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
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①”。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②,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①豚:小猪。②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喻众人随声传闻。③翕赫:此指轰动、惊动。
(1) 解释句中加点词。
①顾空桑中有土 ______
②盲者得视 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3) “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的原因是 ______ 和 ______ 。(用原文回答)
(4) 下列分析本文主旨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人们不应有盲目崇拜的心理。
B.人们不应该听信荒谬的传闻。
C.人们不要去做祭树拜神迷信行为。
D.随意种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7.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饮酒》的作者是东晋的 ______ 。
(2) 对《饮酒》一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8.请以“懂得”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择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塞上燕脂凝夜紫,感时花溅泪
【小题2】失道者寡助,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题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答案:
(1)塞上燕脂凝夜紫(注意“燕脂”的书写)
(2)感时花溅泪(注意“溅”的书写)
(3)失道者寡助(注意“寡”的书写)
(4)无可奈何花落去(注意“奈”的书写)
(5)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注意“郎”“锁”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答案】【小题1】法布尔,实验法,昆虫的史诗
【小题2】蝉,大多数蜣螂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的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他研究昆虫采用的是野外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①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的是蝉。②根据《昆虫记》的描述,“西班牙蜣螂”是蜣螂中的一种,它们通常以动物粪便为食,被誉为“自然界清道夫”。这种蜣螂具有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行为习性。首先,它们会将食物(粪便)转化为球状,这是为了便于滚动和运输。通过将粪便制成球状,蜣螂可以更容易地将其移动到安全的地方,避免被其他动物掠夺。这种行为不仅展示了它们的智慧,还体现了它们对食物的珍惜和保护。其次,这些粪球并不是简单地藏起来就算了。蜣螂会选择一个可靠的地方,通常是地下或草丛中,将粪球藏起来。这样做是为了确保食物的长期保存,同时也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食源。最后,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这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可能是因为梨形的结构更有利于保护和孵化卵,确保幼虫的安全出生和成长。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①法布尔 ②实验 ③昆虫的史诗
(2)①蝉 ②大多数蜣螂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的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小题1】网络文学读者、写手多,收入高,部分作品辐射到其他多个行业
【小题2】C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解答题目的时候需要注意回答词语的指代义而不是语境义。注意“高光表现”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再根据语境,结合文章内容得出答案。结合“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部分‘神作’甚至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可知,“高光表现”指网络文学读者、写手多,收入高,部分作品辐射到其他多个行业。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但”表示转折。
B.有误,“原生时代”的作品也包含资本的积累,而不是仅只有“免费”。
C.正确。
D.有误,选项中表述不全面,还有一些“当红IP”的影响。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需要确定答题范围,之后再确定说明对象和段落中的说明的内容进行寻找和答题。三个自然段概括为两个空,从文中看,⑤⑥段为一个部分,⑦段为一个部分,概括时找到说明对象,再针对文中的关键字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段落顺序。
首先需确认段落大意,之后再根据说明顺序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进行回答。⑤⑥两段分别讲解网络文学走进人们的生活到拓展到国外,两者之间采用影响力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进行讲解,所以不能互换。
答案:
(1)网络文学读者、写手多,收入高,部分作品辐射到其他多个行业。
(2)C
(3)①网络文学的影响力。
②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
(4)不能颠倒,第⑤段写了网络文学在国内的影响力,第⑥段写了网络文学对海外年轻人的影响,是按照影响范围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安排的。
本文以“网络文学”为说明对象,①段,主要介绍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与规模;②~④段,介绍网络文学的商业价值;⑤~⑥段,介绍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仅仅停留在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甚至走出了国门;⑦~⑧介绍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模式,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4.【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文章第三段,主要写了秋天祖母忙着收花籽,“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第五段,主要写“祖母把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第六段,交代了祖母爱花的原因,“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可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着手,“一粒粒”“一包包”是叠词,表现了祖母收藏花籽时很认真,可见祖母对花籽的珍爱之情,既表现出她有爱心,也可见她对儿子儿媳的思念。
(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
补叙,是补充交代某某情节,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同时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第六段补叙的是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从“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可以看出,补叙的内容交代了祖母爱花的原因。从“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可以看出,解开前文祖母一夜白头的悬念。从“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可以看出,这里还起到照应题目,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判断。
ACD.正确;
B.有误,选项中“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说法错误。这里应该是表现了祖母对“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的不理解,与后来父母“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籽种在庭院里”后祖母态度的转变形成对比,突出了祖母的形象。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理解标题,要注意从表面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入手。从“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大人小孩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可知,“花”象征着美好品质,“离花近一些”即要向心灵美好的人学习。从“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可知,“花”象征着乐观生活,“离花近一些”亦指要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从“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可以得知,“花”象征无私奉献,“离花近一些”指拥有爱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第一次:父母从深山带回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
第二次:祖母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路人。
第三次:祖母嘱咐我要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个人。
(2)“一粒粒”“一包包”量词叠用,写出祖母收藏花籽时的认真与郑重,将收藏花籽形容为收获粮食,表现了祖母对花籽的珍爱,也寄托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之情。
(3)照应标题,解开祖母头发一夜变白的原因,补充交代祖母喜爱花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B
(5)①“花”象征美好品质,“离花近一些”即要向心灵美好的人学习。②“花”象征乐观生活,“离花近一些”亦指要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③“花”象征无私奉献,“离花近一些”指要有爱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篇文章写祖母与花的故事,她总是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路人;她要“我”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个人。一直到祖母去世,“我”整理遗物时,才知道是父母从支教的深山带回野花的花籽,他们虽然永远留在了支教的山区,但是他们对孩子的爱却如“花”般遍布天下。
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答案】【小题1】儒
【小题2】C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它是儒家经典著作。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有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代词,这,这些。句意: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3)本题重点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特点。
ABD.正确。
C.错误;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故选:C。
答案:
(1)儒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3)C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6.【答案】【小题1】看,回头看。,能够。
【小题2】略
【小题3】桑树中复生李树,病目者于李树下许愿后自愈
【小题4】B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句意为: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顾:回头看。
②句意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得:能够。
(2)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句中重点句子有:何,什么;乃,是;耳,罢了,句意:这有什么神奇,(只不过)是我种的梨树罢了。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句可知,桑树中复生李树。结合“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句可知,病目者于李树下许愿后自愈。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ACD.正确。
B.错误,故事讲述了南顿一个叫张助的人,偶然间种下一棵李树,有人偶然间向它许愿,眼疾痊愈,于是以讹传讹,人们以为神树,最后李树被张助砍掉。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主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结合上述分析。
故选:B。
答案:
(1)①看,回头看。
②能够。
(2)这有什么神奇,(只不过)是我种的梨树罢了。
(3)①桑树中复生李树。
②病目者于李树下许愿后自愈。
(4)B
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
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惊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大惊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7.【答案】【小题1】陶渊明
【小题2】A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饮酒》的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是我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有误,“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存高远,哪怕是居所处于闹市也像是在偏僻之地一样。并非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陶渊明
(2)A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懂得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
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土直踩了几脚。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辟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吗?
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神圣心情。大地是需要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这只属于它自己的成就感。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种了一粒种子吗?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对于父亲的话我毫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幸福!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
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无声。曾经的我以为孤独是人生的注脚,只能我在那一隅天地,追求所谓美好。可是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父亲无言的爱,浇筑着是最质朴而美好的情感,它让我们懂得:幸福的世界真好!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可知,材料的关键词就是“懂得”,那么,“懂得”了什么,后面隐藏的关键词更重要,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懂得”了什么是幸福,“懂得”了什么是感恩,“懂得”了什么是自爱,“懂得”了什么是爱国……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采用合理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真情实感,以此来吸引读者。行文构思中,可以采用题记式,可以层层深入式,可以总分总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文中多采用细节描写,适当加入修辞方法,避免平铺直叙。
此文开门见山让人眼前一亮。主体部分一粒玉米种子为线索展开叙述,在埋下种子的时“我”以为我是孤寂的,是没有人懂“我”的。在爸爸催“我”给种子浇水以及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我”终于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让“我”懂得了有一种爱是无声的,大爱无言。文章层层深入,吸引着读者跟着作者的感情在走,尤其最后写到种子不可能发芽的时候,真的让人心里一颤。文中心理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语言有功底,思想有深度,此文不失为一篇佳作。昆虫名称
生活习性
① ______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西班牙蜣螂
② 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青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