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
    (1) 水何澹澹, ______ 。(《观沧海》)
    (2) ______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2) 潮平两岸阔, ______ 。(《次北固山下》)
    (4) ______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
    (4) 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 三军可夺帅也, ______ 。(《<论语>十二章》)
    (6) 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 。(《诫子书》)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皇帝的新装(节选)
    安徒生
    ①“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②“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③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因此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去了。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 lù______地工作。
    ④“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 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有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⑤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儿,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溧亮。 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⑥“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一一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⑦“哎,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⑧“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⑨“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这些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就这样做了。
    (1) 看拼音写汉字:忙lù ______
    (2) 皇帝有没有尝试利用新衣的特性去测试他的官员?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加以简析。
    (3) 请分析选文中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4) 《穿井得一人》《桑中生李》《皇帝的新装》(节选)中的人物都说了与事实不符的话,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3.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吃馕最好的时候(有删改)
    王萌萌
    ①说起来,我与馕结缘始于许多年之前。
    ②我童年时,在制药厂做销售的父亲负责跑西北片区,有几年长期驻新疆。父亲天生爱美食。从新疆回家时他带回过牛肉干、葡萄干、奶疙瘩、新鲜的羊腿和哈密瓜,还曾在家里做羊肉汤和手抓饭。从父亲眉飞色舞的叙说中,我想象着他在新疆朋友家做客的情景。
    ③馕是最能说明“新疆是个好地方”的食物,父亲如此强调。
    ④我头一回吃馕,是在姑苏古城读大学期间。身为建筑系的学生,我隔三岔五要熬夜赶画作业,习惯备些糕点作宵夜。彼时,苏州十全街有家知名的新疆菜馆子北疆饭店,找了个周末,我与同窗去打牙祭。出门时,当街烧烤的维吾尔族小伙端出刚出坑的馕,那种小麦粉油脂充分混合、发酵又经过烘烤之后激发出的浓香霸道至极,让我这远离故土的北方人不可抵挡,当即决定买几个带回去。同行的常州籍室友提出异议,这么大的饼,吃不完会坏吧?我跟室友讲,当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携带的就是高昌王发动全国打馕高手制作的 5000多个各式馕饼。由此可见,馕是一种营养丰富、极耐保存的食物,能支撑得起艰辛漫长的取经路,怎么会坏呢?
    ⑤我大手笔买下 5个馕,以为足够全宿舍吃个十天半月。没想到,后来竟“翻车”了。
    ⑥约莫一周后的一个赶图夜,宿舍熄灯后,我们把板凳、画板搬到走廊上继续鏖战。时值盛夏,暑气渐重,至后半夜,我终于完成最后一笔,松一口气,摸黑进宿舍觅食。见新疆馕还余下两个,便拿一个到走廊与舍友分食。应急灯的电已所剩不多,我们就在晦暗之中撕扯、咀嚼。次日晨起,我尚未起床就听见舍友喊:“天哪,这馕发霉了!”我去看时,只见最后一个馕皮面上现出几小片绿色霉点。此后连日的阴雨,让我深切意识到自己的愚钝,同样的馕,在取经路上和烟雨江南怎么能是同样的保质期?况且,这食物和人一样,要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所长。
    ⑦去岁夏、今年春,我先后走了北疆与南疆,一路上尝尽各种口味的馕。最难忘的两回,分别是在库车老城、和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的路餐。
    ⑧一家名叫帕提古丽热合曼的打馕店,出售当地最有特色的车轮大馕。我和爱人去的时候,恰好赶上新馕出坑。头戴小花帽的络腮胡老大爷,用铁钩将金黄的馕饼一个个自坑中取出,探在铺着红花布的大案子上,任顾客付钱自取。
    ⑨拿起馕饼时,我隔着袋子还觉得滚烫,可那四溢的喷香实在令人按捺不住。此馕直径约 60厘米,最厚处不超过1厘米,最薄处如纸一般,馕面上形若玫瑰的图印交叠错落,密密麻麻嵌满了白芝麻。趁热撕下一片,入口酥脆松软,又经久耐嚼。爱人乃嗜吃面食的胶东汉子,几口馕下去,大呼舒坦。8元钱买的两个大馕,是我们那天的早午餐,是拍照道具,更是此后行程的储备粮。馕简单朴素至极,却能给人最根本的安全感。想到底,生命存续所需本就不多,轻简节制反倒通往自在和满足。
    ⑩今年春季,我随上海作协和新疆文联“文化润疆”采风团走访阿克苏地区,有一日在和田的行程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途沙漠路餐,我们的全部吃食就是一摞馕、几个西瓜。冒着风沙,一口馕、一口瓜,满头满脸从发丝到齿缝都有细细密密的颗粒感在穿梭流动,但喉咙里、心里是香甜的。
    ⑪远处几株胡杨,正在风沙中摇曳着刚刚发山嫩叶的遒劲枝丫。我们已然说不清吃下去的是馕和西瓜还是沙子,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才是吃馕最好的时候。
    (1) 请分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
    (2) 文中写了作者三次吃壤,请依次概括。
    ① ______
    ②去年夏天,“我”在库车拿车轮大馕当早午餐,简单朴素的馕令“我”感到舒坦。
    ③ ______
    (3) 结尾处作者写到“这才是吃馕最好的时候”,以下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摞馕用料丰富,制作考究。
    B.胡杨秀美的身姿为食物平添了风味。
    C.作协、文联的同伴们与“我”志同道合。
    D.旅途和沙漠是最适合馕发挥所长的环境。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7分。
    4.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 课文节选自 ______ (书名)。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 同样是“闻”,宋君的做法是“ ______ ”,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信息 ______ 。宋君的应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_ 。
    5.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①。后有人见桑中忽生李,以为神,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③。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④。”因就斫之。
    (选自晋・千宝《搜神记》,有删改)
    【注释】①空桑:空心桑树。②病目痛者:眼痛的病人。李君: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豚(tún):小猪。③众犬吠声:形容众人随声传闻。翕赫(xī)(hè):轰动。滂沱:指李树旁满酒肉。④远出:出远门。
    (1) 这棵李树被视为神树经历了两次传闻,第一次是因为“ ______ ”的异象;第二次则因为明明是 ______ ,却在传闻中变成了 ______ 。
    (2) 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病目者特地去李树下许愿。
    B.病目者确信李树有治愈他的神力。
    C.张助出远门是这场闹剧得以发生的原因之一。
    D.张助砍掉这棵李树是想除掉这场闹剧的罪魁祸首。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6.阅读诗歌,完成答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这是一首 ______ (体裁)。李白和王昌龄都是 ______ 代诗人。
    (2) 以下对这首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昌龄当时身处逆境,这点从“左迁”中可知。
    B.诗歌中的两处“龙标”指的是唐代的一个县名。
    C.“杨花”飘零、“子规”悲啼烘托出伤感的氛围。
    D.“愁心”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3分。
    7.题目:一次分享
    要求:(1)这份试卷中出现过的素材请不要使用。(2)字数600字左右。(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如与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山岛竦峙,正是江南好风景
    【小题2】风正一帆悬,遥怜故园菊
    【小题3】一夜征人尽望乡
    【小题4】铁马冰河入梦来
    【小题5】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6】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答案:
    (1)山岛竦峙(易错字:竦峙)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风正一帆悬
    (4)遥怜故园菊(易错字:怜)
    (5)一夜征人尽望乡
    (6)铁马冰河入梦来
    (7)匹夫不可夺志也
    (8)非宁静无以致远(易错字:致)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答案】【小题1】碌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到处传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称赞不存在的布精致美丽,掩饰自己的愚蠢、不称职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忙lù”写作“忙碌”。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由“‘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可知,皇帝想利用新衣的特性去测试他的官员;由“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因此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去了”可知,皇帝派老大臣去了骗子那里,已经在利用新衣的特性去测试老大臣。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作用。“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有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可知,老大臣没有看到织布机上有布,非常惊讶和恐慌,因此“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结合“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可知,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是极力想看到布料。两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地写出老大臣没有看到布时的不可置信、惊慌,为下文写他说谎作铺垫。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穿井得一人》中,“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可知,国人到处传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桑中生李》中,众人随声传说这棵李树拥有神力。不难看出,“国人”和“众人”说了与事实不符的话,只不过是一种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皇帝的新装》中,由“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一一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可知,老大臣说假话,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愚蠢、不称职。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碌
    (2)皇帝有尝试利用新衣的特性去测试他的官员。皇帝派老大臣去了骗子那里,就是在利用新衣的特性去测试老大臣。
    (3)示例:文中两处画线句是对老大臣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地写出老大臣没有看到布时的不可置信、惊慌,为下文写他说谎作铺垫。
    (4)①到处传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②称赞不存在的布精致美丽
    ③从众心理,人云亦云
    ④掩饰自己的愚蠢、不称职
    本文节选自《皇帝的新装》,讲述一个昏庸无能、穷奢极欲的皇帝喜欢穿新衣而被骗子愚弄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
    3.【答案】【小题1】在姑苏古城读大学期间头一回吃馕作宵夜,馕发霉了,让“我”明白它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所长。
    【小题2】今年春季,我随上海作协和新疆文联“文化润疆”采风团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吃镶,喉咙里、心里是香甜的。
    【小题3】D
    【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
    根据“我童年时,在制药厂做销售的父亲负责跑西北片区,有几年长期驻新疆。父亲天生爱美食。从新疆回家时他带回过牛肉干、葡萄干、奶疙瘩、新鲜的羊腿和哈密瓜,还曾在家里做羊肉汤和手抓饭……”可知,第②段记叙了父亲对新疆美食的喜爱,交代了“我”喜爱美食的原因,自然引出下文吃“馕”的情节。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我头一回吃馕,是在姑苏古城读大学期间”“次日晨起,我尚未起床就听见舍友喊:‘天哪,这镶发霉了!’我去看时,只见最后一个馕皮面上现出几小片绿色霉点。此后连日的阴雨,让我深切意识到自己的愚钝,同样的馕,在取经路上和烟雨江南怎么能是同样的保质期?况且,这食物和人一样,要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所长”,可概括为:在姑苏古城读大学期间头一回吃馕作宵夜,馕发霉了,让“我”明白它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所长。
    ③根据“今年春季,我随上海作协和新疆文联‘文化润疆’采风团走访阿克苏地区,有一日在和田的行程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途沙漠路餐,我们的全部吃食就是一探镶、几个西瓜。冒着风沙,一口馕、一口瓜,满头满脸从发丝到齿缝都有细细密密的颗粒感在穿梭流动,但喉咙里、心里是香甜的”,可概括为:今年春季,我随上海作协和新疆文联“文化润疆”采风团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吃镶,喉咙里、心里是香甜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上文“此后连日的阴雨,让我深切意识到自己的愚钝,同样的馕,在取经路上和烟雨江南怎么能是同样的保质期?况且,这食物和人一样,要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所长”可知,结尾处作者写到“这才是吃镶最好的时候”一句的意思是:旅途和沙漠是最适合镶发挥所长的环境。
    故选:D。
    答案:
    (1)记叙了父亲对新疆美食的喜爱,交代了“我”喜爱美食的原因,自然引出下文吃“馕”的情节。
    (2)①在姑苏古城读大学期间头一回吃馕作宵夜,馕发霉了,让“我”明白它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所长。
    ②今年春季,我随上海作协和新疆文联“文化润疆”采风团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吃镶,喉咙里、心里是香甜的。
    (3)D
    本文记叙了“我”与馕的几次缘分:童年时,听父亲说馕是最能说明“新疆是个好地方”的食物;在姑苏古城读大学期间,“我”第一次买馕吃;去岁夏、今年春,“我”一路上尝尽各种口味的馕,难忘的两回,分别是在库车老城、和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的路餐。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4.【答案】【小题1】《吕氏春秋》
    【小题2】略
    【小题3】令人问之于丁氏,不可靠,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对,回答;得,得到;非,不是。句意: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的做法是对“闻”的做法是“令人问之于丁氏”,是因为为他觉得这个信息不可靠。本文主要围绕着“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展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由此可见以讹传讹会让人产生很大的误解。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答案:
    (1)《吕氏春秋》
    (2)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3)令人问之于丁氏 不可靠 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参考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答案】【小题1】见桑中忽生李,眼痛的小病,自己逐渐痊愈,神树
    【小题2】D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后有人见桑中忽生李,以为神,转相告语”可知,第一次是因为“见桑中忽生李”的异象;根据“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禽赫,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可知,第二次则因为明明是眼痛的小病,自己逐渐痊愈却在传闻中变成了神树。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A.有误,根据“有病目痛者息阴下”可知,病目者是在李树下乘凉时许下的愿望;
    B.有误,病目者不是确信李树有治愈他的神力;
    C.有误,张助出远门不是这场闹剧得以发生的原因。
    D.正确。
    故选:D。
    答案:
    (1)见桑中忽生李 眼痛的小病,自己逐渐痊愈 神树
    (2)D
    【参考译文】
    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的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唐
    【小题2】B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文学常识。李白是唐代诗人,字太白,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CD.正确。
    B.有误,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第二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故选:B。
    答案:
    (1)绝句 唐
    (2)B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答案】一次分享 一个人拥有的毕竟很少,可如果我们和别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拥有,我们拥有的便不只是我们自己的。
    初中的生活是枯燥的,可是枯燥的生活中也会有点滴的快乐,将这一点一滴的快乐汇聚在一起,便是快乐的海洋。
    我们班班长很聪明,他看着同学们每天埋头于题海,面无表情,没有人开心地笑,心里很难受,心想:这样下去,同学们都变成“机器人”了,于是计上心来。
    第二天,黑板上多了几个字:“征集快乐、分享快乐”。
    班长说:“每个同学每天都要把自己快乐的事讲给大家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要讲,每天中午留出三十分钟轮流讲。”听完这些话,班里有些沸腾,同学们都不明白班长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同学们静一静,为了让我们的学习快乐起来,我才想出了这个主意,一个人的快乐很小,可把我们大家的快乐聚集起来,分享给大家,我们大家的学习生活怎么会枯燥呢?因为我们每天都拥有快乐。”班长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赞成!”
    “我也赞成!”
    就这样,我们的“征集快乐、分享快乐”行动成功了。
    真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每天中午,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
    看着同学们的学习轻松多了,班长笑了,可他又有些犯愁:学习轻松多了,可成绩提高不太大。
    于是,“机灵鬼”想出了一个高招,同学们把自己认为经典或易错的题目写下来供大家分享。
    于是,班级里又多了一个“集题箱”,每科都有一个,同学们在下课的时候,可以去箱子里拿题,也可以去放题,而且题目都是分好类的,每天一换,同学们也可以把学习经验写下来,放进去。
    从此,班里的气氛活跃多了,总成绩稳中有升,同学们乐了,班主任乐了……
    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分享成功,在快乐中,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题目是“一次分享”。我们可以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在生活中“分享”方面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让大家读了你的文章以后受到启发。分享美食、雅趣、乐事,可以增进情谊,共享快乐;分享知识、见解、体验,可以激活思维,启迪智慧……分享使“我”快乐,分享让“我”感到幸福,分享是一种习惯,分享让“我”收获友谊等等。作文贵在创新,尤其是考场作文,更要有创新特色,主要是指内容创新,写人家少写或不写的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做到换位联想思考。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缩减所闻等熟悉的内容来写,这样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抒情和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文紧扣“分享”这一主题,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典型片段,再现学生的本真生活。文章前三自然段围绕“分享”破题、转换、联系生活,入题很快,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另外,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没有装饰和华丽的辞藻,也值得同学们借鉴。人物
    行为表现
    心理动机
    国人
    ① ______
    ③ ______
    众人
    随声传说这棵李树拥有神力
    老大臣
    ② ______
    ④ ______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青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青浦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