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培优训练专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培优训练专题03 数轴中的动点问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培优训练专题03 数轴中的动点问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培优训练专题03数轴中的动点问题原卷版doc、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培优训练专题03数轴中的动点问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题技巧】数轴动点问题主要步骤:
①画图——在数轴上表示出点的运动情况:运动方向和速度;
②写点——写出所有点表示的数:一般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向右运动用“+”表示,向左运动用“-”表示;
③表示距离——右—左,若无法判定两点的左右需加绝对值;
④列式求解——根据条件列方程或代数式,求值。
注意:要注意动点是否会来回往返运动。
题型1. 单动点问题
例1.(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A,B(B在A的左侧)是数轴上的两点,点A对应的数为8,且AB=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M,N始终为AP,BP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t>0)秒,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①B对应的数是-4;②点P到达点B时,t=6;③BP=2时,t=5;④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不变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C
【分析】①根据两点间距离进行计算即可;②利用路程除以速度即可;③分两种情况,点P在点B的右侧,点P在点B的左侧,由题意求出AP的长,再利用路程除以速度即可;④分两种情况,点P在点B的右侧,点P在点B的左侧,利用线段的中点性质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解:设点B对应的数是x,
∵点A对应的数为8,且AB=12,
∴8-x=12,∴x=-4,∴点B对应的数是-4,故①正确;
由题意得:12÷2=6(秒),∴点P到达点B时,t=6,故②正确;
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
∵AB=12,BP=2,∴AP=AB-BP=12-2=10,
∴10÷2=5(秒),∴BP=2时,t=5,
当点P在点B的左侧时,∵AB=12,BP=2,∴AP=AB+BP=12+2=14,
∴14÷2=7(秒),∴BP=2时,t=7,综上所述,BP=2时,t=5或7,故③错误;
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
∵M,N分别为AP,BP的中点,∴MP=AP,NP=BP,
∴MN=MP+NP=AP+BP=AB=×12=6,
当点P在点B的左侧时,∵M,N分别为AP,BP的中点,∴MP=AP,NP=BP,
∴MN=MP-NP=AP-BP=AB=×12=6,
∴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不变,故④正确;
所以,上列结论中正确的有3个,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并结合图形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1.(2021·北京·人大附中七年级期末)已知有理数满足:.如图,在数轴上,点是原点,点所对应的数是,线段在直线上运动(点在点的左侧),,
下列结论①;②当点与点重合时,;
③当点与点重合时,若点是线段延长线上的点,则;
④在线段运动过程中,若为线段的中点,为线段的中点,则线段的长度不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分析】根据平方式和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出a和b的值,然后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和中点的表示方法去证明命题的正确性.
【详解】解:∵,,且,
∴,,解得,,故①正确;
当点与点重合时,∵,,∴,故②错误;
设点P表示的数是,当点与点重合时,点B表示的数是2,
,,,
∴,故③正确;
设点B表示的数是,则点C表示的数是,
∵M是OB的中点,∴点M表示的数是,
∵N是AC的中点,∴点N表示的数是,
则,故④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求解,中点的表示方法.
题型2. 单动点问题(规律变化)
例2.(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4,点B表示﹣1,点C表示8,P是数轴上的一个点.
(1)求点A与点C的距离.(2)若PB表示点P与点B之间的距离,PC表示点P与点C之间的距离,当点P满足PB=2PC时,请求出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3)动点P从点B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依此类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当点P满足PC=2PA时,则点P移动 次.
【答案】(1)12(2)17或5(3)2或29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A与C的距离;
(2)设点P表示的数是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再解方程即可;
(3)设点P表示的数是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可得x=−16或0,再根据点P的移动规律可得答案.
(1)解:AC=|8-(-4)|=12,故答案为:12;
(2)解:设点P表示的数是x,则PB=|x+1|,PC=|x﹣8|,
∴|x+1|=2|x﹣8|,解得x=17或5;
(3)解:设点P表示的数是x,则PA=|x+4|,PC=|x﹣8|,
∴|x﹣8|=2|x+4|,解得x=﹣16或0,
根据点P的移动规律,它到达的数字分别是﹣2,0,﹣3,1,﹣4,2,﹣5,3,……,
它移动奇数次到达的数是从﹣2开始连续的负整数,故移动到﹣16需29次,移动到0需2次.
故答案为:2或2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类、实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熟练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实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变式2.(2021·江苏·泰州中学附属初中七年级阶段练习)在如图的数轴上,一动点Q从原点O出发,沿数轴以每秒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来回移动,其移动方式是先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又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1)求出2.5秒钟后动点Q所处的位置;
(2)求出7秒钟后动点Q所处的位置;
(3)如果在数轴上有一个定点A,且A与原点O相距48个单位长度,问:动点Q从原点出发,可能与点A重合吗?若能,则第一次与点A重合需多长时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2 ;(2)4 ;(3)1140秒或1164秒.
【分析】(1)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2.5秒钟走过的路程,然后根据左减右加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7秒钟走过的路程,然后根据左减右加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3)分点A在原点左边与右边两种情况分别求出动点走过的路程,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解:(1)∵4×2.5=10,
∴点Q走过的路程是1+2+3+4=10,
Q处于:1-2+3-4=4-6=-2;
(2)∵4×7=28,
∴点Q走过的路程是1+2+3+4+5+6+7=28,
Q处于:1-2+3-4+5-6+7=-3+7=4;
(3)①当点A在原点右边时,设需要第n次到达点A,则
,
解得n=95,
∴动点Q走过的路程是
1+|-2|+3+|-4|+5+…+|-94|+95
=1+2+3+…+95
=
=4560,
∴时间=4560÷4=1140(秒);
②当点A原点左边时,设需要第n次到达点A,则=48,
解得n=96,
∴动点Q走过的路程是
1+|-2|+3+|-4|+5+…+95+|-96|
=1+2+3+…+96
=
=4656,
∴时间=4656÷4=1164(秒)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的知识,弄清题中的移动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3)题注意要分情况讨论求解,弄清楚跳到点A处的次数的计算方法是关键,可以动手操作一下便不难得解.
题型3. 双动点问题(匀速)
例3.(2021·陕西·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七年级期中)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且a,b满足|a+3|+(b﹣9)2=0,c=1.
(1)a= ,b= ;
(2)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则当x 时,代数式|x﹣a|﹣|x﹣b|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
(3)点P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Q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点Q到达点C后,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t≤8)秒,求第几秒时,点P、Q之间的距离是点B、Q之问距离的2倍?
【答案】(1)﹣3,9;(2)≥9,12;(3)秒或秒.
【分析】(1)由|a+3|+(b﹣9)2=0,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得|a+3|=0,(b﹣9)2=0,即可求出a=﹣3、b=9;
(2)由(1)得a=﹣3、b=9,则代数式|x﹣a|﹣|x﹣b|即代数式|x+3|﹣|x﹣9|,按x<﹣3、﹣3≤x<9及x≥9分类讨论,分别求出相应的代数式的值或范围,再确定代数式的最大值;
(3)先由点C表示的数是1,点B表示的数是9,计算出B、C两点之间的距离,确定t的取值范围,再按t的不同取值范围分别求出相应的t的值即可.
【详解】解:(1)∵|a+3|≥0,(b﹣9)2≥0,且|a+3|+(b﹣9)2=0,
∴|a+3|=0,(b﹣9)2=0,∴a=﹣3,b=9,故答案为:﹣3,9.
(2)∵a=﹣3,b=9,∴代数式|x﹣a|﹣|x﹣b|即代数式|x+3|﹣|x﹣9|,
当x<﹣3时,|x+3|﹣|x﹣9|=﹣(x+3)﹣(9﹣x)=﹣12;
当﹣3≤x<9时,|x+3|﹣|x﹣9|=x+3﹣(9﹣x)=2x﹣6,
∵﹣12≤2x﹣6<12,∴﹣12≤|x+3|﹣|x﹣9|<12;
当x≥9时,|x+3|﹣|x﹣9|=x+3﹣(x﹣9)=12,
综上所述,|x+3|﹣|x﹣9|的最大值为12,
故答案为:≥9,12.
(3)∵点C表示的数是1,点B表示的数是9,
∴B、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9﹣1=8,
当点Q与点C重合时,则2t=8,解得t=4,
当0<t≤4时,如图1,点P表示的数是﹣3﹣t,点Q表示的数是9﹣2t,
根据题意得9﹣2t﹣(﹣3﹣t)=2×2t,解得t=;
当4<t≤8时,如图2,点P表示的数仍是﹣3﹣t,
∵1+(2t﹣8)=2t﹣7,∴点Q表示的数是2t﹣7,
根据题意得2t﹣7﹣(﹣3﹣t)=2(16﹣2t),解得t=,
综上所述,第秒或第秒,点P、Q之间的距离是点B、Q之间距离的2倍.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等知识,是重要考点,难度一般,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变式3.(2022·四川阿坝·七年级期末)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数点示数点表示数是最大的负整数,在左边两个单位长度处,在右边个单位处。 ; ; ;
若将数轴折叠,使得点与点重合,则点与数_ __表示的点重合;
点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和点分别以每秒个单位长度和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秒钟过后,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则_ _,_ _,__ 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请问:的值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答案】(1)﹣3,﹣1,4;(2)2;(3)2+5t,7+7t,2t+5;(4)5BC﹣2AB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该值是21.
【分析】(1)根据b为最大的负整数可得出b的值,再根据在左边两个单位长度处,在右边个单位处即可得出a、c的值;
(2)根据折叠的性质结合a、b、c的值,即可找出与点B重合的数;
(3)根据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结合a、b、c的值,即可找出t秒后点A、B、C分别表示的数,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出AB、AC、BC的值;
(4))将(3)的结论代入中,可得出的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为定值,此题得解.
【详解】(1)b是最大的负整数,
在左边两个单位长度处,在右边个单位处
,
(2)将数轴折叠,使得点与点重合
(3)点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和点分别以每秒个单位长度和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t秒钟过后,根据得:,,
又,,
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
,,;
(4)由(3)可知:
,
的值为定值21.
故答案为:(1)﹣3,﹣1,4;(2)2;(3)2+5t,7+7t,2t+5;(4)5BC﹣2AB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该值是21.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根据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找出点A、B、C运动后代表的数是解题的关键.
题型4.双动点问题(变速)
例4.(2021·江苏·无锡市江南中学七年级期中)已知点O是数轴的原点,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12、b、c,且b、c满足(b﹣9)2+|c﹣15|=0,动点P从点A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秒速度向左运动,O、B两点之间为“变速区”,规则为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之后立刻恢复原速,运动时间为 _____秒时,P、Q两点到点B的距离相等.
【答案】或30
【分析】利用已知条件先求出B、C在数轴表示的数,根据不同时间段,通过讨论P、 Q点的不同位置,找到对应的边长关系,列出关于的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b﹣9)2+|c﹣15|=0,
∴b﹣9=0,c﹣15=0,∴b=9,c=15,
∴B表示的数是9,C表示的数是15,
①当0≤t≤6时,P在线段OA上,Q在线段BC上,此时不存在P、Q两点到点B的距离相等;
②当6<t≤9时,P、Q都在线段OB上,P表示的数为t﹣6,Q表示的数是9﹣3(t﹣6),
∴P、Q两点到点B的距离相等只需t﹣6=9﹣3(t﹣6),解得t=,
③当9<t≤15时,P在线段OB上,Q在线段OA上,此时不存在P、Q两点到点B的距离相等;
④当t>15时,P在射线BC上,Q在射线OA上,P表示的数为9+2(t﹣15),Q表示的数是﹣(t﹣9),∴P、Q两点到点B的距离相等只需9+2(t﹣15)﹣9=9﹣[﹣(t﹣9)],解得t=30,
综上所述,P、Q两点到点B的距离相等,运动时间为秒或30秒,
故答案为:或30.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熟练地通过动点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进行分类讨论,找到等量关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并进行求解,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思路.
变式4.(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在数轴上,点A表示,点B表示20,动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
(1)如图1,若P、Q相向而行6秒后相遇,且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速度单位:1个单位长度/秒),则点P的速度为 个单位长度/秒,点Q的速度为 个单位长度/秒;
(2)如图2,若在原点O处放一块挡板.P、Q均以(1)中的速度同时向左运动,点Q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改变速度并向相反方向运动,设它们的运动时间为t(秒),试探究:
①若点Q两次经过数轴上表示12的点的间隔是5秒,求点Q碰到挡板后的运动速度;
②若点Q碰到挡板后速度变为原速度的2倍,求运动过程中P、Q两点到原点距离相等的时间t.
【答案】(1)2,3
(2)①12个单位长度/秒;②2秒或秒
【分析】(1)设P、Q的速度分别为2x,3x,由两点路程之和=两点之间的距离,列方程即可求解;
(2)解:①点Q第一次经过表示12的点开始到达原点用时4秒,再次到达表示12的点用时1秒,即可求解;
②分两种情况:当P、Q都向左运动时和当Q返回向右运动时即可求解.
(1)
解:设P、Q的速度分别为2x,3x,
由题意,得:6(2x+3x)=20-(-10),
解得:x=1,
故2x=2,3x=3,
故答案为:2,3;
(2)
解:①,.
答:点Q碰到挡板后的运动速度为12个单位长度/秒.
②当P、Q都向左运动时,
解得:.
当Q返回向右运动时,
解得:.
答:P、Q两点到原点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2秒或秒.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点的表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复杂,要认真理清题意,并注意数轴上的点,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等于任意两点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
题型5.多动点问题
例5.(2022·福建·厦门市金鸡亭中学七年级期中)已知数轴上两点A、B所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且满足|a+3|+(b-9)2=0,O为原点;
(1) a= ,b= .(2) 若点C从O点出发向右运动,经过3秒后点C到A点的距离等于点C到B点距离,求点C的运动速度?(结合数轴,进行分析.)
(3) 若点D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从点O向右运动,同时点P从点A出发以3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为PD、OQ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注:PD指的是点P与D之间的线段,而算式PQ-OD指线段PQ与OD长度的差.类似的,其它的两个大写字母写在一起时意义一样 .
【答案】(1)-3、9;(2)点C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3)的值没有发生变化,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一个数都是0,建立关于a、b的方程即可求出a、b的值;(2)根据点C从O点出发向右运动,经过3秒后点C到A点的距离等于点C到B点距离,可表示,,再由CA=CB建立关于x的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D、P、Q、M、N对应的数,再分别求出PQ、OD、MN的长,然后求出的值为常量,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a+3|+(b-9)2=0,
∴a+3=0,b-9=0,解得a=-3,b=9;
(2)设3秒后点C对应的数为x,则,,
∵CA=CB,∴,
当,无解;
当,解得x=3,此时点C的速度为3÷3=1个单位每秒,
∴点C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
(3)的值没有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运动时间为t秒,
则点D对应的数为2t;点P对应的数为-3-3t;点Q对应的数为9+6t;
点M对应的数为-1.5-0.5t;点N对应的数为4.5+3t;
则PQ=9t+12,OD=2t,MN=3.5t+6,
∴,为定值,
即的值没有发生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列代数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根据数轴表示的数正确列出代数式.
变式5.(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一,已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动点从出发,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的方向向右运动,运动时间为秒
(1)线段__________.
(2)当点运动到的延长线时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3)如图二,当秒时,点是的中点,点是的中点,求此时的长度.
(4)当点从出发时,另一个动点同时从点出发,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向右运动,
①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存在这样的值,使、、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请直接写出值.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3) (4)①; ②秒或秒或秒
【分析】(1)由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求解即可,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数轴上两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
(2)结合“路程=速度×时间”以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用点P运动路程-可求解;
(3)当秒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到,所以,再 由点是的中点,点是的中点,利用中点的定义得到,,最后由即可得到结论.
(4)①设运动时间为,当点从点出发时,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的方向向右运动,另一个动点同时从点出发,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向右运动,结合“路程=速度×时间”,再利用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则点所表示的数是点的运动路程加上点所表示的数,点所表示的数是点的运动路程加上点所表示的数即可.
②结合①的结论和点所表示的数,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1)解:∵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8,
∴.
故答案为:14
(2)∵在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动点从点出发时,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的方向向右运动,运动时间为秒,
∴,
∴.
故答案为:
(3)∵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动点从点出发时,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的方向向右运动,
当秒时,,
∴,
又∵点是的中点,点是的中点,
∴,,
∴.
∴此时的长度为.
(4)①设运动时间为,当点从点出发时,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的方向向右运动,另一个动点同时从点出发,以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射线向右运动,
∴,,
∴点所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②结合①的结论和点所表示的数,可知:
点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
分以下三种情况:
若点为中点,则,
∴,
解得:;
若点为中点,则,
∴,
解得:;
若点为中点,则,
∴,
解得:.
综上所述,当为秒或秒或秒时,、、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以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点的定义,注意分情况讨论.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动点点P和点Q表示的数.
题型6. 新定义问题
例6.(2021·江西赣州·七年级期中)定义: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点A的距离是点C到点B的距离2倍,我们就称点C是的美好点.
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的美好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高是2,那么点D就不是的美好点,但点D是的美好点.
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点N所表示的数为2.
(1)点E,F,G表示的数分别是,6.5,11,其中是美好点的是________;写出美好点H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
(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N开始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t为何值时,点P恰好为M和N的美好点?
【答案】(1)G,-4或-16;(2)1.5或3或9
【分析】(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F,G到点M,N的距离,只有点G符合条件.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的距离是到点M的距离2倍的点,在点的移动过程中注意到两个点的距离的变化.
(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分情况分别确定P点的位置,进而可确定t的值.
【详解】解:(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F,G到点M,N的距离,只有点G符合条件,故答案是:G.
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的距离是到点M的距离2倍的点,点N的右侧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点M和N之间靠近点M一侧应该有满足条件的点,进而可以确定-4符合条件.点M的左侧距离点M的距离等于点M和点N的距离的点符合条件,进而可得符合条件的点是-16.故答案是:-4或-16.
(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P,M和N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美好点分6种情况,
第一情况:当P为【M,N】的美好点,点P在M,N之间,如图1,
当MP=2PN时,PN=3,点P对应的数为2-3=-1,因此t=1.5秒;
第二种情况,当P为【N,M】的美好点,点P在M,N之间,如图2,
当2PM=PN时,NP=6,点P对应的数为2-6=-4,因此t=3秒;
第三种情况,P为【N,M】的美好点,点P在M左侧,如图3,
当PN=2MN时,NP=18,点P对应的数为2-18=-16,因此t=9秒;
综上所述,t的值为:1.5或3或9.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美好点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创新题目.
变式6.(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数轴上,若C到A的距离刚好是3,则C点叫做A的“幸福点”,若C到A、B的距离之和为6,则C叫做A、B的“幸福中心”.
(1)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则A的幸福点C所表示的数应该是______;
(2)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4,点N所表示的数为-2,点C就是M、N的幸福中心,则C所表示的数可以是______(填一个即可);
(3)如图3,A、B、P为数轴上三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1,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所表示的数为8,现有一只电子蚂蚁从点P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秒时,电子蚂蚁是A和B的幸福中心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4或2;(2)C所表示的数可以是-2或-1或0或1或2或3或4(答案不唯一);(3)当经过秒时,电子蚂蚁是A和B的幸福中心.
【分析】(1)根据幸福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2)根据幸福中心的定义即可求解;
(3)根据幸福中心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解:(1)A的幸福点C所表示的数应该是-1-3=-4或-1+3=2;
故答案为:-4或2;
(2)∵4-(-2)=6,
∴M,N之间的所有数都是M,N的幸福中心.
故C所表示的数可以是-2或-1或0或1或2或3或4(答案不唯一);
(3)经过秒时,电子蚂蚁是A和B的幸福中心,理由是:
8-2-4+(8-2+1)=6,
故当经过秒时,电子蚂蚁是A和B的幸福中心.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熟练掌握动点中三个量的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认真理解新定义.
课后专项训练:
1.(2022·四川乐山·七年级期末)如图,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是整数,点P不与A、B重合,且PA+PB=5.则满足条件的P点对应的整数有几个(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D
【分析】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丨a-b丨求解即可.
【详解】解:∵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
∴AB=丨2﹣(﹣3)丨=5,
∵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是整数,点P不与A、B重合,且PA+PB=5,
∴P在A,B之间,
∴满足条件的P点对应的整数有:﹣2,﹣1,0,1,共4个.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表示是解答的关键.
2.(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末)如图,A点的初始位置在数轴上表示1的点上,先对A做如下移动:第一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第二次从B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第三次从C点出发向右移动9个单位长度到达点D,第四次从D点出发向左移动1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E,…….以此类推,按照以上规律第( )次移动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20
A.7B.10C.14D.19
【答案】C
【分析】次数的序号为奇数的点在点A的右边,各点所表示的数依次增加3,序号为偶数的点在点A的左侧,各点所表示的数依次减少3,用n的代数式表示出一般规律,即可解答.
【详解】解:第1次点A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点B,则B表示的数,1+3=4;
第2次从点B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点C,则C表示的数为46=2;
第3次从点C向右移动9个单位长度至点D,则D表示的数为2+9=7;
第4次从点D向左移动12个单位长度至点E,则E表示的数为712=5;
第5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5+15=10;
第6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018=8;
…;
当移动次数为奇数时,对应的数是4,7,10,…,
第n次移动后表示的数是,
当时,
解得,n=(不符合题意,舍去).
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对应的数是2,5,8,…,
第n次移动后表示的数是,
当时,
解得,n=14.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根据所给点的运动关系,探索出对应点所表示数的一般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3.(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在数轴上点 O是原点,点 A、B.、C.表示的数分别是﹣12、8、14.若 点 P从点 A出发以 2 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其中由点 O运动到点 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 2 倍,之后立刻恢复原速,点 Q从点 C.出发,以 1 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若点 P、Q同时出发,则经过__秒后,P、Q两点到点 B的距离相等.
【答案】7.6或10##10或7.6
【分析】设经过t秒后,P、Q两点到点 B的距离相等,先分别求出点P、Q经过t秒后点P、Q表示的数,再分P在点B的左边和在点B的右边,由P、Q两点到点 B的距离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 设经过t秒后,P、Q两点到点 B的距离相等,
由题意,AO=12,OB=8,BC=14-8=6,点P到达O点的时间为12÷2=6秒,此时点C到达B点,故t>6,即Q在B的左边,
当P在点B的左边时,P表示的数为4(t-6)=4t-24,C表示的数为14-t,
由PB=CB得:4t-24=14-t,解得:t=7.6;
当P在B的右边时,由于点P到达点B的时间为6+8÷4=8秒,故点P表示的数为8+2(t-8)=2t-8,C表示的数为14-t,
由PB=CB得:(2t-8)-8=8-(14-t),解得:t=10,
综上,经过7.6或10秒后,P、Q两点到点 B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7.6或10.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解答的关键.
4.(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七年级期中)数轴上点A表示-12,点B表示12,点C表示24,如图,将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在“折线数轴”上,把两点所对应的两数之差的绝对值叫这两点间的和谐距离,那么我们称点A和点C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为36个单位长度.动点M从点A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过点B后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正方向运动;点M从点A出发的同时,点N从点C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过点O后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负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秒时,求M,N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
(2)当M,N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时,求运动时间t的值;
(3)当点M运动到点C时,立即以原速返回,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当点N运动到点A时,点M、N立即停止运动,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M、O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与N、B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相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15;(2)秒或秒;(3)存在,或 或
【分析】(1)当秒时,求出点和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单位,点和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单位,据此求出、和谐距离即可;
(2)分两种情况:当M,N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且没有相遇时,当M,N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且相遇后又离开时,分别列出方程,然后求解即可;
(3)分六种情况:①当点在,点在上运动时, ②当点在,点在上运动时,③当点,点在上运动时, ④当点在,点在上运动时, ⑤当点在,点在上运动,且点没有返回时,⑥当点在,点在上运动,且点返回时,分别列出方程,然后求解即可.
【详解】解:(1)当秒时,点和点在数轴上相距个长度单位,即点在数轴上表示的点是
点和点在数轴上相距个长度单位,即点在点的位置上,在数轴上表示的点是12,
则、和谐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2)如图示:
点运动到点位置时,用的时间是:秒,
当点在折线数轴上运动4秒时,则在上的运动时间是秒,在上的运动时间是秒,
则,
∴,
设点,点在在上的运动时间是,
当M,N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且没有相遇时,
依题意得:,
解得:,
∴总用时是:秒;
当M,N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且相遇后又离开时,
依题意得:,
解得:,
∴总用时是:秒;
综上所述,当运动秒或秒时,M,N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3)存在,理由如下:
根据题意可知,点在上的运动,并没返回时,使用的时间是秒,点在上的运动,使用的时间是秒,
可得,点在到达点时,继续返回运动了2秒,
①当点在,点在上运动时,依题意得:
解得:,不合题意,舍去;
∵点在到达点时,使用的时间是秒,先于点在上运动,
②当点在,点在上运动时,依题意得:
解得:;
③当点,点在上运动时,依题意得:
解得:;
④∵点在到达点时,使用的时间是秒,先于点到达点,
当点在,点在上运动时,
无法找到任一点,使得M、O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与N、B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相等,故不存在这样的时间;
⑤当点在,点在上运动,且点没有返回时,依题意得:
解得:,不合题意,舍去;
⑥当点在,点在上运动,且点返回时,依题意得:
解得:;
综上所述,使得M、O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与N、B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和谐距离相等的时间是:或或;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的应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对题目进行分析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5.(2022·湖北鄂州·七年级期末)已知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b,c,其中a满足,b满足,点P位于该数轴上.
(1)求出a,b的值,并求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
(2)设点C与点A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且,若PB=2PC,求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p;
(3)设点P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以此类推,问点P能移动到与点A或点B重合的位置吗?若能,请探究需要移动多少次才能重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a=8,b=-14,AB=22
(2)点P对应数为-18或者
(3)第8次移动时,即向右移动15个单位与点A重合,不能移动到与点B重合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平方的非负性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a、b从而求出AB;
(2)先求出C点表示的数,然后根据PB=2PC,得到,,由此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可知,每两次运动点P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点P第(k为正整数)次移动后,P在原点左边距离原点的位置,由此求解即可.
(1)
解:∵,
∴,
∴;
∵,
∴,
∴,
∴;
(2)
解:∵,
∴,
∵点C与点A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
∴点C表示的数为-16,
∵PB=2PC,
∴,,
∴,
∴或,
解得或;
(3)
解:由题意可知,每两次运动点P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
∵点A表示的数为8,
∴点P在第8次移动时,即向右移动15个单位与点A重合;
根据题意可知点P第(k为正整数)次移动后,P在原点左边距离原点的位置,
∴,解得不符合题意,
∴点P不能运动到B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解一元一次方程,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熟知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6.(2021·吉林·四平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七年级期中)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到达B点,然后再向右移动到达C点,数轴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
(1)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
(2)把点C到点A的距离记为,则_______.
(3)若点A沿数轴以每秒匀速向右运动,经过多少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
(4)若点A以每秒的速度匀速向左移动,同时点B、点C分别以每秒、的速度匀速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试探索:的值是否会随着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无变化,请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见解析;(2);(3)秒或秒;(4)不变化,值为.
【分析】(1)根据题意,在数轴上表示点A、B、C的位置即可;
(2)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题;
(3)分两种情况讨论:点A在点C的左侧或点A在点C的右侧;
(4)表示出,再相减即可解题.
【详解】解:(1)如图,
(2)
故答案为:;
(3)①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
②点A在点C的右侧时:
所以,经过或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
(4)BA=,CB=
的值不会随着的变化而变化,BA-CB =.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是重要考点,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7.(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10,点M、N分别从原点O、点B同时出发,都向左运动,点M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N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
(1)求点M、点N分别所对应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
(2)若点M、点N均位于点A右侧,且AN=2AM,求运动时间t;
(3)若点P为线段AM的中点,点Q为线段BN的中点,点M、N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Q+AM=17时,求运动时间t.
【答案】(1)点M、点N分别所对应的数分别为,;(2);(3)t=1或18
【分析】(1)根据题意进行求解即可;
(2)由(1)所求,根据数轴上两点距离公式可得,,再由,得到,由此即可得到答案;
(3)分当M、N均在A点右侧时,当N在A点左侧,M在A点右侧时,当M、N都在A点左侧时,三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解:(1)由题意得:点M、点N分别所对应的数分别为,;
(2)∵点A表示的数为-6,点M、点N分别所对应的数分别为,,
∴,,
∵,
∴,
∴;
(3)如图1所示,当M、N均在A点右侧时,
由(1)(2)得点M、点N分别所对应的数分别为,,
∵点P为线段AM的中点,点Q为线段BN的中点,
∴点P和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
∴
∵,
∴,
∴;
如图2所示,当N在A点左侧,M在A点右侧时,
同图1可知点P和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
∴
∵,
∴,
∴,不符合题意;
如图3所示,当M、N都在A点左侧时,
同图1可得点P和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
∴,,
∵,
∴,此时方程无解;
如图4所示,当M、N都在A点左侧时,
同理可得点P和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
∴,,
∵,
∴,
解得,
∴综上所述,当,t=1或1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熟知数轴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8.(2022·广东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且a,b满足|a+2|+(b﹣1)2=0,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
(1)求AB的长;
(2)若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PB=PC?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C分别以每秒4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经过t秒后,请问:AB﹣B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常数值.
【答案】(1)3;(2)存在,或;(3)不变,值为.
【分析】(1)先利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个数都为零,列式求出a,b的值,最后根据已知的关系式即可求出AB;
(2)根据数轴上表示两点距离的方法设出P点代表的数字为x,再分别表示出对应的PA、PB、PC,最后代入关系式PA+PB=PC即可解答;
(3)由于运动时间为t秒,A、B、C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已知,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可表示出AB和BC,再计算出AB﹣BC的值,再与运动前AB﹣BC的值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进而求出这个常数值.
【详解】解:(1)∵|a+2|+(b﹣1)2=0,
又∵|a+2|≥0,(b﹣1)2≥0,
∴a+2=0,b﹣1=0.
∴a=﹣2,b=1.
∵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
∴AB=|﹣2﹣1|=3
答:AB的长为3;
(2)存在点P,使得PA+PB=PC.
设点P对应的数为x,
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即x<﹣2,
∴PA=|﹣2﹣x|=﹣2﹣x,
PB=|1﹣x|=1﹣x,
PC=|﹣x|=﹣x.
∵PA+PB=PC,
∴﹣2﹣x+1﹣x=﹣x.
解得:x=﹣.
当点P在点A的右侧,点B的左侧时,即﹣2<x<1,
∴PA=|﹣2﹣x|=x+2,
PB=|1﹣x|=1﹣x,
PC=|﹣x|=﹣x.
∴x+2+1﹣x=﹣x.
解得:x=﹣.
当点P在点B 的右侧时,PA+PB>PC,不合题意.
综上,点P对应的数为﹣或﹣;
(3)AB﹣B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由(1)知:AB=3,
由(2)知:BC=﹣1=,
∴AB﹣BC=.
∵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
同时,点B以每秒4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AB=t+3+4t=5t+3.
∵点B和C分别以每秒4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BC=(9﹣4)t+(﹣1)=5t+.
∴AB﹣BC=(5t+3)﹣(5t+)=.
∴AB﹣B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且这个常数的值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掌握根据数字的大小去掉绝对值符号,再结合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求解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1·四川·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1)点与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则点所对应的数为______.
(2)在(1)的条件下,如图,点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运动到所在的点处时,求,两点间距离.
(3)如图,若点对应的数是10,现有点从点出发,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点从点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在运动过程中,到的距离、到的距离以及到的距离中,是否会有某两段距离相等的时候?若有,请求出此时的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答案】(1)或2;(2)4或12;(3)有,2.4或4或或6或3
【分析】(1)分类讨论,分别求出点B在点A左侧以及点B在点A右侧时点B所对应的数即可.
(2)分类讨论,分别求出点B对应的数为2和-6时,A、B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
(3)由题可知: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分别表示出AP、BQ、PQ、PB,分三类讨论,分别求出①当时,②当时,③当时对应的t的值.
【详解】(1)点在点左侧时,
为:,
点在点右侧时,
为:,
综上所述,点对应的数为或2.
(2)①当对应的数为时,
:个单位,(秒),
:,
∴;
②当对应的数为2时,
:个单位,(秒),
:,
.
综上所述,,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或12.
(3)在运动过程中,会有两段距离相等的时候,
由题可知:点表示的数为,
点表示的数为,
∴,
,
,
,
分三种情况:
①当时,
为中点或与重合,
若为中点,如图,
则,
即,
解得,
若与重合,如图,
则,
即,
解得.
②当时,
为中点或,重合,
若为中点,如图,
则,
即,
解得,
若,重合,则(不合题意)
③当时,
为中点或,重合,
若为中点,如图,
则,
即,
解得,
若,重合,
则,
即,
解得.
综上所述,当或4或或6或3时,线段,,中存在两条线段相等.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表示方法,熟记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表示方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是解题关键.
10.(2022·四川·达州市第一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已知数轴上,M表示-10,点N在点M的右边,且距M点40个单位长度,点P,点Q是数轴上的动点.
(1)直接写出点N所对应的数;
(2)若点P从点M出发,以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N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向左运动,设点P、Q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点D的表示的数;
(3)若点P从点M出发,以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N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向右运动,问经过多少秒时,P,Q两点重合?
【答案】(1)30;(2)15;(3)20秒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得出结果;
(2)利用时间=路程÷速度和算出相遇时间,再计算出点D表示的数;
(3)利用时间=路程÷速度差算出相遇时间即可.
【详解】解:(1)-10+40=30,
∴点N表示的数为30;
(2)40÷(3+5)=5秒,
-10+5×5=15,
∴点D表示的数为15;
(3)40÷(5-3)=20,
∴经过20秒后,P,Q两点重合.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11.(2021·山东·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表示数,点表示数、、满足;
(1)点表示的数为______;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2)若在原点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小球乙从点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
①当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_.
当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_;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
②试探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直接写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
【答案】(1)-2,4;(2)①3,2;5,2;②t= 秒或t=6秒.
【分析】(1)利用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确定出a,b即可;
(2)①根据运动确定出运动的单位数,即可得出结论.
②根据(I)0<t≤2,(Ⅱ)t>2,根据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详解】解:(1)∵|a+2|+|b-4|=0;
∴a=-2,b=4,
∴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4,
故答案为:-2,4;
(2)①当t=1时,
∵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
∴甲小球1秒钟向左运动1个单位,此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3,
∵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
∴乙小球1秒钟向左运动2个单位,此时,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4-2=2,
故答案为:3,2;
当t=3时,
∵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
∴甲小球3秒钟向左运动3个单位,此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5,
∵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
∴乙小球2秒钟向左运动4个单位,此时,刚好碰到挡板,改变方向向右运动,再向右运动1秒钟,运动2个单位,
∴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2.
故答案为:5,2;
②当0<t≤2时,得t+2=4-2t,
解得t= ;
当t>2时,得t+2=2t-4,
解得t=6.
故当t= 秒或t=6秒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t= 秒或t=6秒.
12.(2022·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新川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用符号“AB”来表示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
(1)求AB的值;
(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AC=3BC,求点C表示的数;
(3)在(2)的条件下,点C位于A、B两点之间.点A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2秒后点C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B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A到达点B,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A运动的时间为t,在此过程中存在t使得AC=3BC仍成立,求t的值.
【答案】(1)8;(2)4或10;(3)t的值为和
【分析】(1)由数轴上点B在点A的右侧,故用点B的坐标减去点A的坐标即可得到AB的值;
(2)设点C表示的数为x,再根据AC=3BC,列绝对值方程并求解即可;
(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点C到达B之前,即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苏科版数学七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1 数轴上动点问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苏科版数学七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1数轴上动点问题原卷版doc、苏科版数学七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1数轴上动点问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压轴题培优训练专题09 线段上的动点问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压轴题培优训练专题09线段上的动点问题原卷版doc、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压轴题培优训练专题09线段上的动点问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考点提升练习专题22 数轴上的动点形成的线段问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考点提升练习专题22数轴上的动点形成的线段问题原卷版doc、北师大版数学七上期末考点提升练习专题22数轴上的动点形成的线段问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