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备课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咬文嚼字,意味有何不同,说明的道理,三个事例,结构全解,王安石泊船瓜洲,品味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谜语:小老鼠看书 (打一成语)
“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
朱光潜:
(1897--1986)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 《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光潜《谈文学》)
快速阅读课文,并注意以下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找出课文中咬文嚼字的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这”字句与“是”字句的比较: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举郭沫若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说明:增减文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是否可以改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般认为: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
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贾岛处在一个走上了末路,荒凉、寂寞、空虚,一切罩在一层铅灰色调中的时代。” (闻一多语)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僧推月下门。b.僧敲月下门。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说明: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好比“花”好比“水”好比“月”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作者对"柳腰桃面"的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套板反应"的危害是什么
怎样克服"套板反应"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初定为“又到江南岸”,后改为“入”字,再改为“满”字,最后用“绿”字。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__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比较下列词语:“到” “过” “入” “满” “绿”,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
一.与其它几个字相比,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 二.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第10 回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妙在何处?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请选字组成一副五字对联
风 雨 过 、来 、遇 、急琴书 翰墨 香 润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9 说“木叶”说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艺评论,学习目标,文本研讨,拓展练习,以小见大,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五8 咬文嚼字图文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朱光潜,咬文嚼字,作者介绍,阅读课文,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善用联想意蕴丰富,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评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含义,“推敲”说明的道理,联想不同意蕴不同,误用“套板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