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如图是豌豆花和果实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豌豆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B. 豌豆花的传粉需要风作为媒介
C. 豌豆花中的⑤将来发育成果实
D. 豌豆花中的⑤中含有多个胚珠
【答案】B
【分析】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的植物,图中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壁、④胚珠、⑤子房、⑥花药、⑦花丝。
【详解】A.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是雌蕊和雄蕊,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正确。
B.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的植物,花粉成熟后自然散落在柱头上,不需要风来传播,错误。
C.在花的结构中,雄蕊的花药里有花粉,花粉里有精子;雌蕊中有子房,子房里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⑤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正确。
D.豌豆是荚果,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来,一个荚果里有多个种子,胚珠发育成种子,说明一个子房里面有多个胚珠,正确。
故选B。
2. 结合概念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子房壁
B. 花生油是从⑤中榨取的
C. 葵花籽的外壳是由②发育而来
D. 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④内
【答案】C
【分析】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受精完成后子房的发育情况如图:
所以图中①子房,②子房壁,③珠被,④胚,⑤胚乳,⑥种子。
【详解】A.图中①表示的是子房,子房发育成果实,A错误。
B.花生是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花生油是从⑥子叶中榨取的,B错误。
C.葵花籽是果实,外壳是果皮,由②子房壁发育而来,C正确。
D.玉米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⑤胚乳中,D错误。
故选C。
3. 为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某实验小组利用蚕豆种子设计了如图实验(除探究条件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只有甲组、丙组种子萌发,且萌发率相近。该实验表明蚕豆种子萌发需要( )
A. 适宜的光照B. 适宜的温度
C. 适量的水分D. 充足的空气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多次实验等。
【详解】甲乙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有适量水的甲中的种子萌发。丙丁也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有适量水的丙中的种子萌发。这两组对照实验说明蚕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故选C。
4. 细胞去除水分后的净重称为细胞干重,细胞含水时的质量称为细胞鲜重,下图是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根据其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成的两条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豆种子萌发所需营养来自于胚乳
B. 曲线甲代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鲜重的变化
C. 曲线甲中a→b变化是因为种子萌发时吸收了大量水分
D. 曲线乙中c→d变化是因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逐渐积累
【答案】A
【分析】①绿色植物在光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反的两个生理过程。②种子的萌发需要能量,所以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不断被分解释放能量,供萌发需要。
【详解】A.大豆是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因此种子萌发所需营养来自于子叶,A错误。
B.曲线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时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长出真叶又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其鲜重大体趋势是增加的,因此表示幼苗细胞鲜重的变化曲线是甲。表示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曲线是乙,B正确。
C.曲线甲中a→b变化是因为种子萌发时吸收了大量水分, 因此其鲜重增加,C正确。
D.大豆幼苗长出叶,光合作用开始进行,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从c点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D正确。
故选A。
5. 兴趣小组同学利用画线标记观察赤小豆幼根生长的过程,一周后幼根生长情况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标记线之间的初始距离是相等的
B. 实验说明幼根的各部分生长速率是不同的
C. 实验说明幼苗的根是依靠根尖向下生长的
D. 实验说明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分生区
【答案】D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详解】A.测量标记线之间的初始距离必须是相等的,不然测不出根各部分的生长速率,A正确。
BC.通过观察和测量标记线之间的距离可知:根的各部分生长速率不一样,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是依靠根尖向下生长的,BC正确。
D.通过本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D错误。
故选D。
6. 柽柳是盐碱滩涂上生长的一种植物,具耐盐碱特性,夏秋季开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柽柳枝芽中的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
B. 柽柳吸收水分时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C. 柽柳根毛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经导管运输到茎和叶
D. 通过扦插可快速繁殖柽柳,且能保持其耐盐碱特性
【答案】B
【分析】(1)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的优点是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等。
【详解】A.枝芽是植物的生长点,其中的生长点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使芽轴不断伸长。这种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被称为分生组织,A正确。
B.当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的根毛就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当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就会失水,B错误。
C.植物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会通过根、茎中的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和叶,C正确。
D.扦插是将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繁殖,能最大限度的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因此,通过扦插可快速繁殖柽柳,且保持其耐盐碱特性,D正确。
故选B。
7. 如图是马铃薯两种繁育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只具有乙的遗传特性B. 丁的细胞中有来自甲的染色体
C. 丙由a中的胚芽发育而成D. 扦插与繁育方式②的实质相同
【答案】D
【分析】(1)有性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
(2)题图中:甲植株和乙植株杂交产生种子a,种子a萌发,发育成丙植株。繁育方式①是有性生殖。乙植株通过块茎上的b芽眼发芽形成丁,繁育方式②属于无性生殖。
【详解】A.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如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可见,丙是由种子繁殖来的,具有甲和乙的遗传特性,A错误。
B.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可作种薯,进行无性繁殖。结合题图可知,丁是由乙的块茎b发育而来的,细胞中只有乙的染色体,没有甲的染色体,B错误。
C.子房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可发育成胚,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幼小的生命体,它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芽将来发育成新植物的茎和叶。可见,丙是幼苗,是由a种子中的胚(不是胚芽)发育而成,C错误。
D.扦插与繁育方式②块茎繁殖,都属于植物的无性生殖,实质相同,D正确。
故选D。
8. 下列是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有关示意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丁中卵白是早期胚胎发育的部位
B. 图甲所示的繁殖方式称为出芽生殖
C. 图丙所示生物的生殖特点是体内受精
D. 图乙所示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
【答案】D
【分析】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嫁接,图乙是完全变态发育,图丙是青蛙的发育过程,图丁是鸟卵的结构。
【详解】A.图丁中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和水分,胚盘中含有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起点,故A错误。
B.图甲所示的繁殖方式称为嫁接,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故B错误。
C.图丙所示青蛙的发育过程,生殖特点是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完成受精,受精卵发育为新的个体,变态发育,故C错误。
D.图乙所示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故D正确。
故选D
9. 如图是人的受精过程及胚胎着床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精子与卵细胞在①处结合形成受精卵
B. 胚胎发育初期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C. 怀孕是指胚胎植入增厚的④内的过程
D. 胎儿的性别,决定于母亲怀孕的那一刻
【答案】D
【分析】图中①输卵管;②卵巢;③子宫;④子宫内膜。
【详解】A.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①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A正确。
B.人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发育中后期胚胎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B正确。
C.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增厚的④子宫内膜上,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的开始,C正确。
D.受精时,如果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女孩;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可见,人的性别决定于受精卵时,而不是母亲怀孕的那一刻,D错误。
故选D。
10. 如图是与人类遗传有关的结构或物质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表示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由③蛋白质和④DNA组成
B. 图中的⑤表示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形态一定相同
D. 从含性染色体的类型看,精子有两种类型,卵细胞只有一种
【答案】C
【分析】图中①细胞核,②染色体,③蛋白质,④DNA,⑤基因。
【详解】A.该图表示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由③蛋白质和④DNA组成,A正确。
B.⑤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形态不一定相同如男性的性染色体,C错误。
D.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形成的精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22条+X的精子,一种是22条+Y的精子,在形成卵细胞时,XX分开到两个卵细胞中,形成的卵细胞中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故只有一种类型的卵细胞,D正确。
故选C。
11. 小诺晨跑时看到迎面跑来的人很像她的同桌小薇,小诺的判断依据是( )
A. 基因B. DNAC. 染色体D. 性状
【答案】D
【分析】(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2)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详解】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性,有的是行为方式。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条染色体上具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小诺晨跑时看到迎面跑来的人很像她的同桌小薇,小诺的判断依据是小薇的外部性状特征。
故选D。
12. 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某患病男子体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的细胞是( )
A. 口腔上皮细胞B. 肌肉细胞C. 白细胞D. 精子
【答案】D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产生含X精子和Y精子两种,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22对+XY,精子的染色体是22条+X,或22条+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产生1种含X的卵细胞,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22对+XX,卵细胞的染色体是22条+X。综上分析可知,口腔上皮细胞,肌肉细胞,白细胞属于体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是22对+XY,而精子中的染色体是含有X或Y的染色体。某患病男子体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的细胞是精子。
故选D。
13. 小明是个男生,他体内X染色体来自于祖母的可能性为( )
A. 0B. 25%C. 50%D. 100%
【答案】A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由性别遗传图解可知,小明的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Y染色体来自于父亲,母亲体内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于小明的外祖父或外祖母。因此,小明体内X染色体来自于祖母的可能性为0,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4. 如图为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以下可表示其精子染色体组成的是( )
A. Ⅱ、Ⅲ、Ⅳ、XB. Ⅱ、Ⅳ、X、Y
C. Ⅱ、Ⅱ、Ⅲ、ⅢD. Ⅱ、Ⅱ、Ⅳ、X
【答案】A
【分析】果蝇体细胞中都有4对染色体,有3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雌性、雄性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果蝇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雌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雄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称为XY。
【详解】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故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雄性果蝇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表示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 现代遗传学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唐氏综合征(又叫21三体综合征,即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某男孩患唐氏综合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唐氏综合征是隐性遗传病B. 患者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3对
C. 该患者21号染色体有3条D. 患者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Y
【答案】C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详解】A.唐氏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疾病,而非隐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A错误。
B.正常人类体细胞有23对(即46条)染色体,唐氏综合征患者由于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因此共有47条染色体,不是23对。B错误。
C.唐氏综合征的特征即为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患者的21号染色体有3条,C正确。
D.Y染色体是性别决定染色体之一,具体在男性体细胞中会有一条X和一条Y染色体,即XY。D错误。
故选C。
16. 如图是由一对基因(用A、a表示)控制的人的遗传病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个体3、4的基因组成均为Aa
B. 个体9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
C. 个体11是一个患病男孩的几率为1/4
D. 个体9、10生第一个孩子患病几率为1/12
【答案】D
【分析】(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2)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详解】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依据3、4、8、9号家庭表现可知,此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个体3和4是杂合体,基因型均为Aa,A正确。
B.在3、4、8、9号家庭中,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9号表现正常,则9号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遗传图如下:
B正确。
C.在7、8、11号家庭中,1号患病基因型为aa,其中一个a基因传递给了7号,而7号表现为不患病,那么,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7号Aa、8号患病aa,则11号患病的概率为1/2,而又因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个体11是一个患病男孩的几率为(1/2)×(1/2)=1/4,遗传图如下:
C正确。
D.在5、6、10家庭中,5号个体患病,基因型为aa,其中一个a基因会传递给10号个体,而10号个体不患病,因此10号个体基因型为Aa,结合B选项分析可知,9号个体基因型为1/3AA或2/3Aa,
故个体9、10生第一个孩子的患病概率是2/3×1/4=1/6
D错误。
故选D。个体9、10生第一个孩子患病个体9、10生第一个孩
17. 豌豆豆荚的颜色绿色(B)对黄色(b)为显性。现将绿色豌豆(Bb)的花粉传授到黄色豌豆的柱头上,则当年黄色豌豆植株所结豌豆豆荚的颜色及种子中子叶的基因组成是( )
A. 绿色 bbB. 黄色 bb
C. 绿色 Bb或bbD. 黄色 Bb或bb
【答案】D
【分析】受精完成后,花粉中的精子和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果皮的颜色是由母株的基因决定,与授的花粉没有关系。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豌豆豆荚是子房壁发育而成的,基因未发生改变,应该是母体的果皮颜色,即黄色。绿色豌豆(Bb)的精子有两种(含B基因的精子和含b基因的精子),黄色豌豆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b基因)。故受精卵的基因可能是Bb或bb,子叶是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8. 兔的黑毛(显性)和白毛(隐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关于兔毛色的遗传,从理论上分析,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详解】A.如果的黑毛(显性)和白毛(隐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如AA和aa杂交,则可能出现黑色子代个体,A正确。
B.如果亲代黑色个体基因组成为Aa,白色个体为aa,则子代中既有黑色个体又有白色个体,B正确。
C.如果亲代全为白色个体,基因组成为aa,则子代中不可能出现黑色个体,C错误。
D.如果亲代都为黑色个体,基因组成都为Aa,则后代中既有黑色个体,又有白色个体,D正确。
故选C。
19. 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图所示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③内释放的水蒸气是形成雨水的重要条件
D. ④内收集到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D
【分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详解】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③内释放的水蒸气是形成雨水的重要条件),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20. 脊椎动物各类群的进化关系如图,图中①和②分别是( )
A. 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
B 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
C. 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D. 哺乳动物和节肢动物
【答案】C
【分析】生物进化树:
【详解】根据生物进化树可知,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中①和②分别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C符合题意。
故选C。
2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蛎鹬是一种在烟台长岛海域常见的水鸟,喙长而锋利,常插入双壳类(如蚌)贝壳内觅食。大型蚌的壳难以戳开,甚至会发生壳夹喙的现象。依据蛎鹬选择不同长度双壳类的比例(如图),相关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蛎鹬喜欢取食30—50mm长的双壳类
B. 体型大的双壳类给蛎鹬提供更多的能量
C. 蛎鹬的喙长而锋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鹬蚌相争”可能是蛎鹬捕食60mm以上的蚌时发生的
【答案】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蛎鹬喜欢取食30—50mm长的双壳类,太小或太大的选择率低,正确。
B.从题干和题图不能分析得出,体型大的双壳类给蛎鹬提供更多的能量,错误。
C.蛎鹬的喙长而锋利,才能凿开贝壳,吃到食物,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
D.“鹬蚌相争”原因可能是太大的贝壳力量大而夹喙,可能是蛎鹬捕食60mm以上的蚌时发生的,正确。
故选B。
22. 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关系是( )
A. 捕食B. 共生C. 寄生D. 竞争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难度适中。生物与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合作,寄生,共生。
【详解】由题可知,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对阿拉伯胶树起保护作用,而阿拉伯胶树又可为蚂蚁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故二者为共生关系。
故选B。
23.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专门针对儿童的一种药物,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其药物成分有淡豆豉。淡豆豉以黑豆成熟的种子为主要原料,辅以青蒿、桑叶发酵而成,其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温煎煮上述原料可以灭除所有细菌
B. 青蒿、桑叶和黑豆为微生物提供营养
C. 淡豆豉的制作过程必须在无氧环境下
D. 发酵菌种的生长繁殖在蒸煮前完成
【答案】B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
【详解】A.高温煎煮上述原料可以灭除大多数细菌,但不能消灭掉全部的细菌芽孢,A错误。
B.青蒿、桑叶和黑豆具有有机物,能为微生物提供营养,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湿润药渣覆盖在黑豆上并盖上透气盖”可知,淡豆豉的制作过程必须在有氧环境下,C错误。
D.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微生物,过低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发酵。因此上述工艺流程中,在100℃蒸煮、稍凉以后,才把“湿润药渣覆盖在黑豆上”,说明发酵菌种的生长繁殖是在“稍凉”以后,D错误。
故选B。
24.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X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
B. 过程Y表示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C. 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D. 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过程X代表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过程Y代表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过程Z代表分解作用。
【详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上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A正确。
B.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B正确。
C.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做为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C正确。
D.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D错误。
故选D。
25.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就是物种多样性
B.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C. 应多引进外来物种,以增加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D. 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生物多样性的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每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多引进外来物种,有造成生物入侵的可能性,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 如图是某中学开展黄瓜栽培实践活动的流程图。据图回答:
(1)a中恒温箱的主要作用是为种子萌发提供_____。
(2)b过程中保护根的措施是_____。
(3)黄瓜的茎、叶由种子中的_____发育而来。
(4)d为探究一天内叶片淀粉含量的变化。滴加碘液后,蓝色最不明显的是_____时的叶片。
(5)e中能长出果实的是_____花,其传粉方式为_____。将测量选出的“黄瓜之王”制成凉拌黄瓜,渗出的大量汁液主要来自黄瓜细胞的_____(填结构名称)。
【答案】(1)适宜的温度
(2)带土坨移苗 (3)胚芽
(4)6 (5)①. 雌 ②. 异花传粉 ③. 液泡
【分析】(1)种子萌发必须满足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由此可知,a中恒温箱的主要作用是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
(2)植物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移栽植物时,总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由此可知,b中用以保护根的措施是带土坨移栽幼苗。
(3)黄瓜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芽会发育成茎和叶。因此,黄瓜的茎、叶是由种子中的胚芽发育而来的。
(4)植物的光合作用只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即植物在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傍晚(18时)摘取的叶片由于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最多,早晨(6时)摘取的叶片由于进行了一晚的呼吸作用,叶片内的淀粉被大量消耗,叶片内淀粉的含量最低,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叶片内淀粉的含量越多,滴加碘液后蓝色越深,反之,蓝色越浅;由此可知,d为探究一天内叶片淀粉含量的变化。滴加碘液后,蓝色最不明显的是6时的叶片。
(5)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受精后子房将发育成果实,故e中能长出果实的是雌花,叫单性花,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由此可知,将测量选出的“黄瓜之王”制成凉拌黄瓜,渗出的大量汁液主要来自黄瓜细胞的液泡。
27. 如图是绿色植物受精过程以及种子、芽和植株结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图示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图一中受精卵是在[③]_____中形成的。
(2)受精卵发育成胚。图二中,胚的组成包括_____(填图中序号)。与玉米种子的胚相比,图二所示结构的胚中[ ]_____是两片,而玉米种子只有一片。
(3)图三中的b将来发育形成_____。
(4)春天到来,新芽绽放,绿色植物的芽不一定都发育成枝条,如图三中有的芽将来既可发育成图四中的[ ]_____,也可以发育成图四中的B。
【答案】(1)胚珠 (2)①. ①②④⑤ ②. ②子叶
(3)侧芽 (4)A花
【分析】图一是雌蕊的结构:①是柱头,②是子房,③是胚珠;图二是菜豆种子的结构:③种皮和胚,胚包括⑤胚根、①胚芽、④胚轴、②子叶;图三是枝芽的结构:生长点、c芽轴、a幼叶、叶原基、b芽原基;图四中:A是花,B是叶,C是茎,D是根。
(1)花粉落到柱头上后会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延伸到胚珠内部,释放出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此可知,图一中受精卵是在③胚珠中形成的。
(2)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会发育成一棵新的植株,胚由⑤胚根、①胚芽、④胚轴、②子叶组成;图二为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种子的胚中有两片②子叶,而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玉米种子只有一片。
(3)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c芽轴将来发育成茎,a幼叶发育成叶,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b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
(4)植物的芽有三种:叶芽、花芽和混合芽,叶芽将来发育成叶,花芽将来发育成[A]花,混合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28. 生物通过生长与繁殖,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为伞藻嫁接实验。A、B是同种伞藻的两个品种,其形态上的区别在于伞帽不同,去掉伞帽都能再生,结构如甲图所示。C为A、B两个品种嫁接示意图,嫁接成功后又将伞帽剪去,则再生出来的伞帽与_____(填A或B)一致。
(2)乙图为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图中①为_____,通过一定的媒介落在雌蕊_____上;②为花粉萌发过程中产生的二个_____;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称为_____。
(3)丙图表示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若d表示卵期,则c表示的发育期是_____,家蚕的发育过程可表示为_____(用标号与箭头表示)。
(4)丁图为人体子宫内的胚胎,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可通过[ ]_____经母体排出。
【答案】(1)A (2)①. 花粉 ②. 柱头 ③. 精子 ④. 双受精
(3)①. 成虫 ②. d→a→b→c
(4)2胎盘
【分析】图乙中,①是花粉、②是精子、③是卵细胞;图丙中,若d是受精卵,则a是幼虫、b是蛹、c是成虫;图丁中,1是子宫、2是胎盘、3是脐带。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内,由于实验是将B的伞柄嫁接到A的假根上,所以图二中的C若嫁接成功,将第一次长出的伞帽剪去后再生出的伞帽与A一致。
(2)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子房,进入胚珠珠孔后,前端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与珠孔附近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可进一步发育成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另一个精子与胚珠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这个过程称为双受精,双受精现象不是所有植物都具有的,而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乙图中,①为花粉,通过一定的媒介落在雌蕊柱头上;②为花粉萌发过程中产生的二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相融合,这种受精方式为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3)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已知d表示受精卵,则a表示幼虫,b表示蛹,c表示成虫。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因此,家蚕的发育过程可表示为d→a→b→c。
(4)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2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脐带、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
29. 下面让我们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新冠病毒致命性的进化趋向进行分析。
(1)早在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发文报道,新冠病毒已通过变异产生了S和L两个亚型。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_____。新冠病毒的变异,有可能导致其致命性更强,也可能导致其致命性更弱,这为_____提供了材料。
(2)为了争夺生存的机会,猎豹和羚羊之间要进行捕食和反捕食,新冠病毒与人类之间则要进行侵染与反侵染,这就是自然选择中的_____。
(3)致命性更强和更弱的新冠病毒哪一种更容易生存,哪一种更容易被淘汰呢?致命性更强的病毒容易导致病人死亡,病毒随之减少了传播机会,病毒因此获得了更多传播机会。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中的_____。
(4)由上述分析可以作出如下推测: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会呈逐渐_____趋势,感染率会呈逐渐_____趋势。
(5)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_____。
A. 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B. 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C. 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D. 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答案】(1)①. 性状上的差异 ②. 自然选择
(2)生存斗争 (3)适者生存
(4)①. 下降##减少 ②. 上升##增加 (5)A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其变异可能导致其致命性更强或更弱。这种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得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进化出更有利于其生存的特性。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为了争夺生存的机会,会进行各种竞争。猎豹和羚羊之间进行的是捕食和反捕食的竞争,而新冠病毒与人类之间则进行的是侵染与反侵染的竞争。这种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它推动着生物不断适应环境,进化出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3)根据自然选择学说,致命性更强和更弱的新冠病毒在生存竞争中会面临不同的命运。致命性更强的病毒虽然短期内可能导致大量病人死亡,但同时也减少了病毒的传播机会;而致命性较弱的病毒则可能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从而获得更多的传播机会。这就是自然选择中的适者生存原则。
(4)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和进化,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可能会逐渐降低,因为致命性较弱的病毒会逐渐占据优势;而感染率则可能会逐渐升高,因为病毒的传播能力会逐渐增强。
(5)根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定浓度的特异性抗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浓度会逐渐下降。而再次接种相同疫苗后,抗体浓度会迅速上升,达到更高的水平。这说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从而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应该选择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0. 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拥有多个湿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C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
(2)图一中,食物链有_____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_____。
(3)图一中与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_____。
(4)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5)图三中,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_____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
(6)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势在必行。
【答案】(1)分解者 (2)①. 4##四 ②. 鱼
(3)鹭和鱼 (4)①③④
(5)①. 1250 ②.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在图一中,C作为分解者,分解者指那些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它们通常包括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一可知,B表示生产者,形成的食物链有B→蟹→鹭,B→浮游动物→蟹→鹭,B→浮游动物→虾→鹭,B→浮游动物→虾→鱼→鹭,共有4条食物链。图二丙的数量最多,是生产者,丁的数量最少,营养级最高,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是第三营养级,所以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蟹、虾。
(3)图一中与蟹以浮游动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同时蟹和浮游动物均以B为食,属于竞争关系,同理,鹭以鱼为食属于捕食关系,鹭和鱼都以虾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4)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④表示分解作用,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①③④。
(5)图三中的食物链的总能量是X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它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通过捕食传递到下营养级的和X的遗体及枯枝落实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所以总能量为175+875+112+30+58=1250千焦。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31. 人类白化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ABO血型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如图为某个家族成员的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显、隐性基因用H、h表示),如下表为血型性状表现和基因组成的对应关系表。请据图回答:
(1)人体的肤色和血型,在遗传学上统称为 _____,都是由染色体上的 _____控制的。
(2)如图中第一代1、2正常,第二代5患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_____,由此推断人类白化病是一种 _____性遗传病,第一代1、2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_____。
(3)根据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推断:第二代7的基因组成是 _____,第二代7和第二代8夫妇再生一个肤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_____。
(4)若第二代7为AB血型,第二代8为O血型。那么第三代9的血型是 _____型,第一代3不可能的血型是 _____型。
【答案】(1)①. 性状 ②. 基因
(2)①. 变异 ②. 隐 ③. Hh和Hh
(3)①. HH或Hh ②. 5/6
(4)①. A或B ②. AB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因此表中涉及到的人的肤色和血型,在遗传学上统称为性状,这些性状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2)如图中第一代的1、2正常,第二代的5患病,这是亲代和子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由“无中生有,有为隐”可知,患病为隐性性状,如果显、隐性基因用H、h表示,则亲代1、2的基因组成均为Hh,其婚配的遗传图解如图:
由此推断人类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第一代1、2的基因组成分别是Hh和Hh。
(3)第一代的4患病,基因组成是hh,h基因一定遗传给第二代的8。8表现为正常肤色,则8的基因组成是Hh。根据(2)小题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推断:第二代7的基因组成可能是HH或Hh。7号个体有2/3的可能性为Hh,1/3的可能性为HH,其中与8号个体Hh再生一个孩子不正常的概率为2/3×1/4=1/6,所以正常孩子的可能性为1﹣1/6=5/6。
(4)根据血型遗传规律可知,若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只能生出A型、B型或AB型的孩子,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因此第二代8为O型血,其子代9的血型是A型或B型,不会出现O型。已知O型血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假如控制O型血的基因组成为ii,则其中一个基因i来自3,另一个基因i来自4。则控制3血型的基因组成可能为ii、IAi或IBi,其基因不可能为IAIB,由此可知亲代3控制的血型不会出现AB型。
32. 利用水果和酵母菌可以制作果酒,在制作果酒过程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分解水果中的果胶时会产生甲醇,甲醇对人体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毒害作用。为探究影响果酒中酒精和甲醇含量的因素,某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了实践活动。他们取新鲜黑珍珠葡萄和红富士苹果,用榨汁机分别榨成浆汁,放入发酵瓶后,加入干酵母和蔗糖,搅拌均匀,盖紧瓶盖,放在25℃~30℃环境中发酵,实验分组如下表。
每天16时分别取0.5毫升澄清发酵液测定其酒精含量和甲醇含量,结果如图。请分析回答:
(1)发酵过程中,盖紧瓶盖的目的是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瓶中会产生气泡,原因是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随着发酵的进行,各组发酵液的酒精度均呈___________趋势。添加等量蔗糖的情况下,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酒精度更高。由图2可知,各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___________。比较两种水果的发酵液,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较高,推断其含有较多的果胶。
(3)实践结果说明,___________影响发酵过程中酒精和甲醇的生成,对果酒的品质、安全有显著影响。这项实践活动为制作质量安全、品质良好的果酒提供了实践依据。
【答案】(1)①. 为酵母菌发酵提供缺氧条件 ②. 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2)①. 先上升后稳定 ②. 葡萄 ③. 逐渐降低 ④. 苹果 (3)水果种类和糖量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可见,发酵过程中,盖紧瓶盖的目的是为酵母菌发酵提供缺氧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瓶中会产生气泡,原因是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2)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发酵初期酒精浓度上升。但随着有机物的消耗,酵母菌产生酒精的速度也变慢,最后酒精浓度会趋向稳定。结合图1可知,随着发酵的进行,各组发酵液的酒精度均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根据图1曲线图可知,添加等量蔗糖(30g或90g)的情况下,葡萄的发酵液中酒精度更高。在制作果酒过程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分解水果中的果胶时会产生甲醇。由图2可知,各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比较两种水果的发酵液,苹果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较高,推断其含有较多的果胶。
(3)在“探究影响果酒中酒精和甲醇含量的因素”实验中,变量是水果的种类和糖的数量。实践结果说明,水果种类和糖量影响发酵过程中酒精和甲醇的生成,对果酒的品质、安全有显著影响。这项实践活动为制作质量安全、品质良好的果酒提供了实践依据。
表现性状
基因组成
A型
AA、AO
B型
BB、BO
AB型
AB
O型
OO
组别
水果种类
水果质量/g
蔗糖/g
干酵母/g
1
葡萄
500
30
0.3
2
葡萄
500
90
0.3
3
苹果
500
30
0.3
4
苹果
500
90
0.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