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任务二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任务二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堂探究,素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语篇比较,感受人与动物相处的理想关系。
2.通过文本改写,建构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关系。
自主学习
比较阅读,揣摩动物心理
请阅读《大雁归来》中的三节文字,说说哪节文字中大雁的心理是最放松自由的。大雁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甲】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乙】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丙】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课堂探究
1.比较揣摩,选择对动物最尊重的人
郑振铎的《猫》、陈忠实的《我的白鸽》、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蒲松龄的《狼》都表现了人对动物的态度,请按照文中人物对动物的尊重程度给四篇文章排序,并说明理由。
2.比较归类,理解作者的价值观
文中人物对动物的态度和情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将文中人物对待动物的态度等同于作者对动物的态度。文中人物对动物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表现去领会,而作者对动物的态度我们则需要通过文章的主旨去把握。四篇文章呈现出四位作者对动物的不同态度,但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你同意吗?
3.比较阅读,理解编者意图
本单元四篇文章围绕人如何与动物相处选材。从这一意图出发,编者删除了陈忠实《告别白鸽》中的以下内容,并将题目改为《我的白鸽》。你能具体说说原题为什么是《告别白鸽》吗?删除和改题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这一夜我失眠了,脑海中总是有两对白色的精灵在飞翔。早晨起来晚了,我猛然发现,屋脊上只有一双幼鸽。那对老白鸽呢?我不由得瞅瞅天空,不见踪迹。我想,它们大约是捕虫采食去了。直到乡村的早饭时间已过,仍然不见白鸽回归,我心里便有些惶恐不安。就在这当儿,老舅来了。
“白鸽回老家了,天刚明时。”
我大为惊讶。昨天傍晚,老白鸽领着儿女初试翅膀飞上蓝天,今日一早就飞回舅舅家去了。也就是说,它们来我家生产孵蛋哺育幼鸽的两个多月里,始终没有忘记故巢,或者说两个多月孵化哺育幼鸽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了回归。我被这生灵深深地感动了。我舒了口气:“回去了就好,我还担心它们被鹰鹞抓去了呢!”
留下来的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它们更亲昵甚至更随意地落到我的肩头、手臂,不单是为着抢啄玉米粒儿。我扬手发出手势,它们便心领神会地从屋脊上起飞,在村庄、河川和原坡的上空,做出种种酣畅淋漓的飞行姿态。这时,山岭、河川、村舍和古原似乎都跳起舞来。我一次又一次抑制不住地发出慨叹: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
直至惨烈的那一瞬。至今,我依然感到手中的笔都在颤抖。
那是秋天的一个夕阳灿烂的傍晚,河川和原坡被果实累累的玉米、棉花、谷子和各种豆类覆盖着,人们也被即将到来的丰盈的收获鼓舞着,村巷和田野里泛溢着愉快喜悦的声浪。我的白鸽从河川上空飞过来,在接近西边邻村的大树时,转过一个大弯儿,就贴着古原的北坡绕向东来。当我忘情地沉溺于这最轻松、最惬意的一刻时,一只黑色的幽灵不知从原坡的哪个角落斜冲过来,扑向白鸽。白鸽惊慌失措地扇动翅膀重新疾飞,然而晚了,那只飞在前头的白鸽被黑色幽灵俘掠而去。我眼睁睁地瞅着头顶天空所骤然爆发的这一场弱肉强食,侵略者和被屠杀者的搏杀,只觉眼前一片黑暗。
侵略者是鹞子,这是家乡人对它的称谓,那是一种形体不大却十分凶残暴戾的鸟。
老屋屋脊上现在只有一只形单影孤的白鸽。它有时原地转圈,发出急切的连续不断的“咕咕”声,有时飞起来又落下去,刚落下又飞起来,似乎是惊恐不安。无论我怎样抛撒玉米粒儿,它都不屑一顾,更不像往昔那样落到我肩上。
过了好些日子,白鸽终于跳落到我肩头。我的心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那痛苦的现实而归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这一刻,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杂色信鸽,却没有白鸽,让我的白鸽和他那一群鸽子结伴,可能更有利于白鸽生存——我实在不忍心看见它在屋脊上的那种孤单。
它比较快地与那一群杂色鸽子合群了。
有一天,贤告诉我,白鸽产蛋了。过了好多天,贤又告诉我,它孵出了两只白底黑斑的幼鸽。
我出了一趟远门回来,贤告诉我,白鸽丢失了。我立即想到它可能也被鹞子抓去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内心的波澜已经平静,老屋也早已复归沉寂,对我不再有任何诱惑。我在写作的间隙,到前院浇花除草,后院不再去了。这天,我在书桌前继续书写文字,突然窗外传来“咕咕咕”的叫声,我摔下笔,直奔后院。在那根久置未用的木头上,卧着一只白鸽,我的白鸽。
我走过去,它一动不动。我捉起它来,发现它的一条腿受伤了,是用细绳勒伤的,残留的那段细绳深深地陷进肿胀且流着脓血的腿里。我的心抽搐起来,我找来剪刀剪断绳子,发觉那条腿实际上已被勒断,只有一层尚未腐烂的皮连着。它的羽毛变成灰黄色,头上粘着污黑的泥垢,腹部结着干涸的鸽粪,翅膀上黑一坨灰一坨,污脏得让人难以握在手心。
我不禁想,这只丢失归来的白鸽,是被人捉去了,还是遇到了鹞子?它被人用绳子拴着,是给自家的孩子当玩物,还是不论什么人都可以摸摸玩玩?白鸽被弄得这样脏污,不知有多少脏手抚弄过它,却没有人在意它那被细绳勒断的腿。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它还不如雄鸽被鹞子扑杀的结局。
我在太阳下为它洗澡,把它羽毛上的污垢洗濯干净,又给它的伤腿敷了药膏。我盼它伤愈,盼它的羽毛洁白如初。然而它死了,在第二天早晨,在它出生的后墙上的那只纸箱里……
4.比较意图,出谋划策
(1)《狼》与《猫》都是小说,但小说中透露出作者对待动物的不同立场。你能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体现其立场的吗?
(2)如果我们将蒲松龄《狼》中的狼改写成值得同情的正面形象,但不得改变较量双方的行为和最终结局,你能想出什么金点子?
素养提升
改写蒲松龄的《狼》,选择两狼之一为第一人称,但不改变较量双方的行为和最终结局,使原文中的狼变为值得同情的正面形象。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甲】段,11月份南飞的大雁,因为知道戚斯康星的法规允许这时狩猎,所以“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目空一切”“一声不响”表现出大雁对人的高度戒备。【乙】段,3月的大雁知道此时禁止狩猎,但初来乍到,还不是十分放心,所以,“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还不敢大声喧哗。“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从“试探性的盘旋”到“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表现出大雁对人的戒备逐渐放松的过程。【丙】段,文字中的大雁心理达到了彻底放松的自由状态。表现是:第一,向玉米地飞去不再像秋天一样“偷偷摸摸”,而是“喧闹着”的;并且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第二,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所以,【丙】段文字中的大雁心理最放松,最自由;【甲】段文字中的大雁心理最紧张,最戒备;【乙】段文字中大雁的心理处于从戒备到放松的过渡期。由此可见,大雁不同的心理状态折射出人类对它们的态度。
【课堂探究】
1.
2.同意。《猫》是小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等同于作者对三只猫的态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正是通过“我”对冤枉第三只猫的反思,表达了应该平等对待动物的主旨。陈忠实《我的白鸽》是散文,文中的“我”即作者自己,所以文中“我”对白鸽的尊重、呵护和礼赞其实也就是作者对白鸽这一类动物的态度。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观察随笔,它通过对比描写允许狩猎期和禁止狩猎期的大雁的不同表现,折射出大雁对人类的不同态度,主张人与动物应该和平相处。只有小说《狼》是站在人与动物对立的立场上,表达了人高于动物的观点,这在小说结尾的议论中有鲜明的体现。
3.(1)课文之后删除的内容写了老白鸽将小鸽子抚养到能独立飞行后,告别了“我”的家而飞回它们的故巢——老舅的家。这是“告别”的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为老白鸽与幼鸽、与“我”的告别。之后,留下来的两只小白鸽中的一只被凶残暴戾的鹞子掳掠而去,剩下的一只小白鸽形单影只,承受着与亲人生死离别的痛苦,这也可以理解为“告别”的一层含义,即可以理解为小白鸽与其亲人的生离死别。
(2)最后一只白鸽是被人捉去弄伤的,这也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但这样的表现与《猫》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属于同一性质,因为重复,所以删去。
(3)课文主要写了“我”和白鸽和谐相处的经过,表达了“我”对白鸽的尊重和近乎崇拜的欣赏,所以改题为《我的白鸽》更能突出“我”对白鸽的情感。
4.(1)《狼》体现的作者立场是,将人看作高于其他动物的智者。具体手法为:描写狼“缀行甚远”,以表现狼的狡猾。“缀行”,紧跟着走了很远很远。“缀”,连缀,紧跟。为什么紧跟那么远?狼在寻找时机,写出狼的狡猾。
描写狼“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并驱”,一起追赶。两只狼吃完骨头,接下来要吃屠户了,凸显狼的凶相毕露。
描写狼“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两狼合谋要前后夹击屠户的阴险狡诈。
而写屠户,则描写“屠惧,投以骨”——“屠大窘”——“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以表现屠户从害怕到果断应对的心理变化。
蒲松龄不仅以描写显示自己的立场和对狼的情感,结尾更以旗帜鲜明的议论表明自己对狼的嘲讽和对屠户的赞赏。
《猫》体现的作者立场是,将人与动物看作平等关系,人不应该对动物厚此薄彼。具体手法是,通过对比,体现“我们”一家如何因为第一、第二只猫长相好、性情活泼而喜欢它们,以及如何因为第三只猫长相丑陋、性情忧郁而不喜欢它。正因为不喜欢,所以当芙蓉鸟案件发生后,“我”就“顺理成章”地将第三只猫认定为凶手。当真相大白后,作者还让“我”以强烈抒情反思自己的过失:“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2)①改变小说人称,用两狼中的一狼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
②给两狼设置关系,比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
③给狼追踪屠户设计合理的原因。
④两狼合谋时写出两只狼互相照顾的情节,譬如,坐在屠户面前的狼是母亲,她使眼色让儿子绕到柴堆后面攻击屠户后方,将最大的危险留给自己。
【素养提升】
略。
文章题目
程度排位
排位理由
《猫》
《我的白鸽》
《大雁归来》
《狼》
文章题目
程度排位
排位理由
《猫》
3
文中人物对三只猫不是平等对待,而是根据猫的性情和相貌决定是否喜欢。
《我的白鸽》
1
“我”对白鸽小心呵护,十分尊重。
《大雁归来》
2
文中提到关于禁止和允许狩猎的法规。也正是人类对大雁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大雁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对人类或敌视或友好的态度。
《狼》
4
站在人与动物对立的立场上,将人类看作高于其他动物的“万物之灵”。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8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8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7*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进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