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教师版).docx
    • 学生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docx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教师版)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教师版)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教师版)第3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15小题为单项基础题,每题2分,16-20小题为不定项巩固提高题(少选错选不得分),每题4分,共50分)
    1.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主要以双子叶植物为食,其挖洞推土将地下土壤上翻到草地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土丘,导致草地裸露,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空间结构,降低了土壤肥力。高原鼢鼠啃食优质的牧草,降低了草原生产力和草地牧草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一定面积草地上土丘的数量可以推测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
    B.双子叶植物的数量直接影响高原酚鼠的数量,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捕杀成年高原鼢鼠可通过提高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高原鼢鼠数量的变化间接改变了草原群落的结构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类群
    【答案】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在获得每个土丘下高原鼢鼠的平均数量后,可通过统计一定面积草地上土丘的数量,推测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因高原鼢鼠主要以双子叶植物为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数量直接影响高原酚鼠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捕杀成年高原鼢鼠可提高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数量,C正确;
    D、据题干信息可知,高原鼢鼠挖洞推土将地下土壤上翻到草地表面,导致草地裸露,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空间结构,降低了土壤肥力,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受到影响,因此高原鼢鼠数量的变化间接改变了草原群落的结构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类群,D错误。
    故选B。
    2.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多数是“S”形增长,极少数是“J”形增长,没有第三种
    B.通过治理环境,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持久有效且不产生污染的措施
    C.保护濒危动物时,可以通过捕杀捕食者来增加被保护动物的K值
    D.自然生态系统中呈“S”形增长的种群,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敌
    【答案】B
    【分析】1、J形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详解】A、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形曲线无限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是一定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通过治理环境,降低环境容纳,是有害动物防治的最持久有效,而且不产生污染的措施,B正确;
    C、捕食者的存在对于生物而言并不是有害无利的,故不能通过捕杀捕食者来增加被保护动物的K值,C错误;
    D、自然生态系统中,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不可能所有的种群均呈“S”型曲线增长,且限制因素有天敌、食物、资源等,D错误。
    故选B。
    3.小球藻是一种单细包绿藻,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不同光照强度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探究。实验流程为:向6组等量全营养液中接种等量小球藻,并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利用LED灯设置6个不同的光照强度(含黑暗处理),每天定时照射小球藻培养液→连续7d,每隔24h检测小球藻的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小球藻的全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
    B.预期不同光照强度下小球藻的数量均呈“J”形增长
    C.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培养液中小球藻的密度
    D.可取样测量小球藻叶绿素的总含量,以此代表小球藻的密度
    【答案】B
    【分析】小球藻是一种单细包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着强度增加,小球藻光合速率加快,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小球藻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单位体积中小球藻数量增加。
    【详解】A、小球藻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故培养小球藻的全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A正确;
    B、小球藻的生长条件并不是理想条件,因此不同光照强度下小球藻的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B错误;
    C、小球藻属于单细包生物,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培养液中小球藻的密度,C正确;
    D、小球藻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可取样测量小球藻叶绿素的总含量,以此来代表小球藻的密度,D错误。
    故选B。
    4.土壤是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也是植物与土壤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工作者研究了某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演替到栲树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马尾松和木荷
    B.该地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C.随着植物群落不断地复杂化,动物的丰富度也在不断增加
    D.随上述演替的进行,土壤利用程度递减从而使其肥力递增
    【答案】A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详解】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是指优势取代,所以该地演替到栲树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马尾松和木荷,A正确;
    B、该地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植被的改变,出现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这种垂直分层,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B正确;
    C、随着植物群落不断地复杂化,植被种类增加,动物的丰富度也在不断增加,C正确;
    D、随上述演替的进行,土壤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质量也随之改善,D错误。
    故选A。
    5.美国白蛾对我国生态环境危害很大,破坏了多地的生态平衡。观察发现:①每日提供15~18h的光照美国白蛾才能发育;②美国白蛾幼虫危害严重时能将整棵植物叶片完全吃光,然后借助吐出的丝转移至其他植物;③将未交配的雌蛾放在诱捕器中,悬挂于林间,可诱杀雄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观察中涉及到的信息类型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美国白蛾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美国白蛾的生态位
    C.具有结构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D.利用雌蛾释放的信息素类似物诱捕雄蛾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
    【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由于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存在重叠,因此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结 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 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 三,收支平衡,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 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 的状态。
    【详解】A、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每日提供15~18h的光照美国白蛾才能发育属于物理信息,未交配的雌蛾放在诱捕器中,悬挂于林间,利用其性外激素诱杀雄蛾属于化学信息;可见该观察中涉及到的信息类型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A正确;
    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 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美国白蛾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美国白蛾的生态位,B正确;
    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结 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故具有结构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生态系统不一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C错误;
    D、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 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利用雌蛾释放的信息素类似物诱捕雄蛾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B。
    6.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C.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D.大豆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题图中①、②、③为三种种间关系,其中①表示捕食,②表示种间竞争,③可表示互利共生。
    【详解】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
    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B正确;
    C、图中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C正确;
    D、大豆和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D错误。
    故选A。
    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或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BC.CD.D
    【答案】B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详解】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包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无需用吸水纸吸引,A正确;
    B、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粗略测定浓度范围,以检验实验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但无法减少实验误差,B错误;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
    D、发酵装置不需加满牛奶, 以防发酵液溢出,D错误。
    故选B。
    8.鼠的种类繁多,危害大,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钩端螺旋体(属于细菌)病等。为了研究制约鼠种群数量的因素,科研人员将某一鼠种群迁入一座荒岛后,获得了如下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钩端螺旋体、温度、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鼠的种群密度
    B.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为0
    C.若防治鼠害,应在C点之前,严防到达C点
    D.通常可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数量
    【答案】B
    【分析】1、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足的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率为零,再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数量减少。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自然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有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详解】A、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为0,B错误;
    C、这个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在K/2处,题图可知C点属于K/2处,因此若防治鼠害,应在C点之前,严防到达C点,C正确;
    D、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适合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B。
    9.大气中的N2被固氮菌固定为NH3后,以NH4+的进入土壤,当NH4+被植物根吸收时,一个H+将会释放到土壤溶液中;土壤中硝化细菌能将NH4+转化为NO3被植物吸收。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增多,有利于减缓土壤酸化
    B.固氮菌和硝化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生产者
    C.硝化细菌可通过将NH4+转化为NO3-的化学反应为自身合成有机物提供能量
    D.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蛋白质等有机物,促进氮循环
    【答案】B
    【分析】1、圆褐固氮菌属于原核生物,能通过摄取土壤中的养料,进行自生固氮,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但能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
    【详解】A、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增多,能更多地将NH4+转化为NO3-,被植物吸收,减少植物直接吸收NH4+,时释放H+,有利于减缓土壤酸化,A正确;
    B、固氮菌为异养型,属于分解者或消费者,硝化细菌为自养型,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硝化细菌可通过将NH4+转化为NO3-的化学反应为自身合成有机物提供能 量,C正确;
    D、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蛋白质等有机物为含氮无机盐,从而促进氮循环,D错误。
    故选B。
    10.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所示(能量单位为kJ/cm²⋅a),M、N表示营养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
    B.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3%(保留一位小数)
    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D.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488kJ/cm²⋅a
    【答案】B
    【分析】图中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6553kJ/(m2•a)的能量,传递给M 3281kJ/(m2•a),遗体残骸6561kJ/(m2•a),M同化的能量3281+2826=6107kJ/(m2•a),其中有3619kJ/(m2•a)用于呼吸作用,传递至下一营养级386kJ/(m2•a),遗体残骸2102kJ/(m2•a)。
    【详解】A、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估算其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A正确;
    B、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 3281+2826)×100%≈6.3%,B正确;
    C、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是循环流动,C错误;
    D、M同化的能量3281+2826=6107kJ/(m2•a),其中有3619kJ/(m2•a)用于呼吸作用,因此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107-3619=2488kJ/(m2·a),D错误。
    故选B。
    11.镉(Cd)是我国水体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利用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研究发现,接种植物促生菌(PGPB)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对镉的富集作用。下图表示接种PGPB后,白茅相应器官中镉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虽然镉可在白茅根内大量富集,但镉并不是白茅生长的必需元素
    B.在镉污染环境中,食虫鸟体内镉含量最低约为白茅的25倍
    C.应及时收割白茅植株,去除其根部后粉碎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D.推测PGPB可促进白茅中的镉向根状茎转移并抑制其向叶转移
    【答案】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镉是重金属,接种植物促生菌(PGPB)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对镉的富集作用,但镉并不是白茅生长的必需元素,A正确;
    B、要计算食虫鸟体内镉的最低含量即获得白茅食物最少,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食物链按最短计算,白茅→虫→食虫鸟,因此依次除以20%,所以食虫鸟从虫中获得的镉的含量是虫体内镉含量的5倍,是白茅体内镉含量的25倍,B正确;
    C、镉被白茅植株吸收后富集在白茅植株根内,应及时收割白茅植株,去除其根部后粉碎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粉碎后回归土壤,否则会造成镉二次污染,C正确;
    D、根据图示,接种PGPB后,白茅根的镉含量比未接种PGPB的含量高,根状茎中镉的含量比未接种PGPB的含量低,叶的镉含量比未接种PGPB的含量高,因此可推测PGPB可抑制白茅中的镉向根状茎转移并促进其向叶转移,D错误。
    故选A。
    12.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是常用于浅水区富营养化治理的沉水植物。探究外来物种福寿螺对上述两种植物的牧食偏好和附着偏好,科研团队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福寿螺对两种沉水植物的牧食偏好和附着偏好不同
    B.福寿螺降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引入福寿螺后两种植物种间竞争加强,密刺苦草占优势
    D.推测福寿螺的入侵降低了上述两种植物去除氮磷的效果
    【答案】B
    【分析】1.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起,因为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因为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如果两个物种生存能力相当,因为竞争和种内斗争的双重调节,使两种生物互为消长,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表现出趋同进化;
    2.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 -种生物为食.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不同步变化,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寿螺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在牧食偏好和附着偏好上存在差异,A正确;
    B、福寿螺对沉水植物进行牧食,会降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沉水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降低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引入福寿螺后两种植物生物量减少,种间竞争减弱,C错误;
    D、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常用于浅水区富营养化治理,福寿螺对它们进行牧食等影响其生长,所以推测福寿螺的入侵降低了这两种植物去除氮磷的效果,D错误。
    故选B。
    13.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所示,推断最合理的是( )
    A.M2的豹猫和赤狐均为二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B.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均最高
    C.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捕食偏好符合“收割理论”
    D.棕熊同化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食肉动物与其猎物的体重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体型相近的食肉动物之间具有更高程度的食性重叠。
    【详解】A、豹猫和雪豹为肉食动物,可能属于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等,A正确;
    B、由图可知,三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最多,食物网最复杂,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但恢复力稳定性最弱,B错误;
    C、小型猎物数量多,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因此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捕食偏好符合“收割理论”,C正确;
    D、棕熊为顶级的大型肉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D错误。
    故选B。
    14.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减少生态占用,增大生态足迹
    B.通过“退田还林”“退田返湖”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C.森林的防风固沙、湿地的涵养水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规范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有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详解】A、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减少生态占用,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过“退田还林”“退田返湖”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正确;
    C、森林的防风固沙、湿地的涵养水源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规范活动,如减少野生生物的过度采伐、乱捕烂杀等;修复受损生境,如退耕还林还草等,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15.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某乡村因地制宜实施了“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牛、粪尿肥田”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减少了环境污染。下列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能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
    B.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C.可减少化肥使用和水体富营养化
    D.既遵循了自然规律,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
    【答案】A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该农田生态系统不能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整个生态系统都依赖人进行协调,A正确;
    B、使用粪尿肥田,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分解粪便可提供无机盐给作物,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
    C、粪尿肥田可减少化肥使用,从而不容易导致过多的氮、磷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
    D、既遵循了自然规律,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
    16.群落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因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最终达到各个物种“各安生态位”的共存状态。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高,资源十分丰富,限制性资源不多,多物种生态位分化不明显。热带雨林中营养物质的循环速度很快,植物生长十分迅速,土壤生物活跃,动植物死后被分解的速度很快,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又迅速被植物吸收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各种生物能稳定共存
    B.热带雨林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竞争非常激烈
    C.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弱,恢复力稳定性很强
    D.热带雨林中物质循环速度快,土壤中积累腐殖质相对较少
    【答案】BC
    【分析】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B、热带雨林的资源十分丰富,限制性资源不多,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可以利用同一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损害,竞争不一定非常激烈,各种生物依然稳定共存,A正确,B错误;
    C、热带雨林物种组成丰富,抵抗力稳定性很强,因所处的环境条件好,受到一定强度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恢复力稳定性也高,C错误;
    D、快速的物质循环致使热带雨林土壤中积累的腐殖质很少,土壤相对较为贫瘠,D错误。
    故选BC。
    17.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研究者以某流动沙丘上的樟子松(针叶)人工林和某天然榆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态系统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不同成熟林的碳储量分配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遵循协调原理
    B.在流动沙丘上种植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稳定储存
    D.樟子人工林的碳汇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
    【答案】ABD
    【分析】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 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等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 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 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等。
    【详解】A、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不遵循协调原理,此外,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容易暴发病虫害,因此人工林不应单一种植樟子松,A正确;
    B、在流动沙丘上种植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樟子松成熟林与天然榆树林相比,植被碳储量差异巨大,但土壤碳储量相差不大,说明天然榆树林有更多的植被碳储量转化为土壤碳储量,则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稳定储存,C正确;
    D、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樟子松人工林的碳储量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D错误。
    故选ABD。
    18.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生产者和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①②⑥⑦为CO2,③④⑤为有机物
    C.该生态系统平衡时,⑥⑦的总量等于①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答案】ACD
    【分析】分析题图: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⑥⑦表示呼吸作用,④⑤表示分解作用,③表示捕食。
    【详解】A、据图分析,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A正确;
    B、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CO2;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⑤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流向分解者,碳元素都是为有机物,B正确;
    C、该生态系统平衡时,输入生物群落的碳等于输出的,输入的为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①,输出的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即②⑥⑦,①=②⑥⑦,因此⑥⑦之和小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C错误;
    D、经③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错误。
    故选ACD。
    19.下图表示一群落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曲线,其中a点有外界因素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来入侵生物初期会出现近似“J”形增长,可导致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曲线Ⅲ可表示a点后食物来源锐减,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变化
    C.曲线Ⅱ的环境容纳量为K3,其可作为预测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D.曲线Ia点后的变化可能与生物的栖息环境改善有关
    【答案】AD
    【分析】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食物、天敌、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等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入侵“初期”,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天敌,相当于理想条件,外来入侵生物初期会出现近似“J”形增长,可导致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度下降,A正确;
    B、食物是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通过环境容纳量不能预测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C错误;
    D、曲线Ia点后环境容纳量提高,可能与生物的栖息环境改善有关,D错误。
    故选AD。
    20.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图1所示实验。将试管Ⅰ~Ⅳ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第N天,振荡Ⅲ号试管后并从中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然后稀释103倍,在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所用血细包计数板中每个计数室共有400个小方格,总体积为10⁻⁴mL)。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所示4支试管内,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B.第N天取样时,Ⅲ号试管内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6.0×109个/mL
    C.试管Ⅰ~Ⅳ内,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后数量一直保持波动
    D.计数时,先将稀释液滴在计数室内,再盖盖玻片,并去除多余液体
    【答案】BD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包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包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包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包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包的总数目;在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计算时,要善于利用公式: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包数/ml=每小格中酵母菌的平均数×400×104×稀释倍数。
    【详解】A、从培养液体积或起始酵母菌数量考虑,试管I~V试管内,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A正确;
    B、第N天取样时检测的结果是中格内酵母菌数目为24个,则一个计数室内含有的酵母菌数目为24×25=600个,则Ⅲ号试管内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600×103÷10-4=6.0×109个/mL,B正确;
    C、试管I~IV内,酵母菌数量先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稳定一段时间后,受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下降,最终酵母菌全部死亡,C错误;
    D、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将稀释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稀释液自行渗入后,用吸水纸将多余液体吸去,D错误。
    故选BD。
    二、非选择题题(共5小题,共50分)
    21.(7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为研究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对草原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于2015年5~10月对相似的甲、乙、丙三个草原群落在模拟条件下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每月中旬一般采用____________法调查布氏田鼠的密度,以确定其增减。
    (2)低密度的布氏田鼠,对植物物种数和生产者生物量的影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显著”或“不显著”)
    (3)据表推测,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草原退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草原布氏田鼠鼠害,不宜将其数量控制在eq \f(K,2)左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标记重捕
    (2)不显著 显著
    (3)当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过多时,生产者的生物量和植物物种数均下降(2分) 此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能快速恢复到原有的水平(2分)
    【解析【 (1)布氏田鼠由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其种群数量需要采用标记重捕法。(2)分析表格数据,乙地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较低,与甲地相比,生产者的生物量明显降低,植物物种数变化不大,所以低密度的布氏田鼠,对植物物种数影响不显著,对生产者生物量的影响显著。
    22.(12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上世纪初,为保护某濒危动物M(一种大型鸟类),将其引入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区。一个多世纪内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甲;图乙是在某调查阶段该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M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 (答两点)。为进一步提高鄱阳湖保护区M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计划采用人工辅助繁殖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该措施 (填“能”或“不能”)提高该湿地中M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原因是 。
    (2)1980年后,该种群数量有出现小幅度增加,直接原因是 (答两点)。对其种群密度调查时一般不采用标记重捕法,而采用红外相机拍照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3)据图乙可知,在调查的第5年至第20年间,动物 M种群数量变化的整体趋势是 。
    (4)近十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大,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全面的恢复,动物M种群数量也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参观。从保护动物M的角度分析,游客在观看动物M时应当注意的事项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
    (1) 天敌、食物、传染病、寄生等 不能 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投放种群的数量无关(或答“环境条件未改变”等)(2分)
    (2)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2分) 该动物是一种大型的濒危鸟类,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容易对其造成伤害,而红外相机拍照法对动物的影响较小(2分)
    (3)先增加后减少
    (4)远距离观看、不破坏动物 M的生存环境等(2分)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
    【详解】(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天敌、食物、传染病、寄生等。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与环境条件如食物、空间、天敌的量有关,而跟投入该环境的种群数量无关,故为进一步提高鄱阳湖保护区M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计划采用人工辅助繁殖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该措施不能提高该湿地中M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小幅度增加,其直接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该动物是一种大型的濒危鸟类,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容易对其造成伤害,而红外相机拍照法对动物的影响较小,故对其种群密度调查时一般不采用标记重捕法,而采用红外相机拍照法。
    (3)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等于1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由图乙可知,在调查的第5到10年间,种群数量增加;10到20年间,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在调查的第5年至第20年间,动物M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
    (4)为了保护动物M,在对动物M进行参观时,要远距离观看,不破坏动物 M的生存环境,不影响动物M的生存等。
    23.(11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合理密植、立体养殖是提高稻田、池塘等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人工构建的将稻田和鱼塘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食用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若对池塘中某种细菌进行调查,采用 进行计数结果一般偏大,采用 法计数结果一般偏小。
    (2)图2中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之间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原因是 。图2中流经该
    (2)实行禁渔后,扬子洲镇境内的赣江水域各种鱼类资源丰富,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增多,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 。禁渔后该水域达到了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 。
    (3)如果水域污染严重,过度捕捞,该水域会发生逆行演替,与正常的水域生态系统相比,从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的角度分析,该水域逆行演替后的生态系统最终发生的变化是 。
    (4)当地政府部门在江豚频现的水域附近修建了观景点,引导退捕渔民探索农家乐、江豚研学等旅游项目,将独特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 。
    【答案】
    (1) 三 以江豚粪便的流向分解者 一部分通过细包呼吸作用以热能的散失,一部分用于江豚自身生长、发育、繁殖(2分)
    (2)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和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2分)
    (3) 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2分)
    (4) 直接价值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方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方面: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与生态系统方面: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详解】(1)根据题意,长江江豚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因此长江江豚是肉食性动物,吃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吃植物,因此长江江豚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长江江豚所食鱼类中的能量部分未被长江江豚同化,而是以江豚粪便的流向分解者,同化能量去向是一部分通过细包呼吸作用以热能的散失,一部分用于江豚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2)根据题意,实行禁渔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增多,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可能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或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该水域达到了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3)如果水域污染严重,过度捕捞,该水域会发生逆行演替,与正常的水域生态系统相比,该水域可能物种数目会减少,进而影响群落结构,因此逆行演替后的生态系统最终发生的变化是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4)修建了观景点,引导退捕渔民探索农家乐、江豚研学等旅游项目,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直接价值。
    25.(10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和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内,总面积80 000公顷。该地区是以丹顶鹤、黑嘴鸥等多种珍稀水禽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调查发现,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有699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4种。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近来流行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调查野生动物种群密度,运用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优点是 。
    (2)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湖泊中有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等,这反映了群落的 结构。在辽河入海口两侧的滩涂上,生长着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潮间带植物—刺碱蓬。刺碱蓬每年四五月份长出地面,开始为绿色,慢慢变红,到了九月份便形成浓烈的红,铺满整个海滩,这样独特的自然风貌体现了群落的 。
    (3)为保护该地区的斑嘴鸭,科研人员将斑嘴鸭自然交配产雏饲养,最终将这些人工孵化的野鸭放归该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 。通过生态湿地恢复,在此繁殖的濒危水禽种群明显增多,迁徙过路珍稀鸟类的停留期也明显增长,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 。
    (4)通过保护,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
    (5)“栅藻→ 水蚤→ 青鱼→ 乌鳢”为该自然保护区湖泊中的一条食物链。若乌鳢增加X kg,至少需要消耗栅藻 kg 。该条食物链体现能量随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答案】
    (1) 标记重捕法 能够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吓和伤害(2分)
    (2) 垂直 季节性
    (3) 易地保护 食物
    (4)抵抗力
    (5) 125X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特点: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调查野生动物种群密度,其优点是能够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吓和伤害。
    (2)湖泊中不同的水层分布不同的植物,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季节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3)将斑嘴鸭自然交配产雏饲养,最终将这些人工孵化的野鸭放归该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易地保护。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食物。
    (4)通过保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逐渐丰富,营养结构逐渐复杂,故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
    (5)乌鳢增加Xkg,至少需要消耗栅藻,传递效率按20%进行计算,因此X÷20%÷20%÷20%=125Xkg。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群落类型
    裸地
    灌丛
    马尾松林
    马尾松木荷林
    木荷林
    栲树木荷林
    栲树林
    土壤肥力综合指标
    0.048
    0.324
    0.474
    0.514
    0.607
    0.905
    0.924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或目的
    A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先盖盖玻片, 再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B
    探究扦插枝条生根最适生长素浓度
    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和减少误差,且须设置空白对照
    C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可依据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等特性设计诱虫器收集小动物
    D
    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
    发酵装置需加满牛奶, 以抑制乳酸菌无氧呼吸
    碳储量林型
    植被碳储量(t·hm-2)
    土壤碳储量(t·hm-2)
    樟子松成熟林
    148.53
    49.65
    天然榆树林
    25.86
    38.36
    实验样地



    布氏田鼠数量(只/100 m2)
    0
    5
    14
    生产者的生物量(g/m2)
    340.04
    236.92
    130.36
    植物物种数(种/km2)
    35
    34
    29

    相关试卷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测试)(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测试)(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测试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测试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6讲人与环境(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6讲人与环境(练习)(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6讲人与环境练习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6讲人与环境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