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教师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教师版).docx
    • 学生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docx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教师版)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教师版)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教师版)第3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测试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15小题为单项基础题,每题2分,16-20小题为不定项巩固提高题(少选错选不得分),每题4分,共50分)
    1.用亚硝基化合物处理萌发的种子,发现某生态上一个腺嘌呤(A)经脱氨基变成了次黄嘌呤(I),I不能再与T配对,但能与C配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生态突变属于人工诱变,碱基对被替换
    B.连续复制两次后,含原生态的DNA分子占1/4
    C.突变产生的新生态与原生态互为等位生态
    D.突变性状对该生物的生存是否有害,取决于其能否适应环境
    【答案】B
    【分析】生态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生态碱基序列的改变。
    【详解】A、用亚硝基化合物处理萌发的种子,发现某生态上一个腺嘌呤经脱氨基变成了次黄嘌呤,这属于人工诱变,碱基对被替换,A正确;
    B、某生态上只有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故突变后的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有1/2的DNA分子仍含有原来的生态,B错误;
    C、生态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生态,新生态和原来的生态互为等位生态,C正确;
    D、突变性状对该生物的生存是否有害,取决于其能否适应环境,能适应环境就是有利突变,D错误。
    故选B。
    2.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育金鱼的国家。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通过人工培育和选择,出现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如将朝天眼和水泡眼的金鱼杂交,经过生态重组可以得到朝天泡眼金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
    B.人工培育细菌新品种的原理也是生态重组
    C.野生鱼若从未经过人工选择,则不会有金鱼的出现
    D.一个池塘的各色金鱼属于一个种群
    【答案】A
    【分析】生态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生态重新组合。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详解】A、生态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A正确;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生态突变,因此人工培育细菌新品种的原理应该是生态突变,B错误;
    C、野生鱼若从未经过人工选择,但由于存在自然选择,因此也有可能会出现金鱼,C错误;
    D、一个池塘的各色金鱼,属于同一物种,是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A。
    3.黏多糖贮积症是由于IDUA生态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病患者的IDUA生态转录出的mRNA长度不变,翻译出的多肽链明显变短,导致IDUA酶失去活性,使黏多糖积累过多,造成人体多系统功能障碍。研究发现,在IDUA突变生态的翻译过程中,加入某种tRNA(sup-tRNA)可获得有功能的全长蛋白。下列推测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
    A.IDUA生态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其生态突变
    B.异常IDUA酶与正常IDUA酶的氨基酸数目不同
    C.sup-tRNA具有与终止密码子结合的能力
    D.sup-tRNA携带的氨基酸种类不影响IDUA酶的活性
    【答案】A
    【分析】1、生态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生态结构的改变。
    2、密码子由位于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终止密码子的作用是终止翻译过程。
    【详解】A、由题干可知,该病患者的IDUA生态转录出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IDUA生态内部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生态突变,A正确;
    B、由题干可知,该病患者的IDUA生态转录出的mRNA长度不变,但翻译出的多肽链明显变短,说明异常IDUA酶比正常IDUA酶的氨基酸数目更少,B正确;
    CD、该病患者的IDUA生态转录出的mRNA长度不变,翻译出的多肽链明显变短,说明该生态突变后,翻译形成的mRNA上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而在IDUA突变生态的翻译过程中,加入某种tRNA(sup-tRNA)可获得有功能的全长蛋白,说明sup-tRNA能与提前出现的终止密码子结合(即sup-tRNA具有与终止密码子结合的能力),从而使得合成的蛋白质正常。sup-tRNA能与终止密码子结合,且终止密码子一般不决定氨基酸,因此sup-tRNA不会携带氨基酸,C正确,D错误。
    故选A。
    4.神舟十七号携带一批水稻种子前往太空,科学家希望从中筛选到具有高产、抗倒伏、抗虫等优良性状的品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筛选得到的优良性状不一定能够稳定遗传
    B.太空微重力条件下产生的有利变异多于有害变异
    C.强辐射可能使水稻细包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D.太空环境可能使水稻细包生态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航天育种是诱变育种,利用失重、宇宙射线等手段诱发生物生态突变,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详解】A、优良性状如果是显性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能够稳定遗传,A正确;
    B、太空微重力条件下产生的有害变异多于有利变异,B错误;
    C、强辐射可能使水稻细包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染色体变异,C正确;
    D、太空环境改变生态的碱基序列,导致生态结构发生改变,即导致生态突变,D错误。
    故选B。
    5.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和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1.2万颗种子,包括天麻、铁皮石斛等中药鲜种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生态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染色体上部分片段的缺失可能导致生态种类和数目改变
    C.宇宙射线等因素可使种子发生生态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D.由于生态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少利多害性,需要携带较多的种子
    【答案】A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生态突变、生态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生态突变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少利多害性、不定向性、低频性。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变异,观察不到生态突变,A正确;
    B、若染色体上缺失的部分片段是生态部位,则可能改变生态的数目和种类,若染色体上缺失的部分片段是非生态部位,则不影响生态的种类和数目,B正确;
    C、宇宙射线等因素,作为一种物理因素,可使种子发生生态突变或染色体变异,C正确;
    D、由于生态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少利多害性,需要携带较多的种子,D错误。
    故选A。
    6.植物体细包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将栽培品种与相关的野生资源作为亲本,经过原生质体融合、选择与再生,使栽培品种获得野生型的抗性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杂种植株可育并能稳定地遗传,就有可能形成农业上有用的新物种
    B.体细包杂交的过程体现了细包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C.植物体细包杂交完成的标志是形成了杂种细包
    D.由二倍体亲本体细包杂交可获得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亲本回交,产生不育的三倍体
    【答案】B
    【分析】1、植物体细包杂交技术将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包融合成一个杂种细包(植物体细包杂交技术),把杂种细包培育成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包具有全能性和细包膜具有流动性。杂种细包再生出新的细包壁是体细包融合完成的标志,细包壁的形成与细包内高尔基体有重要的关系。
    2、植物体细包杂交技术可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作物新品种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详解】A、经植物体细包杂交将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包融合成一个杂种细包(植物体细包杂交技术),把杂种细包培育成植株,若杂种植株可育并能稳定地遗传,就有可能形成农业上有用的新物种,A正确;
    B、植物体细包杂交技术需要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细包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B正确;
    C、植物体细包杂交完成的标志再生形成新的细包壁,C错误;
    D、利用植物体细包杂交得到的植株含有双亲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由二倍体亲本体细包杂交可获得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亲本回交,产生不育的三倍体,D错误。
    故选B。
    7.非洲猪瘟让家猪成了“网红”。科学家发现家猪(2n=38)群体中有一种染色体易位导致的变异,如图所示。易位纯合公猪体细包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易位纯合公猪与四头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母猪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易位杂合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异常导致的
    B.易位杂合子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
    C.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会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
    D.易位纯合公猪的初级精母细包中含76条染色体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易位纯合公猪体细包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由于13和17号染色体的易位,形成了一条易位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而导致易位纯合公猪体细包减少了两条染色体,故其细包内只有36条染色体。
    【详解】A、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易位纯合公猪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而易位杂合子含有易位染色体和正常13、17号染色体,其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B正确;
    C、易位杂合子含有易位染色体和正常13、17号染色体,它们不能形成正常四分体,其它正常染色体可以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因此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会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C正确;
    D、易位纯合公猪体细包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由于13和17号染色体的易位,形成了一条易位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而导致易位纯合公猪体细包减少了两条染色体,故其细包内只有36条染色体,在其初级精母细包中只存在36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8.籼稻和粳稻两个稻种的杂交种具有杂种优势,但常常败育。粳稻适于高海拔种植,而籼稻适于在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株籼稻中所含有的全部生态组成一个生态库
    B.籼稻和粳稻能够杂交,说明两者属于同种生物
    C.粳稻对低温耐受性的形成是生态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利用籼稻和粳稻进行杂交育种的优点是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
    【答案】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生态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生态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种群生态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携带的全部生态的总和,一株籼稻中所含有的全部生态不能组成一个生态库,A正确;
    B、籼稻和粳稻能够杂交,但杂交种常常败育,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者不是同种生物,B错误;
    C、生物的表型是生态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粳稻对低温耐受性的形成是生态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杂交育种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D错误。
    故选B。
    9.普通小麦的单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有21条染色体。杂交小麦是一种人工培育的植物,由不同的小麦品种或物种交配而产生。比如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黑麦(2N=14)与普通小麦杂交,再将F1幼苗进行低温处理、筛选可获得可育的杂交小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普通小麦正常体细包染色体数目为42条
    B.杂交小麦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28个四分体
    C.杂交小麦根尖细包有丝分裂中期含16个染色体组
    D.普通小麦与黑麦不是同一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包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单倍体是指体细包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对于普通小麦,其单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有 21 条染色体,所以正常体细包染色体数目为 42 条。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详解】A、普通小麦单倍体有21条染色体,三个染色体组,所以正常体细包染色体数目为42条,A正确;
    B、杂交小麦是由黑麦(2N=14)与普通小麦杂交,再低温处理、筛选可获得可育的杂交小麦,普通小麦染色体数为42条,黑麦染色体数为14条,杂交后染色体数为28条,减数分裂时可形成14个四分体,经过低温处理、筛选后,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变为56条,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28个四分体,B正确;
    C、杂交小麦根尖细包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变,仍为56条,染色体组为8个,C错误;
    D、自然状态下,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包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由于含三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黑麦染色体组,故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育,故表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10.已知普通西瓜为二倍体,西瓜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生态控制,果皮深绿色条纹(A)对浅绿色(a)为显性,下图表示培育深绿色条纹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大致流程,若只研究果皮颜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育深绿色条纹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过程中发生了生态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体细包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统称为多倍体
    C.秋水仙素能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D.获得无子西瓜的过程中两次用到花粉,两次使用花粉的作用不同
    【答案】A
    【分析】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2)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这样的三倍体西瓜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实,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
    【详解】A、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本题中只涉及一对等位生态,未发生生态重组,A正确;
    B、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包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统称为多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称为单倍体,B错误;
    C、秋水仙素能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引起细包不能分裂,C错误;
    D、获得无子西瓜的过程中两次用到花粉,第一次授粉的作用是完成受精作用,第二次授粉的作用是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两次使用花粉的作用不同,D错误。
    故选A。
    11.为满足人们对鸡蛋的需求,人工选择培育出了产蛋量高的蛋鸡,蛋鸡与原种群个体仍可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生产实践中发现冬季延长光照时间能增加鸡的产蛋量,养鸡场采用晚上补充光照的方法来提高产蛋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选择淘汰产蛋量低的个体可引起鸡种群的进化
    B.延长光照时间会导致与产蛋有关的生态发生突变
    C.蛋鸡与原种群没有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
    D.人工选择的方向可决定鸡进化的方向
    【答案】B
    【分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根据题意可知,蛋鸡与原种群个体仍可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故二者仍为同一物种。
    【详解】A、人工选择淘汰产蛋量低的个体,会引起某些生态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A正确;
    B、延长光照时间可引起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从而影响产蛋量,并没有导致生态突变,B错误;
    C、蛋鸡是一个新品种,并没有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但可因人为因素出现地理隔离,C正确;
    D、人工选择的方向如产蛋量高的蛋鸡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B。
    12.高秆小麦(DD)与矮秆小麦(dd)杂交后,再经过多次自交,其后代种群中生态型为DD的个体占72%,生态型为Dd的个体占8%,生态型为dd的个体占20%,那么生态D的频率是( )
    A.72%B.80%C.76%D.60%
    【答案】B
    【分析】生态频率=某个生态个数/全部等位生态个数。
    【详解】DD的个体占72%,生态型为Dd的个体占8%,生态型为dd的个体占20%,所以D的生态频率为 72%+8%÷2=76%。
    故选B。
    13.某一隆头鱼种群中有黑色和浅灰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生态控制,黑色(A)对浅灰色(a)为显性。如果生态型为AA的个体占18%,生态型为Aa的个体占78%,生态型为aa的个体占4%。生态A和a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B.36%、64%C.57%、43%D.92%、8%
    【答案】B
    【分析】生态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ABCD、由题意知,种群中AA的个体占18%,Aa的个体占78%,则aa的个体占4%,因此A生态的生态频率=18%+1/2×78%=57%;a的生态频率=4%+1/2×78%=43%,C正确,ABD错误。
    故选B。
    14.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通过抑制E酶的活性最终导致植物死亡。某地在连续15年使用草甘膦后发现,当地黑麦草种群草甘膦抗性提高了10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甘膦抗性生态频率的升高意味着种群发生了进化
    B.黑麦草种群草甘膦抗性提高是草甘膦定向选择的结果
    C.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有助于减缓抗性发展
    D.使用草甘膦导致E酶生态突变是植物产生抗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生态频率的改变;突变和生态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生态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进化的标志是种群生态频率的改变,所以草甘膦抗性生态频率的升高意味着种群发生了进化 ,A正确;
    B、使用草甘膦使不具有抗性的植株死亡,具有抗性的植株得以存活,所以黑麦草种群草甘膦抗性提高是草甘膦定向选择的结果,B正确;
    C、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有助于减缓抗性发展,C正确;
    D、植物产生抗性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突变,但突变具有随机性、普遍性,不是使用草甘膦导致的,草甘膦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15.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蜥,它们的祖先均来自南美大陆。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有足蹼,且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更加适应海洋生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生态突变
    B.自然选择导致陆生鬣鳞蜥和海洋鬣鳞蜥的生态库完全不同
    C.种群生态型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导致新物种形成
    D.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生态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生态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生态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生态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态突变是具有不定向的,海洋环境能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A正确;
    B、自然选择导致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蜥,但是它们的祖先均来自南美大陆,所以它们的生态库应该是不完全相同,B错误;
    C、生态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错误;
    D、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生态不能交流,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16.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生态大量丢失,但与细包膜稳定有关的生态发生了变化,使该鱼的抗压能力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在深海中因无光而视觉衰退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改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包膜稳定有关生态的频率
    D.超深渊狮子鱼与其他物种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答案】BCD
    【分析】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详解】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生态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生态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生态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种群的生态库不同,两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与细包膜稳定有关的生态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使个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自然选择下该生态频率提高,即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改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包膜稳定有关生态的频率,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超深渊狮子鱼与其他物种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BCD。
    17.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深海发现了一个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它通体透明,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生态大量丢失,与细包膜稳定有关的生态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
    B.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生态构成种群生态库
    C.深海环境导致超深渊狮子鱼体内与细包膜稳定有关的生态发生了突变
    D.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答案】A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生态频率的改变。突变和生态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生态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生态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生态构成种群生态库,B正确;
    C、生态突变与深海环境诱导无关,即使没有深海环境诱导,也会发生生态突变,C错误;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不能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AB。
    18.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当代个体相关生态频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 区相比,当代个体中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
    C.浅色岩Q 区的深色囊鼠的生态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当代个体中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低
    【答案】BD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态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生态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正确;
    B、在浅色岩P区,D生态的频率为0.1,则d生态的频率为0.9,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82,设杂合子频率为x,那么x+0.82=0.9,可算出x=0.16,同理,在深色熔岩床区,D生态的频率为0.7,则d生态的频率为0.3,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05,可算出杂合子频率为0.50,B错误;
    C、已知浅色岩Q区D生态的频率为0.3,若该区深色囊鼠的生态型均为Dd,则D生态的频率为0.25,不足0.3,故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生态型为DD、Dd,C正确;
    D、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1-0.50=0.50,即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D错误。
    故选BD。
    19.八倍体小黑麦具有品质佳、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等特点,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普通小麦一定是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B.杂种一的细包内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完成减数分裂,是不育的
    C.小黑麦含有8个染色体组,用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株是四倍体
    D.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一能使染色体数加倍的原因是其抑制了着丝粒的分裂
    【答案】ACD
    【分析】体细包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一般而言,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包中可能有多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包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详解】A、由于图中的字母代表的是染色体组,因此染色体组成为AABBDD的普通小麦有6个染色体组,染色体上的生态不一定是纯合的,因此其不一定是纯合子,A正确;
    B、杂种一的染色体组成为ABDR,共含有4个染色体组,但A、B、D、R是不同的染色体组,因此杂种一的细包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完成减数分裂,杂种一是不育的,B正确;
    C、小黑麦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DDRR,含有8个染色体组,其产生的花粉含有4个染色体组,用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C错误;
    D、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包内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粒分裂后的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从而使细包内的染色体数加倍,D错误。
    故选ACD。
    20.果蝇的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分别由Ⅲ号染色体上E、e生态控制。上图为某只果蝇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该果蝇可繁殖且正常存活,减数分裂时,两条Ⅲ号染色体分离,第3条III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果蝇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从染色体组成看,该果蝇是三倍体
    B.只考虑E、e一对生态,该果蝇能产生 6种配子
    C.若该果蝇与生态型为Ee的雌果蝇进行交配,后代中正常黑檀体果蝇所占比例为1/6
    D.若该果蝇的亲本均为正常二倍体,则可能是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
    【答案】BD
    【分析】染色体组:细包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该果蝇有3条III号染色体,故该果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从染色体组成看,该果蝇有两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A正确;
    B、只考虑E、e一对生态,该果蝇能产生4种配子,即E、e、Ee、ee,B错误;
    C、该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对应比例为E:e:Ee:ee=1:2:2:1,若该果蝇与生态型为Ee的雌果蝇进行交配,后代中正常黑檀体果蝇(生态型为ee)所占比例为1/3×1/2=1/6,C正确;
    D、若该果蝇的亲本均为正常二倍体,则可能是亲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异常,D错误。
    故选BD。
    二、非选择题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0分)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
    (1)如果6号单体植株减数分裂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则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 。
    (2)科研人员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结果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 n-1型配子 (多于、等于、少于)n型配子。但因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 (雌、雄)配子育性很低,所以杂交一与杂交二的结果不一致。
    (3)现有该作物的两个品种,甲品种抗病但其他性状较差(抗病生态 R位于6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为获得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的6号单体植株为 (父本、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 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 ,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RR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答案】
    (1) 正常二倍体(2n): 单体(2n-1): 缺体(2n-2) =1: 2: 1(2分)
    (2) 多于(2分) 雄(2分)
    (3) 母本(2分) 乙品种6号单体(2分)
    【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包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包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
    【详解】(1)该植株2n=42,在减数分裂时可以产生21个四分体,但6号单体染色体数目少一条,所以只能形成20个四分体;6号单体植株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正常二倍体(2n)∶单体(2n-1)∶缺体(2n-2)=1∶2∶1,或42条∶41条∶40条=1∶2∶1。
    (2)两组杂交实验互为正反交实验,6号单体可以产生正常的n型配子和n-1型配子,正常二倍体只能产生正常配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所以杂交一子代单体比例为75%,与杂交二子代单体比例仅为4%的结果不一致。
    (3)由于甲品种抗病,且抗病生态R位于6 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故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6号单体植株为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乙品种6号单体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自交,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RR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22.(10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其性别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生态影响,也有雌雄异株情况:生态B、T同时存在时为雌雄同株异花;生态b纯合时,腋生花不能发育;生态t纯合时,顶生花变为雌花。育种工作者常利用不同品种进行杂交以提高玉米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杂交组合中,需要去雄的是____________,子代有两种不同性别植株的杂交组合有____________。
    A.BbTt×bbttB.BbTt×bbTTC.BbTt×BBttD.bbTT×BBtt
    (2)研究人员选取一株纯合的雌雄同株玉米和一株纯合的雌株玉米进行杂交,所结种子经射线处理后种植,F1植株中除一株为雌株外其余均为雌雄同株。分析该雌株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两种假设:①T生态发生了突变;②T生态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判断该雌株发生了上述哪种变异最简便的方法是取其 (填“分裂”或“不分裂”)的细包 。
    (3)育种过程中还经常利用玉米的雄性不育性状,雄性不育生态(m)对雄性可育生态(M)为隐性。可获得最大比例的玉米雄性不育株杂交组合的生态型为 。科研人员欲通过种子的性状筛选出雄性不育系,将育性恢复生态(M)、花粉致死生态(e,含生态e的花粉死亡)和荧光蛋白生态(F)连接到一起,导入到某雄性不育个体中,该植株自交所得种子中1/2有荧光, 1/2无荧光,可推测MeF融合生态插入到了该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填“1条”或“2条”)上,其自交种子中 (填“有荧光”或“无荧光”)的植株即为雄性不育植株。
    【答案】
    (1) B BC(2分)
    (2) 分裂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是否发生变化(2分)
    (3) Mm×mm(2分) 1条 无荧光
    【分析】生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生态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生态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生态自由组合。
    【详解】(1)据题分析可知,B_T_为雌雄同株、bbT_为雄株、B_tt和bbtt为雌株。BbTt(雌雄同株)与bbTT(雄株)杂交,需将雌雄同株植株去雄做母本。BbTt×bbTT的子代有BbT_(雌雄同株)和bbT_(雄株)两种不同性别植株,BbTt×BBtt的子代有B_Tt(雌雄同株)和B_tt(雌株)两种不同性别植株。
    (2)种子经射线处理后可能会发生生态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判断这两种变异最简便的方法是取其分裂的细包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或数目是否发生变化。
    (3)杂交组合Mm×mm的子代中1/2为雄性不育,比例最高。MeF融合生态导入了该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1条上,产生花粉有1/2具有MeF融合生态致死,1/2具有m生态的存活。卵细包1/2含有荧光蛋白生态,1/2不含有荧光蛋白生态,均具有活性。因此受精后产生的种子1/2发出荧光,1/2不发荧光,无荧光的为生态型mm的雄性不育植株。
    23.(11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一万多年前,某地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该地1万多年以来湖泊的变化示意图。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鳉鱼种群的生态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在 的作用下,种群的 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有人将现在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它们属于两个 ;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其后代具有正常生殖能力,且后代之间存在一定性状的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填“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4)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生态A的生态频率为50%,则浅灰色aa个体约占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生态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生态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生态频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1) 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生态 突变和生态重组
    (2) 自然选择 生态频率
    (3) 生殖隔离 物种 生态多样性
    (4) 25% (2分) 52.4%(2分)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生态叫生态库;突变和生态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生态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1)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生态称为鳉鱼种群的生态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生态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生态频率改变,种群的生态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他们属于2个物种;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多样性。
    (4)黑色生态A的生态频率为50%,a的生态频率也是50%,此时aa=50%×50%×100%=25%。此AA=aa=25%,Aa=50%,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生态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则AA、Aa为原种群的27.5%、55%,aa体数量减少10%,为原来的22.5%,此时AA、Aa、aa的比例是11:22:9,A的基
    研究人员对某地椒花蛾的进化进行研究后发现:最初的椒花蛾大都是浅灰色(生态型为dd).后来,由于煤烟和工业污染,椒花蛾中黑色类型(生态型为DD和Dd)逐渐占优势。科研人员通过一系列的观测和实验,证实了影响蛾类的黑色类型在工业污染区取代了浅灰色类型的主要原因是鸟类的选择性捕食作用:椒花蛾白天栖息在被熏黑的树干上,浅灰色蛾被多种以昆虫为食的鸟类所捕食,而黑色类型则受到保护;相反,在非工业污染区,浅灰色蛾比黑色蛾生存得更好,这是因为非工业污染区空气中的SO₂含量低,树干上的苔藓植物生长繁茂,鸟类捕食时,浅灰色蛾不如黑色蛾容易被发现。
    (1)一个椒花蛾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生态,称为该种群的 。
    (2)根据上述材料推测,在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D生态频率 (填“大于”或“小于”)d生态频率,而在非工业污染区则相反;若工业污染得到控制,灰白色地衣重新覆盖在树下和岩石上,浅色椒花蛾的比例将 (填“上升”或“下降”)。
    (3)根据自然选择的结果可将选择模式分为3 种类型:“定向选择”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结果是选择群体中的极端类型个体。另两种类型分别是“稳定化选择”和“分裂选择”,前者指选择中间类型而淘汰两个极端类型;后者是淘汰中间类型保留两个极端类型。污染程度不同的区域选择了颜色深浅不同的椒花蛾属于以上 选择类型。
    (4)捕食椒花蛾的鸟类与椒花蛾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 的结果。有同学认为捕食椒花蛾的鸟类对于椒花蛾种群的发展是不利,你认为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
    【答案】
    (1) 生态库(2分)
    (2) 大于(2分) 上升
    (3) 定向选择(2分)
    (4) 协同进化(2分) 不正确,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2分)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生态频率的改变,突变和生态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生态重组产生生 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生态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生态,称为该种群的生态库。
    (2)由于煤烟和工业污染,椒花蛾中黑色类型(生态型为DD和Dd)逐渐占优势,则在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D生态频率大于d生态频率,而在非工业污染区则相反;若工业污染得到控制,灰白色地衣重新覆盖在树下和岩石上,浅灰色(生态型为dd)花蛾更适应环境,浅色椒花蛾的比例将上升。
    (3)“定向选择”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结果是选择群体中的极端类型个体,污染程度不同的区域选择了颜色深浅不同的椒花蛾即选择了群体中的极端类型个体,属于定向选择类型。
    (4)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捕食椒花蛾的鸟类与椒花蛾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所以有同学认为捕食椒花蛾的鸟类对于椒花蛾种群的发展是不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杂交亲本
    实验结果
    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75%,正常二倍体占25%
    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

    相关试卷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3讲生物的进化(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3讲生物的进化(练习)(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3讲生物的进化练习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3讲生物的进化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二十二讲生物的变异(第二课时,染色体变异)(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二十二讲生物的变异(第二课时,染色体变异)(练习)(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2讲生物的变异第二课时染色体变异练习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2讲生物的变异第二课时染色体变异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二十二讲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二十二讲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2讲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2讲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