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素养目标
1、知道法律作用、违法行为含义及其种类。
2.提高辨别能力,认识违法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法守法用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四、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快速通读课文,找到图中人物(另起名),围绕他们来学习本课
二【新授课】
案例1、家庭困难的张三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2、李四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他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李四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3、王五是照相馆老板,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将其艺术照展出,以招揽生意,顾客发现后,怒气冲冲的找他理论。
思考并填表
(1)他们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2)违反了什么法?
(3)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4)社会危害程度?
相同:一般违法和犯罪都要承受法律制裁
留够时间给学生填写,学生代表回答,老师点评,引导思考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
知识点一 违法无小事
链接知识点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含义,完成三类不同违法的连线题
链接知识点2.法律的规范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指引作用)
②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知识点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教师点拨: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以上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上述行为违法,理由:镜头一中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造成对方损失,要承担违约责任。镜头二中侵犯了公民肖像权。镜头三中侵害了作者著作权。
教师点拨: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遵章守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希望各位同学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检测
1.下列行为中,对社会危害较小,因而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B)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 刑事违法行为
③行政违法行为 ④违反法律的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话提示我们( C)
A.爱护河流,保护河流B.自尊自信,学会坚强
C.依法律己,依法做事D.调控情绪,品味生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主学习,新课讲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违法无小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走近老师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单元目标,课时规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