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违法无小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分为“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内容。第一目“法不可违”主要阐述了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明确违法无小事;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习
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难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两名中学生玩火惹祸》,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 树立法律意识,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
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什么是违法行为?如何远离违法行为呢?今天我们探讨的课题是《法不可违》。
观看短片,谈感悟。
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无小事,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
探究点一 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种类。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联系。
探究点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我们要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2.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环节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 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 思考归纳
观察上面图片材料中法律的规定,结合教材归纳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1.法律的作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活动二 法律讲坛
观看视频《违法和犯罪那些事儿》,讨论交流问题:
◆根据违法的法律类型违法行为有哪些?
◆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违法行为有哪些?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联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3.违法行为的种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一般违法行为(危害程度较轻)
(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犯罪(危害程度较重) ——刑事违法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联系
活动三 以案说法
请判断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镜头一: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处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刑事违法行为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探究点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一 观察与思考
想一想,他们的行为是典型的什么违法行为?启示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1.我们要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二 交流分享
通过刚才我们对违法行为的认识和了解,请你谈谈我们该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环节三: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得很顺利。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课件展示预习提纲,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
结合材料,归纳问题。
根据图片材料中的内容,归纳并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交流并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交流分享问题。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生成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材料引导,归纳网上交往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设计意图:运用材中法律的明文规定,对法律的作用形成客观认识。
运用视频材料对违法行为的种类做出了详细解读,并且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违法行为的种类进行交流讨论,能让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全面、深刻的把握。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事例,对违法行为的类型进行判断,有效巩固知识点。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材料,发挥自主思考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本堂课前面所学知识点进行自主交流,自由表达观点,结合教材归纳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合作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幻灯片出示知识总结脉络图,将知识点升华。
课堂练习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多地发生了故意瞒报、漏报从而致他人感染的情况。各地公安机关以涉嫌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上述事件立案侦查。上述案件告诉我们( A )
A.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B.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就要受刑罚处罚
C.法治和自由相互对立,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D.公民应积极执法,共同制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片段一:张三开车闯红灯。片段二: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乙丧失了劳动能力。片段三∶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被公安机关处以200元罚款。片段四:王某捡到了乙张某的手机拒不归还。以上行为分别是( A )
A.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3.小强学习了《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后,对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理不清头绪,请你告诉他正确答案( A )
①违法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
②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统称为—般违法行为
③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
A.②④ B.①③ C. ③④ D.②③
4.材料分析题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现邀请你一起探究下列案例:
材料一胡某因无证、酒后驾驶,并使用其他机动车辆号牌,被交警部门查获,受到了罚款5000元,行政拘留3日的处罚。
材料二刘某做生意因急用钱向李某借款5万元,并打下借条,承诺一年后偿还,但逾期不还。在李某多次催还无果之后,遂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刘某判还李某的5万元。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分别承担了什么法律责任?
(2)从上述两则案例中,我们应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材料一中的胡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受到了行政处罚,承担了行政责任;材料二中的刘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承担了民事责任。
(2)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思考、完成练习,分享答案。
设计意图:围绕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何做到遵章守法等重点、难点内容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板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引导,教师提问,学生活动,教师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走近老师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单元目标,课时规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