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同步课件
【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课件,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课件pptx、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2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22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22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解析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魅力。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相传为施耐庵学生;代表作《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后,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得了荆州,气焰极盛,准备顺江东下。东吴孙权经过一段犹豫之后,接受了诸葛亮的劝说和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 此时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兵临城下,东吴主将周瑜率兵五万前来抵御,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一方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
双方因征服和反征服而形成尖锐的冲突,这一冲突构成了双方深层的矛盾关系。
一方是以周瑜为代表的孙吴集团
7.计谋的结果呢?
2.“中计”指中谁的计?
3.“计”指什么计谋?
4.计谋的目的是什么?
6.周瑜怎么知道的呢?
二人 “深得水军之妙”
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阶段对课文进行划分,并以人物为主线为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阶段对课文进行划分,并以人物为主线为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如何堵住蒋干劝降:先声夺人;不给机会;表明心迹。
①文武百官着盛装准备参加群英会;②命人假造蔡张二人的密信,清理寝帐中其他文书,将此信放于往来的书信中;③安排所谓的“江北来人”;④下令辕门军士不得阻拦蒋干返回江北。
一、周瑜设计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二、蒋干是怎样中计的?
求胜心切,却劝降不成;焦躁不安,渴望收获!
《群英会蒋干中计》在情节安排上别具特色,全文以“定计”“施计”“中计”为线索,情节曲折跌宕,摇曳多姿。
为蒋干送上门助施反间计而高兴
看透来意,暗笑蒋干欲盖弥彰
虚情假意稳住蒋干,以使其上钩
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麻痹蒋干
彰显成就地位,表明抗曹决心
再显显赫地位,绝蒋干劝降之念
这几次“笑”表现出周瑜潇洒豪放和对巧施反间计充满自信的思想性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周瑜表明心迹后,狼狈不堪。
轻松得意,以为自己劝降定能成功;
被点穿来意后,阵脚大乱;
设立监酒后,完全是被动的,不敢多言;
⑤潜步出帐,径出辕门,却自以为得计。
①曹操“言未毕”就出来应命,迫不及待的想立功;
②同帐共寝时,因立功未成,无法复命而焦躁不安;
③起床偷视,轻易相信信的内容,不做判断;
④伏床装睡、窃听周瑜谈话,却不识真伪;
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老奸巨滑的“乱世之奸雄”
1.用人多疑,是他中计误杀蔡瑁、张允的思想基础;
2.轻信了蒋干的话,说明他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3.斩杀大将后知错不认,傲慢无礼,虚荣心强。
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3.紧紧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等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现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请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品《群英会蒋干中计》”为话题写一篇品议文,要求从自己的角度,以现代人的观点来品议,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二 群英会蒋干中计精品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四大名著,作品介绍,字音识记,背景介绍,故事情节,张二人,周瑜闻讯喜庆计成,群英会蒋干中计,合作探究,高明的演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3.2课《群英会蒋干中计》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读课文,蒋干不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3.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周瑜之“笑”,蒋干之“愕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