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阶段性考试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人教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原卷版).docx
    • 解析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解析版).docx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原卷版)第1页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原卷版)第2页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原卷版)第3页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解析版)第1页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解析版)第2页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阶段性考试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3章 《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阶段性考试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人教版),文件包含第13章《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原卷版docx、第13章《内能》题型训练42题10大类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l "_Tc16452" 【题型1 分子的热运动】1
    \l "_Tc5338" 【题型2 扩散现象】5
    \l "_Tc31833" 【题型3 分子间的作用力】7
    \l "_Tc846" 【题型4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10
    \l "_Tc846" 【题型5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12
    \l "_Tc16452" 【题型6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PAGEREF _Tc16452 \h 13
    \l "_Tc5338" 【题型7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16
    \l "_Tc31833" 【题型8 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1
    \l "_Tc846" 【题型9 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23
    \l "_Tc846" 【题型10 热量的计算】25
    \l "_Tc16452" 【题型1 分子的热运动】
    1.(2023•南关区校级开学)下列事例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煎鱼时厨房内充满鱼的香味
    B.将泥沙放入水中,水变混浊了
    C.汽车驶过后,马路上扬起灰尘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尘埃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
    【分析】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体现了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比较小,是纳米尺度内的,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我们能够看到的不是分子,是固态的小颗粒或小液滴。
    【解答】解:A、煎鱼时厨房内充满鱼的香味,这是鱼香味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正确;
    B、将泥沙放入水中,水变混浊了,属于机械运动。故B错误;
    C、汽车驶过后,马路上扬起灰尘,属于机械运动,故C错误;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尘埃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2.(2023•合江县模拟)古代谚语中蕴含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谚语中蕴含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C.捞不着的是水中月,摘不着的是镜中花——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D.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低于火焰的温度
    【答案】D
    【分析】(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扩散现象的产生;
    (2)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其成的是虚像,即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来自物体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形成的;
    (4)金的熔点比较高,但也有一定的熔点。
    【解答】解:A.我们能闻到花香味,是因为香味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属扩散现象,故A正确;
    B.麻绳提豆腐,受力面积小,压强较大,而豆腐所能承受的压强太小,所以麻绳提不起豆腐,故B正确;
    C.镜中花朵,水中月亮,都是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体现了平面镜成虚像的物理原理,故C正确;
    D.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熔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D。
    3.(2023春•北碚区校级期末)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是一粒沙、一滴水、还是一朵花……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沙尘暴起,飞沙满天B.寒冬,雪花漫天飞舞
    C.阳春三月,花香袭人D.丰收季节,麦浪起伏
    【答案】C
    【分析】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扩散,扩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A、沙尘暴起,飞沙满天,是微小物体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A错误。
    B、寒冬,雪花漫天飞舞,是微小物体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B错误。
    C、阳春三月,花香袭人,是芳香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是扩散现象,扩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丰收季节,麦浪起伏,是麦子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4.(2023春•港南区期末)(多选)教室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中的很多用具、工具或场景都和物理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物理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通过拍打窗帘就可以清除窗帘上面的浮灰,这是利用了窗帘具有惯性
    B.新装的窗帘滑道装上了滚轮,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拉动时可以更省力
    C.有风天气,窗帘会从打开的窗户飘向窗外,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大
    D.向地面喷洒消毒液整个教室都能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说明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答案】BD
    【分析】A、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B、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用滚动代替滑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隔开,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C、流体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越小;
    D、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A、同学们通过拍打窗帘就可以清除窗帘上面的浮灰,这是利用了浮灰具有惯性,当窗帘受力运动后,浮灰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所以浮灰脱离窗帘被拍除,故A错误;
    B、新装的窗帘滑道装上了滚轮,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拉动时可以更省力,故B正确;
    C、有风天气,窗帘会从打开的窗户飘向窗外,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故C错误;
    D、向地面喷洒消毒液整个教室都能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BD。
    5.(2023春•泗水县期末)用鸡蛋做以下实验。
    (1)如图甲,将鸡蛋放进茶叶水中煮较长时间,剥开发现蛋白变色,可以说明 C ;(选填序号)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如图乙,用尺子快速水平击打杯口的硬纸片,鸡蛋由于 惯性 保持静止状态未随纸片飞出,最终落入杯内;
    (3)如图丙,在瓶中放入点燃的酒精棉,用剥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了一会儿发现鸡蛋在 大气压 的作用下进入瓶中;
    (4)如图丁,鸡蛋放在泡沫板的凹槽内,脚穿软底鞋站在鸡蛋上,鸡蛋并没有破裂,这是通过 增大受力面积 减小对鸡蛋的压强。
    【答案】(1)C;(2)惯性;(3)大气压;(4)增大受力面积。
    【分析】(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扩散现象;
    (2)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3)从浸过酒精的棉花燃烧造成瓶内的变化入手分析,结合大气压的知识,即可知道鸡蛋进入瓶子的原因;
    (4)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解答】解:(1)将鸡蛋放进茶叶水煮熟,切开鸡蛋发现蛋变色,是因为茶叶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内,这属于扩散现象,由于分子间有间隙,茶叶色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进入到鸡蛋的分子间隙中,故C正确;
    (2)用尺子快速水平击打盖在杯口的硬纸片,该硬纸片由于受力由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飞出去,杯口的鸡蛋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不随纸板一起飞出,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杯中;
    (3)浸过酒精的棉花燃烧时,使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一部分空气跑到瓶外,用鸡蛋封住瓶口,瓶内的棉花停止燃烧,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此时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被压入瓶中;
    (4)鸡蛋放在泡沫板的凹槽内,脚穿软底鞋站在鸡蛋上,鸡蛋并没有破裂,这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对鸡蛋的压强。
    故答案为:(1)C;(2)惯性;(3)大气压;(4)增大受力面积。
    \l "_Tc5338" 【题型2 扩散现象】
    6.(2023春•清远期末)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柳絮纷飞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漫天
    【答案】B
    【分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微粒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并且在做永不停息地运动。生活中的扩散、挥发等现象都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解答】解:A.柳絮飞扬是由于柳絮较轻,飘浮在空气中,随空气流动而运动。不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荷花飘香,荷花并没有运动,而是荷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使周围空气扩散着该物质的分子。属于分子运动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C.黄沙扑面,黄沙的小颗粒在风力作用下悬于空气而四处飘荡。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雪花漫天,空气中水遇冷凝结成似花的冰粒从天而降,受到空气的阻力而飘落。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3春•金凤区校级期末)在水平桌面上放有一个茶壶和杯子如图,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茶壶的壶身和壶嘴 是 连通器(选填“是”或“不是”);
    (2)壶盖上留有一个小孔目的是: 壶盖上留有一个小孔可使内外气压相等,水容易倒出来 ;
    (3)请你在图中画出茶壶的重力的示意图(茶壶的大致重心在O′),若以O为支点,若茶壶不离开桌面时实际上茶壶是一个杠杆,在“壶把”A处标上最小的动力,并画出动力臂;
    (4)茶水的温度越高,人们会很快闻到茶味,这说明了: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
    【答案】(1)是;(2)壶盖上留有一个小孔可使内外气压相等,水容易倒出来;(3);(4)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分析】(1)连通器的特点:上端开口,下端连通。
    (2)内外气压相等时,茶壶里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倒出来。
    (3)当杠杆平衡,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最长,动力最小。
    (4)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解答】解:(1)连通器的特点:上端开口,下端连通,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
    (2)内外气压相等时,茶壶里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倒出来。
    (3)据杠杆平衡条件,当杠杆平衡,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所以,连接OA,在A点垂直OA向上施加力,最省力,作力F的示意图,其力臂为L,如图所示:
    (4)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扩散越快,人们会很快闻到茶味。
    故答案为:(1)是;(2)壶盖上留有一个小孔可使内外气压相等,水容易倒出来;(3);(4)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8.(2022秋•荔城区期末)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熬制中药汤药的做法是:将草药浸水,用陶罐(或砂锅)做容器慢慢煎熬,直至精粹溶于水成浓浓药汁治病救人。如图,在中,陶罐盖子在不断的跳动,同时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道。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答案】在熬制中药过程中,陶罐内的气体对盖子做功,内能转化为盖子的机械能,所以盖子会不断的跳动;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道,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答:在熬制中药过程中,陶罐内的气体对盖子做功,内能转化为盖子的机械能,所以盖子会不断的跳动;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道,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l "_Tc31833" 【题型3 分子间的作用力】
    9.(2023•丹阳市二模)将杯中的水倒出,发现怎样倒也倒不干净,杯壁上沾有水珠,这是由于( )
    A.分子之间存在斥力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水分子很多
    【答案】C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将杯中的水倒出时,由于水分子与组成杯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因此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2023春•电白区期末)下列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是( )
    A.油在高压下从器壁渗出B.绳子很难被拉伸
    C.气体容易被压缩D.云朵在空中飘动
    【答案】B
    【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彼此间有间隔。
    【解答】解:A、高压下,油可以渗过器壁渗出,这说明固体分子间也有间隙,故A错误;
    B、绳子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
    C、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物质微粒间的间隔较大,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C错误;
    D、云在空中飘动属于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B。
    11.(2023春•盘龙区期末)(多选)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吊重物时未能把它们拉开,这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答案】AD
    【分析】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由及其微小的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A.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A正确;
    B.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同时存在,表现为引力,故B错误;
    C.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错误;
    D.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D正确。
    故选:AD。
    12.(2023春•西安期末)“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引力 ;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 0.1 nm。
    【答案】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0.1。
    【分析】(1)从分子的基本性质入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的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
    (2)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1m=109nm。
    【解答】解:“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
    因为1m=109nm。
    所以10﹣10m=10﹣10×109nm=0.1nm。
    故答案为: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0.1。
    13.(2022秋•南开区校级期末)小宇在公园里闻到阵阵花香,这是 扩散 现象;如图所示,把两块表面刮干净的铅块压紧,它们能结合在一起,甚至还能吊起一个大钩码,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引力 (选填“引力”或“斥力”)。
    【答案】扩散;引力。
    【分析】不同物质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走进正在使用电蚊香的房间,会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能结合在一起,甚至还能吊起一个大钩码,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扩散;引力。
    14.(2023春•丰都县期末)元代诗人王冕在《白梅》中写道“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花香四溢是 扩散 现象。吸入针筒中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斥力 。(选填“引力”或“斥力”)
    【答案】扩散;斥力。
    【分析】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斥力和引力。
    【解答】解:花香四溢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吸入针筒中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故答案为:扩散;斥力。
    15.(2023春•江州区期末)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1)图甲和图乙两个实验演示都是 扩散 现象,其中图 甲 实验进行的更快一些,这两个实验现象进行的快慢还和 温度 有关;
    (2)图丙和图丁两个实验都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有 引 力。除了这个力外,分子间还存在有 斥 力。
    【答案】(1)扩散;甲;温度;(2)引;斥。
    【分析】(1)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越快。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甲、乙两个实验都是扩散现象的探究实验;其中甲中是气体,气体的扩散现象更快一些,物质的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图丙和图丁两个实验都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有引力;同时,分子间还存在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故答案为:(1)扩散;甲;温度;(2)引;斥。
    \l "_Tc846" 【题型4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16.(2023•泰安三模)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比水感觉更冷,因为冰的内能比水的内能少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青少年不宜大量食用巧克力,是因为巧克力含有的热量较多
    D.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不变
    【答案】B
    【分析】(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4)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其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解答】解:
    A、冰比水感觉更冷,是因为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低;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因为不知道冰和水的质量关系,所以不能比较它们的内能大小,故A错误;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能一定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B正确;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青少年不宜大量食用巧克力,是因为在质量相同时巧克力提供的能量更多,容易导致肥胖,故C错误;
    D、冰是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其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7.(2023•鸠江区校级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B.内能大的物体分子动能大,所以物体的机械能大
    C.物体的内能减小是因为放出了热量或对外做了功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不变
    【答案】C
    【分析】(1)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温度差,高温物体将能量向低温物体传递,直至各物体温度相同;
    (2)物体由于运动、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机械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解答】解:A、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如果内能小的物体温度高于内能大的物体,热量也会从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故A错误;
    B、物体由于运动、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机械能,因此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形式不同的能量,故内能和机械能是无必然联系的,故B错误;
    C、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是因为放出了热量或对外做了功,故C正确;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D错误。
    故选:C。
    \l "_Tc846" 【题型5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18.(2023春•宁远县期中)生活在宁远的人们,每天都被好吃的美食包围着,很多居民每天早上都是从一碗香气扑鼻的水粉开始的。以下关于水粉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汤表面的油层加快了汤汁的蒸发
    B.在烫米粉的过程中,热汤从米粉吸收热量
    C.放入热汤中的肉片很快熟了,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内能
    D.米粉和汤香气扑鼻,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从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4)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扩散,扩散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A、热汤表面的油层减小了液体的蒸发面积,减缓了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所以热汤表面的油层减缓了汤汁的蒸发,故A错误;
    B、加入米线后,米线的温度比汤汁的温度低,所以米线从汤汁中吸收热量,故B错误;
    C、放入热汤中的肉片比汤汁温度低,肉片从汤汁中吸收热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错误;
    D、汤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9.(2023春•虹口区校级期末)如果把一杯温度为20℃的水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水的温度将降低,这杯水的内能将 减少 (选填“减少”或“增大”),这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法改变了它的内能。
    【答案】减少;热传递。
    【分析】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减慢,水的内能减小。
    【解答】解:把一杯温度为20℃的水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水的温度将降低,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将变慢,这杯水的内能将减少,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改变了它的内能。
    故答案为:减少;热传递。
    \l "_Tc16452" 【题型6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20.(2023春•广平县期末)2022年7月1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二号03星发射升空。如图为起飞阶段加速上升的火箭,该过程中( )
    A.火箭加速上升时,动能不变,势能增大
    B.火箭加速上升时,其整体的机械能减小
    C.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D.火箭进入大气层会与大气摩擦导致其温度升高
    【答案】D
    【分析】(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4)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解:AB、火箭加速上升时,质量不变,其速度增大,高度增大,则火箭的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增大,故AB错误;
    C、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一部分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
    D、火箭进入大气层会与大气摩擦,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大,导致其温度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21.(2023•南关区校级开学)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 )
    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能量转化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答案】D
    【分析】(1)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减小,并据此可判断能量的转化形式;
    (2)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即会发生液化现象。
    【解答】解:A、试管口的“白雾”是试管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C、在软木塞被冲出试管口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所以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故BC错误;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22.(2023春•大兴区校级期末)(多选)关于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均匀,这属于扩散现象
    B.乙图:水蒸气将橡皮塞顶出时,水蒸气对橡皮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增大
    C.丙图: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显著,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D.丁图:用橡皮条摩擦铜管,铜管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使铜管的内能增大
    【答案】ACD
    【分析】(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就叫扩散现象;
    (2)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剧烈,扩散越快;
    (4)做功主要有克服摩擦做功和压缩气体做功,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解答】解:A、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均匀,这属于扩散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将橡皮塞顶出,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皮塞的机械能,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B错误;
    C、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显著,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故C正确;
    D、用橡皮条摩擦铜管,克服摩擦做功,使铜管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使铜管的内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ACD。
    23.(2023春•丰城市校级期末)图中的情景分别说明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其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甲乙 ;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丙丁 。
    【答案】甲乙;丙丁。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解答】解:钻木取火,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反复弯折铁丝,对铁丝做功,使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铁锅热得发烫,通过热传递改变铁锅的内能;
    棉布晒得暖呼呼的,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甲乙;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丙丁。
    故答案为:甲乙;丙丁。
    24.(2023春•大兴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内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空气的内能是通过 做功 方式改变的,是将 机械 能转化为 内 能;筒内的棉花由于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燃烧,棉花的内能是通过 热传递 方式改变的,是内能从温度高的空气向棉花转移。
    【答案】增加;做功;机械;内;热传递。
    【分析】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通过此实验可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答】解: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法增大空气内能的,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棉花的内能的。
    故答案为:增加;做功;机械;内;热传递。
    25.(2022秋•越秀区校级期末)把一个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上,里面放一些乙醚,用塞子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绳子,将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关于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或者转移有如下的一个关系图,请完成填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拉动的绳子具有动能,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变大,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解答】解:当用一根绳子绕在金属管上迅速来回拉时,绳子对金属管做功,其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拉动绳子的动能转化为金属管的内能;
    因铁管和乙醚有温度差,所以铁管会把热量传递给乙醚气体,使乙醚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最终会把塞子冲出;
    故答案为:动;内;做功;机械。
    \l "_Tc5338" 【题型7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26.(2023•平邑县二模)水结成冰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质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
    【答案】A
    【分析】在质量、密度和比热容、内能四个量中,只有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只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而密度、比热容、内能都与温度有一定关系,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解答】解:A、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只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因此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故A正确;
    B、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冰的密度是0.9×103kg/m3,因此水结成冰密度变小,故B错误;
    C、水的比热容4.2×103J/(kg•℃),冰的比热容2.1×103J/(kg•℃),因此水结成冰比热容变小,故C错误;
    D、水结冰需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D错误。
    故选:A。
    27.(2023春•闵行区校级期末)甲、乙两个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铜块甲升高的温度较多。关于两铜块比热容及质量的大小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甲=c乙,m甲=m乙B.c甲=c乙,m甲<m乙
    C.c甲>c乙,m甲=m乙D.c甲<c乙,m甲<m乙
    【答案】B
    【分析】比热容与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由c=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比热容与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甲和乙都属于固态铜,故它们的比热容相同;甲和乙比热容相同,吸收热量相同,由c=知,甲升高温度较多,说明甲的质量较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8.(2023•无锡模拟)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装在相同的容器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质在1min后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
    B.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2:1
    C.升高相同温度,甲吸收的热量更少
    D.3min后甲的内能保持不变
    【答案】B
    【分析】(1)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即甲,乙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由图可得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之比、升高的温度之比,知道质量之比,利用Q吸=cmΔt可求比热容之比;
    (2)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内能增加。
    【解答】解:A.乙是液体,对乙液体加热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固液共存态,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加热1min,吸收相同的热量,甲升高的温度50℃﹣25℃=25℃,
    乙升高的温度75℃﹣25℃=50℃,
    甲乙的质量相等,由可知,比热容和升高的温度成反比,甲、乙的比热容之比,故B正确;
    C.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加热的时间较长,甲吸收的热量较多,故C错误;
    D.3min后甲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29.(2023春•昌平区期末)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变小
    B.水和酒精放出相等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较多
    C.质量相等的铜和铝,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多
    D.水的比热容表示水的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答案】C
    【分析】质量是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再结合Q=cmΔt分析。
    【解答】解: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质量变小但比热容不变,故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比热容大于酒精的比热容,水和酒精放出相等热量,由Q=cmΔt可知,由于不知道质量大小关系,无法判断水和酒精哪个温度降低得较多,故B错误;
    C.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铝和铜的质量相等、升高相同的温度,由Q=cmΔt可知,铝吸收的热量一定多,故C正确;
    D.水的比热容表示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故D错误。
    故选:C。
    30.(2022秋•西城区期末)(多选)小莉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等
    B.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一定相等
    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铜块放出的热量一定少
    D.初温相等的酒精和砂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砂石的末温可能比酒精的末温低
    【答案】ACD
    【分析】从表中信息判断各选项的对错。
    【解答】解:A、从表中信息可知,煤油和冰的比热容相同,故A正确。
    B、从表中信息可知,水和冰状态不同,它们的比热容也不同,故B错误。
    C、从表中信息可知,铜的比热容比铝小,故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铜块放出的热量一定少,故C正确。
    D、初温相等的酒精和砂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因为无法比较质量,故砂石的末温可能比酒精的末温低,故D正确。
    故选:ACD。
    31.(2022秋•潮州期末)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牛顿冷却定律
    当一个物体表面温度比周围环境高时,就会向周围环境散热,散热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散失热量的多少来表示,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物体散热快慢与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成正比。后人研究发现,在温度差不太大的情况下(小于15℃),这个结论符合实际散热规律,称为牛顿冷却定律,如果散热快慢用q表示,则牛顿冷却定律可以表示为q=k(t物﹣t环),其中k是散热系数,与物体的表面性质、表面积、周围环境性质等因素有关,和物质种类无关,如果上述因素相同,不同物质的散热系数就相同,由于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即使散热快慢相同,它们降低相同温度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根据降温时间可以得到两种物质比热容的大小关系,从而可以进行比热容的测量。
    (1)物体向周围散热,内能减少,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做 热传递 ;当物体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 一定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减少。把一杯沸水放在放在房间里,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是 先快后慢 (选填“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或“均匀降低”);
    (2)散热快慢和下列概念中物理意义最接近的是 C ;
    A.路程
    B.密度
    C.功率
    D.效率
    (3)一个物体温度为30℃,周围环境温度保持20℃不变,此时物体的放热快慢为q,当物体温度降低到29℃时,散热快慢为 0.9q ;
    (4)如图甲所示,用两个同样的保温杯分别装满水和盐水,水和盐水的温度都是30℃,周围环境温度保持20℃不变,保温杯敞开口,水和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盐水的密度为1.1×103kg/m3,则盐水的比热容为 3.5×103 J/(kg•℃)。
    【答案】(1)热传递;一定;先快后慢;(2)C;(3)0.9q;(4)3.5×103。
    【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能量的转化),二是热传递(能量的转移);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并且传递过程中速度先快后慢;
    (2)根据“散热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散失热量的多少来表示”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3)根据q=k(t物﹣t环)求出物体温度降低到29℃时的散热快慢;
    (4)根据散热快慢的定义结合图乙求出水和盐水放出热量的关系,根据Q放=cmΔt和密度公式列出方程求出盐水的比热容。
    【解答】解:(1)物体向周围散热,内能减少,周围环境的内能增加,能量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物体向周围散热属于热传递,发生条件是两个物体具有温度差;当物体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一定减少。热传递的特点是传递速度先快后慢;
    (2)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散热快慢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散失热量的多少;
    A、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故A不符合题意;
    B、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功率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与散热快慢一样都是描述的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故C符合题意;
    D、效率的定义是有用的能量与总能量之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由题意可知,q=k(t物﹣t环)=k(30℃﹣20℃),解得:,
    由于散热系数k与物体的表面性质、表面积、周围环境性质等因素有关,和物质种类无关,因此当当物体温度降低到29℃时,散热系数k不变,
    则当物体温度降低到29℃时,散热快慢:;
    (4)因为水和盐水的初温和末温都相同,即Δt水=Δt盐水=Δt,所以此时水和盐水的散热快慢相同,
    则水和盐水放出热量之比,
    由图可知,水和盐水的体积相同,因为Q放=cmΔt,所以有:,
    解得:。
    故答案为:(1)热传递;一定;先快后慢;(2)C;(3)0.9q;(4)3.5×103。
    \l "_Tc31833" 【题型8 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2.(2022秋•北辰区期末)(多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自然界中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各种生活实例或自然现象中,能用“水的比热容大”解释的是( )
    A.海边,海水的温度变化比砂石小
    B.“暖气”用水作为介质,为室内供暖
    C.生物体内的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自身温度
    D.在插有鲜花的花瓶中放一些水,可以延缓花的枯萎
    【答案】ABC
    【分析】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少;
    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过程吸收热量,据此分析。
    【解答】解:A、因为海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相同质量的沙石比海水温度上升得快,所以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会感到沙子烫脚,海水却凉凉的,故A符合题意;
    B、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取暖效果好,所以暖气装置中用水来供热,故B符合题意;
    C、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在质量相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时,水的温度变化小,所以,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损害,故D符合题意;
    D、在插有鲜花的花瓶中放一些水,是为了让鲜花吸收水分,可以延缓花的枯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33.(2023春•阳信县期末)“早穿皮袄午穿纱”表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比砂石的 比热容 大,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正是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某同学家“暖气”管道中500kg的水从65℃降低到35℃,放出的热量为 6.3×107 J,这一过程中水的内能减少。[c水=4.2×103J/(kg•℃)]
    【答案】比热容;6.3×107。
    【分析】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利用公式Q放=cmΔt可求出水放出热量的多少。
    【解答】解: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相比较,水的温度变化比砂石小,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小;
    水放出的热量为:Q放=c水mΔt=4.2×103J/(kg•℃)×500kg×(65℃﹣35℃)=6.3×107J。
    故答案为:比热容;6.3×107。
    34.(2023春•黄浦区期末)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如图甲所示为我国地图,其中上海和合肥是处于同纬度的两个城市,如表是2023年3月4日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
    (1)由纬度相同可知,在晴朗的气候条件下,两个城市的 吸热和放热情况 是相同的;依据表中的 温度 ,可以判断城市甲是 合肥 (选填“上海”或“合肥”)。
    (2)沿海地区炎热晴朗的天气里易形成海陆风。海陆风是由于地面和大海升温和降温的快慢不同,从而使空气对流形成的。其中把海面吹向陆地的风称为海风,把陆地吹向海面的风称为陆风。图乙和图丙所示的海陆风形成示意图中 丙 图反映的是白天海风的形成。
    【答案】(1)吸热和放热情况;温度;合肥;(2)丙
    【分析】(1)纬度相同,吸热和放热情况是相同的;根据水的比热容大分析;
    (2)根据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容大的特点以及风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来分析海风的形成过程。
    【解答】解:
    (1)由纬度相同可知,在晴朗的气候条件下,两个城市的吸热和放热情况是相同的,在相同时间内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砂石的比热容,在质量相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较较小,所以乙是沿海城市,乙是上海,则甲是合肥;
    (2)由于地面和海水的比热容不同,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的比热容,在同样太阳光的照射下,地面和大海升温和降温的快慢不同,从而使空气形成对流,白天,地面比大海升温快,地面热空气密度较小,热空气上升,海面较冷的空气就会来补充,于是冷空气沿海面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故乙图是陆风,丙图是海风。
    故答案为:(1)吸热和放热情况;温度;合肥;(2)丙。
    \l "_Tc846" 【题型9 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35.(2022秋•离石区期末)小明用图甲装置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固定 石棉网 (填“石棉网”或“温度计”);
    (2)实验时,两支试管里装入 质量 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3)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 等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4)由图乙可知, 水 的吸热能力更强。
    【答案】(1)石棉网;(2)质量;(3)等于;(4)水。
    【分析】(1)根据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分析;
    (2)(4)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或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3)因用同一热源加热,故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热相同。
    【解答】解:(1)因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调整器材,故先固定石棉网;
    (2)根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故实验时,两支试管里装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3)因用同一热源加热,故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4)由图乙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升温慢,由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
    故答案为:(1)石棉网;(2)质量;(3)等于;(4)水。
    36.(2023春•丰台区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实验。将初温相同、质量均为200g的A、B两种不同液体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然后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实验中液体未沸腾),用秒表来计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液体的温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液体 A 比热容较大,判断依据是 质量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A升温小 。
    (2)小明认为如果知道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可以计算出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进而计算出两种液体的比热容。若按照他的想法进行实验,计算出的比热容数值将会比真实值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你认为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酒精放出的热量没有被液体完全吸收 。
    【答案】(1)A;质量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A升温小;(2)偏大;酒精放出的热量没液体完全吸收。
    【分析】(1)我们使用相同的酒精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或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2)从热量损失考虑。
    【解答】解:(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A升温小,故液体A比热容较大。
    (2)由于酒精燃烧放出的热会散失到空气中,又或被烧杯等实验装置吸了热,酒精放出的热量没有被液体完全吸收,使Q吸小于Q放。
    故答案为:(1)A;质量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A升温小;(2)偏大;酒精放出的热量没有被液体完全吸收。
    \l "_Tc846" 【题型10 热量的计算】
    37.(2023春•衡东县校级期中)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壶里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吸收的热量是1.68×105J,则壶里水的质量为[c水=4.2×103J/(kg•℃)]( )
    A.0.4kgB.0.5kgC.1kgD.2kg
    【答案】B
    【分析】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利用Q吸=cm(t﹣t0)求壶里水的质量。
    【解答】解:由题知水吸收热量Q吸=1.68×105J,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由Q吸=cm(t﹣t0)可得水的质量:
    m===0.5kg。
    故选:B。
    38.(2023春•徐汇区校级期末)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3:1,放出热量之比是2:1,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和降低温度之比分别是下列四种情况,可能满足题设条件的是( )
    ①1:1、3:4
    ②2:1、1:3
    ③1:2、4:3
    ④1:3、9:4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分析】根据公式Q放=cmΔt,得出 =,将题目提供的甲、乙两物体的质量关系和放热关系、各选项提供的甲、乙两物质比热容之比、降低温度之比代入上面比例式,进行判断。
    【解答】解:由题知,m甲:m乙=3:1,甲、乙两物体放出的热量:Q甲:Q乙=2:1,
    由Q放=cmΔt可得:
    ==,
    ①甲、乙物质比热容之比和降低温度之比1:1、3:4,则 ==,故①错误;
    ②甲、乙物质比热容之比和降低温度之比2:1、1:3,则 ==,故②正确;
    ③甲、乙物质比热容之比和降低温度之比1:2、4:3,则 ==,故③正确;
    ④甲、乙物质比热容之比和降低温度之比1:3、9:4,则 ==,故④错误。
    故选:C。
    39.(2022秋•绥宁县期末)在“母亲节”这天,小唐同学为妈妈炖了一碗排骨汤,然后用盆子装了5kg的水,将装汤的碗放在水中冷却。小唐同学用水进行冷却主要是利用了水的 比热容 大。过了一会儿,水温由20℃升高到40℃,水吸收的热量为 4.2×105 J[c水=4.2×103J/(kg•℃)]。
    【答案】比热容;4.2×105
    【分析】(1)与其它液体相比,水的比热最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最多。
    (2)已知水的比热、质量和升高的温度,利用Q吸=cm(t﹣t0)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解答】解:(1)由于水的比热容大,质量相同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热多,冷却效果好,所以,将装汤的碗放在水中进行冷却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
    (2)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3J/(kg•℃)×5kg×(40℃﹣20℃)=4.2×105J。
    故答案为:比热容;4.2×105。
    40.(2023春•金山区期末)热水袋中装有1千克热水,一段时间后水温下降了50℃,求水放出的热量Q.[c水=4.2×103焦/(千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知道水的质量、水温度的降低值、水的比热容,利用放热公式Q放=cm△t求水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
    水放出的热量为:
    Q放=cm△t=4.2×103J/(kg•℃)×1kg×50℃=2.1×105J。
    答:水放出的热量为2.1×105J。
    41.(2023春•静安区期末)将质量为2千克的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了50℃,求铁块吸收的热量Q吸。[c铁=0.45×103焦/(千克•℃)]
    【答案】铁块吸收的热量为4.5×104J。
    【分析】“升高了”即变化的温度,根据Q吸=cmΔt求出铁块吸收的热量。
    【解答】解:铁块吸收的热量为:
    Q吸=c铁mΔt=0.45×103J/(kg•℃)×2kg×50℃=4.5×104J。
    答:铁块吸收的热量为4.5×104J。
    42.(2022秋•驻马店期末)实验表明:通常人体向外界散热时,每小时释放的热量可将与人体相等质量的水温度升高2℃.求:一位质量为50kg的中学生每小时向外释放的热量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题知,求出50kg的水升高2℃吸收的热量(利用Q吸=cm△t)就是50kg的中学生每小时向外释放的热量。
    【解答】解:50kg的水升高2℃吸收的热量:
    Q吸=c水m水△t
    =4.2×103J/(kg•℃)×50kg×2℃
    =4.2×105J,
    由题知,质量为50kg的中学生每小时向外释放的热量也是4.2×105J。
    答:一位质量为50kg的中学生每小时向外释放的热量为4.2×105J。
    物质
    比热容c/[J•(kg•℃)﹣1]
    物质
    比热容c/[J•(kg•℃)﹣1]

    4.2×103

    2.1×103
    酒精
    2.4×103

    0.88×103
    水银
    0.14×103

    0.39×103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

    4.2×103

    2.1×103
    酒精
    2.4×103
    砂石
    0.92×103
    煤油
    2.1×103

    0.88×103
    水银
    0.14×103

    0.39×103
    2023年3月4日
    城市甲 晴 8℃~23℃
    城市乙 晴 12℃~18℃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A的温度/℃
    31
    35
    41
    46
    52
    57
    62
    67
    B的温度/℃
    31
    38
    47
    55
    64
    73
    81
    89
    97

    相关试卷

    第13章 《内能》考点专项复习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阶段性考试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13章 《内能》考点专项复习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阶段性考试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人教版),文件包含第13章《内能》考点专项复习原卷版docx、第13章《内能》考点专项复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内能》压轴培优题型训练【十大题型】-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压轴挑战》培优专题训练(人教版)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1 《内能》压轴培优题型训练【十大题型】-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压轴挑战》培优专题训练(人教版)试卷,文件包含专题01《内能》压轴培优题型训练十大题型原卷版docx、专题01《内能》压轴培优题型训练十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考点专题训练阶段性测试卷(第13~16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考点专题训练阶段性测试卷(第13~16章)(原卷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解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